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A B D A B C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A D B C二、非选择题17.【答案】(1)芈加墓出土铜缶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表明芈加嫁往随国,编钟铭文“出邦于曾”表明芈加丈夫为曾侯,证明曾国与随国为同一国家,解决“曾随之谜”。(6分)(2)①分封制:编钟铭文“文王之孙”“被分封到南土”,印证周代分封诸侯,将王室后裔分封到地方建邦。②宗法制:铭文体现贵族血缘关系,如“穆侯元子”,印证宗法制下的嫡庶关系。③文化交融:墓葬出土周文化和楚文化因素的铜鼎,印证周代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6分)【解析】(1)据材料图片芈加墓出土铜缶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可知,芈加嫁往随国,据材料图片编钟铭文“出邦于曾”可知,芈加丈夫为曾侯,证明曾国与随国为同一国家,解决“曾随之谜”。(2)据材料编钟铭文“文王之孙”,“被分封到南土”可知,周代分封诸侯,将王室后裔分封到地方建邦,印证分封制。据材料铭文“穆侯元子”可知,铭文体现贵族血缘关系,印证宗法制下的嫡庶关系。据材料“同一墓葬均出土带有周文化和楚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可知,墓葬出土周文化和楚文化因素的铜鼎,印证周代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18.【答案】(14分)(1)经济基础雄厚: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丰富的物产为海运提供了充足的商品资源。科技推动有力: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政策支持积极:宋政府鼓励商人开展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负责管理。(每点2分,满分6分)(2)特点:历史源远流长;阶段性特征鲜明;地域范围拓展;发展历程曲折;政府主导与民间参与结合;受到对外政策的直接影响。(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影响:促进了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加强了区域间经济联系;推动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华文化,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国内文化内涵;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及远方国家的友好往来;刺激了航海技术与造船技术不断进步,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解析】(1)经济基础雄厚:材料一提及“‘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等南方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丝织业在两浙一带大放异彩,‘东南诸路岁起绸三十九万匹……’制瓷业蓬勃发展,五大名窑产品远销海外”,结合所学经济重心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丰富的物产为海运提供了充足的商品资源。科技推动有力:材料一中“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人工磁化法,促使指南针得以广泛应用于航海”,表明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政策支持积极:据材料一“宋政府大力鼓励商人开展海外贸易,在广州、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负责管理与征税等事务”可知,宋政府鼓励商人开展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负责管理。(2)第一小问特点,材料二提到“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对海洋的探索逐步展开,海上交通线开始出现”,说明历史源远流长;材料二中魏晋南北朝因“南方相对稳定,南方各政权积极鼓励海上贸易”而扩张,隋唐因政策开放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两宋因“各类因素叠加”进入“黄金发展期”等,体现了阶段性特征鲜明;地域范围拓展;不同时期海运的兴衰变化,凸显发展历程曲折;材料二中魏晋南北朝“南方各政权为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积极鼓励海上贸易”,魏晋南北朝“海运规模初步扩张”、隋唐“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等,表明政府主导与民间参与结合;材料二提到明代“中后期受海防形势影响,海禁政策实施”,直接导致“海运发展遭遇顿挫”,说明受到对外政策的直接影响。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隋唐以后海运的繁荣,使南方的丝绸、瓷器、粮食等商品通过港口运往海外,同时海外的香料、珠宝等商品也进入国内,促进了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加强了区域间经济联系;广州、泉州等港口因海运兴盛成为商业重镇,带动了周边手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材料二提及隋唐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东亚、东南亚…… 南亚、西亚的联系”,可知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华文化,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国内文化内涵;海运通过和平的商品交换与人员往来,减少了地域隔阂,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及远方国家的友好往来;古代海运发展刺激了航海技术与造船技术不断进步,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19.【答案】14分(1)(一点两分,总计6分)与中原王朝陵寝风格具有内在一致性,体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融入外来文化元素,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具有自身民族特点和独特创造,体现中华文明的创新性。(答出体现中华文明多元性、多元一体、连续性、和平性也可适当赋分,总计6分)。(2)(一点3分,两点6分,三点8分)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了物证,为学术文化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提供了见证,对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丰富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利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增强文化自信。【解析】(1)据材料“与唐陵、宋陵一样,西夏陵也选择了靠山面水的地形”“西夏陵以唐宋帝陵陵园建筑平面布局为蓝本”可得西夏陵在选址原则和整体建筑布局上,与中原王朝陵寝风格具有内在一致性,体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据材料“输入与糅合中原传统的祠庙建筑祭祀功能,建筑形式又引进和契合佛教寺塔建筑格调”可得西夏陵主动吸收中原传统祠庙的祭祀功能与外来佛教寺塔的建筑风格,融入外来文化元素,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据材料“在细节上与唐陵、宋陵有所差异,......增加了月城建筑,使布局更加紧凑”可得具有自身民族特点和独特创造,体现中华文明的创新性。(2)据材料“西夏灭亡后,元朝修前朝史时未修西夏史,因此西夏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考古工作者对西夏陵进行过多次考察和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可得西夏陵出土的文物及独特建筑遗存,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了关键物证,填补了西夏历史研究的实物空白,为学术文化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材料“西夏陵以唐宋帝陵陵园建筑平面布局为蓝本,......建筑形式又引进和契合佛教寺塔建筑格调” 可得西夏陵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提供了见证,对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据材料“2025年7月11日……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 60 项”可得增加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有利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增强文化自信。20.【答案】论题:“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阐述:“民为邦本”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治理思想,强调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主张统治者体恤民众以维系天命;战国时期,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苛政暴政;唐太宗李世民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开创“贞观之治”;明清时期,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进一步发展了民本思想。这些实践表明,重视民众、保障民生是古代王朝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当代价值:“民为邦本”思想对当代中国治理具有重要启示。它启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视民生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要倾听民众呼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治理与民众利益的统一。【解析】关于论题,由材料“‘民为邦本’......基础”,可选定论题为“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阐述环节,结合所学,西周时期,周公提出 “敬天保民”,说明统治者已有体恤民众以维系统治的意识。战国时期,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激烈地反对苛政暴政,将民众的地位提升到了很高的程度,认为君主治理国家必须重视民众的利益,不能对民众进行过度的压迫与剥削,这是民本思想在战国时期的重要发展。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深谙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道理,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最终开创 “贞观之治” 的盛世局面,这一历史事实充分证明,重视民众、保障民生能够让国家繁荣昌盛,是古代王朝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明清时期,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 “天下为主,君为客”,进一步深化了民本思想,强调民众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对传统的君主专制下的民本思想进行了反思与发展。这些不同时期的史实,都与材料中民本思想是传统治理思想基础的表述相契合,共同体现了 “民为邦本” 思想在古代的发展与实践。关于当代价值,从 “民为邦本” 思想的核心内涵,即重视民众、以民为本出发,结合当代中国的治理需求。它启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与材料中民本思想重视民众的本质是一致的。在当代,就要重视民生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同时要倾听民众呼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治理与民众利益的统一,让国家治理真正服务于人民,这也是对古代民本思想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银川一中202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 史 试 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16题,共48分)1.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的墓地以及系列玉器等出土物。2019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表明良渚文化A.已进入青铜文明时期 B.丰富了人类文明起源的内涵C.居于华夏文明的中心 D.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密切2.孔子提出“政者,正也”,强调统治者以道德垂范天下;孟子将“仁政”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认为“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这反映出先秦儒家思想A.民贵君轻的价值追求 B.中庸之道的学术特征C.轻徭薄赋的政治理念 D.伦理本位的政治哲学3.三代时期鬼神崇拜盛行,神祇高居于民众之上。春秋时期“民神并举”“重民轻神”等观念勃兴,精英阶层借助“民主神从”的形式、“民先神后”的次序,间接确立了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本体地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的发展 B.儒家学派的倡导C.民众力量的成长 D.士阶层逐步崛起4.睡虎地秦简《封诊式》中有关“去亡”案情的审理,体现了“秦人逃亡”情形的普遍。而起初身份为“亡人”,后来结成以反秦为明朗态度的民间武装集团者,则有黥布、彭越等。由此可推知A.郡县制推行激化社会矛盾 B.凝聚力缺失是秦亡重要原因C.秦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 D.秦加重对新征服地区的盘剥5.《史记·平准书》载: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农佐赋。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材料反映的理政举措A.推动了商品价格的下降 B.使手工业和商业完全被国有化C.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D.支持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6.下表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表中的人物评价等级反映了A.主流思想影响对人物的评价 B.史书编纂体例的创新发展C.政治干预削弱史学经世功能 D.史家求真务实的史学修养7.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 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 D.维护经济特权8.《汉书·艺文志》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南北朝时期,“艳曲兴于南朝”,南朝民歌靡丽绚烂,委婉缠绵;“胡音生于北俗”,北朝民歌朴素简洁,粗犷豪放,沉郁苍凉。乐府民歌的演变A.体现南北对峙阻碍文化交流B.表明民族交融促进华夏认同C.反映社会变革影响艺术风格D.说明文艺作品还原社会现实9.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成员王廙(王羲之叔父)在绘画中开创“书画同体”理论,将士族崇尚的玄学思辨融入笔墨,其《异兽图》既保留汉代画像石的雄浑风格,又以“一笔画”技法表现线条的飘逸感,被评为“理意兼得,甚有骨气”。这种艺术创作反映了东晋士族A.借艺术实践强化文化身份认同 B.通过技法创新突破门第制度束缚C.以玄学理论颠覆传统绘画法度 D.用艺术重构南方政权的文化正统10.北魏和平二年(461),文成帝拓跋濬巡视太行山东麓的诸多州郡,之后刻碑纪念。碑上刻有的官爵包括“侍中”“散骑常侍”等,也有如“内行内三郎”“斛洛真”“内小幢将”等鲜卑风格官号。这反映北魏当时A.倚重中原士族的支持 B.民族交融推动制度创新C.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D.官制体系胡汉元素并存11.据《魏晋南北朝官制考》整理的北周官员任职情况表(部分),这反映了官员姓名 民族 官职 主要政治举措宇文泰 鲜卑 太师、大冢宰 推行府兵制,融合鲜卑八部与汉族六军苏绰 汉族 大行台度支尚书 制定《六条诏书》,推行汉族均田制度独孤信 鲜卑 大司马 采用汉制礼仪修订鲜卑婚丧习俗韦孝宽 汉族 徐州总管 在边境推广鲜卑马政与汉族屯田结合模式汉族官员主导北周政治改革 B.汉文化对鲜卑的单向渗透C.北周民族交融下的制度创新 D.南北朝官制的同质化趋势12.唐后期,河朔藩镇对中央政府的宣索要求做出积极回应,履行一定的进奉义务。进奉虽然会削弱自身的经济实力,但能获得中央的“官爵威命”。中央政府以此来体现其统治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宣索”和“进奉”A.维系了唐朝统治 B.强化了朝贡体系C.激化了社会矛盾 D.加剧了藩镇割据13.《唐律疏议》之“十恶”规定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种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并对每一种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解释,有的甚至还对犯罪行为的对象、方式、具体情形等进行了列举。这A.体现法律的教化功能 B.说明儒法思想的融合C.反映社会秩序的规范 D.导致轻罪重罚的结果14.下表为部分理学家的观点概述,据此可知代表学说 代表人物 观点简介天理即礼说 程颐 认为天理体现在社会秩序中就是礼,强调“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人们应遵循封建伦理规范心即理说 陆九渊 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心中,求理只需反观内心理气论 朱熹 提出理先气后,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二者相互依存但理为主导A.阶级差异影响历史结论 B.理学家之间的分歧较大C.时代背景决定学术观点 D.多元阐释拓展理学内涵15.表1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表1时间 支出及用途熙宁六年十一月 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熙宁七年五月 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熙宁九年二月 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16.金章宗时期(1189—1208年)推行“通检推排”,重新核定全国土地、财产以均平赋役,但女真猛安谋克户仍享免赋特权;泰和元年(1201年)颁行《泰和律》,形式上承袭唐律,却保留“决杖赎刑”等女真旧法。这最能反映金朝中后期A.女真旧制与汉制实现融合统一 B.华夏正统观超越民族本位意识C.国家治理中存在着冲突与妥协 D.全面汉化导致武力根基的瓦解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曾随之谜(12分)在今天湖北境内,中国的传世文献从来没有记载过周代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现却证明历史上湖北的随州确实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史籍中明确记载这一地区只有一个随国,但却从未见随国青铜器出土。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不一致,引发了学者们关于“曾国”和“随国”两个国名关系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曾随为一国,有的学者认为曾国绝不可能是随国。直到2019年,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出土铜器2000余件,其中礼器近600件。三组大墓的墓主人分别为曾公求及其夫人渔、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曾侯得,三组大墓均出土有编钟,同一墓葬均出土带有周文化和楚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以下为曾侯宝夫人、楚王女儿芈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铭文:铜缶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大意为:楚王嫁女儿芈加到随国的陪嫁。编钟铭文:伯括受命,帥禹之绪,有此南距。余文王之孙,穆侯元子,出邦于曾……以长辞夏。大意为:伯括受命,遵循大禹的功业,被分封到南土,在曾地建邦。我是周文王的后裔,穆侯的长子,通过统治曾国,光大“夏”的功业。(1)根据材料说明考古发现如何解决了“曾随之谜”。(6分)(2)此次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周代的哪些史实?结合材料加以说明。(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生动彰显出宋朝南方农业的昌盛,太湖流域等南方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丝织业在两浙一带也大放异彩,“东南诸路岁起绸三十九万匹,绢二百六十六万匹,绫罗三万余匹”;制瓷业蓬勃发展,五大名窑产品远销海外。同时,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人工磁化法,促使指南针得以广泛应用于航海,极大提升了航海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宋太宗至道末年,官船制造累计达3337艘之多,在泉州、虔州等地设有26处造船场。宋政府大力鼓励商人开展海外贸易,在广州、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负责管理与征税等事务。——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等材料二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对海洋的探索逐步展开,海上交通线开始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南方各政权为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积极鼓励海上贸易,推动了造船业发展,海运规模由此初步扩张。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不仅加强了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地区的联系,更远及南亚、西亚,构建起庞大的贸易网络,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两宋时期,各类因素叠加促使海运迎来黄金发展期,港口贸易兴盛,海外贸易范围进一步拓展。元代重视海运,将南方物资通过海运运往北方。明代前期郑和下西洋,展现了强大的航海实力,不过中后期受海防形势影响,海禁政策实施,海运发展遭遇顿挫,清代前期延续海禁政策,广州成为唯一对外通商口岸,后期随着国门被迫打开,海运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条件。(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海运的特点,并分析隋唐以后中国海运的影响。(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西夏灭亡后,元朝修前朝史时未修西夏史,因此西夏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对西夏陵进行过多次考察和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与唐陵、宋陵一样,西夏陵也选择了靠山面水的地形,但在细节上与唐陵、宋陵有所差异,如将石像生群安置在月城内御道的两旁,从而缩短了陵园前后间的距离,增加了月城建筑,使布局更加紧凑。西夏陵以唐宋帝陵陵园建筑平面布局为蓝本,输入与糅合中原传统的祠庙建筑祭祀功能,建筑形式又引进和契合佛教寺塔建筑格调,从而自成为“陵、庙、寺”于一体的建筑规制。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摘编自史金波《西夏陵: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历史见证》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夏陵体现出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8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体系的基本内涵第一,“大一统”是治理思想的最高政治目标和国家治理的总体方向。第二,“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理思想的基础,同时,也是人文主义在国家治理中的呈现和发展,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底蕴最为深厚的基础思想之一。第三,“德治”始终是传统国家治理的主导思想。第四,治国先治吏的吏治思想是中国治理思想的重要特征。第五,中国历史上“革故鼎新”的改革思想源自对社会变动的体认,是中国传统治理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杨艳秋《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体系及其当代价值》从材料中任选一个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阐述,并指出该治理思想的当代价值。(要求:明确写出所选国家治理思想,阐述时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docx 宁夏银川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