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下册
教材与教学内容 版本:部编版 页码:
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10至11世纪中国北方多个政权并立的历史格局。教材以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为起点,重点呈现了契丹族建立辽国、党项族建立西夏以及它们与中原王朝北宋之间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互动。“澶渊之盟”和“宋夏和约”两个关键事件,揭示了民族政权之间从冲突走向相对和平共处的过程,反映了多民族国家在碰撞中融合的历史趋势。教材还配有形势图、文物图片和史料研读栏目,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理解民族关系的复杂性。本课内容承上启下,既是对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和民族迁徙的延续,也为后续学习金与南宋对峙及元朝统一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逻辑地位。
课时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历史故事、人物和战争情节有较强兴趣,但对民族关系、政治制度和条约意义等抽象概念理解尚浅。此前学生已学习唐朝的繁荣与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具备一定的历史时序意识,但对少数民族政权的认知仍较为模糊,容易将“异族”简单视为“外敌”,缺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初步认识。此外,学生在阅读地图、分析史料方面能力较弱,难以从“澶渊之盟”“岁币”等术语中提炼其双重影响。因此,教学需借助生动的情境、直观的地图和贴近生活的类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同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问题驱动和合作讨论,提升其历史解释与批判性思维水平。
课时设计思想
本课以“民族关系如何在冲突与交流中走向融合”为核心议题,采用议题式教学法贯穿始终,构建“情境—问题—探究—生成”的教学路径。依托教材图文资源,创设“穿越千年看三国”主题情境,将学生代入北宋使臣、辽国将领或西夏官员的角色,在模拟谈判、地图推演和史料辨析中主动建构知识。教学强调“论从史出”,精选《金史·太祖本纪》、形势图、文物图像等一手材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对比辽、西夏制度与唐宋的相似性,揭示少数民族主动吸收中原文明的趋势;通过分析“岁币”与“榷场”的经济作用,展现和平交往对各族人民生活的积极影响。最终引导学生理解:尽管政权并立带来战乱,但民族间的交流互鉴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1. 认识到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唐末以来社会动荡与民族迁徙的必然结果,理解生产力发展与阶级矛盾推动历史进程的基本原理。
2.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民族战争与和平交往的关系,认识到冲突背后是不同生产方式与文化体系的碰撞与调适。
时空观念:
1. 能够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上准确指出三国都城(东京、兴庆府、上京)、澶州及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并描述其战略意义。
2. 掌握1004年澶州之战、1005年澶渊之盟、1038年西夏建国、1044年宋夏和约为代表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构建清晰的历史脉络。
史料实证:
1. 通过解读“卤簿钟”“西夏文敕牌”等文物图片及其说明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推断其反映的政治制度与军事活动。
2. 结合《金史·太祖本纪》中关于国号“大金”的记载,分析金太祖的政治意图与文化心理,形成基于证据的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
1. 比较辽、西夏在官制、法律、文字等方面的共同措施,归纳少数民族政权汉化的普遍特征及其原因。
2. 分析“岁币”“岁赐”“榷场”等政策对北宋财政、边疆安全及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双重影响,形成全面、客观的历史评价。
家国情怀:
1. 感受寇准力劝亲征、军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体会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尊严的历史责任感。
2. 理解尽管存在政权对立,但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相互学习、共同发展,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过程及彼此之间的重大战和事件,如澶渊之盟、宋夏和约。
2. 少数民族政权仿效中原制度的表现及其对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澶渊之盟”“岁币”等政策的双重性质——既是屈辱的妥协,也是维持和平的现实选择。
2. 从多民族视角出发,超越“正统观”偏见,客观评价辽、西夏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策略
采用议题式教学法,融合情境探究法、合作学习法与讲授法。以“三国鼎立,是战是和?”为总议题,设置“谁主沉浮”“战火燃起”“化干戈为玉帛”三个子议题,层层推进。通过角色扮演、地图标注、史料辨析、小组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自主建构知识。教师适时点拨,纠正认知偏差,提升思维深度。注重过程性评价,利用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学生参与度、合作表现与观点质量。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卤簿钟、西夏文敕牌、应县木塔等高清图片及动态标注功能。
2. 学案材料:印发“澶渊之盟”原文节选、“相关史事”文本、空白形势图复印件供学生标注。
3. 角色卡:设计“北宋使臣”“辽国谋士”“西夏将领”等角色卡片,用于情景模拟活动。
4. 实物模型:打印西夏货币与敕牌的纸质复制品,增强感官体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5分钟) 一、情境对话导入:一封来自北方的急报 (1)展示文物图片,引发好奇。
教师手持一张“西夏文敕牌”复制品,面向全班提问:“同学们,请看这件青铜牌子,它来自千年前的西北大地。上面刻着神秘的文字,被称为‘敕燃马牌’,意思是‘皇帝命令急速传递’。它曾由使者日夜兼程传送军令。如果今天这封‘急报’送到了北宋皇宫,可能写着什么内容?让我们一起打开这段尘封的历史。”
(2)引出课题,明确任务。
接着说:“就在北宋王朝看似安稳之时,北方崛起了两个强大的对手——契丹人的辽国和党项人的西夏。他们与北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段充满战争与和平、对抗与交流的特殊历史——《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我们的任务是:还原历史现场,分析三国关系,思考民族融合之路。” 1. 观察“西夏文敕牌”图片,猜测其用途和传递的信息内容。
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急报送入北宋皇宫,会报告什么?”
3. 进入学习状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与探究任务。 通过实物化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究欲;以“急报”为线索,自然引出多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营造历史临场感,迅速聚焦核心议题。
讲授新知
(25分钟) 一、谁主沉浮:三大政权的崛起 (1)绘制政权名片,梳理建国历程。
教师利用PPT分步展示三国建立的关键信息,引导学生完成“政权名片”表格填写:
① 北宋: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结束五代十国分裂。
② 辽:契丹族,原居辽河上游,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916年称帝建辽,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③ 西夏:党项族,属羌人一支,原居甘肃、陕西一带。1038年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教师特别强调元昊“仿效唐宋制度,定官制、军制、法律,创制西夏文字”,说明其主动汉化的倾向。
(2)解读地图,建立空间认知。
投影“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组织学生开展“找一找”活动:
① 请三位同学上台,分别用不同颜色磁贴标出三国都城位置。
② 教师追问:“澶州在哪里?为什么辽军打到这里会让北宋恐慌?”引导学生发现澶州紧邻黄河,距东京仅数十里,一旦突破即直逼首都。
③ 提问:“燕云十六州是什么地方?为何如此重要?”结合教材注释讲解其地理范围(今北京及河北、山西北部),并指出其为中原屏障,失去后北方游牧骑兵可长驱直入,是宋辽矛盾的根源之一。 二、战火燃起:从对抗到僵持 (1)讲述澶州之战,还原历史现场。
教师出示图片:画面显示辽军南下、寇准劝谏、真宗亲征、宋军射杀辽将萧挞凛等场景。随后讲述:“1004年,辽圣宗与萧太后亲率大军南下,直抵澶州城下。朝廷震动,有人主张迁都避战。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决请求真宗亲征。真宗勉强来到前线,士兵高呼万岁,士气大振。辽军主将萧挞凛被宋军床子弩射杀,攻势受挫。”
(2)分析“澶渊之盟”,理解双重性质。
出示《续资治通鉴长编》节选:“(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岁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曰‘岁币’。”提问:“这份盟约是胜利还是失败?对双方各有何利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示从军事、财政、民生、外交四个维度思考。教师总结:对北宋而言,虽付出经济代价,但换来百年和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对辽国而言,获得稳定收入,巩固统治。此乃现实政治的妥协智慧。 三、化干戈为玉帛:西夏的挑战与和解 (1)比较战争后果,揭示可持续难题。
教师讲述:“元昊称帝后屡攻北宋,虽胜多败少,但连年征战导致西夏‘国用不给,民多怨叛’。反观北宋,虽败绩连连,但经济基础雄厚。1044年,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赐予‘岁赐’。”提问:“为何战胜方反而要接受‘称臣’名义?”引导学生理解:西夏地狭人稀,无法承受长期战争消耗,和平更符合根本利益。
(2)拓展互市贸易,揭示深层联系。
引入“知识拓展”内容:“北宋与辽、西夏在边境设立‘榷场’,进行官方贸易。宋以茶叶、丝绸换回马、羊、骆驼。每年仅羊就交易数万只。”展示“卤簿钟”图片, 说明其曾被金军掳走,体现中原礼制对北方民族的影响。强调:即使在敌对状态下,经济文化交流从未中断。 1. 听讲并记录三国建立时间、民族、都城、重要人物等基本信息。
2. 参与“找一找”活动,上台标注地图,理解关键地点的战略意义。
3. 观看动画,感受战争紧张氛围,思考寇准劝征的历史意义。
4. 分组讨论“澶渊之盟”的利弊,每组派代表发言,尝试多角度评价。
5. 对比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争结果,理解小国难以持久作战的困境。
6. 阅读“榷场”资料,认识边境贸易的重要性,体会经济互补性。 通过系统讲授与互动探究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利用地图强化时空观念;通过讨论“澶渊之盟”的双重性,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引入经济文化交流内容,深化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巩固提升
(10分钟) 一、合作探究:他们是敌人,还是伙伴? (1)发布探究任务,提供学习支架。
教师发放学案,布置小组任务:“请结合教材第52页‘课后活动’第1题,归纳辽和西夏有哪些相同的统治措施,并分析其原因。”给出提示:可从政治制度、文化建设、经济政策三个方面入手。
(2)巡视指导,促进深度思考。
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点拨:“你们注意到元昊‘创制西夏文字’和金太祖‘颁行女真文字’了吗?这说明什么?”“辽也设有南北面官,模仿唐宋官僚体系,这是为了管理哪类人群?”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少数民族政权为巩固统治,主动吸收中原先进制度与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强大吸引力。
(3)组织汇报,提炼核心观点。
邀请2–3组代表展示成果,教师板书关键词:仿唐宋体制、制定法律、发展农牧、创制文字。最后总结:“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内部治理,也加速了民族融合进程。” 1. 以4–6人为一组,围绕问题查阅教材、交流观点。
2. 在学案上整理答案要点,准备汇报。
3. 小组代表上台陈述,其他组补充或质疑。
4. 倾听教师总结,完善笔记。 通过合作探究,提升学生信息提取与归纳能力;在师生互动中深化对“少数民族汉化”现象的理解;通过生生对话,锻炼表达与批判性思维。
课堂小结
(5分钟) 一、构建知识网络,升华情感价值 (1)回顾主线,串联知识点。
教师站在黑板前,用彩色粉笔勾勒“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知识框架:
顶部写“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向下分出三条线:
→ 政权并立:辽(契丹)、西夏(党项)、北宋(汉族)
→ 冲突表现:澶州之战、宋夏战争
→ 和平交往:澶渊之盟、宋夏和约、榷场贸易
最后汇于一点:“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步形成”。
(2)情感升华,落实家国情怀。
总结道:“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从来不是单一民族的舞台,而是多个民族共同书写的史诗。战争带来苦难,但交流孕育希望。无论是辽的木塔、西夏的敕牌,还是宋的瓷器、茶马古道上的商队,都在诉说着一个事实:我们早已血脉相连,命运与共。” 1. 跟随教师回顾本课主要内容,理清逻辑关系。
2. 观察板书结构,完成知识体系的内化。
3. 感受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增强民族认同感。 通过结构化板书帮助学生整合零散知识,形成系统认知;以情感升华收束全课,将历史学习上升到家国情怀层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填空题:
(1)1038年,______称大夏皇帝,建立西夏,定都______。
(2)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______”,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______”。
(3)辽与北宋的边界重镇是______,位于今河南______。
(4)北宋与辽、西夏在边境设立的贸易场所称为“______”。
二、能力提升题
2. 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夏在哪些方面学习中原王朝?
(2)这种做法对西夏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三、拓展探究题
3. 小论文写作(选做):
题目:《“岁币”真的是屈辱吗?——从澶渊之盟看北宋的外交智慧》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澶渊之盟”中“岁币”政策的看法,字数不少于200字。
板书设计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
   ┌────────┼────────┐
  政权并立    军事冲突    和平交往
   │        │        │
 辽(契丹)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岁币)
 西夏(党项)  宋夏战争   宋夏和约(岁赐)
 北宋(汉族)         榷场贸易(互通有无)
           ↓
      民族融合 → 中华民族共同体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民族关系如何在冲突与交流中走向融合”为主线,成功构建了议题式教学框架,学生参与度高,尤其在“澶渊之盟利弊分析”和“归纳少数民族汉化措施”两个环节表现出较强的思辨能力。通过文物图片、地图标注和角色代入等多种手段,有效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与代入感,帮助学生突破了“正统观”局限,初步建立起多民族视角的历史认知。然而,在引导学生理解“岁币”作为和平成本的合理性时,部分学生仍难以摆脱“赔款=屈辱”的简单判断,说明对于复杂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今后可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收集宋代经济数据,用具体数字说明“岁币”占财政支出比例极低,从而更理性地看待这一政策。此外,小组讨论时间略显紧张,个别小组未能充分展开,下次应优化时间分配,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表达机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