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南湖的船,党的摇篮》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八年级上学期人音版音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南湖的船,党的摇篮》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八年级上学期人音版音乐

资源简介

《南湖的船,党的摇篮》教学设计
课题 《南湖的船,党的摇篮》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南湖的船,党的摇篮》选自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张士燮、乔羽词,时乐濛曲。歌曲以悠长旋律结合诗意歌词,生动勾勒中共一大转移至南湖红船、党诞生的历史画卷,是红色音乐与革命文化深度融合的经典,承载“开天辟地”的精神象征。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感受悠长旋律的婉转诗意、稍慢速度与附点节奏的摇曳感,体会“红船诞生”的神圣意境。艺术表现:能哼唱主旋律,用连贯气息、柔和音色表达深情;理解音乐要素如何塑造历史场景。文化理解:了解中共一大转移至南湖的历史,体会“红船”象征的开天辟地精神,厚植爱党情怀。4. 创意实践:创编配乐朗诵、和声伴唱或意境绘画,深化音乐与历史的融合理解。
重点 感受旋律、节奏、歌词的特点,体会“崇敬、神圣”的情感与历史厚重感。2. 理解“红船”的象征意义,以及音乐如何描绘建党历史场景。
难点 把握“宁静深情中蕴含坚定信念”的情感层次,避免表达流于表面。2. 引导学生将历史认知转化为音乐表现(如哼唱时的情感投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南湖红船历史纪录片片段(含一大转移、红船场景),提问:“这段画面讲述了哪一历史事件?你觉得用‘宁静’还是‘激昂’的音乐搭配更合适?为什么?” 观看片段,分享对“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了解,猜想音乐风格(宁静、深情)。 以历史情境激活兴趣,建立“音乐→历史事件”的关联,为赏析奠基。
讲授新课 历史与音乐背景:结合“知识链接”,讲解中共一大转移至南湖红船的历史(会场遭袭、荷花深处的秘密会议),介绍歌曲出处《中国革命之歌》,提问:“红船是‘党诞生的摇篮’,歌曲如何用音乐体现这份‘神圣感’?” 初听整体感知:播放歌曲音频,引导闭眼聆听,思考:“歌曲速度、旋律像在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用一个词形容氛围(如‘神圣’‘宁静’‘崇敬’)。” 组织交流,提炼“稍慢、宁静深情,诉说建党史诗”的整体印象。 分段赏析:音乐要素解码历史意境旋律:婉转悠长,勾勒诗意画面 截取“七月南湖水涟涟,烟雨楼台雨如烟” 片段,钢琴弹奏原旋律与平直改编版,对比提问:“哪个版本更像‘水涟涟、雨如烟’?为什么?”(原旋律的婉转起伏,契合水波、烟雨的动态) 引导学生哼唱原旋律,用手画“波浪线”感受旋律走向,体会五声性旋律的“东方诗意”。 节奏:稍慢+附点,模拟红船摇曳 - 提取“摇来一只船”的附点节奏,指导学生用手画船桨划水动作配合节奏:“附点像船桨‘轻摇→停顿’,体会红船在水波中摇曳的画面。” - 对比“无附点节奏”与“原节奏”,感受附点带来的“动态感”。 (3)歌词:如诗叙事,承载历史重量 - 逐句解读歌词:“荷花深处摇来一只船” → 隐蔽的革命场景,呼应历史中“秘密会议”的惊险;“党的摇篮” → 红船象征党诞生的起点,饱含崇敬。 - 提问:“如果给歌词‘配音效’,你会加什么?(如水波声、风声)” 关联音乐与历史细节 1. 历史与音乐背景:倾听历史讲解,观察红船图片,思考“音乐如何体现神圣感”,初步关联历史与音乐。 2. 初听整体感知:闭眼聆听,分享对速度、旋律、氛围的感受,提炼“宁静深情的历史诉说”。 3. 分段赏析: (1)旋律:对比哼唱原旋律与平直版,用手画波浪线,体会婉转旋律的“诗意画面”。 (2)节奏:用“船桨动作”配合附点节奏,感受红船摇曳的动态,对比无附点节奏的差异。 (3)歌词:解读歌词与历史的关联,创意设计“音效联想”,深化历史场景认知。 1. 历史与音乐背景: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音乐与历史的关联,避免被动接受。 初听整体感知:“闭眼聆听+关键词提炼”,聚焦音乐核心氛围,提升审美感知的精准度。 分段赏析:(1)旋律:对比实验+身体感知,让学生亲身发现“旋律起伏与诗意画面”的关联,而非机械记忆。 节奏:动作模拟+对比练习,将抽象节奏转化为具象动态,理解“附点=红船摇曳”的意象。 (3)歌词:历史细节+创意联想,让歌词赏析更生动,强化“音乐→历史场景”的还原力。。
课堂练习 哼唱实践:用音乐诉说深情 - 钢琴伴奏,引导学生哼唱主旋律: - 强调气息连贯(如“水涟涟”的长音,用“慢吸气→匀速吐气”支撑); 强调音色柔和(用“u”母音哼鸣,感受“宁静深情”的基调); 针对“摇来一只船”的附点节奏,练习**“轻摇→顿挫”的语气**,模拟红船动态。 分组哼唱,互评“气息是否连贯?情感是否贴合历史场景?” 创意拓展:音乐×历史的多元表达 布置任务(三选一,鼓励跨学科融合): 配乐朗诵:为歌词设计朗诵节奏(结合歌曲速度、附点节奏),搭配简单和声(如低音区“嗡”音衬托神圣感); 意境绘画:根据旋律起伏(波浪线)和歌词场景,绘制南湖红船图,标注“旋律→画面”的对应关系; 历史短诗:结合“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为歌曲续写新时代短诗,并用音乐化语言朗诵(如节奏对应附点)。 巡视指导,启发创意(如朗诵时模仿“船桨划水”节奏,绘画突出“水涟涟”的波纹)。 哼唱实践:跟随钢琴伴奏哼唱,调整气息与音色,通过互评改进演唱,体会“用音乐诉说历史”的感觉。 2. 创意拓展:分组选择任务,讨论创作(如朗诵组设计“附点节奏型朗诵”,绘画组用曲线表现旋律),展示并讲解“创意与音乐/历史的关联”。。 1. 哼唱实践:从“听赏”到“表现”,通过技能训练深化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培养艺术表现能力。 2. 创意拓展:跨学科任务打破单一欣赏模式,让学生在“朗诵、绘画、写诗”中,深化“音乐→历史→当代”的关联,培养创新思维。
课堂小结 知识串联:用“填空式总结”梳理核心内容:“这首歌用____(悠长旋律)、(附点节奏)、(诗意歌词),讲述了____(中共一大南湖会议、党诞生)的历史,传递____(崇敬、神圣)的情感。” 2. 情感升华:提问“红船精神在今天如何体现?(如科技攻关、公益服务)”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分享。 齐答填空总结,分享对“红船精神当代意义”的思考 知识串联:“填空式总结”强化核心知识记忆,梳理“音乐要素→历史→情感”的逻辑。 2. 情感升华:关联现实,让“红船精神”从历史走进生活,深化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
板书 《南湖的船,党的摇篮》 一、历史背景:中共一大→南湖红船→党诞生的神圣时刻 二、音乐密码: ├── 旋律:悠长婉转(五声性)→ 诗意如画(水涟涟、雨如烟) ├── 节奏:稍慢 + 附点 → 红船摇曳的动态感 └── 歌词:如诗叙事 → 历史场景与崇敬情 三、精神内核: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音乐表达
本次欣赏课通过历史情境→音乐解码→创意表达的闭环设计,推动学生理解“音乐如何承载历史”:优势:多感官体验(动作模拟、对比哼唱、跨学科创意)让抽象音乐更具象,历史与音乐的融合更自然。不足:部分学生对“红船精神”的情感共鸣较浅,哼唱时情感表达仍偏平淡;创意任务的深度差异较大。改进方向:引入亲历者视角(如模拟“一大代表”日记分享),增强历史代入感;设计情感分级练习(从“宁静”到“激昂”的层次变化),提升艺术表现的细腻度;提供创意支架(如朗诵节奏模板、绘画配色建议),缩小学生创意差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