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资源简介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1.(2024八上·阳谷期中)如图中测量物体长度的做法错误的是(  )
A. 测物体的长
B. 测铜丝直径
C. 测硬币直径
D. 测乒乓球直径
2.(2024八上·阳谷期中)古人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已经显露出对自然规律的思考,例如葛洪的《抱朴子》中有云:“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下列关于其中运动的描述说法错误的是(  )
A.“游云西行”是指诗人观察到云相对大地在向西运动
B.“月之东驰”是指月亮相对于云向东运动
C.诗句可以说明诗人观察时云和月亮一定都在运动
D.诗句描述的现象体现了运动描述的相对性
3.(2024八上·阳谷期中)司机师傅开车行驶了一段路程,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1,在后三分之二的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B. C. D.
4.(2024八上·阳谷期中)我们在欣赏的时候,经常发现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诗人胡令能的《儿垂钓》全文如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蓬头稚子”是根据响度辨别“路人”是陌生人
B.“遥招手”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D.“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
5.(2024八上·阳谷期中)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左至右敲击瓶子时,音调逐渐降低
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D.从左至右用嘴吹气时,哨声的音调逐渐降低
6.(2024八上·阳谷期中)如题图所示,把温度为10℃的固态镓放入图甲的装置进行加热,水的温度恒定为50℃,测得镓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乙,下列信息正确的是(  )
A.镓的凝固点为30℃
B.镓的熔化时间为16min
C.12min之后,镓开始沸腾
D.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不变,不需要吸热
7.(2024八上·阳谷期中)如图所示,容器中装有两种液体,液体1上面浮有液体2(两种液体不相溶),液体2的沸点高于液体1的沸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热源温度高于两种液体的沸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
A.液体1先沸腾,液体2后沸腾,但两种液体同时蒸发
B.液体2蒸发,液体1不蒸发,直到液体1全汽化后,液体2才会沸腾
C.液体2蒸发,液体1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D.开始液体2蒸发,液体1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8.(2024八上·阳谷期中)某水银温度计的玻璃管上刻有110格均匀刻度线,当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温度计内水银柱液面在10格处:当玻璃泡放入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液面在60格处,这个温度计的分度值和它的测量范围(  )
A.2℃ 0~220℃ B.2℃ -20~220℃
C.1℃ 0~220℃ D.2℃ -20~200℃
9.(2024八上·阳谷期中)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升高
B.铜有固定的熔点,玻璃没有固定的熔点
C.熔点条件下的海波一定处于固液共存态
D.某物质从100℃开始熔化,直到150℃还未熔化完,则该物质是晶体
10.(2024八上·阳谷期中)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相同杯子中分别放入适量的冰块和干冰块。放置一段时间后,冰块和干冰块均变小。甲杯内有液体出现,外壁有小水珠生成;乙杯内仍然是干燥的,外壁有薄霜生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块变小是凝固现象,干冰变小是升华现象
B.冰块变小需要吸热,干冰变小也需要吸热
C.小水珠生成是汽化现象,薄霜生成是凝华现象
D.小水珠生成需要吸热,薄霜生成需要放热
11.(2024八上·阳谷期中)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1和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速度
B.甲、乙、丙三辆小车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C.运动1min时,乙、丙两车相距240m
D.若以甲为参照物,则乙车向东运动,丙车向西运动
12.(2024八上·阳谷期中)图是课本中四个实验配置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①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看到火焰左右摇晃,说明声传递信息
B.图②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
C.图③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图④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固定于桌面的尺子,尺子发声的音调会发生变化
13.(2024八上·阳谷期中)对以下四幅图所描述的物理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露珠的形成
②壶嘴里冒出的“白气”
③正在消融的冰凌
④寒冬,室外冰冻衣服晾干
A.①、②物态变化相同,其形成过程都需要放热
B.③、④物态变化相同,其变化过程都需要吸热
C.②中“热气”的形成与雪糕周围所冒的“冷气”的形成是相同的物态变化
D.④中冰冻的衣服晾干过程,与雾凇的形成是相同物态变化
14.(2024八上·阳谷期中)(1)图甲中圆球的直径是   cm;小明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时,测得的四次结果是18.39cm,18.40cm,18.41cm,18.52cm,则铅笔的长度应取   cm。
(2)一条纸带厚薄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能恰好套进一个圆环中,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的厚度是   。
15.(2024八上·阳谷期中)如表所示是课本中列出的部分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即传播的快慢)。
几种物质中的声速
空气(15℃) 340 海水(25℃) 1531
空气(25℃) 346 钢(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蒸馏水(25℃) 1497 铁(棒) 5200
(1)请你分析数据找出两点规律:   、   ;
(2)若在有水的足够长的铁管一端敲击一下水管,在铁管另一端可以听到   次敲击声。
16.(2024八上·阳谷期中)宇宙在膨胀,我们可以用如图的实验来理解这一事实:在一只气球上猫一些小金属粒,这些小金属粒可看成是宇宙中的   ;对气球打气,当气球膨胀时,任意两个金属粒间的距离都在增大,这里主要运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是   (选填“等效法”“类比法”或“转换法”).
17.(2024八上·阳谷期中)小明从家前往科技馆,整个过程中有步行,也有骑行,其全程的s-t图像如图所示。已知骑行的速度比步行的速度大,则他骑行的路程为   m,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18.(2024八上·阳谷期中)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下面的思维导图:
(1)   ;(2)   ;(3)   。
19.(2024八上·阳谷期中)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只气体温度计。如图所示,一个充满气体的细长颈的球形瓶倒插在装有红色液体的容器中,细管中的红色液面清晰可见,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细管中液面将   (选填“升高”或“降低”)。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下列改进合理的是   (选填“A”或“B”)。
A.玻璃管内径变小 B.烧瓶体积变小
20.(2024八上·阳谷期中)小明在“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中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目的是   ;
(2)该实验用到金属挡板,则下列不属于金属挡板作用的是_______;
A.让小车在一定的位置停下来
B.使斜面保持一定的角度
C.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3)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   ,   ,   ;
(4)若小车释放瞬间立即按下电子表开始计时,但小车在挡板处撞停时,由于测量者不够专注,按下电子表停止计时略迟一些,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或“偏小”)。
21.(2024八上·阳谷期中)小组同学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同的琴弦,进行探究“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在图(a)中已标出(其中琴弦a、c、d的粗细相同,琴弦b最粗;琴弦a、b、c的长度相同,琴弦d最短),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选填“a”、“b”、“c”或“d”);
(2)为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某同学选择琴弦b和c进行研究,此选择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原因是   ;
(3)如果要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a、b、c或d),这种研究方法叫   法;
(4)如图(b)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图是   。
22.(2024八上·阳谷期中)某实验小组用两套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分别研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过程。
(1)如图甲所示,组装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如图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石蜡在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
(2)海波熔化过程中不断   (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3)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海波和石蜡,当两者全部熔化后,该实验小组继续研究海波和石蜡的凝固过程。将两支试管从烧杯中取出,静置于空气中自然冷却,每隔2min同时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记录数据在同一个图像中画出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石蜡的凝固点为48℃
B.实验室内环境温度为20℃
C.0~15min内的任一时刻,石蜡和海波的温度都不可能相同
(4)实验结束后,小明发现烧杯侧壁上有水珠,这是因为水蒸气发生了   的物态变化。
23.(2024八上·阳谷期中)十一期间,家住重庆的小王和小赵到峨眉山游玩。她们从家自驾到重庆西站,然后乘火车去眉山东站,8:20从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处开始计时,又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列车的时刻表,如表所示:
车次 始发:重庆西站 终点:眉山东站 运行距离
C6024 7:04 10:17 327km
C6305 7:25 10:25 306km
C6347 8:00 11:24 315km
(1)她们以限定的最高时速行驶至重庆西站需要0.5小时,则交通标志牌到重庆西站的路程为多少km;
(2)如果她们乘坐的是C6305次列车,那么该趟列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3)该列车长200m,以72km/h的速度匀速开向长为1800m的隧道,假设隧道一直为直线,球这列或策划虚多少时间才能完全通过隧道;
(4)列车离开隧道口后过了一段时间,列车司机鸣笛(司机和汽笛在同一位置)经过4秒听到回声,求鸣笛时司机离隧道口距离为多少?
24.(2024八上·阳谷期中)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信号。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并返回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5s,超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求:
(1)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多少米?
(2)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到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是多少米?
(3)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到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4)请计算说明汽车在此区域是否超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A、测量物体长度时,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故 A正确;
B、用累积法测铜丝直径,能够减小误差,故B正确;
C、利用三角尺测量硬币的直径,两个三角尺与刻度尺的刻线对齐,两刻度差就是硬币的直径,故C正确;
D、球的下端没有对齐0刻线,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①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②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③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记上数值和单位。
2.【答案】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A.“游云西行”是指诗人观察到云相对大地在向西运动 ,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月之东驰”是指月亮相对于云向东运动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运动与静止具有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状态的结果可能不同,故C错误,符合题意,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物体相对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静止,本题中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状态的结果可能不同
3.【答案】A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 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中时间为,在后三分之二的路程中的,全程的时间为,则全程的平局速度为,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平均速度必须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而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4.【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色;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区分路人是否为陌生人,故A错误,符合题意;
B.“遥招手”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
C.“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故C正确;
D.“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 ,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特点、减弱噪音的途径判识选项
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3、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声源处(摩托车装消声器)、传播中(建隔音墙 )、人耳处(戴耳罩)
5.【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B.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子和瓶中水振动产生的,即瓶子和瓶中水是声源,从左至右水柱越来越短,振动频率越来越大,音调逐渐升高,故AB错误;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从左至右用嘴吹气时,瓶内空气柱越来越高,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逐渐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特点判识选项
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
6.【答案】A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 AB.由图乙可知,2min至6min是镓的熔化时间,为4min,镓熔化时温度不变,镓的熔点为30℃,故A正确,B错误;
C.由题意知,给镓加热的水的温度为50摄氏度,镓的温度达到50摄氏度时,与水的温度相同,温度不再升高,但不能判断此时镓是否达到沸点温度,故C错误;
D.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A.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B.晶体的熔化时间等于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的差;
C.根据图片分析开始沸腾的时间;
D.根据晶体熔化的温度变化特点判断。
7.【答案】B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液体2在上方与空气接触,则吸热后液体2会蒸发。液体1在液体2下面,则它吸收热量后不会蒸发,故A错误;
液体2从液体1吸收热量,由于液体2的沸点低于液体1的沸点,因此在液体1完全汽化前,液体2不会沸腾,即只有液体1完全汽化后,液体2直接从热源吸热才会沸腾,故B正确,而CD错误。
故选B。
【分析】 蒸发是汽化的一种,蒸发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进行;液体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8.【答案】D
【知识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解析】【解答】在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根据温度和液柱的位置,计算分度值为:,温度计的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10)×2℃=200℃,最低温度为:
(0-10)×2℃=-20℃;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20~200℃,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温度计上的温度范围对应的刻度范围,计算分度值;结合液面位置,计算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9.【答案】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晶体和非晶体
【解析】【解答】A.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A错误;
B.玻璃是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铜是晶体,有确定的熔点,故B正确;
C.熔点条件下的海波,如果还为开始熔化,则处于固态;如果熔化已经结束,那么处于液态;正在熔化中,则处于固液共存态,故C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该物质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即该物质没有固定的熔点,不是晶体,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 晶体在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升高,据此分析判断。
10.【答案】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 AB.冰块变小是熔化,需要吸热;干冰变小是升华,需要吸热,故B正确,A错误;
CD.小水珠生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薄霜形成是凝华,需要放热,故CD错误;
故选B。
【分析】 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需要吸热;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需要吸热;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需要放热;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需要放热。
11.【答案】B,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根据图1可知,横坐标为时间t,纵坐标为速度v,阴影部分为长方形,由公式s=vt可知,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路程,故A错误;
B.根据图1可知,甲的速度为2m/s,
根据公式可知,乙的速度;
丙的速度;
比较得到:,故B正确;
C.根据B中分析可知,运动1min时,乙运动的路程 ;
丙运动的路程 ;
乙、丙两车相距 ;
故C错误;
D.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以甲为参照物,由于,则乙车向东运动,丙车向西运动,故D正确。
故选BD。
【分析】A.根据s=vt分析阴影部分的面积;
B.由速度和时间的图象,判断甲的运动状态,得出甲的速度大小;由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判断乙、丙的运动状态,在乙、丙图象上分别找出任意一组时间和路程的对应值,分别求出乙、丙的速度大小;比较即可;
C.由速度公式变形式可以求出乙、丙通过的路程,从而得出乙、丙之间的距离;
D.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12.【答案】B,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 火焰左右摇晃需要能量,而这个能量来自于扬声器播放音乐,说明声传递能量,故A错误;
B. 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因此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故B正确;
C. 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时,罩内的传声介质变少,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C正确;
D. 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固定于桌面的尺子,尺子的振幅不同,而不是振动频率不同,因此尺子发声的响度会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选BC。
【分析】 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B.响度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
D.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13.【答案】A,B,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 A.①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②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喷出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水珠,此过程放热,故A正确;
B.③正在消融的冰凌,是冰的熔化现象,熔化过程吸热;④寒冬,室外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冰的升华现象,升华过程吸热,故B正确;
C.雪糕周围所冒的“冷气”,是周围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的,与②相同,故C正确;
D.④中冰冻的衣服晾干过程,是升华现象,而雾凇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ABC。
【分析】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14.【答案】1.50;18.40;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1)①根据甲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圆球左侧与1.00cm刻度值对齐,右侧与2.50cm刻度值对齐,圆球的直径是:2.50cm-1.00cm=1.50cm;
②比较可知,数据18.52cm明显偏大,是错误的,将其去掉。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铅笔的长度;
(2)根据图片可知,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环外径与圆柱形铅笔直径差的二分之一,即。
因为纸带有n层,则则纸带的厚度是。
【分析】 (1)①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对于给出的数据,首先要弄清楚是否有错误数据,然后再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求出物体的长度,此结果最接近物体的真实值;注意在求平均值时,计算结果中小数点后的位数与已有数据的位数相同;
(2)由于受刻度尺分度值的影响,均匀纸带的厚度很难直接测量,可用利用圆环和铅笔直径的差值计算出多层纸带的厚度,然后再计算一层纸带的平均厚度,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小测量误差。
15.【答案】(1)声音在同一介质中,不同温度下,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3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空气温度为15℃时声速为340m/s,为25℃时声速为346m/s,那么得到: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25℃时,煤油的声速为1324m/s,蒸馏水的声速为1497m/s,海水的声速为1531m/s,则得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若在有水的足够长的铁管一端敲击一下水管,在铁管另一端可以听到分别通过铁管、水、空气传播来的3次声音。
【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影响声速的影响因素;
(2)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均能传播,且传播速度均不同, 据此分析解答。
(1)[1][2]由表格中数据得,声音在同一介质中,不同温度下,传播速度不同,说明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大小不同,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均能传播,且传播速度均不同,若在有水的足够长的铁管一端敲击一下水管,在铁管另一端可以听到分别通过铁管、水、空气传播来的3次声音。
16.【答案】天体;类比法
【知识点】科学探索;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 为了形象地说明宇宙大爆炸,课本上将一个黏有小金属粒的气球看成宇宙,金属粒看成是宇宙中的天体,气球膨胀时,任一小金属粒都在离它远去,这里运用的思维方法是类比法。
【分析】 “宇宙大爆炸”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17.【答案】3150;3.75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s-t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由图像可知,0~5min内的速度为:
5~6min内小明处于静止状态,6~16min的速度为:
骑行的速度比步行的速度大,所以0~5min是步行的图像,6~16min是骑行图像,因此他骑行的路程为: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故答案为:3150;3.75。
【分析】利用分别计算出0~5min和6~16min的速度,根据已知条件骑行的速度比步行的速度大,判断出0~5min是步行的图像,6~16min是骑行图像,用总路程减去步行路程即为骑行路程,用全程的总路程除以时间求出全程平均速度。
18.【答案】沸腾;继续吸热;降低温度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1)根据汽化的知识可知,汽化的两种形式是蒸发和沸腾,则(1)为沸腾。
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则(2)为继续吸热。
(2)液化的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则(3)为降低温度。
【分析】(1)根据汽化方式的知识,以及沸腾的条件解答;
(2)根据液化的方法解答。
19.【答案】降低;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烧瓶内空气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则细管中的液柱下降。
(2)根据V=Sh可知,当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气体体积膨胀越多,细管越细,则液柱升高的越明显,那么温度计的灵敏度越高。
故选A。
【分析】(1)根据图片分析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即可;
(2)根据公式V=Sh分析解答。
20.【答案】(1)便于测量时间
(2)B
(3)2s;0.3;50;0.5
(4)偏小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因为斜面倾角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时间的测量。
(2)根据挡板的位置可知,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并不是为了使斜面保持一定角度,而是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故选B。
(3)①根据图片可知,AB段所用时间;
②根据图片可知,AC段的距离为100.0cm-10.0cm=100.0cm,
AC段的时间为15:35:23-15:35:20=3s,
则AC段速度为;
③根据图片可知,BC段的路程为;
BC段的时间15:35:23-15:35:22=1s,
BC段的速度为。(4)如果按下电子表停止计时略迟一些,所计时间偏大,根据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小。
【分析】 (1)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
(2)在斜面的同一位置放置金属片,小车可以在该位置停下来,且与金属片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量时间。
(3)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可读出sAB、sBC、sAC;时间tAB与、tBC、tAC由秒表直接读出;用公式计算速度;
(4)小车在挡板处撞停时由于测量者不够专注,稍微迟缓一下才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即所测时间偏大,根据公式知平均速度会偏大。
(1)斜面倾角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时间的测量。所以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
(2)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的目的就是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故A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1]AB段所用时间
[2]AC段速度为
[3]BC段的路程为
[4]BC段的速度为
(4)小车在挡板处撞停时,按下电子表停止计时略迟一些,所计时间偏大,路程一样。用公式可以得出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小。
21.【答案】(1)a、d
(2)不可行;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相同
(3)a、c;控制变量
(4)甲、乙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琴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只改变琴弦的长度,故应选择琴弦a、d。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相同,只改变琴弦的粗细。而琴弦b和c的材料不同,则选择琴弦b和c不可行,原因是它们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这一变量相同。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要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需要控制琴弦的长度和粗细相同,只改变琴弦的材料,故选择琴弦a、c,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4)根据图(b)可知,甲和乙中相同时间内波峰个数相同,因此它们的音调相同。
【分析】 (1)(2)(3)弦乐的音调跟弦的长度、材料、松紧、粗细有关,在探究琴弦和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控制其它因素不变。
实验中琴弦的松紧一定,
要探究音调高低跟长度的关系,保持材料和粗细相同。
要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时,保持材料和长度相同。
要探究音调高低跟材料的关系时,保持长度和粗细相同。
(4)振幅影响响度,频率(振动快慢)影响音调;波形中,波的幅度大小表示物体振动时振幅的大小,从而说明响度的大小;波的疏密程度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从而说明音调的高低;对比四幅图,可找出振幅相同的和振动频率相同的。
(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需要控制琴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只改变琴弦的长度。观察图(a)可以发现,琴弦a、d的材料和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符合要求,故应选择琴弦a、d。
(2)[1][2]为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需要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相同,只改变琴弦的粗细。观察图(a)可以发现,琴弦b和c的长度相同,但材料不同,因此选择琴弦b和c进行研究是不可行的。原因是它们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这一变量相同。
(3)如果要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需要控制琴弦的长度和粗细相同,只改变琴弦的材料。观察图(a)可以发现,琴弦a和c的材料不同,但长度和粗细都相同,符合要求,故应选择琴弦a、c。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一个因素来研究其对结果的影响。
(4)观察图(b)可以发现,甲和乙的波形图振动频率相同(即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因此它们的音调相同;而丙、丁的波形图振动频率与众不同,因此它的音调与众不同。所以声音音调相同的图是甲和乙。
22.【答案】自下而上;36;吸收;不变;B;液化
【知识点】物质的三态;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1)①在实验中,酒精灯直接放在底座上,高度不易调节,且需要用其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根据酒精灯确定铁圈的位置,再依次确定上方器材的位置,因此按照“自下而上”安装实验装置。
②根据乙图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刻度值向上增大,则实际温度在0℃以上,那么此时的温度是36℃。
(2)根据题意可知,海波是晶体,则海波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A.根据题意可知,石蜡是非晶体,没有凝固点,故A错误;
B.由图丙可知,当温度降低到20℃时不在改变,说明此时等于室温,即实验室内环境温度为20℃,故B正确;
C.由图丙可知,在0~15min内,石蜡和海波的图线有相交点,即此时二者的温度相同,故C错误。
故选B。
(4)实验结束后,水蒸气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在烧杯侧壁形成小水珠。
【分析】 (1)①按照“自下而上”安装实验装置;
②读数时,要先认清分度值,然后看液柱所对应的示数;
(2)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非晶体没有熔点,当晶体凝固到最后温度和室温相同,图丙中两条曲线的交点温度相同;
(4)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
23.【答案】解:(1)由图可知,汽车在该路段的最大行驶速度为;由可知,交通标志牌到重庆西站的路程为

(2)由图可知,C6305次列车的行驶时间;该趟列车的平均速度;
(3)列车完全穿过隧道的所行驶的路程;
由得,列车完全穿过隧道所需要的时间;
(4)由可知,4s笛声传播的路程为;4s列车通过的距离为
;鸣笛时司机离隧道口距离。
答:(1)交通标志牌到重庆西站的路程为30km;
(2)该趟列车的平均速度是102km/h;
(3)这列火车需100s才能完全通过隧道;
(4)鸣笛时司机离隧道口距离为640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解:(1)由图可知,汽车在该路段的最大行驶速度为,运动0.5h,由可计算交通标志牌到重庆西站的路程;
(2)由图可知,C6305次列车的行驶时间,前进路程为306km,根据可计算该趟列车的平均速度;
(3)列车完全穿过隧道的所行驶的路程由可计算列车完全穿过隧道所需要的时间;
(4)由可知,4s笛声传播的路程为4s列车通过的距离为;根据题意以及速度公式可知鸣笛时司机离隧道口距离。
24.【答案】解:(1)根据题意可知,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
则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
那么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1=v声t1 =340m/s×0.25s = 85m。
答: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85m。
(2)根据题意可知,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
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0.2s = 68m;
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到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是s=85m-68m=17m。
答: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到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是17m。
(3)根据题意可知,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到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的时间间隔,
即汽车行驶17m需要的时间;
答: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到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s。
(4)根据题意可知,汽车的车速为;
则汽车在此区域未超速。
答:汽车在此区域未超速。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第一次信号从发出到遇到汽车的时间等于超声波发出到返回来的时间的一半,根据s=vt计算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的位置到测速仪的距离;
(2)第二次信号从发出到遇到汽车的时间等于超声波发出到返回来的时间的一半,根据s=vt计算汽车第二次反射信号的位置到测速仪的距离,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到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等于两次接收到信号与测速仪的距离的差;
(3)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到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的时间间隔,等于两次发出信号的时间间隔,减去第一次信号从发出到遇到车的时间,加上第二次信号从发出到遇到车的时间;
(4)根据计算汽车在第一次反射信号到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的时间间隔内的速度,与标志牌上显示的限速70km/h进行对比,看是否超速。
1 / 1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1.(2024八上·阳谷期中)如图中测量物体长度的做法错误的是(  )
A. 测物体的长
B. 测铜丝直径
C. 测硬币直径
D. 测乒乓球直径
【答案】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A、测量物体长度时,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故 A正确;
B、用累积法测铜丝直径,能够减小误差,故B正确;
C、利用三角尺测量硬币的直径,两个三角尺与刻度尺的刻线对齐,两刻度差就是硬币的直径,故C正确;
D、球的下端没有对齐0刻线,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①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②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③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记上数值和单位。
2.(2024八上·阳谷期中)古人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已经显露出对自然规律的思考,例如葛洪的《抱朴子》中有云:“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下列关于其中运动的描述说法错误的是(  )
A.“游云西行”是指诗人观察到云相对大地在向西运动
B.“月之东驰”是指月亮相对于云向东运动
C.诗句可以说明诗人观察时云和月亮一定都在运动
D.诗句描述的现象体现了运动描述的相对性
【答案】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A.“游云西行”是指诗人观察到云相对大地在向西运动 ,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月之东驰”是指月亮相对于云向东运动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运动与静止具有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状态的结果可能不同,故C错误,符合题意,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物体相对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静止,本题中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状态的结果可能不同
3.(2024八上·阳谷期中)司机师傅开车行驶了一段路程,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1,在后三分之二的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 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中时间为,在后三分之二的路程中的,全程的时间为,则全程的平局速度为,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平均速度必须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而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4.(2024八上·阳谷期中)我们在欣赏的时候,经常发现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诗人胡令能的《儿垂钓》全文如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蓬头稚子”是根据响度辨别“路人”是陌生人
B.“遥招手”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D.“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色;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区分路人是否为陌生人,故A错误,符合题意;
B.“遥招手”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
C.“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故C正确;
D.“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 ,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特点、减弱噪音的途径判识选项
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3、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声源处(摩托车装消声器)、传播中(建隔音墙 )、人耳处(戴耳罩)
5.(2024八上·阳谷期中)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左至右敲击瓶子时,音调逐渐降低
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D.从左至右用嘴吹气时,哨声的音调逐渐降低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B.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子和瓶中水振动产生的,即瓶子和瓶中水是声源,从左至右水柱越来越短,振动频率越来越大,音调逐渐升高,故AB错误;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从左至右用嘴吹气时,瓶内空气柱越来越高,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逐渐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特点判识选项
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
6.(2024八上·阳谷期中)如题图所示,把温度为10℃的固态镓放入图甲的装置进行加热,水的温度恒定为50℃,测得镓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乙,下列信息正确的是(  )
A.镓的凝固点为30℃
B.镓的熔化时间为16min
C.12min之后,镓开始沸腾
D.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不变,不需要吸热
【答案】A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 AB.由图乙可知,2min至6min是镓的熔化时间,为4min,镓熔化时温度不变,镓的熔点为30℃,故A正确,B错误;
C.由题意知,给镓加热的水的温度为50摄氏度,镓的温度达到50摄氏度时,与水的温度相同,温度不再升高,但不能判断此时镓是否达到沸点温度,故C错误;
D.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A.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B.晶体的熔化时间等于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的差;
C.根据图片分析开始沸腾的时间;
D.根据晶体熔化的温度变化特点判断。
7.(2024八上·阳谷期中)如图所示,容器中装有两种液体,液体1上面浮有液体2(两种液体不相溶),液体2的沸点高于液体1的沸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热源温度高于两种液体的沸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
A.液体1先沸腾,液体2后沸腾,但两种液体同时蒸发
B.液体2蒸发,液体1不蒸发,直到液体1全汽化后,液体2才会沸腾
C.液体2蒸发,液体1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D.开始液体2蒸发,液体1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答案】B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液体2在上方与空气接触,则吸热后液体2会蒸发。液体1在液体2下面,则它吸收热量后不会蒸发,故A错误;
液体2从液体1吸收热量,由于液体2的沸点低于液体1的沸点,因此在液体1完全汽化前,液体2不会沸腾,即只有液体1完全汽化后,液体2直接从热源吸热才会沸腾,故B正确,而CD错误。
故选B。
【分析】 蒸发是汽化的一种,蒸发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进行;液体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8.(2024八上·阳谷期中)某水银温度计的玻璃管上刻有110格均匀刻度线,当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温度计内水银柱液面在10格处:当玻璃泡放入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液面在60格处,这个温度计的分度值和它的测量范围(  )
A.2℃ 0~220℃ B.2℃ -20~220℃
C.1℃ 0~220℃ D.2℃ -20~200℃
【答案】D
【知识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解析】【解答】在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根据温度和液柱的位置,计算分度值为:,温度计的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10)×2℃=200℃,最低温度为:
(0-10)×2℃=-20℃;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20~200℃,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温度计上的温度范围对应的刻度范围,计算分度值;结合液面位置,计算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9.(2024八上·阳谷期中)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升高
B.铜有固定的熔点,玻璃没有固定的熔点
C.熔点条件下的海波一定处于固液共存态
D.某物质从100℃开始熔化,直到150℃还未熔化完,则该物质是晶体
【答案】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晶体和非晶体
【解析】【解答】A.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A错误;
B.玻璃是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铜是晶体,有确定的熔点,故B正确;
C.熔点条件下的海波,如果还为开始熔化,则处于固态;如果熔化已经结束,那么处于液态;正在熔化中,则处于固液共存态,故C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该物质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即该物质没有固定的熔点,不是晶体,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 晶体在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升高,据此分析判断。
10.(2024八上·阳谷期中)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相同杯子中分别放入适量的冰块和干冰块。放置一段时间后,冰块和干冰块均变小。甲杯内有液体出现,外壁有小水珠生成;乙杯内仍然是干燥的,外壁有薄霜生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块变小是凝固现象,干冰变小是升华现象
B.冰块变小需要吸热,干冰变小也需要吸热
C.小水珠生成是汽化现象,薄霜生成是凝华现象
D.小水珠生成需要吸热,薄霜生成需要放热
【答案】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 AB.冰块变小是熔化,需要吸热;干冰变小是升华,需要吸热,故B正确,A错误;
CD.小水珠生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薄霜形成是凝华,需要放热,故CD错误;
故选B。
【分析】 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需要吸热;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需要吸热;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需要放热;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需要放热。
11.(2024八上·阳谷期中)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1和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速度
B.甲、乙、丙三辆小车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C.运动1min时,乙、丙两车相距240m
D.若以甲为参照物,则乙车向东运动,丙车向西运动
【答案】B,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根据图1可知,横坐标为时间t,纵坐标为速度v,阴影部分为长方形,由公式s=vt可知,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路程,故A错误;
B.根据图1可知,甲的速度为2m/s,
根据公式可知,乙的速度;
丙的速度;
比较得到:,故B正确;
C.根据B中分析可知,运动1min时,乙运动的路程 ;
丙运动的路程 ;
乙、丙两车相距 ;
故C错误;
D.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以甲为参照物,由于,则乙车向东运动,丙车向西运动,故D正确。
故选BD。
【分析】A.根据s=vt分析阴影部分的面积;
B.由速度和时间的图象,判断甲的运动状态,得出甲的速度大小;由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判断乙、丙的运动状态,在乙、丙图象上分别找出任意一组时间和路程的对应值,分别求出乙、丙的速度大小;比较即可;
C.由速度公式变形式可以求出乙、丙通过的路程,从而得出乙、丙之间的距离;
D.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12.(2024八上·阳谷期中)图是课本中四个实验配置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①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看到火焰左右摇晃,说明声传递信息
B.图②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
C.图③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图④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固定于桌面的尺子,尺子发声的音调会发生变化
【答案】B,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 火焰左右摇晃需要能量,而这个能量来自于扬声器播放音乐,说明声传递能量,故A错误;
B. 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因此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故B正确;
C. 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时,罩内的传声介质变少,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C正确;
D. 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固定于桌面的尺子,尺子的振幅不同,而不是振动频率不同,因此尺子发声的响度会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选BC。
【分析】 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B.响度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
D.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13.(2024八上·阳谷期中)对以下四幅图所描述的物理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露珠的形成
②壶嘴里冒出的“白气”
③正在消融的冰凌
④寒冬,室外冰冻衣服晾干
A.①、②物态变化相同,其形成过程都需要放热
B.③、④物态变化相同,其变化过程都需要吸热
C.②中“热气”的形成与雪糕周围所冒的“冷气”的形成是相同的物态变化
D.④中冰冻的衣服晾干过程,与雾凇的形成是相同物态变化
【答案】A,B,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 A.①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②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喷出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水珠,此过程放热,故A正确;
B.③正在消融的冰凌,是冰的熔化现象,熔化过程吸热;④寒冬,室外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冰的升华现象,升华过程吸热,故B正确;
C.雪糕周围所冒的“冷气”,是周围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的,与②相同,故C正确;
D.④中冰冻的衣服晾干过程,是升华现象,而雾凇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ABC。
【分析】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14.(2024八上·阳谷期中)(1)图甲中圆球的直径是   cm;小明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时,测得的四次结果是18.39cm,18.40cm,18.41cm,18.52cm,则铅笔的长度应取   cm。
(2)一条纸带厚薄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能恰好套进一个圆环中,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的厚度是   。
【答案】1.50;18.40;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1)①根据甲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圆球左侧与1.00cm刻度值对齐,右侧与2.50cm刻度值对齐,圆球的直径是:2.50cm-1.00cm=1.50cm;
②比较可知,数据18.52cm明显偏大,是错误的,将其去掉。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铅笔的长度;
(2)根据图片可知,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环外径与圆柱形铅笔直径差的二分之一,即。
因为纸带有n层,则则纸带的厚度是。
【分析】 (1)①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对于给出的数据,首先要弄清楚是否有错误数据,然后再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求出物体的长度,此结果最接近物体的真实值;注意在求平均值时,计算结果中小数点后的位数与已有数据的位数相同;
(2)由于受刻度尺分度值的影响,均匀纸带的厚度很难直接测量,可用利用圆环和铅笔直径的差值计算出多层纸带的厚度,然后再计算一层纸带的平均厚度,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小测量误差。
15.(2024八上·阳谷期中)如表所示是课本中列出的部分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即传播的快慢)。
几种物质中的声速
空气(15℃) 340 海水(25℃) 1531
空气(25℃) 346 钢(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蒸馏水(25℃) 1497 铁(棒) 5200
(1)请你分析数据找出两点规律:   、   ;
(2)若在有水的足够长的铁管一端敲击一下水管,在铁管另一端可以听到   次敲击声。
【答案】(1)声音在同一介质中,不同温度下,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3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空气温度为15℃时声速为340m/s,为25℃时声速为346m/s,那么得到: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25℃时,煤油的声速为1324m/s,蒸馏水的声速为1497m/s,海水的声速为1531m/s,则得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若在有水的足够长的铁管一端敲击一下水管,在铁管另一端可以听到分别通过铁管、水、空气传播来的3次声音。
【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影响声速的影响因素;
(2)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均能传播,且传播速度均不同, 据此分析解答。
(1)[1][2]由表格中数据得,声音在同一介质中,不同温度下,传播速度不同,说明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大小不同,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均能传播,且传播速度均不同,若在有水的足够长的铁管一端敲击一下水管,在铁管另一端可以听到分别通过铁管、水、空气传播来的3次声音。
16.(2024八上·阳谷期中)宇宙在膨胀,我们可以用如图的实验来理解这一事实:在一只气球上猫一些小金属粒,这些小金属粒可看成是宇宙中的   ;对气球打气,当气球膨胀时,任意两个金属粒间的距离都在增大,这里主要运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是   (选填“等效法”“类比法”或“转换法”).
【答案】天体;类比法
【知识点】科学探索;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 为了形象地说明宇宙大爆炸,课本上将一个黏有小金属粒的气球看成宇宙,金属粒看成是宇宙中的天体,气球膨胀时,任一小金属粒都在离它远去,这里运用的思维方法是类比法。
【分析】 “宇宙大爆炸”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17.(2024八上·阳谷期中)小明从家前往科技馆,整个过程中有步行,也有骑行,其全程的s-t图像如图所示。已知骑行的速度比步行的速度大,则他骑行的路程为   m,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答案】3150;3.75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s-t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由图像可知,0~5min内的速度为:
5~6min内小明处于静止状态,6~16min的速度为:
骑行的速度比步行的速度大,所以0~5min是步行的图像,6~16min是骑行图像,因此他骑行的路程为: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故答案为:3150;3.75。
【分析】利用分别计算出0~5min和6~16min的速度,根据已知条件骑行的速度比步行的速度大,判断出0~5min是步行的图像,6~16min是骑行图像,用总路程减去步行路程即为骑行路程,用全程的总路程除以时间求出全程平均速度。
18.(2024八上·阳谷期中)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下面的思维导图:
(1)   ;(2)   ;(3)   。
【答案】沸腾;继续吸热;降低温度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1)根据汽化的知识可知,汽化的两种形式是蒸发和沸腾,则(1)为沸腾。
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则(2)为继续吸热。
(2)液化的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则(3)为降低温度。
【分析】(1)根据汽化方式的知识,以及沸腾的条件解答;
(2)根据液化的方法解答。
19.(2024八上·阳谷期中)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只气体温度计。如图所示,一个充满气体的细长颈的球形瓶倒插在装有红色液体的容器中,细管中的红色液面清晰可见,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细管中液面将   (选填“升高”或“降低”)。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下列改进合理的是   (选填“A”或“B”)。
A.玻璃管内径变小 B.烧瓶体积变小
【答案】降低;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烧瓶内空气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则细管中的液柱下降。
(2)根据V=Sh可知,当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气体体积膨胀越多,细管越细,则液柱升高的越明显,那么温度计的灵敏度越高。
故选A。
【分析】(1)根据图片分析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即可;
(2)根据公式V=Sh分析解答。
20.(2024八上·阳谷期中)小明在“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中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目的是   ;
(2)该实验用到金属挡板,则下列不属于金属挡板作用的是_______;
A.让小车在一定的位置停下来
B.使斜面保持一定的角度
C.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3)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   ,   ,   ;
(4)若小车释放瞬间立即按下电子表开始计时,但小车在挡板处撞停时,由于测量者不够专注,按下电子表停止计时略迟一些,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便于测量时间
(2)B
(3)2s;0.3;50;0.5
(4)偏小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因为斜面倾角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时间的测量。
(2)根据挡板的位置可知,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并不是为了使斜面保持一定角度,而是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故选B。
(3)①根据图片可知,AB段所用时间;
②根据图片可知,AC段的距离为100.0cm-10.0cm=100.0cm,
AC段的时间为15:35:23-15:35:20=3s,
则AC段速度为;
③根据图片可知,BC段的路程为;
BC段的时间15:35:23-15:35:22=1s,
BC段的速度为。(4)如果按下电子表停止计时略迟一些,所计时间偏大,根据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小。
【分析】 (1)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
(2)在斜面的同一位置放置金属片,小车可以在该位置停下来,且与金属片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量时间。
(3)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可读出sAB、sBC、sAC;时间tAB与、tBC、tAC由秒表直接读出;用公式计算速度;
(4)小车在挡板处撞停时由于测量者不够专注,稍微迟缓一下才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即所测时间偏大,根据公式知平均速度会偏大。
(1)斜面倾角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时间的测量。所以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
(2)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的目的就是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故A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1]AB段所用时间
[2]AC段速度为
[3]BC段的路程为
[4]BC段的速度为
(4)小车在挡板处撞停时,按下电子表停止计时略迟一些,所计时间偏大,路程一样。用公式可以得出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小。
21.(2024八上·阳谷期中)小组同学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同的琴弦,进行探究“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在图(a)中已标出(其中琴弦a、c、d的粗细相同,琴弦b最粗;琴弦a、b、c的长度相同,琴弦d最短),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选填“a”、“b”、“c”或“d”);
(2)为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某同学选择琴弦b和c进行研究,此选择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原因是   ;
(3)如果要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a、b、c或d),这种研究方法叫   法;
(4)如图(b)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图是   。
【答案】(1)a、d
(2)不可行;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相同
(3)a、c;控制变量
(4)甲、乙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琴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只改变琴弦的长度,故应选择琴弦a、d。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相同,只改变琴弦的粗细。而琴弦b和c的材料不同,则选择琴弦b和c不可行,原因是它们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这一变量相同。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要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需要控制琴弦的长度和粗细相同,只改变琴弦的材料,故选择琴弦a、c,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4)根据图(b)可知,甲和乙中相同时间内波峰个数相同,因此它们的音调相同。
【分析】 (1)(2)(3)弦乐的音调跟弦的长度、材料、松紧、粗细有关,在探究琴弦和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控制其它因素不变。
实验中琴弦的松紧一定,
要探究音调高低跟长度的关系,保持材料和粗细相同。
要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时,保持材料和长度相同。
要探究音调高低跟材料的关系时,保持长度和粗细相同。
(4)振幅影响响度,频率(振动快慢)影响音调;波形中,波的幅度大小表示物体振动时振幅的大小,从而说明响度的大小;波的疏密程度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从而说明音调的高低;对比四幅图,可找出振幅相同的和振动频率相同的。
(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需要控制琴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只改变琴弦的长度。观察图(a)可以发现,琴弦a、d的材料和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符合要求,故应选择琴弦a、d。
(2)[1][2]为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需要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相同,只改变琴弦的粗细。观察图(a)可以发现,琴弦b和c的长度相同,但材料不同,因此选择琴弦b和c进行研究是不可行的。原因是它们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这一变量相同。
(3)如果要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需要控制琴弦的长度和粗细相同,只改变琴弦的材料。观察图(a)可以发现,琴弦a和c的材料不同,但长度和粗细都相同,符合要求,故应选择琴弦a、c。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一个因素来研究其对结果的影响。
(4)观察图(b)可以发现,甲和乙的波形图振动频率相同(即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因此它们的音调相同;而丙、丁的波形图振动频率与众不同,因此它的音调与众不同。所以声音音调相同的图是甲和乙。
22.(2024八上·阳谷期中)某实验小组用两套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分别研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过程。
(1)如图甲所示,组装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如图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石蜡在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
(2)海波熔化过程中不断   (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3)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海波和石蜡,当两者全部熔化后,该实验小组继续研究海波和石蜡的凝固过程。将两支试管从烧杯中取出,静置于空气中自然冷却,每隔2min同时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记录数据在同一个图像中画出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石蜡的凝固点为48℃
B.实验室内环境温度为20℃
C.0~15min内的任一时刻,石蜡和海波的温度都不可能相同
(4)实验结束后,小明发现烧杯侧壁上有水珠,这是因为水蒸气发生了   的物态变化。
【答案】自下而上;36;吸收;不变;B;液化
【知识点】物质的三态;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1)①在实验中,酒精灯直接放在底座上,高度不易调节,且需要用其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根据酒精灯确定铁圈的位置,再依次确定上方器材的位置,因此按照“自下而上”安装实验装置。
②根据乙图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刻度值向上增大,则实际温度在0℃以上,那么此时的温度是36℃。
(2)根据题意可知,海波是晶体,则海波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A.根据题意可知,石蜡是非晶体,没有凝固点,故A错误;
B.由图丙可知,当温度降低到20℃时不在改变,说明此时等于室温,即实验室内环境温度为20℃,故B正确;
C.由图丙可知,在0~15min内,石蜡和海波的图线有相交点,即此时二者的温度相同,故C错误。
故选B。
(4)实验结束后,水蒸气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在烧杯侧壁形成小水珠。
【分析】 (1)①按照“自下而上”安装实验装置;
②读数时,要先认清分度值,然后看液柱所对应的示数;
(2)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非晶体没有熔点,当晶体凝固到最后温度和室温相同,图丙中两条曲线的交点温度相同;
(4)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
23.(2024八上·阳谷期中)十一期间,家住重庆的小王和小赵到峨眉山游玩。她们从家自驾到重庆西站,然后乘火车去眉山东站,8:20从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处开始计时,又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列车的时刻表,如表所示:
车次 始发:重庆西站 终点:眉山东站 运行距离
C6024 7:04 10:17 327km
C6305 7:25 10:25 306km
C6347 8:00 11:24 315km
(1)她们以限定的最高时速行驶至重庆西站需要0.5小时,则交通标志牌到重庆西站的路程为多少km;
(2)如果她们乘坐的是C6305次列车,那么该趟列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3)该列车长200m,以72km/h的速度匀速开向长为1800m的隧道,假设隧道一直为直线,球这列或策划虚多少时间才能完全通过隧道;
(4)列车离开隧道口后过了一段时间,列车司机鸣笛(司机和汽笛在同一位置)经过4秒听到回声,求鸣笛时司机离隧道口距离为多少?
【答案】解:(1)由图可知,汽车在该路段的最大行驶速度为;由可知,交通标志牌到重庆西站的路程为

(2)由图可知,C6305次列车的行驶时间;该趟列车的平均速度;
(3)列车完全穿过隧道的所行驶的路程;
由得,列车完全穿过隧道所需要的时间;
(4)由可知,4s笛声传播的路程为;4s列车通过的距离为
;鸣笛时司机离隧道口距离。
答:(1)交通标志牌到重庆西站的路程为30km;
(2)该趟列车的平均速度是102km/h;
(3)这列火车需100s才能完全通过隧道;
(4)鸣笛时司机离隧道口距离为640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解:(1)由图可知,汽车在该路段的最大行驶速度为,运动0.5h,由可计算交通标志牌到重庆西站的路程;
(2)由图可知,C6305次列车的行驶时间,前进路程为306km,根据可计算该趟列车的平均速度;
(3)列车完全穿过隧道的所行驶的路程由可计算列车完全穿过隧道所需要的时间;
(4)由可知,4s笛声传播的路程为4s列车通过的距离为;根据题意以及速度公式可知鸣笛时司机离隧道口距离。
24.(2024八上·阳谷期中)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信号。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并返回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5s,超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求:
(1)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多少米?
(2)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到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是多少米?
(3)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到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4)请计算说明汽车在此区域是否超速?
【答案】解:(1)根据题意可知,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
则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
那么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1=v声t1 =340m/s×0.25s = 85m。
答: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85m。
(2)根据题意可知,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
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0.2s = 68m;
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到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是s=85m-68m=17m。
答: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到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是17m。
(3)根据题意可知,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到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的时间间隔,
即汽车行驶17m需要的时间;
答: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到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s。
(4)根据题意可知,汽车的车速为;
则汽车在此区域未超速。
答:汽车在此区域未超速。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第一次信号从发出到遇到汽车的时间等于超声波发出到返回来的时间的一半,根据s=vt计算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的位置到测速仪的距离;
(2)第二次信号从发出到遇到汽车的时间等于超声波发出到返回来的时间的一半,根据s=vt计算汽车第二次反射信号的位置到测速仪的距离,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到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等于两次接收到信号与测速仪的距离的差;
(3)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到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的时间间隔,等于两次发出信号的时间间隔,减去第一次信号从发出到遇到车的时间,加上第二次信号从发出到遇到车的时间;
(4)根据计算汽车在第一次反射信号到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的时间间隔内的速度,与标志牌上显示的限速70km/h进行对比,看是否超速。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