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青藏地区一、位置与范围40°N30°N75°E105°E26°N~39°N;73°E~114°E西:帕米尔高原东:横断山南: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北侧东西长约3000千米,南北宽300~1500千米,其中绝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二、自然特征高 寒青藏高原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在这里还有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目前盛产食盐、钾盐,石膏等矿产,这些矿产是如何形成的?板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地壳隆起抬升成陆地,海水蒸发,盐分积聚;内陆盆地周围河流携带盐分注入盆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积聚。柴达木盆地——“聚宝盆”二、自然特征高 寒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影响?高大地形阻挡海洋水汽深入,导致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增大,大陆性增强。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强大的热力差异,这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热力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冬夏季风向变化的高原季风现象。试判断高原季风对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影响(削弱或加强),并分析原因。加强。夏季,高原面升温比周围大气快,气压较低,风有周围吹响高原,反之,由高原吹响四周,高原季风的风向与东亚、南亚季风的风向一致,所以加强了东亚和南亚季风。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青藏地区多年平均降水分布图大部分位于非季风区,降水量整体较少,自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部递减。气候冬寒夏凉,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降水量较少,季节差异大,自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部递减。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辐射强烈。植被以高山草甸为主由于降水的差异,高原面上由东南向西北出现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的水平变化;受地形的影响,植被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的基带为何不同?珠穆朗玛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南坡为阳坡,基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水热条件较好,为森林带。而北坡属阴坡,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水分不足,不适宜森林生长,只发育高山草甸草原。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南坡相对高度大;南坡的纬度低。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珠峰旗云是一种奇妙的地形云,它是由高空风与山地坡面气流叠加形成的对流性积云。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因此,珠峰旗云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1.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是( )A.阳坡冰雪带 B.阳坡岩石裸露带 C.阴坡冰雪带 D.阴坡岩石裸露带2.产生旗云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当地时间( )A.8~11时 B.11~15时 C.15~18时 D.20~24时3.依据旗云的飘动方向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旗云上扬利于登山 B.旗云平飘利于登山C.旗云上扬对流弱 D.旗云平飘风力弱BBA冬寒夏凉,年较差小,降水较少,季节差异大。试描述拉萨的气候特征。拉萨是青藏高原的一颗闪亮明珠,气候独特,气温年较差小,但是气温日较差大,且有“日光城”的美誉。下图为拉萨气候资料图和拉萨位置示意图。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较大。河谷地形白天热量不易散发,夜晚有沿坡下沉的冷空气(山风)增大了气温日较差。分析拉萨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拉萨是青藏高原的一颗闪亮明珠,气候独特,气温年较差小,但是气温日较差大,且有“日光城”的美誉。下图为拉萨气候资料图和拉萨位置示意图。拉萨位于河谷地区,夏季,白天太阳辐射强烈,河谷水汽蒸发旺盛,空气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水汽;夏季西南季风活跃,为拉萨带来丰富水汽;夜晚吹山风,抬升河谷暖湿气流,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分析拉萨夏季多夜雨的原因。拉萨的雨季通常出现在每年的5月至9月之间,而拉萨夏季的夜雨率高达80%左右,“白天晴朗,夜里下雨”。白天降水相对少,光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增加农作物有机质积累,可提高其产量、品质;夜间降水多,气温较白天低,雨水消耗于蒸发的部分少,渗入土壤中的水分多,有利于水分涵养,增加作物根系吸收。分析拉萨夏季“昼晴夜雨”的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拉萨的雨季通常出现在每年的5月至9月之间,而拉萨夏季的夜雨率高达80%左右,“白天晴朗,夜里下雨”。有利条件:海拔高,夏季凉爽;濒临拉萨河,夏季夜雨多,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晴天多,阳光充足。不利条件:海拔高,空气稀薄,氧气不足;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气温日较差大。评析拉萨作为避暑旅游城市的自然条件。拉萨独特的高原风光,日趋便捷的交通,使拉萨成为新兴旅游避暑城市。众水之源——高原腹地泽国美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享有“中华水塔”之美誉。当地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上升。分析三江源地区成为“中华水塔”的自然地理条件。保护“中华水塔”刻不容缓,请列举三江源湿地应采取的保护措施。地处我国第一阶梯,地势高;有冰川积雪融水、降水和地下水作为三大江河主要补给来源。以草定畜,生态移民,保护植被;退耕还草,涵养水源;防止污染,提高水质;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P139)若尔盖湿地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面积曾达3000平方千米,为黄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目前该地区已遭受严重破坏。分析若尔盖湿地的形成原因。地处高原的东部边缘,受地形抬升,降水较丰富;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中间低,排水不畅;河道弯曲,积水严重拉鲁湿地位于拉萨市区,是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和典型的高寒草甸沼泽湿地,拉鲁湿地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水环境发生地,流沙河为其重要补给来源,伴随城市化发明显变化。列举拉鲁湿地面临的问题,简述其对拉萨城市的主要作用。面积减少、水质变差。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吸尘防沙,美化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目前拉鲁湿地积水面积呈现明显季节变化,推测其积水面积最大的季节,并说明你的推测理由。夏季。拉鲁湿地积水主要靠河水、地下水和降水的补给,冰雪融水是当地河流的重要补给来源,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加上拉萨地区深受西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集中。众水之源——高原腹地泽国美(P137)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与对流层顶的高度密切相关。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各月多年平均气压值变化。读图,完成(1)~(3)题。(1)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1-12月(2)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气压值最低,主要原因是该季节 ( )A.植被恢复,吸收大气中CO2最多 B.雨季来临,大气中水汽含量最高C.全球变暖,大气对流运动最强烈 D.地表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3)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可能与 ( )A.经度呈负相关 B.纬度呈负相关 C.海拔呈正相关 D.河网密度呈正相关BDB(P137)右图表示青藏高原边缘山脉某区域1月、7月平均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1.该区域位于 ( )A.昆仑山脉北坡 B.喜马拉雅山脉南坡C.祁连山脉北坡 D.阿尔金山脉南坡2.此段山坡 ( )A.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 B.海拔2 000米为常绿阔叶林带C.海拔3 000米左右有永久积雪 D.随海拔升高,气温年较差增大BB(P139)下图示意1960-2015年青海三江源区年降水量累计距平值。累计距平值是指某要素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累计值。据此完成1~3题。1.三江源区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为( )A.逐渐减少 B.波动变化 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2.2002年以来,三江源区年降水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该区气候变暖 B.环保力度增大 C.冰雪面积萎缩 D.地形格局改变3.2002年以来,三江源区年降水量变化造成的影响是 ( )A.湿地面积扩大 B.中下游供水紧张 C.森林面积扩大 D.生物多样性减少BAA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以上流域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青藏高原湿地的主要分布区,也是长江源区冰川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其冰川面积占整个三江源区的89%以上。2000年,国家批准成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投资开展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下图为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1960-2012年径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完成(1)、(2)题。(1)该地区湿地广布的原因包括 ( )①降水丰富 ②位于高纬度地区 ③冻土广布 ④蒸发微弱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2005年河流径流量明显高于相邻年份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降水量大 B.冰雪融水补给量大 C.生态保护成效明显 D.夏季平均气温高BA青藏地区——高原通途新藏219青藏109川藏317滇藏214川藏318318——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上海人民广场——日喀则市聂拉木县的中尼友谊桥,全程5476公里。奇迹般地囊括了我国从雪原到雨林的所有自然景观,它使中国最美的名山、冰川、瀑布、峡谷在此交相辉映。右图为318国道上邦达至八宿的部分路段,观察其形态特征并分析原因。“之”字形减缓坡度318国道川藏段既危险又美丽,试分析其原因。危险:地形崎岖(起伏大);地质条件差,多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灾害;气候复杂多样,气候寒冷,缺氧;跨越众多大江、大河,峡谷多;美丽:海拔高,冰川、雪山景观;山地垂直地带性明显,生物景观多样;高山、峡谷、瀑布较多,山水景观独特;沿途体验民族风情特色。下图示意在川藏G318国道某路段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和一名骑行者在该路段的某坡处拍摄的G318国道线路及附近景观照片。据此完成问题。该骑行者拍摄照片时,所处的位置及拍摄方向分别是( )A.甲西南 B.乙东南 C.丙东北 D.丁正东A下图示意在川藏G318国道某路段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和一名骑行者在该路段的某坡处拍摄的G318国道线路及附近景观照片。据此完成问题。骑行至西藏经过图示路段,骑行过程中,( )A.以下坡为主,多弯道车速快 B.沿途可以欣赏波涛汹涌的怒江C.以爬坡为主,耗费体力巨大 D.沿途能看到漫山的常绿树林A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2014年开工建设,预计2026年建成通车。川藏铁路设计速度为200km/h,建成后,从成都到拉萨坐火车将从48个小时减少到约13个小时。下图为川藏铁路示意图。分析川藏铁路建设工期较长的自然原因。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跨越河流多;高寒缺氧川藏铁路线有几处明显弯曲,推测可能的原因。。尽可能避开高山,避开地质状况不稳定的地区;尽可能联系城镇,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2014年开工建设,预计2026年建成通车。川藏铁路设计速度为200km/h,建成后,从成都到拉萨坐火车将从48个小时减少到约13个小时。下图为川藏铁路示意图。川藏铁路被称为“最难天路”,简析该铁路建设过程中沿途遇到的主要自然灾害。川藏铁路沿途受板块作用影响大,地震多发;跨越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体破碎,加上降水集中多暴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雪山高峰广布,雪害、冻害等气象灾害多发。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2014年开工建设,预计2026年建成通车。川藏铁路设计速度为200km/h,建成后,从成都到拉萨坐火车将从48个小时减少到约13个小时。下图为川藏铁路示意图。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2014年开工建设,预计2026年建成通车。川藏铁路设计速度为200km/h,建成后,从成都到拉萨坐火车将从48个小时减少到约13个小时。下图为川藏铁路示意图。国家在川藏公路的基础上斥巨资修建川藏铁路,试分析其主要原因。经济发展,运输需求量增大;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促进青藏地区旅游业发展;铁路受天气影响较小,安全性能高;铁路速度更快,成本低,利于区域间联系;科技的进步;完善铁路交通网;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区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交通区位因素分析清水河特大桥位于昆仑山南麓4500多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全长11.7公里,是青藏铁路线上最长的“以桥代路”特大桥。清水河地区季节性温差明显,夏季最高温度达38℃,冬季最低温度达零下40℃。青藏铁路清水河特大桥采取以桥代路的方式的原因是什么?给野生动物迁徙预留通道;沿线冻土较多,避免冻土冻融对铁路带来危害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下图是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冬季。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下图是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分析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热棒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通过多年冻土区约552km,对多年冻土区路基的防护成为青藏铁路建设施工的重点,片石通风路基是冻土区常用的路基防护措施。(注:片石通风路基是一种控制热量传输过程的工程措施,它通过改变路基的表面形状和热传输机理来调整路基的温度状态,达到保护多年冻土的目的。)下图示意青藏铁路片石通风路基横断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片石通风路基散热效果最显著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2.专家建议青藏铁路东西走向路段( )路基两侧增加片石护坡层,且南坡厚度要大于北坡,其目的是A.进一步降低路基的温度 B.保持路基两侧降温一致C.降低南坡风力侵蚀强度 D.增加北坡路基散热效率DB1.完善交通网 2.缓解运输压力3.加快XX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4.促进XX资源开发5.对外交流,扩大开放6.维持地区稳定和繁荣发展7.增进民族团结(经过少数民族地区)8.国防建设、国家安全交通线建设的意义主要从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对社会稳定等方面来分析图 例康定方案2方案1昌都江沙金沧江澜怒\\\\\\水源地保护区康定-昌都段是川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条选线方案(下图)中,你认为哪条方案更佳?为什么?若要进一步评估所选方案的科学性,你认为还需要提供哪些资料?方案1:沿途跨越河流少,线路短,工程建设难度低、工程量小。方案2:沿国道G318布线,已有交通基础设施好;经过县城多,利于沿线城市发展;沿途经过保护区和水源地少,对环境影响更小。从安全、环保和工程建设难度等角度综合考虑,还需更详尽的地形地质构造资料、桥梁隧道和工程投资资料、沿途不同等级道路和城市资料等,方能进一步评估出最佳方案。下图为四川康定至西藏昌都段两条线路走向示意图(方案2沿国道G318布线)下 课Thanks!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