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4课《枉凝眉》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八年级上学期人音版音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第4课《枉凝眉》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八年级上学期人音版音乐

资源简介

《枉凝眉》教学设计
课题 《枉凝眉》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枉凝眉》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主题歌,曹雪芹(清)作词、王立平作曲。歌曲采用 二段体结构 ,以 羽调式 创作,旋律 古朴典雅、委婉细腻 ,呼应《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奇缘虚化”悲剧,是 “古典文学+民族音乐”深度融合的典范 ,承载中国音乐的“含蓄美”与红楼文化的意境表达。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捕捉羽调式的 含蓄柔和 ,感受二段体“叙事→抒情”的情感递进,理解装饰音(如波音、滑音)对“古典意境”的塑造。艺术表现哼唱核心段落(如“一个是阆苑仙葩”),用 连贯气息、委婉音色 表现古典韵味;辨别演唱版本的情感差异(如陈力原版的凄美)。文化理解关联《红楼梦》“宝黛爱情”情节,理解“奇缘虚化”的悲剧内涵,感悟 中国古典文学与音乐的“含蓄美”共鸣 。创意实践为旋律设计 古典手势(如兰花指呼应旋律起伏),或用绘画表现“阆苑仙葩·美玉无瑕”的意境,诠释古典美学。
重点 把握旋律的 古典含蓄美 ,体会“二段体”的情感递进(叙事→抒情)。2. 关联《红楼梦》情节,理解“奇缘虚化”的悲剧情感与文化内涵。
难点 理解 羽调式、装饰音 对“古典意境”的音乐化表达(如羽调式的柔和如何呼应悲剧)。2. 引导学生跨越时代,感悟“含蓄美”背后的古典审美与情感逻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播放87版《红楼梦》宝黛初见片段(“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2.提问:“画面里的情感是怎样的?如果用音乐表达,会有什么特点?” 3. 播放《枉凝眉》歌曲,引出课题。 1. 观看片段,分享“初见的朦胧、美好”感受;2. 初听歌曲,感知“委婉、凄美”的音乐气质。 借 经典影视场景 激活红楼记忆,搭建“文学→音乐”的意境桥梁
新课讲授 1.背景与创作:介绍《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背景,解读曹雪芹原词的“宝黛悲剧”;讲解王立平“历时4年谱曲,以羽调式营造含蓄凄美”的创作故事。2.整体感知:播放全曲,引导用 手势模拟旋律起伏(如“阆苑仙葩”的旋律上扬时抬手,下行时落手),提问:“旋律像不像‘丝线缠绕’?为什么?” 提炼 “二段体(叙事→抒情)” 结构。分段赏析:第一段(叙事:阆苑仙葩…美玉无瑕):播放第一段,分析 羽调式(6为主音)的柔和感 ,以及 旋律级进(如6 7 6 6 3 5 6) → 营造“古典含蓄”的意境;引导 哼唱+联想 :“想象宝黛初见的‘朦胧美好’,用轻柔语气哼唱,感受羽调式的韵味。” 第二段(抒情:若说没奇缘…心事终虚化):播放第二段,分析 装饰音(如波音“7 6 7 6 7 3”、滑音) → 强化“纠结、悲叹”的情感;引导 气息+哼唱 :“延长‘虚化’尾音,用叹气般的气息表现‘悲剧无奈’,体会情感递进。” 调式与结构:对比“羽调式”与“宫调式”的听觉差异(播放简短示例),提问:“羽调式的柔和如何呼应‘宝黛悲剧’?”4. 歌词内涵:分组朗诵歌词,提问:“‘奇缘’与‘虚化’矛盾吗?如何体现宝黛爱情的悲剧?” 1. 背景与创作:倾听故事,关联《红楼梦》情节,理解“音乐为文学造境”的意义;2. 整体感知:随音乐做手势,分享“旋律如丝线”的感受,明确二段体结构;分段赏析: 第一段:哼唱片段,描述“宝黛初见的画面”,体会羽调式的含蓄; 第二段:用叹气气息哼唱,讨论“装饰音如何强化悲叹”; 调式与结构:对比聆听,分享“羽调式呼应悲剧”的理解;4. 歌词内涵:结合宝黛故事(如黛玉葬花),交流“奇缘虚化”的悲剧逻辑。 1. 背景:构建 文学+音乐 语境,辅助意境理解;2. 整体:以 手势模拟 具象化旋律,快速把握结构与情感3. 分段: 第一段:哼唱+联想,深化对“古典含蓄美”的审美感知; 第二段:气息+分析,体会装饰音对“悲剧情感”的强化; 调式:对比中理解“民族调式”的文化表达;4. 歌词:关联红楼情节,强化 文化理解与悲剧共鸣。
课堂练习 哼唱实践: 钢琴伴奏教唱主段落,强调: 第一段:咬字轻柔(如“阆苑仙葩”的“阆”字轻吐); 第二段:气息连贯+装饰音灵动(如“心事终虚化”的波音处理); - 组织 分组接龙演唱+互评 :“哪组更唱出‘古典含蓄’与‘悲剧凄美’?”创意表达:任务二选一: ① 古典手势创编:为“一个是阆苑仙葩”设计 兰花指+水袖式 动作,配合旋律表现古典意境; ② 意境绘画:用简笔勾勒“阆苑仙葩·美玉无瑕”的画面,结合旋律分享创作思路; - 巡视启发:“手势如何体现‘仙葩’的飘逸?绘画如何呼应‘凄美’?” 1. 哼唱实践: 跟伴奏调整咬字/气息,分组接龙演唱,根据互评优化表现;2. 创意表达: 选任务,分组创作(手势/绘画),展示并说明与“古典意境”的关联。 1. 哼唱:从“听”到“唱”,强化 旋律与古典韵味 的融合,提升艺术表现;2. 创意:通过 动作/绘画 延伸对“古典美学”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与审美创造。
课堂小结 总结核心:“《枉凝眉》用羽调式、二段体,讲述宝黛‘奇缘虚化’的悲剧,藏着中国音乐的含蓄美与红楼文化的深邃。” 提问升华:“哪句旋律/歌词最让你感受‘古典凄美’?它如何呼应《红楼梦》的意境?” 3. 带领齐唱主段落,回味古典韵味。
板书 书写板书:《枉凝眉》背景:《红楼梦》主题歌 → 宝黛悲剧,古典意境结构:二段体(叙事→抒情)音乐:羽调式+装饰音 → 含蓄凄美 - 清晰梳理 “文学→音乐→美学” 逻辑,辅助知识整合。
十、教学反思1. 优势:影视片段+红楼情节关联,易引发古典意境共鸣;手势/绘画降低审美理解门槛。2. 不足:部分学生对 “羽调式的文化内涵” 理解浅显;创意表达与“古典意境”的贴合度需提升。3. 改进:增加 民族调式对比聆听(羽调式 vs 宫调式),强化调式的文化感知; - 提供“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 红楼场景创意模板 ,启发更贴合的表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