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学科 初中历史 年级 八年级上册
教材与教学内容 版本: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页码:
【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之课,主要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的重要史实。教材围绕“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四个核心内容展开,系统呈现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开端与中国社会各阶层团结御侮的历史进程。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具有重要的历史转折意义;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体现了民族危机面前国家利益高于党派分歧的政治智慧;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展现了中国军民不屈的战斗意志;南京大屠杀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黑暗篇章,揭示了侵略战争的残酷本质。本课内容既承前(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又启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是理解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历史脉络的关键一环。
【课时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有一定了解,特别是通过七年级学习已知晓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重大事件,对抗日战争的大致背景有所认知。部分学生通过影视作品、纪念馆参观或家庭讲述对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有初步印象,但认知多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度理解。学生在逻辑思维、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能力方面尚处于发展阶段,容易将历史事件孤立看待,难以把握其内在联系与时代背景。此外,面对战争暴力内容,部分学生可能产生情绪波动,需教师引导理性认识历史真相。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创设真实情境,运用图文史料激发兴趣,通过问题链引导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与和平意识培养。
【课时设计思想】
本课以“从危亡到觉醒:中华民族的集体抗争”为主线故事贯穿始终,模拟一场“历史见证者”的沉浸式探究任务。学生作为“历史调查员”,接到一项特殊使命——还原1937年夏天中国面临的生死抉择,梳理民族如何从局部冲突走向全面抗战的全过程。教学采用议题式教学法统领全局,设置三大核心议题:“谁打响了全面侵华的第一枪?”“为何曾经对立的国共两党能携手抗日?”“惨败中的胜利意味着什么?”通过情境探究法创设历史现场感,结合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研讨,辅以讲授法梳理关键脉络。教学过程强调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精选原始文献、新闻报道、图片资料作为证据链,引导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在辨析中建构知识,在共情中升华价值,最终完成一份《1937年中国抗战形势调查报告》,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深度融合。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理解七七事变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转变的标志性事件,认识到全民族抗战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时空观念:能够在时间轴上准确定位1937年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并结合地图掌握北平、上海、南京等地的战略位置及其在抗战初期的重要性。
史料实证:能够阅读并分析《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泰晤士报》报道、日军暴行照片等一手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论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与意义。
历史解释:能够综合多种因素,解释为什么淞沪会战虽以失守告终却被视为战略胜利,以及南京大屠杀对中华民族精神觉醒的影响。
家国情怀:深切感受赵登禹、佟麟阁等爱国将领誓死卫国的英雄气概,铭记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苦难,增强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责任感,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七七事变的历史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与作用;淞沪会战的战略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关头实现合作的政治智慧;从军事失败中解读精神胜利的历史逻辑;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的性质及其对民族记忆的深远影响。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策略】
采用“主线任务驱动+多维史料支撑+小组协同探究”的复合型教学策略。以“历史调查员”角色代入激发学习动机,通过PPT图文情境导入营造历史氛围,利用议题式提问层层推进思维深度,借助合作学习促进观点碰撞,结合教师精讲点拨突破认知盲区,最后通过撰写微型调查报告实现知识迁移与价值内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含卢沟桥、赵登禹、淞沪会战示意图、南京大屠杀相关图片)、《卢沟桥歌》音频片段、史料卡片(《国共合作宣言》节选、《泰晤士报》评论)、学案(调查报告模板)。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第101—105页内容,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简要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一、歌声引路,叩问历史之门 (1)播放《卢沟桥歌》片段,营造悲壮氛围:
教师缓缓播放1937年创作的《卢沟桥歌》音频:“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声音低沉有力,回荡教室。待音乐渐弱,教师低声发问:“同学们,这首歌诞生于哪一年?它唱的是什么地方?歌词中的‘最后关头’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关注“1937年”“卢沟桥”“牺牲到底”等关键词,初步感知历史的紧迫感与悲壮气息。
(2)展示卢沟桥老照片,提出核心任务:
PPT展示黑白历史照片:“这就是北京西南郊的卢沟桥,一座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古桥。然而在1937年的那个夏夜,这座桥却成了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点。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将成为一名‘历史调查员’,接受一项特殊任务——请你们深入1937年的中国,调查一个问题:当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之时,这个民族是如何从沉寂走向觉醒,从分裂走向团结的?我们将从卢沟桥的枪声开始,一步步揭开那段血与火的记忆。”
(3)出示调查任务单,明确学习路径:
发放《1937年中国抗战形势调查报告》学案首页,上面列出三个子任务:① 谁点燃了全面抗战的导火索?② 曾经的对手为何握手言和?③ 惨烈战役背后有何深意?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调查,最终共同完成这份报告。 1. 认真聆听《卢沟桥歌》,感受歌曲传达的情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观察卢沟桥老照片,想象当时的情景,对“最后关头”产生共鸣。
3. 接受“历史调查员”角色设定,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目标,填写调查报告标题与个人信息。 以音乐唤醒情感,以图像激活想象,以角色赋予责任,迅速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激发探究欲望,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调与任务导向。
新知探究 二、聚焦七七事变:谁打响了第一枪? (1)还原事发经过,梳理基本史实:
教师利用PPT动态演示“七七事变时间轴”: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第29军严词拒绝→日军炮轰宛平城与中国守军阵地→守军奋起还击。逐条展示教材原文:“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强调这不是一次偶然摩擦,而是蓄谋已久的侵略行动。展示驻守卢沟桥中国军队备战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士兵神情、防御工事,体会战斗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
(2)辨析事件性质,理解历史转折:
提出议题:“有人说是中方先开枪引发冲突,你怎么看?”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分析:① 日军是否合法驻扎?(非法驻军)② “失踪”借口是否可信?(事后查明该士兵自行归队)③ 中方反应是否正当?(保卫国土主权天经地义)。通过层层追问,使学生明确认识: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起点,而非中国挑衅所致。进而追问:“为什么说这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引导学生对比此前的局部抗战(如东北抗日联军),指出此次战火燃遍华北,直接威胁首都南京,迫使全国上下必须共同应对。
(3)缅怀英烈事迹,感悟家国情怀:
展示赵登禹将军黑白肖像照, 介绍:“山东菏泽人,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第一三二师师长。曾在长城抗战中率大刀队奇袭日军,闻名中外。”讲述他在北平南苑指挥作战时身中数弹仍坚持指挥,最终壮烈殉国的英勇事迹。播放一段纪录片旁白:“赵登禹将军倒下的地方,正是他誓死守护的土地。”让学生默哀一分钟,体会“男儿坟墓在此桥”的真正含义。 1. 跟随时间轴梳理七七事变发生过程,记录关键时间、地点、人物与结果。
2. 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议题,结合教材与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辩论,形成小组观点。
3. 观看赵登禹将军照片与事迹介绍,参与默哀仪式,写下一句想对英烈说的话。 通过时间轴可视化复杂事件,培养学生时空观念;通过设疑激辩提升批判性思维;通过英雄叙事强化情感体验,落实家国情怀素养。
合作探究 三、解密国共合作:为何握手言和? (1)创设政治协商情境,分组扮演角色:
将班级分为两组,一组代表“国民党代表”,一组代表“共产党代表”。发放角色卡,提供背景信息:日本已占领东北、华北步步紧逼,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教师扮演“调解人”,提出问题:“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你们各自最关心什么?愿意做出哪些让步?”引导学生站在历史当事人的立场思考问题。
(2)研读原始文献,提取合作承诺:
出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材料研读题: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提问:“从这份宣言中,你能看出中共做出了哪些重大让步?这些让步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放弃武装割据、承认国民政府领导地位、军队接受改编等,体现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政治胸怀。
(3)整合史实链条,明确统一战线建立标志:
教师总结:“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这份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这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配合PPT展示朱德总指挥照片与八路军、新四军成立简介,说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任军长),实现军事整合。 1. 参与角色扮演活动,在教师引导下模拟国共双方谈判立场,表达己方诉求与妥协空间。
2. 阅读《国共合作宣言》节选,圈画关键词句,小组讨论中共作出的努力与牺牲。
3. 整理笔记,记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时间、标志与主要内容。 通过角色代入增强历史代入感,促进深度理解;通过文本细读训练史料实证能力;通过逻辑串联帮助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实质内涵。
深化理解 四、剖析淞沪会战:惨败中的胜利 (1)再现战场场景,感知战斗惨烈:
展示淞沪会战历史照片: 中国士兵坚守阵地,身后堆放木桶沙袋;另一张为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场景。播放一段战场音效:枪炮声、呐喊声交织。教师朗读教材描述:“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数日,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消灭日军200多人。”提问:“这些战士明知必死为何还要坚守?”引导学生体会“寸土不让”的民族气节。
(2)分析战略意图,解读胜利内涵:
出示《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评论:“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提问:“上海最终失陷,为何西方媒体仍称其为‘荣誉’?”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思考:① 时间维度:持续三个月远超日军预期;② 军事成果:毙伤日军4万余人;③ 精神影响:打破“三个月灭亡中国”迷梦,极大鼓舞全国斗志。强调“战略胜利”不等于“战术胜利”,真正的胜利在于唤醒了全民抗战的决心。
(3)拓展工业内迁史实,认识持久抗战基础:
补充“相关史事”内容:东部沿海600余家工厂、百余所高校科研机构西迁至西南西北。指出此举保存了国家工业命脉与人才资源,为长期抗战奠定物质与智力基础,体现“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智慧。 1. 观察战场照片与示意图,聆听教师讲述,感受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
2. 阅读《泰晤士报》材料,小组讨论“失败中的胜利”这一悖论命题,尝试给出合理解释。
3. 记录工业内迁的基本数据与意义,理解抗战不仅是军事较量更是综合国力的比拼。 打破“胜败二元论”思维定式,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国际视角增强说服力;通过补充背景知识拓宽历史视野。
情感升华 五、直面南京大屠杀:铭记苦难,珍爱和平 (1)展示铁证如山,还原历史真相:
依次展示三组图片:① 火焰中的南京城(整体破坏);② 日军活埋平民、刺杀青年(个体暴行);③ 《东京日日新闻》 “杀人比赛”报道。每展示一张,教师用克制而沉重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避免过度渲染血腥,但确保事实清晰。引用教材数据:“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强调这是经过战后法庭查证的保守数字。
(2)探讨设立公祭日的意义:
提问:“2014年我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日子?”引导学生从个人、民族、国际三个层面思考:① 个人层面:悼念亲人,寄托哀思;② 民族层面:铭记历史,警示后人;③ 国际层面:维护正义,呼吁和平。强调公祭不是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防止悲剧重演。
(3)回归主线任务,完成调查报告:
引导学生回到最初的任务单,组织小组交流三个问题的答案。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提炼核心观点。邀请代表分享调查结论,教师适时点评并完善板书结构。 1. 安静观看历史图片,尊重史实,保持肃穆态度,不做轻浮议论。
2. 思考并回答关于国家公祭日的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
3. 小组合作完善《调查报告》,推选代表准备发言。 以确凿证据确立历史认知,避免虚无化;通过价值引导实现情感升华;通过任务闭环检验学习成效。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填空题:
(1)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______,发动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______抗战的开始。
(2)根据国共协议,红军主力改编为______,朱德任总指挥;南方游击队改编为______,叶挺任军长。
(3)淞沪会战持续______个月,打破了日本______的迷梦。
(4)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______人。
2. 连线题:将下列事件与其历史意义正确连接。
A. 七七事变 ① 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
B. 平型关大捷 ②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③ 全民族抗战开始
D. 淞沪会战 ④ 粉碎“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二、能力提升题
阅读以下材料: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不少于150字。
三、实践拓展题
查阅资料,了解一位在七七事变或淞沪会战中英勇牺牲的抗日将领的事迹,制作一张“A4纸英雄卡片”,包含姓名、照片(可手绘)、主要事迹、一句评价语,并在班级墙报展出。
【板书设计】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
│ 主线任务:历史调查员 │
│ 还原1937:从危亡到觉醒 │
└──────────────┘

┌─────────────────────┐
│ 一、谁打响了第一枪? │
│ → 七七事变(1937.7.7) │
│ → 导火索:日军“失踪”借口 │
│ → 结果:全民族抗战开始 │
│ → 英烈:赵登禹、佟麟阁 │
└─────────────────────┘

┌─────────────────────┐
│ 二、为何握手言和? │
│ →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 → 中共宣言四大承诺 │
│ → 改编军队:八路军、新四军 │
│ → 正式标志:1937年9月 │
└─────────────────────┘

┌─────────────────────┐
│ 三、惨败中的胜利? │
│ → 淞沪会战(1937.8–11) │
│ → 战况:姚子青守宝山、谢晋元守四行仓库│
│ → 意义:打破“三个月亡华”迷梦 │
│ → 内迁:工厂、学校西迁 │
└─────────────────────┘

┌─────────────────────┐
│ 四、铭记苦难,珍爱和平 │
│ → 南京大屠杀(1937.12.13) │
│ → 罪行:集体屠杀、活埋、杀人比赛 │
│ → 数据:30万人以上 │
│ → 公祭日:12月13日 │
└─────────────────────┘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历史调查员”为主线任务贯穿始终,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通过角色扮演、史料研读、图片观察等多种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七七事变、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核心知识点,更在思维层面实现了从“知道什么”到“为什么”再到“如何看待”的跃升。特别是在分析“淞沪会战虽败犹荣”这一议题时,多数小组能够跳出胜负表象,从战略拖延、民心凝聚、国际影响等维度进行阐释,显示出较强的历史解释能力。情感目标达成较好,学生在观看南京大屠杀史料时普遍表现出庄重与沉痛,讨论公祭日意义时发言真挚,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在角色扮演环节过于追求戏剧效果,未能深入体会历史决策的艰难,今后需加强背景铺垫与规则引导。此外,由于内容密度较大,课堂节奏略显紧凑,个别小组完成调查报告的时间不足,建议未来可适当延长至两课时,或提前布置预习任务以提高效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