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二耀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第二耀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天津市第二耀华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质量调查
高中历史试卷
本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则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发明出来用以记事的。”这说明( )
A.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
C. 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 D. 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2. 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伯利克里时期“在雅典全部31.5万人口中……严格划分出4.3万名公民”。此外,城邦人口还包括外邦侨民3.2万,奴隶占到人口总数的1/2。其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
A. 31.5万 B. 4.3万 C. 3.2万 D. 约15.5万
3. “地中海已成为帝国的‘内湖’,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都成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该材料中的“帝国”是
A. 波斯帝国 B. 印加帝国 C. 笈多帝国 D. 罗马帝国
4. 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起源于西亚的冶铁技术,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据此可知( )
A. 西亚是人类文明唯一的发祥地
B. 古代希腊文明源于西亚
C. 各个文明之间交往趋势不断增强
D. 文明的交流以技术传播为主
5. 王权强化、城市兴起、大学创办等历史现象的出现,反映了西欧( )
A 原始社会瓦解 B. 奴隶制度崩溃 C. 封建社会发展 D. 资本主义兴起
6. “1453年,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正式开始了。这个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屹立,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踏在欧洲。”该材料中“这个新的巨人”是指
A. 波斯帝国 B. 拜占庭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奥斯曼帝国
7. 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标志是
A. 《十二铜表法》 B. 《民法大全》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8. 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疆域辽阔的帝国。下列关于阿拉伯帝国描述正确的是( )
A. 将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海 B. 成功编订《查士丁尼法典》
C.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D. 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9. 受中国政治文明影响较深,曾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政权是( )
A. 高丽王朝 B. 笈多帝国 C. 奥斯曼帝国 D. 阿拉伯帝国
10. 古代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城内有多座金字塔庙宇(如下图),图中建筑主要用于( )
A. 彰显王权强大 B. 贮藏食物 C. 用作国王陵墓 D. 用于祭祀
11. 有学者认为,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尼罗河上游的沼泽地是一个可怕的障碍,平直的海岸线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这有助于说明欧洲人入侵非洲较其侵入美洲要晚。该观点重在阐述( )
A. 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 B. 非洲大陆生存条件恶劣
C. 欧洲国家率先入侵美洲 D. 各个地区发展方式不同
12. 历史学家吴于廑认为,近代世界由分散向整体发展,以1500年左右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下列史实可以作为这种历史分期依据的是( )
A. 文艺复兴 B. 新航路的开辟 C. 启蒙运动 D. 资产阶级革命
13.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列可以用来研究“新航路开辟”的原始史料是( )
A. 《哥伦布航海日记》 B. 影视剧《麦哲伦环球历险记》
C. 《全球通史》 D. 连环画《哥伦布》
14. 1498年5月20日,一支欧洲船队航行到印度南部城市卡里库特。下列相关推断正确的是
A. 该船队是首次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
B. 该船队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进行远洋航行的
C. 拓展海外殖民地是支撑他们远洋航行的精神支柱
D. 他们开辟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到达亚洲的新航线
15. 新航路的开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 《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探险的激励
B. 欧洲各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C. 天文地理知识与航海造船术的进步
D. 欧洲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16. 新航路开辟后的100年间,随着欧洲人入侵美洲,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大幅减少。与此同时,欧洲人把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出现族群混合现象。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B. 促进了动植物的大交流
C. 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 D. 改变了人口的地理分布
17. 有学者统计,中国1685年人口约为1亿,1767年约为2亿,1790年约为3亿,此间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来自新的作物从新大陆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新作物”最有可能是
A. 小麦和水稻 B. 玉米和甘薯 C. 马铃薯和小麦 D. 水稻和玉米
18. 《金融的逻辑》一书写道:“新航路开辟后,航海贸易风险太大,可能有些船会沉没,船员沿途可能死去,如果由众多个人共同参股集资,每位股东的责任最多是损失掉所投入的股金,不承担更多的风险。”以上现象反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
A. 海上贸易频繁 B. 商品价格上涨 C. 经营方式变革 D. 商路中心转移
19. 下图反映了16世纪初期到18世纪中期三角航程,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机器工业品大量倾销到美洲
B.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进程加速
C. 非洲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0. 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也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B. 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 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 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
21. 欧洲中世纪兴起的大学和走向近代的文艺复兴运动相比,两者共同之处是( )
A. 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B. 促进东西方经济往来
C.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D. 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
22.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要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这主要说明文艺复兴运动( )
A. 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生活 B. 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束缚
C. 否定教会地位高于国家 D.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23. 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据此可知,宗教改革
A. 挑战罗马教廷的权威 B. 批判君主专制
C. 质疑世俗国王的权力 D. 主张社会契约
24. 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是
A. 薄伽丘 B. 但丁 C. 彼特拉克 D. 莎士比亚
25.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意大利的根本原因是
A. 众多的人才资源 B. 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需求
C. 悠久的文化传统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6.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下列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 建立新教,抨击教会腐败 B. 反对专制,倡导自由平等
C. 重视实验,打破神学禁锢 D. 崇尚理性,解放人的思想
27. 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核心精神的表述,准确的是( )
A. 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 B. 反对宗教信仰,倡导天赋人权
C. 提倡人生而平等,主张民主政治 D. 强调科学精神,主张分权制衡
28.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
A.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 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 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D. 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29. 17~18世纪,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普遍具有的本质
A. 结束封建民主专制制度 B. 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C.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D. 向法治化国家过渡
30.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其中“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在1787年美国宪法中主要是指( )
A. 实行邦联制 B. 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C. 实行两党制 D. 规定行政权归首相
二、材料题(共40分)
31. 中世纪的欧洲孕育着近代的曙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时代”。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三 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就站立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主流体制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正是从这个体制外的力量中,孕育出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和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欧洲中世纪所持的观点,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对该观点加以阐释。
32. 某研究小组围绕“哥伦布”主题搜集了以下资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染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示意图中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的航行路线(用图中序号表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
(3)材料三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相关材料。指出对该主题研究价值最大的材料,并说明理由。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伏尔泰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并“提倡不念旧恶、不忘善行、友爱、谦恭”,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
——摘编自高毅《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中国热”》
材料二 中国的20世纪就是从对法国革命思想文化的大力张扬开始的。1901年,《国民报》第一、二期即连续发表文章宣传法国大革命,并公开鼓吹在中国推行法国式的革命,其他进步报刊纷纷效法,中国舆论界刮起强劲的“法国风”。1906年12月,湖南醴陵一带发生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反清起义,被普遍比附为.“攻打巴士底狱”的壮举,湖南省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小法兰西”的雅号。
——摘编自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可以说,我们的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则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解释。人们一定希望看到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
——摘编自【美】罗素《中国问题》(1922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伏尔泰对中国儒学所持的态度及他心目中理想的政治制度模式。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20世纪初中国刮起强劲“法国风”、不断爆发反清起义的时代背景。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你对不同文明的认识。
天津市第二耀华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质量调查
高中历史试卷
本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D
【17题答案】
【答案】B
【18题答案】
【答案】C
【19题答案】
【答案】B
【20题答案】
【答案】A
【21题答案】
【答案】D
【22题答案】
【答案】D
【23题答案】
【答案】A
【24题答案】
【答案】C
【25题答案】
【答案】D
【26题答案】
【答案】D
【27题答案】
【答案】A
【28题答案】
【答案】C
【29题答案】
【答案】D
【30题答案】
【答案】B
二、材料题(共40分)
【31题答案】
【答案】(1)特征:政治:实行封君封臣制度(贵族等级);经济:盛行庄园与农奴制度;思想文化: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
(2)观点:欧洲的中世纪时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阐释:城市:城市自治权萌发、商品经济的发展教育:大学的发展社会结构:市民阶级壮大;政治势力:专制王权的强大时代: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32题答案】
【答案】(1)③;②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表现:人口迁移、物种交换、疾病传播。
(3)材料:哥伦布航海日志手稿。理由:哥伦布航海日志手稿属于原始史料,有较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哥伦布传》是间接史料,不宜作为研究的首选史料。航海日志手稿还需结合其它史料相互印证进行研究。
【33题答案】
【答案】(1) 态度:推崇儒学。模式:开明君主制。
(2)原因:维新变法失败;清政府腐败,民族危机加深;法国大革命的示范。
(3)认识:辩证地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