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第三章 自然资源 “单元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第三章 自然资源 “单元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学校 年级 八年级
单元名称 中国的自然资源
单元课时数 5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的自然资源
主题概述 本节教材是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部分的内容,在学生了解了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环境后,进一步对我国国情---自然资源的了解,在自然资源一章中重点学习土地资源、水资源,体现了这部分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同时这部分内容与前面的气候、河流知识联系紧密,与学生生活也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主题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全面,教师需要帮助他们梳理归纳。自然资源比较简单,土地资源记忆的知识较多,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特点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但通过气候、河流知识分析原因学生困难较大,需要教师的讲解和点拨。保护资源的内容学生理解不难,但要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认清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的现状,从而养成良好的保护我们身边的资源习惯。
开放性学习环境 利用多媒体录播教室,以“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展开,突出小组合作学习与展示,以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为主线,通过分享学习成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 2.掌握中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了解中国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理解其地理意义和影响因素,例如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等。 3.了解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习中国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理解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例如我国农业、工业、渔业等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利用。 4.掌握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学习中国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例如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水资源保护等措施。 5.增强资源意识:通过学习,提高对自然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节约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这些学习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提高对资源问题的认识,培养合理的资源利用观念,为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任务1 自然资源 1.出示土地、阳光、油井、森林、三峡工程、喷灌等景观照片,引导学生归纳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自然资源。再通过出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2.“温故知新: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依据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差异,可分为不同的利用类型,如农业用地、建设用地、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土地等。农业用地包括哪些类型呢?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耕地”“草地”“林地”景观图,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农业用地的类型。通过出示“我国土地资源在世界的排位”表、“我国土地资源在世界的排位”表、“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与部分国家的比较”图、“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与部分国家的比较”图、“中国人均农业用地面积与世界的比较”图、出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引导学生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结合前面学习的我国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和构成特征,引导学生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影响。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势为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工矿生产和城乡建设。我国土地资源的劣势为人均占有量小;耕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耕地不足;这使得我国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针对得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得出应对策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读图3.10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完成活动1和2,并将结论填入表3.1中。通过活动题认识土地利用类型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 3.水资源作为我国可再生自然资源中的重要一类,其特点除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外,还有其独特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读图3.13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图2.18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图3.14北京年降水量的变化(1959-2019年)得出时空分布不均的特征。引导学生依据我国水资源的特征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现状,提出应对措施完成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这一部分的学习。
任务2 土地资源
任务3 水资源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教师或同伴对学生的评价,指向学习目标的达成) (备注:方案1、方案2选择其一)
评价要素 方案2: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一、形成性评价 1.参与课堂学习,并完成自学和小组活动中的学习任务。 2.能够将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 3.小组活动后,对小组得出结论起到促进的作用。 二、表现性评价 1.倾听教师讲授的情况。 2.小组合作参与情况。 三、结果性评价 1.学生自学完成情况。 2.小组活动对讨论的整合情况。 3.作业完成情况。
评价指标 评价目标A类(20分)B类(15分)C类(10分)倾听教师讲授自主思考 倾听并做笔记倾听并做笔记认真倾听完成自学任务能用规范的地理语言简述结论并思考原因能用地理语言简述结论获取结论完成小组讨论完成自身任务并协助他人完成完成任务后为其他组员讲解完成任务对小组讨论结果起到促进作用提出决定性建议或改正出现的错误分析问题的核心内容提出建议作业完成情况自主有效完成作业的后帮助其他组员有效完成作业自主有效完成作业在组员的帮助下完成作业
评价方法 依据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进行评价。
赋值方法 90分以上为优秀; 90-70分为良好; 70-60分为及格
五、单元作业设计
作业分层:被评为优秀的同学完成3、4、5、7、8题;被评为良好的同学完成3、4、5、6、8题;被评为及格的同学完成1、2、5、6、8题。 1.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自然资源的一组是( ) A.土地、淡水、铁矿石 B.玻璃、石油、野生动物 C.钢铁、闪电、阳光 D.杂交水稻、森林、煤炭 2.下列生产活动不属于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的是( ) A.利用风力发电 B.利用石油生产化学纤维 C.利用土地生产粮食 D.利用钢铁制造机器 读图,回答3—4题。 读中国部分资源在世界的排名位次及人均占有量的对比表,回答3—4题。 项目矿产总量(已探明)耕地面积森林面积河流年径流量居世界位次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值不足1/22/51/31/4
3.表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矿产资源 B.耕地资源 C.森林资源 D.水资源 4.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是( ) A.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也大 B.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 C.总量贫乏,但人均占有量大 D.总量贫乏,人均占有量不足 5.下列行为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求的是( ) A.大量使用纸质贺卡 B.节约用电,人走灯灭 C.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D.超市购物大量使用塑料袋 6.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土地类型?以哪一种类型为主? 7.中国三个地势阶梯中,哪个阶梯上的土地利用类型复杂一些?请根据“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加以说明。 8.活动题:小组开展用水调查活动,提出节水建议计划。完成课本P81活动1表3.2(农村同学选做) 调查项目调查结果当地用水水源有哪几类? 清洁卫生状况好还是不好?农业生产用水分为哪几类? 是否干旱缺水?程度如何?当地以哪种灌溉方式为主? 有没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当地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 与当地水资源条件是否相适应?当地修建了哪些水利工程? 有什么功能与作用?有没有过量适用化肥、农药? 有没有推广使用有机肥?乡镇企业有没有污水处理设备? 当地水质是否遭到污染?对家乡水资源利用作业评价,并提出节水建设和措施: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物质和能量。玻璃、钢铁是由人类加工而成的,杂交水稻是人类培育出来的,闪电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它们都不属于自然资源,因此只有A选项中全部都是自然资源。 2.【答案】D 【解析】风力发电是指利用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风能属于自然资源;石油和土地都属于自然资源;钢铁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不属于自然资源。 3.【答案】A 【解析】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属于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森林资源属于短期内可以更新、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们都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短期内不可再生,因此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4.【答案】B 【解析】由表格中的内容可知,这四种资源在世界的位次均居于前列,但人均占有量较世界平均水平低,因此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是: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 5.【答案】B 【解析】“节约用电,人走灯灭”体现了节约能源。“大量使用纸质贺卡”“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大量使用塑料袋”是浪费资源的行为,甚至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6.【答案】略 7.【答案】略 8.【答案】略
六、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通过本单元课程的实施,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深入研究各节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单元教学的设计更加连贯,在每节课后作业设计上要突出本节所学知识的同时,要侧重引发学生思考,为学习下一节“抛砖引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单元知识点的整体认知和构建更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 本课土地资源内容居于本单元的中间位置,继续发掘本课内容的承上启下作用,使其及加深了对先前自然资源知识内容的记忆,又能更好地为下一节水资源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七、单元教学结构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