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永志不忘》教学设计课题 《永志不忘》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教材分析 《永志不忘》是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的主题歌,朱海作词、王备作曲。歌曲以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 为核心,旋律 深情厚重(主歌)→ 激昂坚定(副歌) ,节奏融合 附点、切分 等设计,重现“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历史画面;歌词串联“和平假设→历史回望→青春抉择”,颂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气概,是 “音乐+历史”深度融合的家国情怀载体 ,助力学生理解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价值。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捕捉“深情叙事→激昂颂扬”的情绪递进,理解 旋律平稳/上扬、节奏规整/灵动 对“历史厚重→信念坚定”情感的塑造。艺术表现:哼唱核心段落(如“保家卫国是我的前赴后继”),用 沉稳气息(主歌)、坚定咬字(副歌) 传递情感;辨别演唱版本的情感差异,体会音乐感染力。文化理解:理解“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关联“黄继光、冰雕连”等英雄事迹,感悟 “青春抉择与家国担当” 的时代传承。4.创意实践“副歌设计“英雄冲锋”手势,或为主歌续写“英雄场景”短句(如“冰雪中屹立的身影”),用艺术形式诠释抗美援朝精神。重点 把握“深情叙事→激昂颂扬”的情感脉络,体会音乐与抗美援朝历史的共鸣。2. 感悟歌词传递的“青春抉择与家国担当”,激发对英雄精神的崇敬。难点 理解 旋律节奏(如附点模拟“行军步伐”) 对“历史场景与情感”的音乐化表达。2. 引导学生跨越时代,理解“志愿军青春抉择”的精神价值,产生深度情感共鸣。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播放《为了和平》纪录片 抗美援朝战斗片段(如冲锋、坚守阵地)。提问:“这些画面让你想起哪些志愿军英雄?他们的青春选择是什么?” 3. 播放《永志不忘》歌曲,引出课题。 1. 观看片段,分享英雄故事(如黄继光、冰雕连);2. 初听歌曲,感知音乐的“厚重与坚定”。 借 历史影像 激活记忆,搭建音乐与家国情怀的情感桥梁新课讲授 1.背景与创作:介绍“纪念抗美援朝”的创作背景,解读朱海“以词叙事”、王备“以曲传情”的风格,强调“音乐重现历史”的意义。2.整体感知: 播放全曲,引导用 动作呼应情绪(主歌:低头沉思;副歌:握拳挺立),提问:“哪段让你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哪段让你热血沸腾?” 提炼 “深情叙事→激昂颂扬” 结构。3.分段赏析: 主歌(历史回望): 播放主歌(如“如果天空永远晴朗和煦…”),分析 旋律平稳(中低音区)、节奏规整 → 营造“历史厚重感”; 引导 联想+哼唱 :“想象志愿军的‘浴血记忆’,用平缓语气哼唱,感受‘和平来之不易’。” 副歌(信念颂扬): 播放副歌(如“保家卫国是我的前赴后继”),分析 旋律上扬(高音区)、附点/切分节奏 → 凸显“坚定力量感”(附点模拟“行军步伐”); - 引导 律动+哼唱 :“强拍跺脚(模拟行军),延长‘前赴后继’尾音,体会‘青春抉择的担当’。”旋律结构: 对比主、副歌旋律走向,提问:“旋律从‘低缓’到‘高扬’,像不像‘历史→精神’的传承?”4. 歌词内涵: - 分组读歌词,提问:“‘每个青春都有选择的权利’,志愿军的选择是什么?对你有何启示?” 1. 背景与创作:倾听介绍,关联抗美援朝历史,理解“音乐载史”的意义;.2. 整体感知:随音乐做动作,分享段落感受,明确“叙事→颂扬”结构;3. 分段赏析:主歌:哼唱片段,描述“浴血场景”(如炮火、冲锋),体会历史厚重; 副歌:跺脚+哼唱,讨论“青春抉择”的家国意义; 旋律结构:对比聆听,分享“旋律传承精神”的理解;4. 歌词内涵:结合英雄事迹(如邱少云),交流“志愿军选择”的启示。 1. 背景:构建 历史+音乐 语境,辅助情感理解;整体:以 具象动作 快速把握结构与情感;分段:主歌:哼唱+联想,深化对“历史代价”的审美感知; 副歌:律动+分析,体会音乐对“精神颂扬”的强化; 结构:对比中关联“历史→精神”的传承逻辑;4. 歌词:关联英雄事迹,强化 文化理解与精神共鸣。课堂练习 哼唱实践: 钢琴伴奏教唱主、副歌,强调: - 主歌:气息沉稳(如“浴血光荣的记忆”延长音保持); 副歌:咬字坚定(如“前赴后继”重音突出); 组织 分组轮唱+互评 :“哪组更唱出‘历史厚重’与‘信念力量’?”创意表达: 任务二选一: 手势创编:为副歌“保家卫国是我的前赴后继”设计 “握拳→向前冲锋” 递进手势,配合旋律表现担当; ② 短句创作:为主歌续写“英雄场景”短句(如“冰雪中屹立的身影,冻结不朽的誓言”),用主歌旋律哼唱; - 巡视启发:“手势如何体现‘冲锋’?短句如何呼应‘历史画面’?” 1. 哼唱实践: - 跟伴奏调整气息/咬字,分组轮唱,根据互评优化表现;2. 创意表达: - 选任务,分组创作(动作/短句),展示并说明与“抗美援朝精神”的关联。 1. 哼唱:从“听”到“唱”,强化 旋律与家国情感 的融合,提升艺术表现;2. 创意:通过 动作/文字 延伸对“英雄精神”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与价值认同。课堂小结 总结核心:“《永志不忘》用‘叙事→颂扬’的旋律,讲述抗美援朝的历史,传递‘青春抉择为家国’的精神。” 提问升华:“哪句歌词让你想起志愿军英雄?他们的精神如何激励你?” 3. 带领齐唱副歌,致敬英雄。板书 书写板书:《永志不忘》背景:纪念抗美援朝 → 重现历史,颂扬英雄结构:主歌(深情叙事,厚重平稳) 副歌(激昂颂扬,坚定高扬)音乐:旋律/节奏 → 历史场景与精神传承核心:铭记英雄,传承家国担当十、教学反思1. 优点:纪录片+英雄故事关联,易引发家国共鸣;动作/律动降低情感理解门槛。2. 不足:部分学生对 “旋律节奏的历史隐喻”(如附点模拟行军)分析浅显;创意表达与“历史场景”贴合度不足。3. 改进: 增加 节奏拆解练习(拍手/跺脚模拟“行军节奏”),强化音乐与历史的关联;提供“黄继光堵枪眼、冰雕连”等 历史场景创意模板 ,启发更贴合的表达。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