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1.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研究表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或空气污染等情况可诱发部分人群血压升高。图为北京时间2021年5月16日20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次日上午,对高血压人群来说( )
A.甲地天气阴沉,不适宜锻炼 B.乙地气压稳定,可正常活动
C.丙地降温显著,应添加衣物 D.丁地雾霾加剧,宜佩戴口罩
亚洲的天气、气候与气压场的分布及变化直接相关。下图为沿100°E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年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2.甲、乙气压系统分别为( )
A.赤道低压、极地高压 B.印度低压、副热带高压
C.亚洲低压、西伯利亚高压 D.副极地低压、亚洲高压
3.图中气压年变化最大的地方( )
A.春季气压变化,能减少沙尘灾害天气 B.夏季气压控制,易出现东南季风降水
C.秋季气压变化,可降低气旋出现频率 D.冬季气压控制,常形成低空逆温现象
在甘肃西部河西走廊红褐色砂岩组成山体,山体岩壁常见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等石窝,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与图中风蚀壁龛成因一致的地貌是( )
A.准噶尔盆地的“魔鬼城” B.塔里木盆地的沙丘
C.湘江橘子洲 D.金沙江的“V”形河谷
5.在地质作用持续影响下,该岩壁可能最终坍塌,其坍塌的主要原因是( )
A.底部冰蚀作用强烈 B.底层岩石脆弱易被侵蚀
C.底部风力磨蚀强烈 D.底部夏季常有流水侵蚀
下图为某熔岩地貌地质平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甲岩石的主要特征可能是( )
A.呈片理 B.含化石
C.较致密 D.有气孔
7.该区域的总体构造地貌是( )
A.断层山 B.向斜山
C.背斜山 D.地垒山
8.该区域经历了多次地质事件,下列对其发生顺序推断正确的是( )
A.褶皱抬升—岩浆侵入—外力沉积—断层错位—外力侵蚀
B.外力沉积—褶皱抬升—岩浆喷出—断层错位—外力侵蚀
C.外力沉积—岩浆喷出—褶皱抬升—断层错位—外力侵蚀
D.外力沉积—外力侵蚀—褶皱抬升—岩浆侵入—断层错位
白浆土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之一,粮食产量低且不稳定。白浆土的土体构型主要为黑土层、白浆层和淀积层(如下图所示)。由于白浆层上部存在季节性滞水,经过长时间机械淋洗和化学淋溶,土体内达到致密堆积状态。研究表明,白浆层的埋深与厚度受到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东北地区白浆土粮食产量不稳定的原因是( )
A.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B.春季易旱、夏季易涝
C.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D.粮食市场波动大
10.调查显示,东北地区国营大型农场的白浆层埋深相对较深,主要是因为( )
A.大型农机翻耕作业频繁 B.人为填土覆盖原生土壤
C.掠夺式经营,重利用轻养护 D.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升高
我国淮河流域是洪涝灾害多发区,下图为淮河水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有( )
①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且集中②气温回升,积雪融水量大
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④支流众多,汇水量大
⑤围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降低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12.由图可知,防治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最有效工程措施是( )
A.加强防洪减灾教育,提高防灾意识
B.加强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
C.实施退田还湖,提高湖泊蓄水能力
D.完善水利设施,开挖入海新河
兴凯湖是中俄界湖,是东亚最大的淡水湖,面积4830平方千米。兴凯湖属乌苏里江水系,共有14条河流汇入,径流量丰富,补给系数较小(湖泊流域面积与湖水面积之比),冬季(12~3月)径流量占乌苏里江冬季径流量的20%左右,是乌苏里江冬季径流的主要来源。如图为兴凯湖水系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兴凯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季节性积雪融水 B.高山冰雪融水
C.大气降水 D.河流水
14.冬季,兴凯湖径流量占乌苏里江径流量的20%左右,说明乌苏里江汛期发生在( )
A.春季、夏季 B.夏季、秋季
C.冬季、春季 D.春季、秋季
15.兴凯湖湖泊补给系数较小,对该湖泊径流的影响是( )
A.季节和年际变化小 B.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C.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D.季节变化小,年际变化大
下图为地球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示季节( )
A.我国各地温暖湿润 B.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流动
C.巴西高原草类枯黄 D.澳大利亚西北部吹西北风
17.此时期,北半球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 D.极地高压带
18.下列气候类型形成原因中,与M气压带、Q风带关联性最密切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综合题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雾凇俗称树挂,是一种类似霜降的自然现象,在寒冷的冬季,由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华而成。在中国,雾凇的分布整体上呈现北方多于南方,东部多于西部,集中分布在湿润地区的高纬地区。12月26日,随着新一轮冷空气的到来,新疆博湖县境内的南山沙漠地区也出现了罕见的沙漠雾凇景观,石海沙漠中犹如开出了“玉树琼花”,此盛况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慕名前往。
下图为悬挂枝梢的洁白雾凇仿佛盛开的繁花。
(1)分析此次罕见的南山沙漠雾凇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2)我国吉林省的冬季雾凇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著名景观之一,请指出其与瀚海雾凇相比的显著不同。
(3)博湖境内雾凇的出现对当地意义重大。请分析雾凇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带来的积极作用。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展示了某区域地图及A、B两地气温年变化,区域内分布着城市、河流、铁路等地理要素。
材料二研究表明,区域内不同地区的大气环流形势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显著。
(1)比较A、B两地气温年变化的差异,并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A地冬季气温低的原因。
(2)图中AC之间的铁路是“一带一路”运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请说出该线路AC段运营期间可能会遇到的气象灾害有哪些?
(3)比较A、B两区域河流汛期特征的异同,并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C
2.C 3.D
4.A 5.C
6.D 7.C 8.B
9.B 10.A
11.A 12.D
13.D 14.A 15.A
16.D 17.C 18.D
19.(1)持续的低温天气;充足的水汽;有一定的植被分布;静风或微风的环境。
(2)持续的时间更久;由于大型植被分布较多,雾凇景观更高大更常见。
(3)增加地表积雪的厚度,直接增加地表水资源;雾凇散落之后增加土壤含水量,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有利于丰富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当地局部小气候。
20.(1)差异:A地气温年变化(或年较差)大,B地气温年变化(或年较差)小。
A地冬季气温低的原因: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A地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昼长时间短,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少;A地冬季多积雪覆盖,地面反射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较少;同时多大风天气,热量易散失;A地地处内陆,空气干燥,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
(2)寒潮(暴风雪)、沙尘暴、暴雨洪涝、高温。
(3)同:汛期都主要集中在夏季。
异:B区域汛期长(5~10月),A区域汛期短(6~8月)。
原因:A区域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河流主要靠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外加少量山地降水),高山冰雪融水受气温影响,高温时段集中,所以汛期较短(3个月);B区域距海近,属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西南风为主)从5~10月带来持续降水且强度较大,汛期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