湖南省邵东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邵东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邵东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16*3=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D C B B A D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B C B C D 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题18分,18题14分,19题20分)
17.【答案】
(1)特点:与时事联系紧密;政治指向性强;语言简洁通俗易于传播;受到官方关注。(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长期分裂战乱,政权更迭频繁,民间通过童谣表达政治诉求;谶纬之学盛行,“天人感应”观念深入人心,童谣成为民间舆论工具;各派势力为争夺权力合法性,利用童谣塑造形象或讽刺、预言在位者覆亡。(4分,答出两点即可)
(3)示例:朝代选择:东汉。
论证:“谐不谐,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预言更始帝、刘秀的命运,反映新莽到东汉之际政权更迭频繁,民间对权力格局变动高度关注。(4分)刘秀集团借童谣附会“天命”,出现在“君权神授”观念影响下,以舆论造势实现政权兴替的现象。(4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答案】
示例:
视角变化:“中国的‘世界史书写’”视角由近代“西方(欧洲)中心”为视角到现代以“多元世界史”为主要视角。(2分)
阐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天朝上国”观念被打破;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在“世界史书写”方面受到影响,以“西方话语形塑”世界史,这体现了近代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迫切愿望,但同时也存在着对“世界史书写”的时代局限性;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中国的史学研究受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影响,对“世界史书写”有了全新认识,摒弃了“欧洲中心”的视角,这有利于我国世界史研究和书写的继续深入发展。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史学研究不断深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趋势,“中国的‘世界史书写’”呈现出多元视角并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书写”体系。(10分)
结论:综上所述,世界史书写应摒弃“西方中心”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重视世界各地的整体联系,构建中国特色世界史书写体系,传播正确的世界史观。(2分)
(示例只作为评分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考生若有其他视角,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9.【答案】
(1)措施:设立军府制度(如伊犁将军),驻扎重兵;推行屯田政策,发展畜牧业;对当地少数民族首领采取羁縻政策;尊重当地宗教信仰。(4分,答出两点即可)
(2)有利条件:
军事保障:西征军收复新疆,稳定社会秩序,为经济建设提供安全环境。
政策支持:清政府重视新疆治理,批准左宗棠的屯田、兴修水利等经济措施。
资源基础:新疆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发展农业、牧业和桑棉种植。
技术引进:聘请外国技师指导矿业、制造业,提升生产技术。(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意义:提升了新疆的经济实力;增强了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为新疆地区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推动了新疆各民族在生产合作中的交流交融,增强了国家认同感;为新疆后续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积累了技术、人才和经验的优势。(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关系:经济建设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为经济建设提供保障;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巩固国家统一。(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邵东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6*3=48分)
1.下图展示了先秦时期黄河流域夏商周部族聚集核心区“三大区域板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地缘因素影响早期文明格局 B.铁犁牛耕是大河文明扩张的动能
C.南北方文化对抗与交融并存 D.早期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
2.春秋末,晋国卿大夫率先废弃井田制,授民田地,按亩征税。这种土地改革,成为春秋战国之交大变革的开端,使“五口”到“八口”之家的小农,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农民替代贵族,成为军队主力,军队规模扩大,战争规模升级。这一变化(  )
A.推动了原始农耕解体 B.说明封建国家的建立
C.促进了国家迅速统一 D.源于铁器牛耕的使用
3.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言能便金”,先诱使蜀王开辟石牛道“迎牛”,随后派军从石牛道南下入川,攻灭蜀国。秦国设计“石牛计”的根本意图是(  )
A.强化巴蜀地区的华夏认同观念 B.落实韩非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的主张
C.增强国家实力以推进统一进程 D.转移东方六国对秦兼并战争的注意力
4.如表呈现的是西汉初期的两幅君臣饮酒庆功景象。这反映出汉初(  )
汉高祖五年 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汉高祖七年 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谨哗失礼者。
A.黄老思想地位下降 B.等级秩序逐渐规范
C.礼乐制度得到恢复 D.地方诸侯势力强大
5.北魏道武帝时,拓跋仪任尚书令期间被视为“微不足道”,后其“以丞相入辅”方被“待之尤重”,该职位在当时有别于秦汉“百官之首”,而是由宗室任职、类似部落时代的酋长“心腹”。这可以用于印证当时(  )
A.官场风气受皇权恩宠的影响 B.中枢权力运行呈双轨制特征
C.政体顶层设计面临失序危机 D.制度转型伴随鲜卑贵族抵制
6.下面为唐朝画家张萱的《捣练图》。画中人物体态挺拔、神情从容,服饰色彩浓烈明快,对“捣练、织修、熨烫”等工序进行了精细的描绘。画家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平凡的劳作场景转化为“国泰民安”的象征。这一作品(  )
A.折射出盛唐时期繁荣气象 B.融入宗教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
C.源于市民文化的蓬勃兴起 D.彰显多元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7.唐宋以前,洛阳被视为“天下之中”,而幽燕地区则被视为“夷狄之域”。元明清时期,河洛地区仅被视为《禹贡》九州的中心,在以经学与理学为体、天文历数与堪舆地理学为用的学术影响下,至清一代“天子必居中(幽燕)以受四方朝觐”的思想正式确立。这种变化缘于(  )
A.经济重心持续向南迁移 B.农牧分界线的频繁变动
C.边疆与内地一体化发展 D.政治统治中心发生转移
8.北宋末年至南宋前期,武学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武学生员学习的内容除许多儒家经典之外,还包括诸家兵法、武艺、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事及阵队演习。这反映了(  )
A.崇文抑武国策逐步改变 B.社会需求推动教育多元化
C.疆防压力影响教育取向 D.理学主张推动军事专业化
9.《明史》等典籍记载了不少官员装疯事例。以下选取两种代表性类型和表现,据此可知当时(  )
类型 表现
得罪皇帝,为避杀身之祸 洪武四年,皇太子主张从轻发落犯人,朱元璋便问御史袁凯“朕与太子孰是”?袁凯两边不敢得罪,便顿首言:“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不料朱元璋“以凯老猾持两端,恶之”。袁凯害怕被杀,便“佯狂免,告归”
政治上不得志,欲脱离官场 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俺答汗率大军进犯大同,大臣沈束上书指责严嵩祸国殃民,因此惹怒了嘉靖皇帝,被投入诏狱。后来虽获释,但他却意欲脱离官场,回家后便“枕块饮水,佯狂自废”
A.中央集权不断地得到强化 B.君主对大臣人文关怀缺失
C.官吏逐渐沦为皇权的工具 D.相权扩大影响了专制皇权
10.清初,民间的富商经常通过向朝廷捐献大量资金,以获得监生、候补道台等名誉职位,从而跻身士绅阶层;同时,富商也投入巨资收集古籍善本、金石书画,并建造藏书楼,如扬州阮元所建“隋文选楼”就收藏超过两千五百部的“善本”。这些行为反映清代(  )
A.社会转型动力不足 B.社会发展暗藏危机
C.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D.商人地位得到提高
11.晚清外交家薛福成(1838—1894年)既痛惜每年“约计洋商所赢之利,当不下三千万”,更从中感悟到“以工商为先”正是“西人谋富强”的重要经验,指出“然则为中国计者,既不能禁各国之通商,惟有自理其商务而已”。这反映出(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冲击“抑商”观念 B.部分人士对西方富强的认识尚为肤浅
C.甲午战败助推有识之士深入学习西方 D.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影响深远
12.20世纪初,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秀才从军热,与咸丰、同治年间一批文人直接投身军伍相比,此次文人从军多是先入军事院校接受新式军事教育,然后再进军营。这种现象缘于(  )
A.新式学堂的兴起 B.洋务运动的失败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革命思潮的高涨
13.右图为1912年4月8日《申报》登载的上海罗威药房广告,广告词中写到其商品“大可挽回利益,抵制外来各货”,如果“能畅销一份国货,即能抵制一份外货,想同胞必能鉴此苦心也”。这可以印证(  )
时人赋予广告以商战工具的使命 B.商人对民族主义话语的运用
C.提倡国货运动助推民族实业发展 D.上海引领国货市场消费潮流
14.1927年4月中共五大召开时,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的50.8%,农民党员占17.8%。1928年中共六大召开时,农民党员占76%,而工人党员占10%。到1934年,全国党员人数迅速增加,农民党员所占比例也进一步扩大。这说明(  )
A.工人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地位下降 B.国民革命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C.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出现了变化
15.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之后,中共石家庄市委明确规定严禁以清算斗争方式查封没收民族工商业及其财产的行为;严禁周围农民随意到市区抓地主;对于资本家外逃的大兴纱厂,采取了暂时代管的办法。这些措施(  )
A.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推动了战略反攻阶段的到来 D.体现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16.1986年11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森访华,邓小平把一张刚刚发行上市、面值50元的飞乐股票赠送给他。这一颇有象征性的赠送举动反映了(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展 D.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题18分,18题14分,19题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在“二十四史”中,共有近百条童谣,其中大部分产生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元朝末期是童谣的另一个爆发期,这一时期有一些童谣影响深远。
表4
童谣 概况 童谣出处
“谐不谐,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 预测更始帝将为赤眉起义军所杀,而刘秀将以收复河北为契机统一全国 《后汉书·五行志》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用拆字法表达对董卓的厌恶和对其结局的预判
“升平不满斗,隆和那得久。桓公入石头,陛下徒跣走” 朝廷听到后感到厌恶,于是将年号改为兴宁 《晋书·五行志》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末韩山童等人制造独眼石人的故事挑起反元起义 《元史·五行志》
(1)根据材料,概括“二十四史”中东汉至元童谣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十四史”中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童谣较多的原因。
(4分)
(3)有学者认为:童谣是理解古代社会政治生态的重要窗口。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朝代,论证该观点。(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下表为近现代中国的“世界史书写”发展简要历程
时期 “世界史书写”核心内容
近代 19世纪后半叶,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天下体系旋即坍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世界体系。西方话语形塑下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考量及参与国际事务的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建国初期 中国历史学家周谷城著《世界通史》3卷。这部著作完全摒弃了“欧洲中心论”的谬说,强调世界史应该是关于世界整体的历史,应该具有世界性,而非以欧洲为中心。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随着非西方世界的崛起,特别是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经验的积累和凝练,以西欧现代化经验为基础的世界近现代史阐释体系正在被多种现代化经验并存的阐释体系所取代,世纪之变正在重新塑造人们的世界观,包括对世界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理解和阐释。
——以上材料改编自《整体史观:中国世界史学术体系的核心理论》等
根据材料,概括近现代“中国的“世界史书写””视角的变化,并加以阐述。(要求:视角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论证合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有清一代,经过康雍乾三朝平叛和经营,清廷最终戡定西北边疆,重新恢复并推进了国家对新疆的治理。乾隆帝在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后,将西域改称新疆,明确其地理范围为天山南北路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清廷在新疆“设军府、驻重兵以震慑之;兴屯垦、讲牧政、筹经费以辅助之;更封以爵位,锡以俸禄,以羁縻其首领;尊其宗教,允其自治,以抚慰其百姓。此是乾隆朝所制定实施者,历嘉、道、咸、同,奉行不渝”。
——摘编自沈秀荣《从“军府”走向“郡县”:清代新疆治理变迁》
材料二
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每师行所至,相度形势,以屯田为务,战事余暇,即令士卒持锄犁,开渠引水”。只要收复一地,左宗棠都要求招集“土、客民人及遣散勇丁,领地耕垦”。他还推广桑棉种植,发展畜牧业。左宗棠下令在哈密、吐鲁番、库车、阿克苏先行设立蚕织总局,负责推广种桑、育蚕、织绸。为了方便车马和人员进出新疆,左宗棠主持修筑从潼关开始,经陕西、甘肃、新疆到达乌鲁木齐的四千里官道,并在道路两旁植树造林,左宗棠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禁止毁坏林木。左宗棠在新疆兴办库车火药局和阿克苏制造局,聘请德国技师米海里指导新疆的矿业生产。左宗棠还在新疆开办铁厂,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弱小的民族工商业减免税赋等。
——摘编自陈灏《左宗棠边疆治理的历史依据和时代价值》
材料三
1949—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在乌鲁木齐等地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工业,使乌鲁木齐市的工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1952年,乌鲁木齐地区工业生产总值达到了3243万元,仅次于伊犁州(包括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居全疆第二位。1953—1966年,随着“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的实施,大批现代化的工矿企业在新疆建立起来。1955年,乌鲁木齐的工业规模已跃居全疆首位。此后,随着军垦新城石河子和石油新城克拉玛依的出现,从乌鲁木齐市到克拉玛依市形成了一个工业经济带,这一地区逐渐成为新疆工业最集中的地区。1965年,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克拉玛依等地的工业总产值已占全疆的49.5%。
——摘编自王利中《论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布局变化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中期治理新疆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左宗棠在新疆进行经济建设的有利条件。(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49年至1965年新疆工业化建设的意义。综合材料,说明经济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关系。(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