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乡村与城镇 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度粤人版七上地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乡村与城镇 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度粤人版七上地理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闽江榕树坊巷绘成画, 翠满枝丫, 雨后彩霞映着水仙花, 早报春华, 土楼的书声朗朗, 在时光中对你欢迎的回答, …… 2008年7月7日,46座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你还了解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第五单元人文地理环境
第二节 乡村与城镇
1.说出乡村与城镇的区别,并描述不同聚落的空间分布形态。(区域认知)
2.描述城镇和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区域认知)
3.感悟聚落文化传承与聚落发展之间的矛盾,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人地协调观)
课前|知识梳理篇
课堂|重难突破篇
课后|高效提能篇
课前|知识梳理篇
一、聚落及其空间分布形态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99页,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定义:人类按照[1]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各种形式的聚居地。
2.类型:乡村和城镇是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
3.形态:有的聚落因[2]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方式,房屋多零散分布;有的聚落房屋往往集聚在一起,在平原地区呈[3]团块状分布,在河谷、公路等处呈[4]条带状分布。
生产和生活
地形复杂
团块
条带
二、乡村景观及其变化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99~101页,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定义:乡村是指主要从事各种[5]农业 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类型:按照不同的生产方式,乡村可分为农村、牧村、[6]渔 村、林场等不同的村落类型。
3.特点:乡村景观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结合村民生产、生活的需求而形成的,它一般规模较小,建筑物[7]低 矮且密度较小,道路较[8]稀 疏,商店、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较少,周边往往有大面积的
[9]农田 、果林、鱼塘、草场等。
农业
渔村
低矮
稀疏
农田
4.变化
(1)位置、交通、资源等条件优越的乡村,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不断聚集,[10]非 农产业增多,乡村景观会逐渐变为[11]城镇景观。
(2)乡村景观本身也会发生变化。在我国实施[12]乡 村振兴战略后,一些乡村逐渐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非农
城镇
乡村振兴
三、城镇景观及其变化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101~103页,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定义:城镇是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13]工业 、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特点:城镇人口规模较大,建筑物密度较大,[14]高层 建筑较多,有许多道路和服务设施,如大型购物商场、医院、学校等。
工业
高层
3.变化:随着城镇的发展,城镇居民不断增多,城镇景观也随之发生变化,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同时,随着[15]建设 用地的范围扩大,城镇规模也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城镇数量也会不断增加,逐渐演变成[16]城 市 群。
建设
城市群
四、传统聚落及其保护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103~104页,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文化遗产的类型: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以及城堡、[17]宫 殿、寺庙、祠堂等古建筑。
2.文化遗产反映了当时的[18]风俗 民情、文化艺术、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等。
宫殿
风俗民情
3.由于[19]工业 革命、城镇发展,一些特色鲜明的乡村聚落正在逐渐减少,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也被一些高楼大厦所代替。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许多聚落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4.我国也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作为[20]乡 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珍惜和保护好这些全世界共同拥有的宝贵遗产,并传承给后代,是全人类[21]共同的责 任。
工业革命
乡村振兴
共同的责任
课堂|重难突破篇
课堂|重难突破篇
课后|高效提能篇
课前|知识梳理篇
[构建空间地图]
[1]四合院
[2]竹楼 
[3]窑洞式民居
的[4]冰屋
 一个地方的建筑深受当地环境的影响,民居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请在上图横线上填写对应特色民居的名称。
四合院
竹楼 
窑洞式民居
冰屋
[点拨重点难点]
1.聚落的形成、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比较项目 城镇 乡村
建筑物 高大密集 矮小稀疏
交通 便利 闭塞
人口分布 稠密 稀疏
景观 高楼林立,道路纵横,车水马龙 农田、果树、池塘等
经济状况 发达 欠发达
劳动生产方式 工业、服务业等 耕作、放牧、捕鱼等
知识点一 聚落及其空间分布形态
1.(2024年四川绵阳期末)传统村落形态丰富、千变万化。右图示意赣闽粤边区客家传统村落分布。图中所示传统村落 ( )
A.沿山麓呈带状分布
B.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
C.在农田内横向展开
D.沿山脊密集排列
[随堂试题检测]
A
 (2024年海南临高模拟)读图,完成第2~3题。
2.图中①②③④处最不可能发展成为城镇聚落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A
3.图示区域北部适宜发展的经济活动是 ( )
A.水稻种植   B.水产养殖
C.生态旅游   D.矿产开采
C
知识点二 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2025年山东临沂期末)喜欢旅游的小明在我国某地看到了一种传统民居——“蚝宅”(如图)。当地原住居民就地取材,用灰、熟糯米、红糖、黄泥等材料搅拌均匀,把蚝壳整齐地粘在墙上。这种“蚝宅”结实耐用,防潮降温,不怕虫蛀。据此完成第4~5题。
4.最初建造“蚝宅”时 ( )
①当地是乡村 ②当地是城镇 ③当地居民大多从事工业生产 ④当地居民大多从事海洋渔业生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根据“蚝宅”的建筑特点,推测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有 ( )
①以高原为主 ②以沙漠景观为主 ③气候湿热 ④动植物种类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B
6.右图为广州市珠江新城景观图,图中所示的景观的特点有 ( )
①建筑密集 ②道路纵横交错 ③基础设施齐全 ④民居独门独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A
知识点三 传统聚落及其保护
  (2024年山东淄博月考)我国皖南(我国南方安徽省南部)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古村落面貌,村落背依青山,清流穿村而过,白墙黑瓦的古民居与秀美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的乡村”。下图为我国皖南古村落西递景观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传统民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特征,皖南的地理环境特征可能是 ( )
A.全年寒冷干燥 B.全年高温少雨
C.植被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D.夏季高温多雨
8.下列关于皖南古村落的价值及保护措施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它承载着巨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B.是古代文明和文化的见证
C.为了保护古村落,可以禁止游客参观 D.它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灿烂文化
D
C
课后|高效提能篇
课堂|重难突破篇
课后|高效提能篇
课前|知识梳理篇
[基础练]
  [人地协调观](2024年广东梅州模拟)“川西林盘”是我国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地区独有的聚落形态,林盘外是水稻田,林盘内是起居空间,林盘密集种植树、竹。房舍、林木、农田和灌渠相辅相成,完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图甲为林盘景观图,图乙为林盘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川西林盘”的聚落类型及判断依据是 ( )
A.乡村聚落——生产活动以农业为主
B.城市聚落——生产活动以工业为主
C.乡村聚落——森林茂密,河流众多
D.城市聚落——道路密集,交通便利
2.“川西林盘”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
A.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B.气候高寒,物种匮乏
C.山高林密,地表崎岖 D.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A
A
3.为了实现“川西林盘”的可持续发展,下列做法合理的有 ( )
①突出特色,发展生态农业 ②拆除重建,建设规模化小区 ③注重保护,留存文化遗产 ④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2024年河北唐山模拟)福建泉州以“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有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据此完成第4~6题。
4.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写到“刺桐(即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这说明泉州 ( )
①属于乡村 ②属于城镇 ③以渔业为主 ④对外贸易发达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B
5.“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处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诗文记载了泉州人口稠密,土地受瘠,向南面大海要发展,每年制造船只,通往不同地区。由此可知泉州 ( )
A.地形较平坦 B.造船技术落后
C.人口密度小 D.海上交通便利
6.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意义有 ( )
①留存和保护地域文化 ②利于历史研究和文化交流 ③增加旅游和商业收入 ④还原人们旧时的生活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A
  (2025年四川泸州中考地理)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土楼多采用圆形结构,用大块卵石筑基,石基高度在最大洪水线以上,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以保持建筑整体稳定。下图为客家土楼的景观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客家土楼“以石为基,以土围墙”主要为了 ( )
①美观大方 ②就地取材  ③防火防洪  ④减少建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客家土楼采用圆形结构并在土墙内部埋竹片木条的主要作用是 ( )
A.增强安全 B.增添美观
C.节约空间 D.降低成本
C
A
[培优练]
  (2024年河南商丘模拟)石板房是晋豫南太行山大峡谷里的特色民居,当地山多地少,石多土少,因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石板房民居形式。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石板房古村落正慢慢消失……下图为石板岩镇位置示意图及石板房景观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9.石板岩镇民居以石头为建筑材料,是因为 ( )
①位于山区,便于就地取材 ②石板隔热性好,房屋冬暖夏凉 ③资源匮乏,缺乏林木资源 ④多地震灾害,石板坚固防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10.为加强石板房古村落保护,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
A.整村搬迁,翻新重建 
B.设立保护区,禁止游客参观
C.合理规划,保护性开发 
D.大力开发,一味追求经济效益
C
11.(2024年山东潍坊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缺少高大植被,多风沙。新疆的传统地方民居形式是阿以旺。“阿以旺”寓意为“明亮的处所”。在建筑中间常会加上一个屋顶,屋顶与庭院之间是四个侧面的天窗。阿以旺既是完全封闭的室内空间,又是一个带天窗的大庭院。接待客人,喜庆聚会或小型活动都选在阿以旺厅举行。
材料二 图甲为新疆民居建筑示意图,图乙为阿以旺内部图。
(1)由图甲所示民居形式可知,该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试简单阐述你的判断理由。
干旱
理由:阿以旺建筑的屋顶为平顶。
材料三 阿以旺由尼雅古民居“阿克塞乃”演变而来,属于生土建筑。生土即自然界经过千万年沉积的原生土壤,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2)联系自然环境,简述阿以旺建筑以生土作为建筑材料的原因。
(2)①当地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生土是自然界经过长时间沉积形成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②生土作为建筑材料可就地取材,有利于降低成本。
材料四 阿以旺建筑至少已有2 000年历史,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如何保护文化遗产,请提出三条合理的保护措施。
(3)①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②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众保护意识;③加强国际合作;④倡导文明旅游,禁止乱涂乱画等。(合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