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随堂练习历史学科试卷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1.当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良渚文化,在它们的区域内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华文明:( )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B.具有继承性C.具有多源和共融的特征 D.具有相似性2.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陶寺中期遗址发现了储藏用的窖穴群和类似后世的“王陵寝庙”区。其中,有一座大墓长5米、宽3.6米,随葬装有漆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观象台,可以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准确时间。据此推知:( )A.文明产生具有多元特征 B.阶级矛盾较为尖锐C.国家初始形态逐步具备 D.旧石器文化较为发达3.关于启的继位,《史记》中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二者说法的差异说明:( )A.史料年代越久远可信度越高 B.文字史料有主观性不可信C.历史研究需要多种史料互证 D.历史真相都能经研究还原4.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劳动并不多见。到战国时期,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编户、纳税形式,农业家庭的经济、政治等职能加强。这主要是由于战国时期:( )A.诸侯争霸和变法运动兴起的推动 B.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结构变动C.统治者对人口和土地控制的加强 D.集体劳作形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下列各项体现这一举措的是:(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C.“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6.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 B.强调文化差异C.提升周王权威 D.维护等级秩序7.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文献记述 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8.秦统一后对地方制度作了调整,初设36个郡,后增至40余郡。从西汉建立到西汉末年,郡级政区总数增加到103个,共统辖1587个县级政区,平均每郡管理15个县。这一变化:( )A.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 B.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C.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根源于君主专制的强化9.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0.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11.如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A.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B.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陈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12.汉律中有“非正与乱妻妾位律”,诸侯王施行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只允许嫡子为嗣:如正妻无子,则除国为郡,庶子再多也无用;若试图让庶子继承,即所谓“非正”,免为庶人;如若试图从母亲那里变更庶子地位,则为“乱妻妾位”,不仅免为庶人,而且有时还处以迁刑。这一政策旨在: ( )A.彰显中央法律权威 B.削弱诸侯王的势力C.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D.遏制外戚政治影响13.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A.旨在终结宰相制度 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C.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14.如图是某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画的一幅示意图,图中AB两处应为:()A.与民休息、独尊儒术 B.王莽改制、农民起义C.光武中兴、党锢之祸 D.外戚专权、宦官得宠15.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C.张骞通西域-彻底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D.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二、非选择题:(16题15分,17题18分,18题22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篇》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被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制度,并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制度的核心。(3分)(2)分析两段材料反映的两种制度的关系。(4分)(3)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8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 中国政制由“质胜于文”进至“文胜于质”,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伸尼夫子称颂西周为“郁都乎文哉”,绝不为过。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部族民主”和联邦“共和”的成分也隐约可辨。此类政制均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集权与分权乃是一切国家权力统治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犹如广阔光系的两极。向心力与离心力构成一种弹性张力,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以此言之,“郡县”与“封建”所包含的政治学意义,细究其潜在的权力资源,远远超越我们看到的具体历史,它具有更复杂、更值得研讨的许多内涵,需要我们去体味。-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的具体表现。(10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就,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都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成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采取的措施。(14分)第一次月考答案CCCBD DABAB ABDDC16.(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制度核心:嫡长子继承制。(3分)(2)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4分)(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家国同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等级森严;建立奴隶制的国家体制;实行贵族政治,世卿世禄。(任答四点即可)(8分)17.(1)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由部族国家转变为地域国家;由“天下共主”的天子制转变为“个人独制”的皇帝制度;由地方分权的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争霸,各国变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思想文化:私学兴起,百家争鸣。(10分)(任答五点)(2)分封制:利 扩大西周统治疆域,有助于形成华夏认同的观念和文化的交流。弊-受封诸侯独立性强,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郡县制:利-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弊-造成体制僵化和效率低下,影响地方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给分)(8分)18.(1)秦:地理位置优越,内部相对稳定;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秦国远交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答对四点即可)(8分)(2)汉武帝:政治上:推恩令、中外朝制度、任用酷吏、打击豪侠;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说。思想上:尊崇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14分)(答对七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