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Section A (2a-2e)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八年级英语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Unit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Section A (2a-2e)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八年级英语上册

资源简介

Unit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Section A (2a-2e)教学设计
一、新课标主题分析
本课时属于“人与自然”与“人与社会”交叉的主题范畴,聚焦“自然生态”与“文化传承”子主题。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理解和表达自然事物的特征及文化内涵,通过对竹子的探究,学生将了解其生长特性、实用价值及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培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跨文化交际中传递文化元素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能力:能听懂关于竹子特征、文化意义的对话并提取关键信息;能运用目标词汇(如 symbol, fastest-growing, useful 等)描述竹子;能完成对话填空、问题回答、思维导图构建等任务;能创编导游对话,流畅表达竹子的重要性。
文化意识:理解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美德象征”的内涵,感受传统文化与自然的融合;了解竹子在生活中的多元用途,培养对自然馈赠的珍惜意识;在跨文化交际场景(如向外国游客介绍竹子)中,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播能力。
思维品质:通过提取对话信息、构建思维导图,提升逻辑思维和信息整合能力;在创编导游对话时,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如思考竹子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意义差异)。
学习能力:学会运用“听-读-思-用”的学习策略处理语篇;能自主拓展竹子相关的文化或科学知识,提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描述竹子特征、文化意义的词汇和句型;能准确提取对话信息完成各项任务;能在模拟场景中运用英语介绍竹子。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竹子文化象征的内涵并用地道英语表达;创编对话时兼顾语言准确性与文化传播的得体性。
四、教法学法
教法: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文化浸润法。通过设计分层任务(填空、问答、思维导图、创编对话)推动语言学习;创设“竹海导游”情境,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融入竹子文化讲解,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双维渗透。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思维导图和对话创编,培养合作能力;自主查阅竹子拓展知识,提升探究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导游与游客),强化语言运用的实践性。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文化情境导入) 展示中国竹画、竹制工艺品(如折扇、竹篮)的图片,提问:“What do you know about bamboo in Chinese culture What can we make from bamboo ” 观察图片,结合已有知识回答问题,分享对竹子的初步认知。 以文化元素激发兴趣,激活背景知识,为理解对话中的文化内涵铺垫。
听力与阅读输入(2a-2b) 播放2a对话录音,指导学生完成填空任务,核对答案后讲解重点词汇(如 symbol, fastest-growing)和句型(如 “It’s a symbol of...; It’s one of the + 最高级 + 名词复数”)。 2. 分发2b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针对难点问题(如竹子出现在中国画中的原因)进行讲解,深入阐释其文化象征。 1. 听录音完成填空,关注词汇和句型的用法。 2. 阅读对话并回答问题,参与教师对文化内涵的讨论,理解竹子的“美德象征”。 通过听力和阅读输入,夯实语言基础,同时渗透文化知识,解决“理解文化内涵”的难点。
信息整合与输出(2c-2d) 展示2c思维导图模板,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根据2a信息完成思维导图构建,巡视并提供指导。 2. 播放2d对话录音,指导学生跟读模仿,然后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要求注意语音语调的自然性。 1. 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整合竹子的特征、文化意义、用途等信息,提升信息整合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跟读录音后进行角色扮演,在模仿中强化语言表达的流利度和准确性。 思维导图任务培养信息整合能力,角色扮演提升口语表达的实践性,同时巩固语言知识。
拓展创编(2e) 布置“竹海导游”创编任务: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导游,一人扮演外国游客,围绕“竹子的重要性”创编对话。提供示例框架和拓展词汇(如 cultural symbol, practical uses, ecological value),巡视并给予语言和文化表达的反馈。 小组合作创编对话,结合所学知识和拓展词汇,设计导游与游客的互动,重点突出竹子的文化意义和实用价值。 创设真实交际情境,推动语言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同时培养文化传播能力和创新思维,突破“创编对话得体性”的难点。
总结升华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从语言(词汇、句型)、文化(竹子的象征意义、实用价值)、思维(信息整合、创编能力)三个维度进行总结;强调版权意识,如在查阅竹子拓展资料时尊重信息来源,在创编对话时避免抄袭,注重原创表达。 跟随教师回顾,梳理知识脉络,明确语言和文化的收获,强化版权与原创意识。 系统梳理学习成果,实现语言、文化、思维的综合提升,同时渗透学习习惯和品德教育。
作业布置 完成“竹子文化”拓展任务:查阅竹子在其他国家文化中的意义(如日本、韩国),写一篇50词的对比短文。 2. 录制“竹海导游”对话视频,在班级群分享。 1. 自主查阅资料,完成短文写作,拓展跨文化视野。 2. 录制对话视频,强化口语表达的实践性和自信心。 延伸课堂学习,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和语言运用的持续性,同时利用多媒体平台促进成果展示与交流。
六、教学反思
优点
文化与语言深度融合:将竹子的文化象征、实用价值与语言学习紧密结合,既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培养了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符合新课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
任务设计层次清晰:从基础的填空、问答,到进阶的思维导图构建,再到高阶的对话创编,任务难度逐步提升,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落实了核心素养的分层培养。
情境创设真实有效:“竹海导游”的情境贴近生活且具有文化传播的意义,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中运用语言,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不足
文化拓展深度有限:对竹子文化象征的讲解主要集中在中国视角,对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多元意义涉及较少,部分学生可能对跨文化对比的理解不够深入。
个体指导待加强:在小组创编对话环节,对于语言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的个别指导时间不足,导致其在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上存在差距。
版权意识渗透较浅:在作业布置和总结环节对版权意识的强调较为笼统,学生在实际操作(如查阅资料、创编对话)中可能缺乏具体的版权规范认知。
改进措施
深化文化对比:在拓展任务中增加“竹子文化国际对比”的具体要求,如明确让学生查找竹子在2-3个国家的文化意义,并在课堂上设置“文化分享会”环节,提升跨文化理解的深度。
细化个体指导:在小组活动中实施“异质分组”,让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针对薄弱学生设计“个性化语言支架”(如关键句型提示卡),并利用课间进行专项辅导。
强化版权指导:在作业说明中加入具体的版权规范示例,如“引用网络资料需标注来源(网址、作者)”“创编对话时避免直接复制已有文本,注重个人原创表达”,并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分析(如正版文化资料与盗版的区别)让学生直观理解版权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