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富锦市第五中学、第六中学第一次月考七年级历史测试卷测试范围:第 1 课 - 第 7 课满分100分,限时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2025 年某考古团队在云南元谋县进行遗址复查时,发现了粗糙石器和炭屑遗迹。结合所学知识,该遗址对应的远古人类生活的年代约为( )A. 3 万年前后 B. 70-20 万年 C. 170 万年左右 D. 五六千年北京人遗址中出土了烧骨、灰烬层等遗迹,厚度可达 6 米。这一发现主要证明了北京人( )A. 已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 会使用火并保存火种C. 过着定居的群居生活 D. 能制造精美的陶器原始农业的兴起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下列考古发现中,不属于原始农业兴起证据的是( )A.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B.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C. 北京人遗址出土的打制石器 D. 良渚遗址出土的家畜骨骼某同学在参观博物馆时,看到一件印有鱼纹图案的彩陶盆,该文物最可能出自( )A. 元谋人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 半坡遗址 D. 山顶洞人遗址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原因是( )A. 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 B.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C. 生产工具的发达程度 D. 部落联盟的制度不同传说中,黄帝联合炎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这一传说主要反映了( )A. 早期国家的形成 B. 民族交融的开端C. 世袭制的产生 D. 分封制的实行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方式被称为 “禅让制”,其核心标准是( )A. 血缘关系的远近 B. 军事力量的强弱C. 贤德与才能高低 D. 部落势力的大小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其建立的时间约为( )A. 公元前 2070 年 B. 公元前 1600 年 C. 公元前 1046 年 D. 公元前 770 年西周时期,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需履行纳贡、服役等义务。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巩固周初政治统治C. 促进民族交融 D. 推动经济文化交流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提出 “尊王攘夷” 的口号,最终成为春秋首霸。“尊王攘夷” 策略的实质是( )A. 维护周天子的绝对权威 B. 抵御周边少数民族入侵C. 利用王权争夺霸主地位 D. 实现诸侯国的平等联合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产生的最直接影响是( )A.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 诸侯国数量减少C.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处于最西边的诸侯国是( )A. 齐国 B. 秦国 C. 楚国 D. 燕国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的措施,最能体现( )A. 重农抑商政策 B. 中央集权思想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奖励耕战的理念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为其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该变法发生在( )A. 秦穆公时期 B. 秦孝公时期 C. 秦始皇时期 D. 秦二世时期某思想家提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该思想家属于(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老子认为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一观点体现了他的( )A. 法治思想 B. 仁政思想 C. 辩证思维 D. 兼爱思想战国时期,墨家学派针对战乱局面提出了 “非攻” 的主张,其核心内涵是( )A. 反对一切战争 B. 支持正义战争C. 主张以德治国 D. 提倡节俭生活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的治国理念是( )A.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B.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C. 仁政爱民,轻徭薄赋 D.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B. 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C. 加剧了诸侯争霸的战乱 D. 为后世思想发展奠定基础某同学梳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发展脉络,下列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商汤灭夏 ②牧野之战 ③商鞅变法 ④涿鹿之战A. ④①②③ B. ①④②③ C. ④②①③ D. ①②④③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21 题 16 分,第 22 题 14 分,共 30 分)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 分)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 五蠹》材料二:下图为我国原始居民遗址分布图A 为半坡遗址 B 为河姆渡遗址材料三:原始农业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转变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之一。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定居生活,形成聚落,制造陶器,出现了早期的手工业。——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一中 “构木为巢” 和 “钻燧取火” 分别反映了原始居民的哪些生活状况?(4 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比 A、B 两处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主要差异。(6 分)根据材料三,概括原始农业兴起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6 分)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 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 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美] 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汉书 食货志》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 “百家争鸣” 的学术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的哪一政治制度?结合材料说明该制度实行的原因。(4 分)材料二中 “商君” 指的是谁?根据材料概括其改革的主要措施。(6 分)材料三中 “百家争鸣” 的出现与材料一、二反映的历史现象有何内在联系?(4 分)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23 题 14 分,第 24 题 16 分,共 30 分)23. 从远古人类到早期国家的产生,中国历史逐步迈入文明时代。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 分)(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是我国境内重要的远古人类代表,请列举其中两种人类在生产生活方面的进步表现。(6 分)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请简述夏朝的建立者和主要政治制度。(4 分)西周通过分封制巩固了统治,请问分封制下诸侯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4 分)24.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6 分)(1)春秋时期,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6 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请列举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6 分)(3)“百家争鸣” 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现象,请写出儒家、法家的核心思想主张,并说明其对后世的影响。(4 分)七年级历史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答案】C【解析】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其生活年代约为 170 万年左右。A 对应山顶洞人,B 对应北京人,D 对应半坡、河姆渡居民,故选 C。【答案】B【解析】北京人遗址的烧骨和灰烬层证明其会使用火并保存火种,但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未掌握人工取火技术,A 错误;定居生活和制陶技术与北京人无关,C、D 排除,故选 B。【答案】C【解析】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包括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形成和磨制石器使用。北京人的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工具,与原始农业无关,A、B、D 均为原始农业兴起的证据,故选 C。【答案】C【解析】半坡居民以制作彩陶闻名,鱼纹彩陶盆是其典型文物。河姆渡居民主要制作黑陶,元谋人和山顶洞人尚未掌握制陶技术,故选 C。【答案】B【解析】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湿润,适合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燥,适合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自然环境差异是主要原因,故选 B。【答案】B【解析】涿鹿之战后,黄帝、炎帝部落联盟形成,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开端。早期国家形成于夏朝,A 错误;世袭制产生于启继位后,C 错误;分封制实行于西周,D 错误,故选 B。【答案】C【解析】禅让制是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核心标准是贤德与才能,如尧传舜、舜传禹。血缘关系是世袭制的标准,A 错误,故选 C。【答案】A【解析】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公元前 1600 年商汤灭夏建商,公元前 1046 年武王伐纣建西周,公元前 770 年东周开始,故选 A。【答案】B【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A 错误;C、D 是分封制的影响而非目的,故选 B。【答案】C【解析】“尊王攘夷” 表面上维护周天子权威,实质是齐桓公利用王权号召诸侯,争夺霸主地位。周天子权威已衰落,A 错误;B 是表面目的,D 与史实不符,故选 C。【答案】C【解析】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A 是思想领域变化,B 是战争导致的结果,D 是秦朝建立后的制度,均非直接影响,故选 C。【答案】B【解析】战国七雄中,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赵、魏、韩在中间,故选 B。【答案】C【解析】“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打破了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A 与该措施无关,B 是县制的作用,D 是奖励耕织、军功的体现,故选 C。【答案】B【解析】公元前 356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秦穆公是春秋时期君主,秦始皇、秦二世是秦朝时期君主,故选 B。【答案】A【解析】“为政以德” 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核心主张之一。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故选 A。【答案】C【解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维,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相互转化。A 是法家思想,B 是儒家孟子思想,D 是墨家思想,故选 C。【答案】A【解析】墨家 “非攻” 主张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即反对侵略战争和掠夺战争。B 并非其核心内涵,C 是儒家思想,D 是墨家另一主张,故选 A。【答案】D【解析】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A 是道家思想,B 是墨家思想,C 是儒家孟子思想,故选 D。【答案】C【解析】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繁荣的表现,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并未加剧诸侯争霸战乱。A、B、D 表述均正确,故选 C。【答案】A【解析】涿鹿之战发生在远古时期,商汤灭夏在约公元前 1600 年,牧野之战(武王伐纣)在公元前 1046 年,商鞅变法在公元前 356 年,排序为④①②③,故选 A。二、材料分析题(第 21 题 16 分,第 22 题 14 分,共 30 分)21. (16 分)(1)“构木为巢” 反映了原始居民学会建造房屋,以躲避禽兽侵害(2 分);“钻燧取火” 反映了原始居民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改善了饮食条件(2 分)。(2)差异:①农作物种植:A(半坡遗址)种植粟,B(河姆渡遗址)种植水稻(2 分);②房屋建筑:A 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B 为干栏式建筑(2 分);③制作陶器:A 以彩陶为主,B 以黑陶为主(2 分)。(3)影响:①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2 分);②推动人类过上定居生活,形成聚落(2 分);③促进了陶器制作等早期手工业的发展(2 分)。22. (14 分)(1)制度:分封制(2 分)。原因:西周疆域辽阔,原始通讯方式难以直接管辖(2 分)。(2)“商君”:商鞅(或公孙鞅、卫鞅)(2 分)。措施: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 分);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2 分)。(3)联系:西周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1 分);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推动社会转型(1 分);社会急剧变化引发诸多问题,促使各学派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形成 “百家争鸣” 的局面(2 分)。三、简答题(第 23 题 14 分,第 24 题 16 分,共 30 分)23. (14 分)(1)进步表现:①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3 分,任答一点即可);②山顶洞人: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有爱美意识,过氏族生活(3 分,任答一点即可)。(2)建立者:禹(2 分)。主要政治制度:世袭制(2 分)。(3)权利: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2 分)。义务:诸侯需向周天子纳贡、服从周天子调兵、定期朝觐周天子等(2 分)。24. (16 分)(1)新变化:①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2 分);②手工业规模扩大,商业活动逐渐活跃(2 分)。影响: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进步,为分封制瓦解和变法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2 分)。(2)政治方面: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 分);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1 分);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1 分)。经济方面: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1 分);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1 分)。(3)儒家:核心思想是 “仁”,主张 “为政以德”(1 分)。影响: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后世治国理念和社会伦理产生深远影响(1 分)。法家:核心思想是 “法治”,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1 分)。影响: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对后世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有重要影响(1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历史.docx 七年级历史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