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4)科学七上 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培优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2024)科学七上 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培优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 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培优
一.选择题
1.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往试管中滴液体 B.量筒读数
C.倾倒液体 D.添加酒精
2.“估测”是在科学测量基础上的一种粗略测量方法。下列对于家庭厨房用具的估测,最接近实际值的是(  )
A.普通筷子的长度约为25cm B.酱油瓶的容积约为5mL
C.锅铲的长度约为1.2m D.冰箱冷冻室里冻肉的温度约为10℃
3.对科学量进行估测,是学好科学的基本功之一。下列估测的数据与实际相符的是(  )
A.初中生的身高约为165分米 B.正常成年人步行速度约为4m/s
C.洗澡用水的温度接近于70℃ D.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为550毫升
4.下列有关数值最接近于事实的是(  )
A.《科学》书的长度约为10mm B.人正常体温为37℃左右
C.人走路的速度约为20m/s D.一间教室的体积大约为20dm3
5.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m,则在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m,则在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6.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选项是小玉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请你帮她判断一下,各选项中不一致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小
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 偏小
7.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测量液体的温度 B.测量正方体的棱长
C.点燃酒精灯 D.取适量的液体
8.下列单位的换算中,正确的是(  )
A.10L=10×0.001m3=0.01m3 B.10mL=10×0.001cm3=0.01cm3
C.2.5m=2.5m×100cm=250cm D.0.3km=0.3×1000=300m
9.选择不同的刻度尺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如表所示为小宁用两种不同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宽度的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测量次序 1 2 3
甲组/厘米 18.33 18.34 18.35
乙组/厘米 18.3 18.4 18.6
A.更精确地反映《科学》课本宽度的是乙组数据
B.甲组测量所选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厘米
C.该《科学》课本的宽度应取18.33厘米
D.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10.如图用木质刻度尺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其测量结果会偏大的是(  )
A.刻度尺吸水膨胀 B.绕线时线圈之间有空隙
C.数匝数时多数两圈 D.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
11.下列测量会引起结果偏大的是(  )
A.用温度计测一杯热水的温度时,温度计离开被测热水读数
B.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时,俯视凹液面中央最低处读数
C.用体温计测人体温度时,体温计离开人体读数
D.用皮尺测跳远成绩时,用力拉紧皮尺读数
12.甲同学用体温计给班上同学进行体温晨检:在未甩体温计的情况下,甲同学首先测得自己的体温是37.4℃,之后直接给乙同学使用,测得体温为37.5℃,意识到错误后,将体温计中的液柱甩回玻璃泡,再给丙同学使用,测得体温37.4℃,这时丁同学马上取走体温计未甩,自测体温得37.5℃。以上测得的四位同学中体温可能不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有6位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长度,测得数据分别为26.03厘米、26.09厘米、26.08厘米、26.04厘米和26.08厘米、31.38厘米。下列测量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26.064厘米 B.26.06厘米 C.26.95厘米 D.26.08厘米
14.如图是一支刻有100个均匀小格的温度计,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液面下降到第30格,若将此温度计插入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升到第80格,则此温度计第10格时的温度是(  )
A.0℃ B.﹣20℃ C.20℃ D.﹣40℃
15.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下列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正方体的棱长 B.圆的直径
C.圆锥的高 D.铅笔的长度
16.在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如图①所示;将铁块放入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如图②所示;取出铁块,再将物块轻轻地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③所示,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为V3;将铁块和物块系在一起放入量筒中如图④所示,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为V4。则物块的体积V的大小应该是(  )
A.V2﹣V1 B.V3﹣V1 C.V4﹣V2 D.V4﹣V3
17.实验室在测固体密度时,需用量筒测出固体的体积,如果固体的密度小于水,而不能在水中下沉,我们常用如图的方法即“沉坠法”测出它的体积。如图所示是用量筒测量蜡块体积的过程,则蜡块的体积为(V1、V2、V3为当前水和物体的总体积)(  )
A.V3﹣V1 B.V3﹣V2﹣V1 C.V3﹣V2 D.V2﹣V1
18.小科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四次,记录的数据分别为18.47cm、18.51cm、18.46cm和18.47cm,同学们交流后发现小科有一个数据读错了。以下是同学们提出的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
A.小科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B.读错的数据是18.51cm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 D.本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18.47cm
19.两支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9℃,经消毒后直接用来测量体温是36.5℃和40℃的两个人,问这两支体温计的读数分别为(  )
A.36.5℃,40℃ B.都是40℃ C.都是39℃ D.39℃,40℃
20.以下是小科对刻度尺和温度计使用的操作,下列对测量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小科用正确的方法测得某物体长度为0.5430m,则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
B.图1中甲乙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乙刻度尺
C.图2是某天晚上的气温,此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为16℃
D.图3是一款小科自制的简易温度计,它是利用导管中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
21.某同学用一支示数为37.8℃的体温计给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测量体温,每次测量前都进行消毒,但未把水银甩回玻璃泡,测量结果分别为37.8℃、37.8℃、38.5℃、38.5℃,其中一定发烧的同学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2.如图所示为生活中常见的体温计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下列有关图中两支温度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体温计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B.温度计量程比体温计大
C.体温计分度值比温度计小 D.体温计和温度计测完温度后都应用力甩几下
23.科学小组想要估测学校操场的周长,各位组员提出的方案中,最不合适的是(  )
A.利用卷尺沿操场一圈连续测量,计算操场周长
B.根据某同学50米成绩和跑操场一圈所需的时间,推算操场周长
C.测量某同学的步幅,数出他走完操场一圈所需要的步数,推算操场周长
D.测量自行车车轮的周长,根据自行车绕操场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推算操场周长
24.下列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结果错误的情况,其中判断正确的是(  )
A.用卷尺测量成绩,测量时没有将卷尺拉紧,测得的长度偏小
B.用量筒量取96mL水,读数时俯视量筒读数,量得的水量偏大
C.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在腋下放置的时间过短,测得的体温偏大
D.用温度计测量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拿出来后读数,测得的温度偏小
25.小敏5次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结果分别为18.53cm、18.52cm、18.11cm、18.50cm、18.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次的测量数据都是正确的 B.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C.18.50cm中最后一位“0”可以去掉 D.最后结果应记作18.43cm
26.小安把同一金属块分别放入装有一定量水的甲量筒和乙量筒中(如图),量筒示数和液面高度变化量随金属块浸入体积的变化正确的是(  )
A.B. C.D.
27.立定跳远是一项重要体育测试项目。某次用分度值为厘米的卷尺测量立定跳远成绩,以下记录的数据合理的是(  )
A.1800毫米 B.180.1厘米 C.1.80米 D.18分米
28.有一支使用过的体温计,水银面指在38.3℃,小科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分别测量患病同学的体温,测得的结果第一次为38.3℃第二次为39.2℃,第三次为39.2℃,则(  )
A.只有第一、二次正确 B.第二次肯定正确,第一、三次一定错误
C.只有第一、三次正确 D.第二次肯定正确,第一、三次也可能正确
29.关于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的区别,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体温计内有一特别细的弯曲,实验室温度计没有这一结构
B.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可离开身体读数,实验室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使用体温计前,需要用力甩一甩,普通温度计不需甩动
D.与体温计相比,实验室温度计测量范围更大,精确度更高
30.小科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3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0mL,则小科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A.大于20mL B.小于20mL
C.等于20mL D.大于或小于20mL
31.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对同一本书的长度先后测量五次的结果分别是:18.40cm、18.42cm、18.74、18.43cm、18.41cm,则这本书的长度应该取(  )
A.18.48cm B.18.42cm C.18.43cm D.18.415cm
32.下列关于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列为(  )
①观察温度计读数并记录②取出温度计③选取适当温度计
④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⑤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数分钟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③②① C.④③⑤①② D.③④①②⑤
33.有一支刻度不清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时液柱的高度为2.5厘米;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水中时液柱的高度为17.5厘米。那么这支温度计液柱的高度为8.5厘米时,被测物体的温度为(  )
A.40℃ B.37℃ C.50℃ D.33℃
34.某水银温度计的玻璃管上刻有47格均匀刻度线,将玻璃泡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液面停在20格处;当玻璃泡浸入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液面停在45格处。则该温度计上每一格表示的温度值和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分别是(  )
A.5℃、﹣100℃~108℃ B.4℃、﹣108℃~100℃
C.4℃、﹣80℃~108℃ D.5℃、﹣80℃~108℃
二.填空题
35.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正确的操作和读数是准确测量的前提。
(1)如图甲所示,木块的长度是     厘米;
(2)小科用图乙所示方法测量塑料盒的体积。
①塑料盒的体积是     厘米3;
②三个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是     (填字母);
③若从量筒中取出小石块,把塑料盒和小石块拴在细绳上,缓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塑料盒和小石块都浸没在水中,则测得的塑料盒体积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实际值。
36.金秋十月,学校举行了田径运动会。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小科用温度计测量开幕式那天上午的气温,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
(2)开幕式结束后,小科同学感觉身体不适,去医务室测量体温,发现校医先用手指捏紧体温计上部并    ,其目的是使水银柱回落到35℃刻度线以下。
(3)小科同学跑完400米后,喝完了瓶中剩下的约200    (填单位)的矿泉水来补充水分。
(4)裁判员用皮卷尺测量跳远的成绩时,若将皮卷尺拉的太紧,则测量值将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7.项目化学习小组制作简易温度计:一只玻璃瓶装满红色的酒精,用橡皮塞塞紧瓶口,将两端开口的空圆珠笔芯穿过橡皮塞插入酒精中(笔芯和塞子间不漏气),就制成了如图所示的简易“酒精温度计”。
(1)“酒精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    。
(2)标刻度线:将“酒精温度计”的玻璃瓶浸没在    中,一段时间后,细管中的液面稳定在A处,则在A处标注0℃;……。
(3)为提高“酒精温度计”的精确度,可采取的措施有    (写出一条)。
38.小明尝试自制一支温度计(如图甲所示)。烧瓶中装有空气,装置不漏气,玻璃管中间封有一段红色液柱。小明把该温度计先后放入10℃和40℃的水中,依次标出红色液柱右侧到达的位置为A和C(如图乙所示)。
(1)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某处,室内温度升高时玻璃管内液柱     移(填“左”或“右”);
(2)利用该温度计测室内温度,液柱右侧刚好移到B处,则此时室内某处的温度为     ℃;
(3)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你需要对该温度计进行如何改进:    。(写出一种即可)
39.请给下面的数据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1)一枚壹圆硬币的厚度约3     ;(2)今天的最高气温是25     ;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    ;(4)一个鸡蛋的体积约50     。
40.图甲中温度计示数为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原理制成的。图乙中木块的长度是     厘米。
41.刻度尺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测量仪器。
(1)小玉用刻度尺测量铜线的直径,他将铜线在笔直的木棍上紧密排绕了10圈后,用刻度尺测量其宽度,如图所示,小玉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铜线的直径为     cm。
(2)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书本长度,四次读数分别为26.04cm、26.96cm、26.02cm、26.00cm,该书本的长度应为     。
(3)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温度计先后放入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分别标出温度计中液柱达到的位置A和B,将该温度计放在刻度尺旁,如图所示,此时温度计表示的温度是     ℃。
42.一般情况下,气体、液体、固体都会热胀冷缩。利用这个原理,人们发明了各种类型的温度计,小宁制作了如图三支温度计:
温度℃ 17 19 21 23 ?
h/cm 30.2 25.0 19.8 14.6 9.4
(1)在给图甲所示的气体温度计标定刻度的过程中,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出对应水柱高度h,如表所示,则当水柱高为9.4cm时,温度为     ℃。
(2)如图乙是小宁设计并制作的一个简易液体温度计。要使该温度计玻璃管内液柱变化更明显。请你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
(3)先将两个形状、厚度相同的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下方固定,上方安装一个指针,结合刻度盘就可制成双金属片温度计(如图丙);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铜的膨胀程度比铁的膨胀程度大,双层金属片会发生相应的弯曲,因而在气温升高或降低时,指针会向A或向B侧偏转。请判断,当气温升高时,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     (填“A侧”或“B侧”)。
43.实验室里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矿石,小科同学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请回答:
(1)上述方法中使用的玻璃仪器有     。
(2)根据上述方法测得该矿石的体积为     cm3。
(3)小东同学认为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理由是     。
44.学完“温度的测量”后,班级开展了自制温度计的活动,小科在家利用生活中常见器材依次制作了甲、乙两种温度计。
(1)甲温度计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
(2)乙温度计是吸管B通过软木塞与塑料瓶A相连,管下端插入水槽中制成的简易温度计。在不同的温度下分别测出管内外水面的高度差h,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t/℃ 17 19 21 23 25 27
h/cm 14.3 12.1 9.9 7.7 5.5 3.3
①图乙温度计的A部分相当于普通温度计的     。(填结构名称)
②该温度计可测量的最高温度是     ℃。
45.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测量时正确读数很关键。
(1)图1中用A、B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刻度尺的分度值而言    (填“A”或“B”)精确性差一些;使用刻度尺A正确测量,测得木块边长是    cm;
(2)图2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    的原理制成的;
(3)图3中液体的体积是    毫升。
46.科学研究以实验为基础,学习科学需要实验室中各种器材做大量的实验。在下列仪器中,选择合适的仪器名称填写在空格上。
①烧杯 ②胶头滴管 ③酒精灯 ④玻璃棒 ⑤药匙 ⑥试管 ⑦温度计
(1)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试剂的是     ;(2)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
(3)可以直接被加热的仪器是     ;(4)可以用作搅拌加速溶解的仪器是     。
47.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表达与交流;②得出结论;③作出猜测或假设;④提出问题;⑤制订探究计划;⑥获取事实与证据。
(1)一次较完整的探究所经历的流程应该是④③    ①(填序号)。
(2)通过实验,若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不符合时,则应该     。
A.修改假设,重新进行实验B.修改结果,使结果与假设相符C.修改实验过程,使结果与假设相符
48.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下列问题:
A、一次,小柯发现有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运食物。观察思考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昵?
B、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小柯提出了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软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
C、小柯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把一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D、小柯按照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发现蚂蚁都聚集在甜食附近。
E、经过几次重复实验后,得出了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F、然后他把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进行了交流。回答:
(1)小柯设计实验的变量是     。
(2)上述步骤中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的是     。
(3)小柯在E步骤几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
49.小华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当小华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
50.阅读短文,将问题答案的序号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A.暑假,甲和乙两位同学在海滩上玩耍,白天觉得沙子很烫而海水较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B.甲说,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C.乙说,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D.甲和乙取同样质量的海水和沙子,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分别升高的温度值;移去酒精灯,再记下相同时间内它们降低的温度值。
E.甲和乙在笔记本上写道: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短文的叙述中:
(1)属于提出问题的有    。(2)属于假设的有    。
(3)属于描述实验过程的有    。(4)属于结论的有    。
51.学校开运动会,几个同学讨论对于同一个铅球怎样才能掷得更远。
(1)猜想:小莉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可能与掷出铅球时的速度大小有关;
小强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可能与掷出铅球时的射出仰角θ(投掷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有关。除此之外,你认为:    。
李红说:“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吧”,于是,他们制作了一个小球弹射器(如图所示),它能使小球以不同速度大小和方向射出,弹射方向与水平的仰角,可由固定在铁架台上的量角器读出,他们通过5次实验得到如表中的数据:
请你根据上述所收集的信息和相关证据回答下列问题:
(2)为了验证小莉的猜想,应选用序号为     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在     一定时,物体抛出     越大,抛出的距离越远。
(3)为了验证小强的猜想,应选用序号为2、3、4三组实验数据,射出仰角θ为     时,物体抛出的距离最远。
实验序号 射出速度v(m/s) 射出仰角θ 射出水平距离s(m)
1 5 30° 2.9
2 10 30° 9.5
3 10 45° 10.8
4 10 60° 9.1
5 15 30° 20.7
52.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右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4.焚烧秸秆、稻草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土地肥力下降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科学家发明了微生物催腐剂(含腐生细菌)来解决该困难。小妍为探究腐生细菌对植物落叶的分解作用以及温度对其分解的影响,将随机收集的落叶灭菌并均分为甲、乙、丙三组,按如表设计进行处理,浇等量蒸馏水,置于无菌环境下培养。实验现象如下:
组别 添加微生物催腐剂 温度(℃) 实验现象
甲 无 25 第25天落叶还没变化
乙 有 25 第25天落叶完全腐烂
丙 有 35 第18天落叶完全腐烂
(1)落叶进行灭菌,并在无菌环境下培养的目的是     。
(2)通过甲、乙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3)该实验设计还存在不完善之处,请你指出其中一点     。
55.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
第一组 海拔500米 a组海拔500米
海拔500米 b组海拔3000米
第二组 海拔500米 c组海拔3000米
海拔3000米 d组海拔500米
(1)你认为“第一组”与“第二组”哪个实验方案更合理?理由是什么?    。
(2)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     。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     (选填“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4)若仅采用题中一组合理方案进行单次实验获取实验结论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你对本实验设计思路还有什么补充?    。
56.月季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为了培育可以连续开花(花期较长)的月季新品种,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系列实验。同学们以单季花月季(花期较短)为亲代进行杂交,获得子代种子若干。但是月季种子存在休眠现象,自然萌发率很低。为探究打破种子休眠的条件,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1)比较第1、2组实验结果,说明打破种子休眠的温度为     。
(2)比较第     两组实验结果,说明湿沙也是打破种子休眠的影响因素。
(3)为进一步探究仅有湿沙条件是否可以打破种子休眠,需要增设第4组实验。第4组实验的预处理是     。
(4)若第4组实验种子几乎不萌发,综合上述信息,得出的结论是     (填选项)。
A.低温条件和湿度条件均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且湿度条件更为重要
B.低温可以打破种子休眠,湿度可以促进该效果,但仅有湿度不能打破种子休眠
C.在低温条件和湿度条件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能打破种子休眠
57.市面上的保温杯种类繁多,保温效果的好坏是消费者在购买保温杯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小金选用甲、乙两款保温杯开展了保温效果的研究。
【提出问题】不同保温杯的保温效果一样吗?
【进行实验】小金选用甲、乙两个保温杯进行实验。为了方便测量,小金用水壶从水箱接完热水,再分别将水倒入2个保温杯中,测量两个保温杯中水的初始温度。再隔一定的时间测量一次水温,测量数据见下表。
时间/h 0 4 10
甲保温杯的温度/℃ 84.4 65.8 51.1
乙保温杯的温度/℃ 85.1 69.4 56.3
请分析实验数据回答:
(1)通过表格数据请指出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是未控制    相同,此外木实验还需要控制相同的变量是    。
(2)保温性能更好的保温杯是    (选填“甲”或“乙”),理由是    。
58.目前,铅污染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尾气、家 装饰品等。为探究铅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影响,科研人员将30只大小和健康状况相近的小白鼠分为三组,实验处理如下表。30天后,获得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项目组别 注射剂 剂量 注射方法 检测方法
甲 ? 每千克体重注射10毫克 每3天皮下注射一次 每10天检测一次血红蛋白含量
乙 含1.8%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丙 含3.6%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注:醋酸铅是一种含铅化合物)
(1)若甲和乙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为注射剂中是否含有醋酸铅,那么,甲组应注射    溶液。你对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对小白鼠的健康有影响。
(2)当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时,正确的做法是    。
A马上否定原来的假设
B.修改实验数据,使结论与假设一致
C.如实记录,重新再做一次实验
(3)比较如图中乙和丙两条曲线下降趋势的不同,可以看出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与血红蛋白含量之间的关系是: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4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A A D B C C D A D B B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A B D B C C A D A C D
题号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答案 B D B C AB D D A B C A
题号 34
答案 C
一.选择题(共34小题)
1.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往试管中滴液体 B.量筒读数
C.倾倒液体 D.添加酒精
【解答】解:A、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既不能伸入试管,更不能接触试管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图示A正确;
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图示B错误;
C、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试管倾斜,瓶口与试管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操作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朝向手心处,故图示C错误;
D、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以免发生火灾,故图示D错误。
故选:A。
2.“估测”是在科学测量基础上的一种粗略测量方法。下列对于家庭厨房用具的估测,最接近实际值的是(  )
A.普通筷子的长度约为25cm
B.酱油瓶的容积约为5mL
C.锅铲的长度约为1.2m
D.冰箱冷冻室里冻肉的温度约为10℃
【解答】解:A、普通筷子的长度接近于学习课本的长度,约为25cm,故A符合实际;
B、酱油瓶的容积约为500mL,故B不符合实际;
C、锅铲的长度约为35cm=0.35m,故C不符合实际;
D、冰箱冷冻室里冻肉的温度约为10℃,高于水的凝固点,无法把肉冻住,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3.对科学量进行估测,是学好科学的基本功之一。下列估测的数据与实际相符的是(  )
A.初中生的身高约为165分米
B.正常成年人步行速度约为4m/s
C.洗澡用水的温度接近于70℃
D.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为550毫升
【解答】解:A、初中生的身高约为165cm=16.5dm,故A不符合实际;
B、正常成年人步行速度约为1.1m/s≈4km/h,故B不符合实际;
C、洗澡用水的温度接近于40℃,故C不符合实际;
D、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为550毫升,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4.下列有关数值最接近于事实的是(  )
A.《科学》书的长度约为10mm
B.人正常体温为37℃左右
C.人走路的速度约为20m/s
D.一间教室的体积大约为20dm3
【解答】解:A、《科学》书的长度大约为20cm=2dm,故A不符合实际;
B、人正常体温为37℃左右,且变化幅度不大,故B符合实际;
C、人走路的速度约为1.1m/s,故C不符合实际;
D、一般教室的长、宽、高在10m、8m、3m左右,教室的体积大约是V=10m×8m×3m=240m3=240000dm3,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5.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m,则在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m,则在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且l1>l2,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那么在30℃时,只有甲的材料膨胀程度要大于乙的,甲在30℃时测量乙的长度才会小于其在15℃时测量的乙的长度,故A错误,C正确,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降低温度后甲、乙两种材料的变化情况,所以无法判断B选项是否正确。
故选:C。
6.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选项是小玉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请你帮她判断一下,各选项中不一致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小
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 偏小
A.A B.B C.C D.D
【解答】解:A、用被拉长了的皮卷尺测量物体长度,物体的真实值不变,被拉长的皮卷尺上的分度值的真实长度变大,但分度值的示数没有变化,因此其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测量头发的直径时,把头发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头发圈长度L,则头发直径d,如果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会造成测出头发圈长度L偏大,计算出的头发的直径偏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温度计读数时,如果从液体中取出,其示数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测量的沸水的温度偏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用量筒量液体体积时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的凹液面底部相平,如果仰视读数小于实际数值,所以所量液体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测量液体的温度
B.测量正方体的棱长
C.点燃酒精灯
D.取适量的液体
【解答】解:A.测量液体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容器的底部,故A错误;
B.测量正方体的棱长,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平行或重合,故B错误;
C.不能用点燃的酒精灯点燃酒精灯,故C错误;
D.取适量的液体,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故D正确;
故选:D。
8.下列单位的换算中,正确的是(  )
A.10L=10×0.001m3=0.01m3
B.10mL=10×0.001cm3=0.01cm3
C.2.5m=2.5m×100cm=250cm
D.0.3km=0.3×1000=300m
【解答】解:A、10L=10×0.001m3=0.01m3,故A正确;
B、10mL=10cm3,故B错误;
C、2.5m=2.5×100cm=250cm,故C错误;
D、0.3km=0.3×1000m=300m,故D错误。
故选:A。
9.选择不同的刻度尺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如表所示为小宁用两种不同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宽度的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测量次序 1 2 3
甲组/厘米 18.33 18.34 18.35
乙组/厘米 18.3 18.4 18.6
A.更精确地反映《科学》课本宽度的是乙组数据
B.甲组测量所选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厘米
C.该《科学》课本的宽度应取18.33厘米
D.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解答】解:A、甲组测量的结果为18.33cm,18.34cm,18.35cm,精确到毫米;乙组测量的结果是18.3cm,18.4cm,18.6cm,精确到厘米,故能更准确反映《科学》教科书宽度是甲组,故A错误;
B.甲测量的结果为18.33cm,18.34cm,18.35cm,精确到毫米,故B错误;
C.该《科学》教科书的宽度L18.34cm,故C错误;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D正确。
故选:D。
10.如图用木质刻度尺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其测量结果会偏大的是(  )
A.刻度尺吸水膨胀
B.绕线时线圈之间有空隙
C.数匝数时多数两圈
D.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
【解答】解:A、刻度尺吸水膨胀,刻度间隔变大了,会使测量值小于真实值,即测量结果将会偏小,故A错误;
B、绕线时匝数之间有空隙,会测得线圈长度L偏大,由d可知,测量结果会偏大,故B正确;
C、数匝数时多数两圈,由直径d可知,测量结果会偏小,故C错误;
D、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可以从其它整刻度线量起,不影响测量结果,故D错误。
故选:B。
11.下列测量会引起结果偏大的是(  )
A.用温度计测一杯热水的温度时,温度计离开被测热水读数
B.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时,俯视凹液面中央最低处读数
C.用体温计测人体温度时,体温计离开人体读数
D.用皮尺测跳远成绩时,用力拉紧皮尺读数
【解答】解:A、使用温度计时,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相平,不得离开被测液体再读数,若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时,离开被测液体读数测量结果偏小,故A不符合题意;
B、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时,俯视凹液面中央最低处读数,测量结果偏大,故B符合题意;
C、体温计离开被测物体时,液柱在弯曲处断开,保证示数不变,所以,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可离开人体后再读数且读数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由于皮尺具有弹性,所以当用力拉皮尺时,皮尺的长度会增加,但刻度线的数字没有变化。所以测量结果会比真实值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甲同学用体温计给班上同学进行体温晨检:在未甩体温计的情况下,甲同学首先测得自己的体温是37.4℃,之后直接给乙同学使用,测得体温为37.5℃,意识到错误后,将体温计中的液柱甩回玻璃泡,再给丙同学使用,测得体温37.4℃,这时丁同学马上取走体温计未甩,自测体温得37.5℃。以上测得的四位同学中体温可能不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答】解: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
在未甩体温计的情况下,甲同学首先测得自己的体温是37.4℃,则甲同学的体温可能是37.4℃,也可能是低于37.4℃;
测得乙同学的体温为37.5℃,高于37.4℃,说明乙同学的体温正确;
意识到错误后,将体温计中的液柱甩回玻璃泡,再给丙同学使用,测得体温37.4℃,测量方法正确,说明丙同学的体温为37.4℃;
这时丁同学马上取走体温计未甩,自测体温得37.5℃,高于37.4℃,说明丁同学的体温正确;
故上测得的四位同学中体温可能不正确的是甲。
故选:A。
13.有6位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长度,测得数据分别为26.03厘米、26.09厘米、26.08厘米、26.04厘米和26.08厘米、31.38厘米。下列测量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26.064厘米 B.26.06厘米
C.26.95厘米 D.26.08厘米
【解答】解:分析六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31.38cm这个数据与其他五个相差太大,应该是一个错误数据;
所以《科学》课本的长度为:L26.064cm≈26.06cm。
故选:B。
14.如图是一支刻有100个均匀小格的温度计,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液面下降到第30格,若将此温度计插入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升到第80格,则此温度计第10格时的温度是(  )
A.0℃ B.﹣20℃ C.20℃ D.﹣40℃
【解答】解:如图是一支刻有100个均匀小格的温度计,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液面下降到第30格,若将此温度计插入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升到第80格,则此温度计1个格代表的温度为:2℃,因此指示第10格时的温度是t=(10﹣30)×2℃=﹣40℃,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5.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下列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正方体的棱长
B.圆的直径
C.圆锥的高
D.铅笔的长度
【解答】解:A.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贴被测物体,图中所用的厚刻度尺,尺面水平放置才行,故A错误;
B.用直尺、三角板组合起来,测圆柱形物体的直径,叫组合法,能有效减小测量误差,故B正确;
C.图中测量的是圆锥体的侧边长,不是其高度,故C错误;
D.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与被测物体左端端对齐,故D错误。
故选:B。
16.在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如图①所示;将铁块放入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如图②所示;取出铁块,再将物块轻轻地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③所示,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为V3;将铁块和物块系在一起放入量筒中如图④所示,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为V4。则物块的体积V的大小应该是(  )
A.V2﹣V1 B.V3﹣V1 C.V4﹣V2 D.V4﹣V3
【解答】利用助沉法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首先测出水与助沉的铁块的总体积,即为图②中量筒中水和铁块总体积V2;接下来将待测物体及助沉的铁块一起浸没水中如图④所示,读出总体积V4,则待测物体体积为V4﹣V2。故选:C。
17.实验室在测固体密度时,需用量筒测出固体的体积,如果固体的密度小于水,而不能在水中下沉,我们常用如图的方法即“沉坠法”测出它的体积。如图所示是用量筒测量蜡块体积的过程,则蜡块的体积为(V1、V2、V3为当前水和物体的总体积)(  )
A.V3﹣V1 B.V3﹣V2﹣V1 C.V3﹣V2 D.V2﹣V1
【解答】解:放入蜡块前,量筒的读数V2,放入蜡块后,量筒的读数为V3,蜡块的体积:V=V3﹣V2,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8.小科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四次,记录的数据分别为18.47cm、18.51cm、18.46cm和18.47cm,同学们交流后发现小科有一个数据读错了。以下是同学们提出的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
A.小科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B.读错的数据是18.51cm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
D.本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18.47cm
【解答】解:A.由记录数据可知,小科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故A错误;
B.读错的数据是18.51cm,其他数据较为接近,故B正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故C正确;
D.最后结果应记作18.47cm,故D正确;
故选:A。
19.两支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9℃,经消毒后直接用来测量体温是36.5℃和40℃的两个人,问这两支体温计的读数分别为(  )
A.36.5℃,40℃ B.都是40℃ C.都是39℃ D.39℃,40℃
【解答】解: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
两支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9℃,没有甩直接用来测量病人的体温,若病人的体温高于39℃,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病人的体温低于39℃,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9℃。
所以体温是36.5℃的人测量的结果是39℃,体温是40℃的人测量的结果是40℃。
故选:D。
20.以下是小科对刻度尺和温度计使用的操作,下列对测量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小科用正确的方法测得某物体长度为0.5430m,则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
B.图1中甲乙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乙刻度尺
C.图2是某天晚上的气温,此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为16℃
D.图3是一款小科自制的简易温度计,它是利用导管中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
【解答】解:A.小科用正确的方法测得某物体长度为0.5430m=543.0mm,则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故A正确;
B.图1中甲乙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甲刻度尺,乙刻度尺的刻度没有紧贴被测物体,故B错误;
C.图2是某天晚上的气温,此时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在零刻度线以下,显示的温度为﹣4℃,故C错误;
D.图3是一款小科自制的简易温度计,它是利用烧瓶中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故D错误;
故选:A。
21.某同学用一支示数为37.8℃的体温计给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测量体温,每次测量前都进行消毒,但未把水银甩回玻璃泡,测量结果分别为37.8℃、37.8℃、38.5℃、38.5℃,其中一定发烧的同学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答】解:用体温计测得某病人的体温为37.8℃后,忘记把水银甩回玻璃泡又依次测量了其他四位病人甲,乙,丙、丁的体温,即体温计的初始温度是37.8℃,甲、乙的测量结果都是37.8℃,说明甲、乙的体温是低于或等于37.8℃,甲、乙不发烧;
测量丙、丁的示数为38.5℃,38.5℃,说明丙的体温一定是38.5℃,丁的体温是低于或等于38.5℃,所以丙一定发烧,丁可能发烧也可能不能发烧。
故选:C。
22.如图所示为生活中常见的体温计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下列有关图中两支温度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体温计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B.温度计量程比体温计大
C.体温计分度值比温度计小
D.体温计和温度计测完温度后都应用力甩几下
【解答】解:A.体温计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C.温度计量程为﹣20℃~100℃,分度值为1℃,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温度计量程比体温计大,体温计分度值比温度计小,故B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体温计测完温度后应用力甩几下而温度计不用,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3.科学小组想要估测学校操场的周长,各位组员提出的方案中,最不合适的是(  )
A.利用卷尺沿操场一圈连续测量,计算操场周长
B.根据某同学50米成绩和跑操场一圈所需的时间,推算操场周长
C.测量某同学的步幅,数出他走完操场一圈所需要的步数,推算操场周长
D.测量自行车车轮的周长,根据自行车绕操场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推算操场周长
【解答】解:A、利用卷尺沿操场一圈连续测量,计算操场周长,故A符合题意;
B、根据某同学50米成绩和跑操场一圈所需的时间,推算操场周长,50米属于快跑,测量的误差大,故B该方法不合适;
C、测量某同学的步幅,数出他走完操场一圈所需要的步数,推算操场周长,该方法与滚轮法类似,故C符合题意;
D、测量自行车车轮的周长,根据自行车绕操场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推算操场周长,属于滚轮法,故D符合题意。
故选:B。
24.下列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结果错误的情况,其中判断正确的是(  )
A.用卷尺测量成绩,测量时没有将卷尺拉紧,测得的长度偏小
B.用量筒量取96mL水,读数时俯视量筒读数,量得的水量偏大
C.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在腋下放置的时间过短,测得的体温偏大
D.用温度计测量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拿出来后读数,测得的温度偏小
【解答】解:A、使用卷尺测量成绩时,确保卷尺处于拉紧状态,若在测量时没有将卷尺拉紧,那么卷尺的长度就会因松弛而变长,但我们在读数时仍然会按照卷尺上的刻度来读取,这就会导致读取的数值偏大,故A错误;
B、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如果视线俯视,会使测量值偏大,实际量取的水量小于96mL,故B错误;
C、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在腋下放置的时间过短,测得的体温偏小,故C错误;
D、用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将温度计拿出来后读数,室内温度低于沸水温度,故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测得的温度偏小,故D正确。
故选:D。
25.小敏5次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结果分别为18.53cm、18.52cm、18.11cm、18.50cm、18.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次的测量数据都是正确的
B.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C.18.50cm中最后一位“0”可以去掉
D.最后结果应记作18.43cm
【解答】解:A、18.11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是错误的,故A错误;
B、由长度测量数据18.53cm知数据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毫米,可知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mm,故B正确;
C、长度测量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18.50cm中最后一位“0”不可以去掉,故C错误;
D、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故课本的宽度是:
L18.52cm,故D错误。
故选:B。
26.小安把同一金属块分别放入装有一定量水的甲量筒和乙量筒中(如图),量筒示数和液面高度变化量随金属块浸入体积的变化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把同一金属块分别放入装有一定量水的甲量筒和乙量筒中(如图),物体浸入的体积相同时,量筒示数相同,但甲的横截面积小,上升的多,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7.立定跳远是一项重要体育测试项目。某次用分度值为厘米的卷尺测量立定跳远成绩,以下记录的数据合理的是(  )
A.1800毫米 B.180.1厘米 C.1.80米 D.18分米
【解答】解:180厘米是准确值,厘米是估读值,符合分度值为厘米的卷尺测量时准确到厘米,估读到毫米的要求,故AB选项正确。
故选:AB。
28.有一支使用过的体温计,水银面指在38.3℃,小科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分别测量患病同学的体温,测得的结果第一次为38.3℃第二次为39.2℃,第三次为39.2℃,则(  )
A.只有第一、二次正确
B.第二次肯定正确,第一、三次一定错误
C.只有第一、三次正确
D.第二次肯定正确,第一、三次也可能正确
【解答】解:体温计的液柱只能自动上升,不能自动下降。如果待测人的温度高于温度计原来的示数38.3℃,体温计中液面就会上升,如果要待测人的体温等于或低于温度计原来的示数38.3℃,温度计示数显示38.3℃,所以用读数为38.3℃的体温计依次测量第一次为38.3℃,第一次的体温低于或等于38.3℃,第二次为39.2℃,测完第二次后未甩示数为39.2℃,若第三次的体温低于或等于39.2℃,体温计的示数都为39.2℃,故第二次肯定正确,第一次和第三次也可能正确,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9.关于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的区别,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体温计内有一特别细的弯曲,实验室温度计没有这一结构
B.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可离开身体读数,实验室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使用体温计前,需要用力甩一甩,普通温度计不需甩动
D.与体温计相比,实验室温度计测量范围更大,精确度更高
【解答】解:A.体温计内有一特别细的弯曲,实验室温度计没有这一结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可离开身体读数,实验室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使用体温计前,需要用力甩一甩,普通温度计不需甩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与体温计相比,实验室温度计测量范围更大,精确度更低,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0.小科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3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0mL,则小科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A.大于20mL B.小于20mL
C.等于20mL D.大于或小于20mL
【解答】解: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30mL是正确的量液方法,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0mL,俯视读数偏大,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正好偏小,即剩余体积小于10mL,所以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肯定大于20mL。
故选:A。
31.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对同一本书的长度先后测量五次的结果分别是:18.40cm、18.42cm、18.74、18.43cm、18.41cm,则这本书的长度应该取(  )
A.18.48cm B.18.42cm C.18.43cm D.18.415cm
【解答】解:从所给的五次测量结果,可知有四次测量结果相接近,而有一次结果18.74cm与其它四次结果相差较大,说明这个结果18.74cm错误,应去掉,求剩余四个的平均值,即为书的长度,此书长18.415cm≈18.42cm。
故选:B。
32.下列关于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列为(  )
①观察温度计读数并记录
②取出温度计
③选取适当温度计
④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⑤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数分钟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③②① C.④③⑤①② D.③④①②⑤
【解答】解: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正确步骤是:④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③选取适当温度计;⑤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数分钟;①观察温度计读数并记录;②取出温度计。
故选:C。
33.有一支刻度不清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时液柱的高度为2.5厘米;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水中时液柱的高度为17.5厘米。那么这支温度计液柱的高度为8.5厘米时,被测物体的温度为(  )
A.40℃ B.37℃ C.50℃ D.33℃
【解答】解:当液柱的高度为8.5cm时,根据 得到:

解得:L=40℃。
故选:A。
34.某水银温度计的玻璃管上刻有47格均匀刻度线,将玻璃泡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液面停在20格处;当玻璃泡浸入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液面停在45格处。则该温度计上每一格表示的温度值和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分别是(  )
A.5℃、﹣100℃~108℃ B.4℃、﹣108℃~100℃
C.4℃、﹣80℃~108℃ D.5℃、﹣80℃~108℃
【解答】解: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被定为0℃,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被定为100℃。
则一个格表示的温度为:,刻度范围,上限:(47﹣20)格108℃,下限:(0﹣20)格80℃,
则该温度计上每一格表示的温度值和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分别是4℃、﹣80℃~108℃。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共19小题)
35.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正确的操作和读数是准确测量的前提。
(1)如图甲所示,木块的长度是  2.44~2.46  厘米;
(2)小科用图乙所示方法测量塑料盒的体积。
①塑料盒的体积是  3  厘米3;
②三个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是  A  (填字母);
③若从量筒中取出小石块,把塑料盒和小石块拴在细绳上,缓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塑料盒和小石块都浸没在水中,则测得的塑料盒体积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实际值。
【解答】解:(1)甲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木块的长度为:3.45cm﹣1.00cm=2.45cm,估读值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读数在2.44~2.46cm范围内均可。
(2)①乙图中运用排水法可得塑料盒的体积是:30mL﹣27mL=3mL=3cm3。
②测量塑料盒体积时,需要将盒浸没在水,因此没有必要做步骤A的实验,利用BC两步骤即可得出塑料盒的体积。
③从量筒中取出小石块,小石块会带出部分水滴在量筒的外面,使塑料盒和小石块都浸没在水中,量筒中液面上升的高度偏小,导致测量塑料盒的体积偏小。
故答案为:(1)2.44~2.46;
(2)①3;②A;③;小于
36.金秋十月,学校举行了田径运动会。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小科用温度计测量开幕式那天上午的气温,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21℃  。
(2)开幕式结束后,小科同学感觉身体不适,去医务室测量体温,发现校医先用手指捏紧体温计上部并 用力甩几下  ,其目的是使水银柱回落到35℃刻度线以下。
(3)小科同学跑完400米后,喝完了瓶中剩下的约200 毫升(或mL)  (填单位)的矿泉水来补充水分。
(4)裁判员用皮卷尺测量跳远的成绩时,若将皮卷尺拉的太紧,则测量值将会 偏小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解答】解:(1)图中温度计向上示数越大,说明温度为零摄氏度以上;该温度计刻度的一个大格表示10℃,里面有10个小格,因此它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21℃。
(2)体温计使用之前要用力甩几下,将已上升的水银柱甩回玻璃泡中。
(3)一瓶矿泉水的体积为500mL,小科同学跑完400米后,喝完瓶中剩下的约200毫升的矿泉水来补充水分。
(4)裁判员用皮卷尺测跳远比赛成绩时,若将皮尺拉得太紧,皮尺自身长度变长,会造成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故答案为:(1)21℃;(2)用力甩几下;(3)毫升(或mL);(4)偏小。
37.项目化学习小组制作简易温度计:一只玻璃瓶装满红色的酒精,用橡皮塞塞紧瓶口,将两端开口的空圆珠笔芯穿过橡皮塞插入酒精中(笔芯和塞子间不漏气),就制成了如图所示的简易“酒精温度计”。
(1)“酒精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 液体的热胀冷缩  。
(2)标刻度线:将“酒精温度计”的玻璃瓶浸没在 冰水混合物  中,一段时间后,细管中的液面稳定在A处,则在A处标注0℃;……。
(3)为提高“酒精温度计”的精确度,可采取的措施有 换用更细的笔芯  (写出一条)。
【解答】解:(1)“酒精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2)标刻度线:将“酒精温度计”浸入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细管的液面稳定在C处,则在C处标注0℃;
(3)提高“酒精温度计”的精确度的措施有换用更细的笔芯。
故答案为:(1)液体的热胀冷缩;(2)冰水混合物;(3)换用更细的笔芯。
38.小明尝试自制一支温度计(如图甲所示)。烧瓶中装有空气,装置不漏气,玻璃管中间封有一段红色液柱。小明把该温度计先后放入10℃和40℃的水中,依次标出红色液柱右侧到达的位置为A和C(如图乙所示)。
(1)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某处,室内温度升高时玻璃管内液柱  左  移(填“左”或“右”);
(2)利用该温度计测室内温度,液柱右侧刚好移到B处,则此时室内某处的温度为  85  ℃;
(3)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你需要对该温度计进行如何改进: 玻璃管变得更细或换用更大的烧瓶  。(写出一种即可)
【解答】解:(1)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且温度越高,体积越大,液柱会越往左运动。
(2)该温度计先后放入10℃和40℃的水中,A和C两位置之间的长度表示的温度是30℃,则0.1cm表示的温度是3℃,B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5cm,则BC两点之间相差的温度为
则此时室内的温度为
40℃+45℃=85℃;
(3)为提高精确程度将玻璃泡做大些,玻璃管做细些,或者可以换热胀冷缩更明显的气体。
故答案为:(1)左;
(2)85;
(3)玻璃管变得更细或换用更大的烧瓶。
39.请给下面的数据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1)一枚壹圆硬币的厚度约3  mm  ;
(2)今天的最高气温是25  ℃  ;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 m/s  ;
(4)一个鸡蛋的体积约50  cm3  。
【解答】解:(1)一枚壹圆硬币的厚度较小,约为3mm。
(2)我国温度单位为℃,今天的最高气温是25℃。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为3×108m/s。
(4)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g,密度与水的密度相差不多,则体积约为

故答案为:(1)毫米(mm);(2)摄氏度(℃);(3)米/秒(m/s);(4)cm3。
40.图甲中温度计示数为  35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热胀冷缩  原理制成的。图乙中木块的长度是  2.70  厘米。
【解答】解: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作的;由图可知,温度计的液柱在零刻度以上,故示数为35℃。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13.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估读为15.70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15.70cm﹣13.00cm=2.70cm。
故答案为:35;热胀冷缩;2.70。
41.刻度尺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测量仪器。
(1)小玉用刻度尺测量铜线的直径,他将铜线在笔直的木棍上紧密排绕了10圈后,用刻度尺测量其宽度,如图所示,小玉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  ,铜线的直径为  0.32  cm。
(2)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书本长度,四次读数分别为26.04cm、26.96cm、26.02cm、26.00cm,该书本的长度应为  26.02cm  。
(3)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温度计先后放入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分别标出温度计中液柱达到的位置A和B,将该温度计放在刻度尺旁,如图所示,此时温度计表示的温度是  25  ℃。
【解答】解:(1)图中1cm的长度分成了10个小格,则其分度值为1mm;
图示线圈的长度是8.20cm﹣5.00cm=3.20cm;其圈数为10圈,则铜线的直径为:L0.32cm;
(2)从题干中提供的数据可知,26.96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是错误的,应该去掉;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26.02cm;
(3)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
由图知,AB之间的距离是7.00cm﹣3.00cm=4.00cm=40.0mm,即40.0mm代表100℃,
所以,1mm(即每个小格)代表的温度为2.5℃,
根据题意可知,A处表示的温度为0℃,液体受热时向左膨胀;
此时液柱最末端在A左端10个小格处,所以此时的温度为10×2.5℃+0℃=25℃。
故答案为:(1)1mm;0.32;(2)26.02cm;(3)25。
42.一般情况下,气体、液体、固体都会热胀冷缩。利用这个原理,人们发明了各种类型的温度计,小宁制作了如图三支温度计:
温度℃ 17 19 21 23 ?
h/cm 30.2 25.0 19.8 14.6 9.4
(1)在给图甲所示的气体温度计标定刻度的过程中,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出对应水柱高度h,如表所示,则当水柱高为9.4cm时,温度为  25  ℃。
(2)如图乙是小宁设计并制作的一个简易液体温度计。要使该温度计玻璃管内液柱变化更明显。请你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增大A的体积或者采用较细的吸管  。
(3)先将两个形状、厚度相同的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下方固定,上方安装一个指针,结合刻度盘就可制成双金属片温度计(如图丙);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铜的膨胀程度比铁的膨胀程度大,双层金属片会发生相应的弯曲,因而在气温升高或降低时,指针会向A或向B侧偏转。请判断,当气温升高时,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  B  (填“A侧”或“B侧”)。
【解答】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每升高2℃,水柱降低5.2厘米,则当水柱从30.2厘米升降低到9.4厘米时,温度要从17℃升高8℃,变为25℃;
(2)此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要提高精确度,可以增大A的体积或者采用较细的吸管;
(3)铜的膨胀程度比铁的膨胀程度大,气温升高铜片会向铁片部分弯曲,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B侧。
故答案为:(1)25;(2)增大A的体积或者采用较细的吸管;(3)B。
43.实验室里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矿石,小科同学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请回答:
(1)上述方法中使用的玻璃仪器有  烧杯、量筒  。
(2)根据上述方法测得该矿石的体积为  80  cm3。
(3)小东同学认为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理由是  取出石块要带走部分水  。
【解答】解:(1)上述方法中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
(2)根据上述方法测得该矿石的体积为V=180mL﹣100mL=80mL=80cm3。
(3)小东同学认为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理由是取出石块要带走部分水,使加入的水变多,剩下水的体积变小。
故答案为:(1)烧杯、量筒;(2)80;(3)取出石块要带走部分水。
44.学完“温度的测量”后,班级开展了自制温度计的活动,小科在家利用生活中常见器材依次制作了甲、乙两种温度计。
(1)甲温度计是根据  气体的热胀冷缩  原理制成的。
(2)乙温度计是吸管B通过软木塞与塑料瓶A相连,管下端插入水槽中制成的简易温度计。在不同的温度下分别测出管内外水面的高度差h,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t/℃ 17 19 21 23 25 27
h/cm 14.3 12.1 9.9 7.7 5.5 3.3
①图乙温度计的A部分相当于普通温度计的  玻璃泡  。(填结构名称)
②该温度计可测量的最高温度是  30  ℃。
【解答】解:(1)甲温度计是气体温度计,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①据实验用温度计的构造可知,乙温度计的A部分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玻璃泡;
②分析表中数据能看出,温度每升高1℃,其液柱大约会下降1.1cm,在27℃时的液柱总长是3.3cm,即温度再升高3℃,吸管中的液柱高等于0,故该,温度计不能测出30℃以上的温度;
故答案为:(1)气体的热胀冷缩;
(2)①玻璃泡;②30。
45.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测量时正确读数很关键。
(1)图1中用A、B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刻度尺的分度值而言 B  (填“A”或“B”)精确性差一些;使用刻度尺A正确测量,测得木块边长是 4.25  cm;
(2)图2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23  ℃,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 液体的热胀冷缩  的原理制成的;
(3)图3中液体的体积是 42  毫升。
【解答】解:(1)图中所示,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B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程度越精确,因此B刻度尺精确性差一些,
使用刻度尺A正确测量,木块的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端与4.25cm刻度线对齐,所以木块的边长为4.25cm;
(2)图中温度计分度值是1℃,且刻线往下越来越大,读数为﹣23℃;
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玻璃泡内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
(3)图中量筒的分度值是2mL,读数为42mL。
46.科学研究以实验为基础,学习科学需要实验室中各种器材做大量的实验。在下列仪器中,选择合适的仪器名称填写在空格上。
①烧杯 ②胶头滴管 ③酒精灯 ④玻璃棒 ⑤药匙 ⑥试管 ⑦温度计
(1)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试剂的是  药匙  ;
(2)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胶头滴管  ;
(3)可以直接被加热的仪器是  试管  ;
(4)可以用作搅拌加速溶解的仪器是  玻璃棒  。
【解答】解:(1)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试剂的是药匙;
(2)滴加少量液体的是胶头滴管;
(3)可以直接被加热的仪器是试管;
(4)可以用作搅拌加速溶解的仪器是玻璃棒。
故答案为:(1)药匙;
(2)胶头滴管;
(3)试管;
(4)玻璃棒。
47.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表达与交流;②得出结论;③作出猜测或假设;④提出问题;⑤制订探究计划;⑥获取事实与证据。
(1)一次较完整的探究所经历的流程应该是④③ ⑤⑥②  ①(填序号)。
(2)通过实验,若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不符合时,则应该  A  。
A.修改假设,重新进行实验
B.修改结果,使结果与假设相符
C.修改实验过程,使结果与假设相符
【解答】解:(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为④提出问题、③建立猜想与假设、⑤制订探究计划、⑥获取事实与证据、②得出结论、①交流与合作,故正确的排序应该是④③⑤⑥②①;
(2)科学实验需要事实求是,当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时,不能“修改结果,使结果与假设相符”、“修改实验过程,使结果与假设相符”,而应该修改假设,重新进行实验,这是因为科学研究中,实验结果的不符合可能是由于假设本身存在问题,或者实验设计有误,因此需要重新考虑问题并进行调整,故选:A。
故答案为:(1)⑤⑥②;(2)A。
48.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下列问题:
A、一次,小柯发现有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运食物。观察思考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昵?
B、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小柯提出了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软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
C、小柯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把一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D、小柯按照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发现蚂蚁都聚集在甜食附近。
E、经过几次重复实验后,得出了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F、然后他把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进行了交流。回答:
(1)小柯设计实验的变量是  食物类型  。
(2)上述步骤中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的是  E  。
(3)小柯在E步骤几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
【解答】解:(1)小柯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因此该实验有两个变量是糖和盐(食物类型)。
(2)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可以分为:①提出问题;②建立猜想与假设;③设计研究方案;④获取事实与证据;⑤得出结论;⑥评价与交流。在实验过程中D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
(3)实验时,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常需要设置重复组,求其平均值。
故答案为:
(1)糖和盐(食物类型)
(2)D
(3)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
49.小华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当小华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转换法  。
【解答】解:音叉的振动是微小的,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通过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故答案为: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转换法。
50.阅读短文,将问题答案的序号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A.暑假,甲和乙两位同学在海滩上玩耍,白天觉得沙子很烫而海水较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B.甲说,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C.乙说,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D.甲和乙取同样质量的海水和沙子,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分别升高的温度值;移去酒精灯,再记下相同时间内它们降低的温度值。
E.甲和乙在笔记本上写道: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短文的叙述中:
(1)属于提出问题的有 B  。
(2)属于假设的有 C  。
(3)属于描述实验过程的有 D  。
(4)属于结论的有 E  。
【解答】解:
A、甲和乙两位同学在海滩上玩耍,白天觉得沙子很烫而海水较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只是对海水和沙子的冷热程度不同的一种感觉,应属于对生活的体验;
B、为什么海水会比沙子凉很多?这种说法是对海水和沙子的温度的高低作出提问,应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提出问题环节;
C、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这种说法是对海水和沙子的吸(放)热的本领作出猜测,应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
D、甲和乙取同样质量的海水和沙子,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分别升高的温度值;移去酒精灯,再记下相同时间内降低的温度值。这种说法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对海水和沙子的温度随吸(放)热量的变化而变化作出实验,应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过程环节;
E、甲和乙在笔记本上写道: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这是通过实验后得出的结论,应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环节。
故答案为:(1)B;(2)C;(3)D;(4)E。
51.学校开运动会,几个同学讨论对于同一个铅球怎样才能掷得更远。
(1)猜想:小莉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可能与掷出铅球时的速度大小有关;
小强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可能与掷出铅球时的射出仰角θ(投掷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有关。除此之外,你认为: 铅球抛出的距离,可能与投掷铅球的高度有关  。
李红说:“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吧”,于是,他们制作了一个小球弹射器(如图所示),它能使小球以不同速度大小和方向射出,弹射方向与水平的仰角,可由固定在铁架台上的量角器读出,他们通过5次实验得到如表中的数据:
请你根据上述所收集的信息和相关证据回答下列问题:
(2)为了验证小莉的猜想,应选用序号为  1、2、5  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在  射出仰角  一定时,物体抛出  速度  越大,抛出的距离越远。
(3)为了验证小强的猜想,应选用序号为2、3、4三组实验数据,射出仰角θ为  45°  时,物体抛出的距离最远。
实验序号 射出速度v(m/s) 射出仰角θ 射出水平距离s(m)
1 5 30° 2.9
2 10 30° 9.5
3 10 45° 10.8
4 10 60° 9.1
5 15 30° 20.7
【解答】解:
(1)根据生活经验可知,高处的物体扔出去扔得更远,所以可以认为铅球抛出的距离,可能与投掷铅球的高度有关;
(2)小莉的猜想铅球掷出的距离,可能与掷出铅球时的速度大小有关,所以要使投掷出去的铅球速度不同,其余量控制不变,符合这一要求的实验组有1、2、5,在射出仰角一定时,物体抛出速度越大,抛出的距离越远;
(3)2、3、4三组实验数据,射出仰角θ为45°时,物体抛出的距离最远。
故答案为:
(1)铅球抛出的距离,可能与投掷铅球的高度有关;
(2)1、2、5;射出仰角;速度;
(3)45°。
52.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右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  .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受到相同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
【解答】解:(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是造成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的主要原因;
(2)当玻璃板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这是转换的研究方法;
(3)同样的撞击下,单层玻璃后的玻璃球比双层玻璃后的玻璃球运动的距离远,所以结论是: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故答案为:(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3)受到相同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53.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分别用相同强度、不同颜色的光来照射,玻璃管均有水滴排出但数量不等(不考虑温度对水滴排出的影响).表中所示的是相同时间内排出的水滴数.该小组研究的问题是(  )
光照 排出的水滴数(个)
红光 26
蓝光 32
黄光 2
绿光 l
【解答】解: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光照的颜色不同,排出的水滴数不同,释放出的气体量不同。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动力,表格中数据显示蓝光、红光时,排出的水滴数多,黄光、绿光时排出的水滴数少。故该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故选:B。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54.焚烧秸秆、稻草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土地肥力下降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科学家发明了微生物催腐剂(含腐生细菌)来解决该困难。小妍为探究腐生细菌对植物落叶的分解作用以及温度对其分解的影响,将随机收集的落叶灭菌并均分为甲、乙、丙三组,按如表设计进行处理,浇等量蒸馏水,置于无菌环境下培养。实验现象如下:
组别 添加微生物催腐剂 温度(℃) 实验现象
甲 无 25 第25天落叶还没变化
乙 有 25 第25天落叶完全腐烂
丙 有 35 第18天落叶完全腐烂
(1)落叶进行灭菌,并在无菌环境下培养的目的是  防止杂菌干扰实验  。
(2)通过甲、乙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其他条件相同时,腐生细菌可以加快落叶的分解  。
(3)该实验设计还存在不完善之处,请你指出其中一点  设置的温度过少,无法得到普遍规律(落叶应该来自同一植株)  。
【解答】解:(1)落叶进行灭菌,并在无菌环境下培养的目的是:防止杂菌干扰实验。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甲和乙中温度相同,甲中无催腐剂,而乙中有催腐剂,那么得到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腐生细菌可以加快落叶的分解。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对照实验中,温度改变的只有一组,催腐剂改变的也只有一组,那么实验设计不完善之处为:设置的温度过少,无法得到普遍规律或者落叶应该来自同一植株。
故答案为:
( 1 )防止杂菌干扰实验;
(2)其他条件相同时,腐生细菌可以加快落叶的分解;
(3)设置的温度过少,无法得到普遍规律(落叶应该来自同一植株)。
55.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
第一组 海拔500米 a组海拔500米
海拔500米 b组海拔3000米
第二组 海拔500米 c组海拔3000米
海拔3000米 d组海拔500米
(1)你认为“第一组”与“第二组”哪个实验方案更合理?理由是什么? 第一组,因为变量唯一  。
(2)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  b组  。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  平均值  (选填“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4)若仅采用题中一组合理方案进行单次实验获取实验结论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你对本实验设计思路还有什么补充? 进行重复实验  。
【解答】解:(1)“第一组”与“第二组”两个实验方案中,更合理的是第一组,因为选用的植株都是原产地海拔500米,只有栽培地海拔这一个条件不同,变量唯一。
第二组中,植株的原产地和栽培地海拔都不相同,变量不唯一,设置不合理。
(2)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a组和b组的对照中,b组将原产地海拔500米的植株移到海拔3000米的栽培地,对实验对象进行了处理,因此是实验组;则a组是对照组。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以平均值作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4)若仅采用题中一组合理方案进行单次实验获取实验结论,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应进行重复实验。
故答案为:(1)第一组,因为变量唯一;
(2)b组;
(3)平均值;
(4)进行重复实验。
56.月季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为了培育可以连续开花(花期较长)的月季新品种,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系列实验。同学们以单季花月季(花期较短)为亲代进行杂交,获得子代种子若干。但是月季种子存在休眠现象,自然萌发率很低。为探究打破种子休眠的条件,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1)比较第1、2组实验结果,说明打破种子休眠的温度为  4℃  。
(2)比较第  2、3  两组实验结果,说明湿沙也是打破种子休眠的影响因素。
(3)为进一步探究仅有湿沙条件是否可以打破种子休眠,需要增设第4组实验。第4组实验的预处理是  与湿沙混合,常温保存60天  。
(4)若第4组实验种子几乎不萌发,综合上述信息,得出的结论是  B  (填选项)。
A.低温条件和湿度条件均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且湿度条件更为重要
B.低温可以打破种子休眠,湿度可以促进该效果,但仅有湿度不能打破种子休眠
C.在低温条件和湿度条件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能打破种子休眠
【解答】解:(1)比较第1、2组实验结果,第1组实验种子均未萌发,第2组种子萌发率是19%,两者唯一的变量是温度,说明4℃的温度可能打破种子的休眠。
(2)比较2、3组两组实验结果,唯一的变量是湿沙,有湿沙的萌发率比没有湿沙的要高,说明湿沙也是打破种子休眠的影响因素。第1组跟第3组不能成为对照组,因为有两个变量温度和湿沙。
(3)为进一步探究仅有湿沙条件是否可以打破种子休眠,需要增设第4组实验。第4组要与第一组设立对照实验,实验的唯一变量是湿沙,所以第4组预处理是与湿沙混合,常温保存60天。
(4)若第4组实验种子几乎不萌发,说明只有湿度不能打破种子的休眠,结合4组实验可以得出低温可以打破种子休眠,湿度可以促进该效果,但仅有湿度不能打破种子休眠。
故答案为:
(1)4℃;
(2)2、3;
(3)与湿沙混合,常温保存60天;
(4)B。
57.市面上的保温杯种类繁多,保温效果的好坏是消费者在购买保温杯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小金选用甲、乙两款保温杯开展了保温效果的研究。
【提出问题】不同保温杯的保温效果一样吗?
【进行实验】小金选用甲、乙两个保温杯进行实验。为了方便测量,小金用水壶从水箱接完热水,再分别将水倒入2个保温杯中,测量两个保温杯中水的初始温度。再隔一定的时间测量一次水温,测量数据见下表。
时间/h 0 4 10
甲保温杯的温度/℃ 84.4 65.8 51.1
乙保温杯的温度/℃ 85.1 69.4 56.3
请分析实验数据回答:
(1)通过表格数据请指出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是未控制 水的质量  相同,此外木实验还需要控制相同的变量是 水的初温、保温杯的大小、形状、材质等  。
(2)保温性能更好的保温杯是 乙  (选填“甲”或“乙”),理由是 在相同时间间隔内,乙保温杯内水温下降的幅度比甲保温杯内水温下降的幅度小  。
【解答】解:(1)本实验是探究不同保温杯的保温效果,需要控制变量。从实验过程来看,在将水倒入不同保温杯时,没有控制水的质量相同,这是实验的不足之处。此外,实验还应控制相同的变量包括水的初温、保温杯的大小、形状、材质等(这里可列举一些常见且合理的变量)。(2)观察表格数据,在相同时间间隔内,乙保温杯内水温下降的幅度比甲保温杯内水温下降的幅度小。例如在经过10h后,甲保温杯内水温从54.4℃下降到51.1℃,下降了54.4﹣51.1=3.3℃;乙保温杯内水温从85.1℃下降到56.3℃,下降了85.1﹣56.3=28.8℃,但甲初始温度低且10h内温度下降的数值相对乙更小,所以乙保温杯保温性能更好。故答案为:
(1)水的质量;水的初温、保温杯的大小、形状、材质等。 (2)乙;在相同时间间隔内,乙保温杯内水温下降的幅度比甲保温杯内水温下降的幅度小。
58.目前,铅污染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尾气、家 装饰品等。为探究铅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影响,科研人员将30只大小和健康状况相近的小白鼠分为三组,实验处理如下表。30天后,获得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项目组别 注射剂 剂量 注射方法 检测方法
甲 ? 每千克体重注射10毫克 每3天皮下注射一次 每10天检测一次血红蛋白含量
乙 含1.8%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丙 含3.6%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注:醋酸铅是一种含铅化合物)
(1)若甲和乙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为注射剂中是否含有醋酸铅,那么,甲组应注射 5%葡萄糖溶液  溶液。你对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铅  对小白鼠的健康有影响。
(2)当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时,正确的做法是 C  。
A马上否定原来的假设
B.修改实验数据,使结论与假设一致
C.如实记录,重新再做一次实验
(3)比较如图中乙和丙两条曲线下降趋势的不同,可以看出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与血红蛋白含量之间的关系是: 血红蛋白含量随着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增加而下降  。
【解答】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铅对小白鼠的健康有影响,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铅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实验变量是铅,乙组是实验组,甲组是对照组。
(2)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3)比较曲线坐标图可知:血红蛋白含量随着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增加而下降。
故答案为:(1)5%葡萄糖溶液;铅;(2)C;(3)血红蛋白含量随着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增加而下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