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学习目标01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交融营造出的优美深邃意境,体会诗歌情景理结合的艺术特点。2.分析诗歌中“月”这一核心意象的贯穿作用,理解诗人由自然之景引发的人生哲思与宇宙意识,掌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3.体会诗人对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深刻感悟,感受诗中交织的离愁别绪与生命情怀,领悟张若虚对人类情感与自然规律的深情观照。课堂导入课堂导入在遥远的盛唐,有一位诗人仅凭一首诗,便“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就是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闻一多先生盛赞它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今夜,就让我们撑一叶心灵的小舟,沿着诗人的笔墨,驶入那片春江、繁花、皎月共同构筑的永恒夜景,去感受那穿越了千年的美丽与哀愁,去探寻那触动我们灵魂的宇宙之问。初读课文,概括梳理【作者简介】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春江花月夜》尤为著名,被闻一多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奠定了他在唐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写作背景】《春江花月夜》大约创作于初唐时期。此时的唐朝经过贞观之治,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氛围开放包容,诗歌创作也呈现出昂扬进取、探索创新的风貌。张若虚的这首诗,在继承宫体诗题材(如相思离别)的基础上,融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邃思考,突破了六朝以来绮靡诗风的束缚,展现了初唐诗歌向盛唐气象过渡的特征。文学文化常识:“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其曲调创始于陈后主陈叔宝,最初多写宫廷游宴、艳情离愁,辞藻华丽而内容空泛。张若虚借用此题,赋予其全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生命力,使这一旧题焕发出不朽的光彩。【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歌行体古诗。歌行体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句式灵活,多为七言,可换韵,平仄、对仗不拘,便于铺陈叙事和抒发情感。其特点是篇幅可长可短,气势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春江花月夜》以其宏大的篇幅、婉转的语调、优美的意境,成为歌行体中的典范之作。【文题解读】“春江花月夜”,题目以五个字串联起五种意象: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不仅点明了诗歌描写的特定时节(春)、地点(江)、景物(花、月)和时间(夜),更营造出一种朦胧、清幽、恬静而又略带感伤的意境。全诗围绕这五种核心意象展开,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卷,并由此生发对人生、宇宙的哲思和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主题涵盖了自然之美、生命之叹与相思之情。【课文诵读】【课文诵读】朗读方法1. 情感递进法:全诗情感有起伏变化。前八句描绘春江月夜的壮丽开阔,朗读时应语调高昂,充满赞叹;中间八句(“江畔何人初见月”至“但见长江送流水”)转入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语调应略微低沉、舒缓,带有些许迷茫与喟叹;接下来写游子思妇的离愁(“白云一片去悠悠”至“鱼龙潜跃水成文”),语调要轻柔、哀怨,体现相思之苦;最后八句(“昨夜闲潭梦落花”至结尾)抒发春光易逝、归期渺茫的惆怅,语调渐趋悲凉,结尾“落月摇情满江树”则应余韵悠长,引人深思。2. 意象重音法:在朗读时,对“春”“江”“花”“月”“夜”这几个核心意象的字词,以及“潮”“流”“飞”“照”“送”“逐”等动态词语,可适当加重语气或延长音节,以突出意象的鲜明和画面的流动感,如“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字,“皎皎空中孤月轮”的“皎皎”等。【疏通文意】【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在青枫浦上独自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却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概括梳理全诗分为四个情感段落:一、(1–8句)写景起兴二、(9–16句)哲思发问三、(17–28句)思妇怀远四、(29–36句)归梦难寻组建“唐诗研究院”,我们将设立三个课题组,共同解密这首“千古绝唱”的魅力密码。研读课文,合作探究组建“唐诗研究院”,我们将设立三个课题组,共同解密这首“千古绝唱”的魅力密码。研读课文,合作探究[研读学习任务一:画卷组——追寻“月之轨迹”,绘制景美 ]问题:诗中的月亮是一次完整的时空运行。请找出描写月亮变化过程的词语,并说明其分别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这些画面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参考答案:月升:“海上明月共潮生”。“生”字赋予明月与潮水以生命,写出了动态之势,磅礴而富有活力。月悬:“皎皎空中孤月轮”。月到中天,皎洁孤悬,意境变得辽阔、静谧,带有一丝孤独感。月斜:“可怜春半不还家”(暗示月西斜)、“江潭落月复西斜”。月光西沉,光影迷离,景色由宏阔转入深邃,情绪也染上了愁思。 月落:“落月摇情满江树”。月已落,但余晖未散,光影摇曳,将无形的“情”化为可视可感的形象,余韵悠长。 意境:整个过程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朦胧、静谧的春江月夜图,景色极美。研读课文,合作探究[研读学习任务二:任务二:哲思组——探究“月之问”,领悟理美 ]问题:面对这轮亘古不变的明月,诗人发出了怎样的“天问”?这两问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和思考?这与之前的美景有何关系?参考答案: “天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谁第一个见到月亮?月亮又第一照了谁?) 情感与思考: 宇宙永恒之感: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明月、长江却是永恒的。在永恒的自然面前,诗人感到了自身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 好奇与探寻:这并非消极的哀叹,而是一种对宇宙奥秘、对生命本源的好奇与深邃的哲学探寻,展现了初盛唐时期人们开阔的胸襟和强烈的宇宙意识。 与美景关系:正是由眼前极致的美景(任务一),才引发了诗人对宇宙极致的思考(任务二)。景是基础,理是升华。研读课文,合作探究[研读学习任务三:情韵组——品味“月之情”,体察情美 ]问题:月光普照大地,也照亮了人间的离别。诗歌后半部分,诗人借月写了哪两类人的思念?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并品味其妙处。参考答案: 思妇怀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卷”和“拂”两个动作,生动写出了月光的无处不在和愁思的无法排遣,化抽象为具体。 游子思归:“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摇情”二字极妙,将落月的余晖、江树的摇曳、游子纷乱的情思全部融合在一起, 情景交融,韵味无穷。小结:个人的相思之情(任务三)与宇宙的永恒之思(任务二)在此交汇。永恒的明月见证了人世间一代代重复的悲欢离合,使这份情感超越了个人,具有了普遍性和永恒性,因而更能引起千古共鸣。[研读学习任务四:体悟春江花月夜的永恒魅力与现实意义]问题1:“落月摇情满江树”中的“摇情”二字有何妙处?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落月摇情满江树”中的“摇情”二字用得极为精妙,意蕴丰富。首先,“摇”字呼应了前文的“江流宛转”、“月光滟滟”,描绘了落月的余晖洒在江面上,随着水波荡漾,光影摇曳不定的动态景象,赋予画面以动感。其次,“摇情”更是将客观的景物描写与主观的情感抒发完美融合。它不仅指月光、江树在摇,更指诗人激荡不已的情怀在摇,也指游子思妇那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在摇。这“情”是诗人面对江月的哲思之情,是游子漂泊的思乡之情,是思妇孤寂的怀远之情。落月将尽,但其引发的种种情思却如同满江摇曳的月色与树影,弥漫在整个江天之间,久久不散,余味悠长。一个“摇”字,将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动态,使得诗情与画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收束全篇,却意蕴深远。研读课文,合作探究[研读学习任务四:体悟春江花月夜的永恒魅力与现实意义]问题2:《春江花月夜》中对自然之美、人生之思的吟咏,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参考答案:《春江花月夜》中对自然之美的细腻体察和深情赞美,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依然要保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欣赏能力。当我们面对日月星辰、山川湖海时,也应如诗人般去感受其壮丽与和谐,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宁静。诗中蕴含的对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哲思,也启示我们思考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虽然人生如流水般短暂,但人类的生命代代相传,正如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所言。这激励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珍惜时光,创造价值,将个体融入到人类文明传承的长河之中。同时,诗中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虽然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但其中蕴含的对真挚情感的渴望与坚守,在今天依然能够引发我们的共鸣,提醒我们珍视亲情、友情和爱情,感受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课堂总结课堂总结今夜,我们追随一轮月,看尽了春江美景 (景);我们仰望一轮月,发出了宇宙之问 (理);我们沐浴一轮月,体味了人间至情 (情)。景、理、情如水乳交融,共同奏响了这首盛唐时代的最华美乐章。它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文字之美,更在于它触碰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与哲思——对自然的热爱、对永恒的向往、对亲情的眷恋。感谢聆听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