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蜀道难》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蜀道难》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蜀道难》2025-2026学年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下册(人教版2024)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梳理全文的脉络,品味诗句意蕴,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感悟。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因此,在正式学习之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前练习朗读,让学生依据课下注释,大体理解文意,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很有必要。
教学过程中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以诵读为主,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让学生们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允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赏读感知
(一)、导语
品读经典,光亮人生!李白,是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他眼
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中,李白是抖去了凡世的尘埃,有着仙人的姿态,吞吐宇宙的豪气。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领略蜀道上的奇峻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欣赏重庆市第十八中学诵读节目《蜀道难》
二、研读感悟 
(一).简析诗歌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三次分别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此句重
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串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二).整体研读,完成提纲:
1、 一个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 两处用典:
(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语出汉代杨雄的《蜀王本纪》)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语出晋代张载的《剑阁铭》)
3、 三种主要情感:
(1)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2)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表达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4、四种主要的写作手法:
(1)夸张的笔墨:例如,五丁开山的神话,“连峰去天不盈尺”、“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扪参历井仰胁息”等等。
(2)散文化的句式:文中句式有三言、四言,也有长达十一言的句
子。杂言的句子,使文章的节奏多变化,张合自由。
(3)细节的动作描写:例如“青泥何盘盘——以手抚膺坐长叹。”一段,它描写了山路的曲折盘桓,描写了人的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样子,惟妙惟肖。
(4)衬托的手法:例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山川互衬)、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黄鹤、猿猱反衬山川之险。)又如,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烘托蜀道之难。“枯松倒挂倚绝壁”衬托绝壁之险。
三、品读交流 
(一) 揣摩语言、品味意境
1.形式:分组品悟,诵读研讨
2.任务:每组重点品读一段,兼及其它
3.步骤:
(1)各自用自己理解最贴切的语气诵读所选段落。读完后,先说自己的理解,再请同学评议。
(2)推举本组公认理解最贴切、诵读的最好的同学代表本组,向全班同学汇报成果。既包括诵读示范、也包括意境揣摩的分析。小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同学也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见解。
(3)针对个人学习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先提出问题再合作释疑。
(4)把3段联系起来,熟读背诵
(二)成果交流、纵深探索
1.第一段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读出节奏: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读出节奏: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第二段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 ——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读出节奏: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5)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3.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读出节奏: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
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和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诗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友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结尾一段写蜀地战祸之烈,意在告诫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风人之义”便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满。
(6)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四、总结全文
这首诗让历史上的险奇蜀道闻名天下,这首诗让他的作者赢得了谪仙人的美名,这首诗闪烁着浪漫主义的奇异光芒,在奇峻的山水之间还蕴涵着对国事的关切,当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道如今早已变成通途,当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让我们再一次吟颂
起“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五、布置作业
写作迁移:【角度】“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的手法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李白的夸张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致,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 “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请运用比喻、排比、夸张、对比、拟人等手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段。
【板书设计】:  
4. 蜀道难 (李白)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