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4)科学七上 第一、二章 综合练习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2024)科学七上 第一、二章 综合练习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 一二章 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绍兴的多个湿地公园都有芦苇分布,为众多鸟类提供了栖息和觅食的场所。下列观察记录的特征中,能判断芦苇属于被子植物的是(  )
A.草本植物B.根状茎 C.针状线形叶片D.大型圆锥花序
2.下列关于植物类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带是藻类植物,因细胞中没有叶绿素,故呈褐色,不能制造有机物
B.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是用孢子繁殖后代,因此也叫孢子植物
C.银杏是裸子植物,被称为“活化石”,雌雄同株植物,果实有毒不能食用
D.被子植物种类最多,分布极广,如水杉、花生、苹果等
3.甲图是一组目镜标有5×和16×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的镜头,乙图是某同学在甲图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图像.欲将乙图视野中左上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进行640倍高倍镜观察,正确的镜头组合及操作程序应是(  )
A.(1)×(3);装片向左上方移动 B.(2)×(3);装片向左上方移动
C.(2)×(4);装片向左上方移动 D.(1)×(3);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4.生物与环境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和动态平衡。下列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事例是(  )
A.贫瘠土地中的植物根系庞大 B.黄土高原的植物能够防风固沙
C.北极地带的北极熊皮毛厚实 D.枯藤老树上的枯叶蝶形似落叶
5.下面是某同学制作并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进行的部分操作步骤及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只能通过[①]调节亮度
B.欲使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多,应选图乙中的[②]
C.图丙所示的操作是滴加生理盐水
D.图丁的结构[⑥]为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细胞壁
6.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过程中,视野中出现以下现象,通过操作可以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针对现象甲,换成高倍物镜,可使视野变明亮
B.针对现象乙,向左上方移动装片,可使右下角的物像位于视野中央
C.针对现象丙,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物像清晰
D.针对现象丁,调用大光圈,可使黑圈消失
7.2024年9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在深圳大鹏新区发现了一种新的蕨类植物——坝光水蕨(如图),以下对其特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属于单子叶植物 B.没有根,只有茎和叶
C.通常生长在干燥、光照充足的地方 D.叶背密布褐色斑点状孢子囊群,散发孢子
8.红火蚁(如图)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危险入侵物种之一,被咬会有火灼感,严重者可能丧命。下列关于红火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一对触角、三对足,属于昆虫类 B.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属于环节动物
C.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属于脊椎动物 D.身体不分节,附肢分节,属于节肢动物
9.小明在野外观察到四株植物a、b、c和d,并设计以下的二歧式检索表来分辨这些植物:
1a有叶      21b没有叶     c2a有果实     32b没有果实    b3a有胚乳     d3b没有胚乳    a
这些植物中有一株是大豆,则它是哪一株(  )
A.a B.b C.c D.d
10.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的视野前后变化情况,该同学进行视野转换正确的操作步骤为(  )
①向左上移动装片②向右下移动装片③转动物镜转换器,使高倍镜对准通光孔
④调节细准焦螺旋⑤转动粗准焦螺旋⑥调节光圈
A.③①④⑥ B.③②⑤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④⑥
11.如图是低倍镜下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的视野,现欲进一步观察细胞a的内部结构,首先进行的一步操作是(  )
A.将载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细胞a移至视野中央
B.转动物镜换器,使“40×”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C.转动遮光器,换用合适光圈
D.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细胞a重新清晰为止
12.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下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不仅能保护细胞,而且还能控制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B.餐桌上的“糖拌西红柿”、“凉拌黄瓜”的盘里流出的液体主要来自细胞质
C.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还能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D.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13.小科在科技馆观察四种动物标本,记录标本的相关说明如下表,根据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动物 呼吸方式 体温特征 生殖发育
甲 肺呼吸,皮肤辅助 不恒定 水中产卵,变态发育
乙 肺呼吸 恒定 胎生,哺乳
丙 鳃呼吸 不恒定 水中产卵,体表有鳞片
丁 肺呼吸 不恒定 陆地产硬壳卵
A.甲属于爬行动物,代表生物如蛇
B.乙属于哺乳动物,体温恒定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C.丙属于两栖动物,鳃是其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D.丁属于鱼类动物,体温随水温度变化而变化
14.科学小组在野外观察到五种动物,分别是P、Q、R、S、T,并设计如图所示的分类检索表来分辨它们。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Q可能是青蛙 B.R可能是蚊子
C.S可能是乌龟 D.T可能是啄木鸟
15.下列使用酒精灯时的操作中,正确的有(  )
①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②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③当没有火柴时,可到另一盏燃着的酒精灯上点火,以节省时间
④熄灭酒精灯时,可用嘴吹灭
⑤万一酒精灯翻倒,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扑灭
⑥酒精灯的灯焰分为焰心、内焰和外焰,用于加热时,应用外焰进行加热
A.①②⑤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②④⑤
16.有一支温度计,其外面的刻度已模糊不清,现把此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2℃水中,用刻度尺测得温度计内红色液体柱长为3cm,若把玻璃管插入100℃的沸水中,测得红色液柱长为31cm,现用此温度计测某液体的温度,用刻度尺测得红色液柱长为15cm,那么此液体的温度为(  )
A.28℃ B.35℃ C.44℃ D.60℃
17.小科把凉牛奶放在热水中加热,如图1所示,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和牛奶末温相同 B.乙是牛奶的温度变化图像
C.水的温度变化比牛奶的慢 D.水的初温比牛奶高,温度从水传向牛奶
18.某同学通过观察与测量,记录了家里一些物品的数据,其中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
A.餐桌高度约80cm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18℃
C.一瓶矿泉水体积500L D.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g
19.正确使用实验工具是科学探究的必备技能之一,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倾倒液体 B.加热液体
C.加固体粉末 D.灭酒精灯
20.如图所示的圆圈表示三类生物具有的特征,交叉部分表示他们的共同特征,这下列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
A.E可表示体温恒定 B.F可表示卵生
C.G可表示体表被毛 D.H可表示有脊椎骨
21.如图是某同学建立的生物分类图,其中①~④各代表一种生物。下列哪组生物不能用该图分类(  )
A.①蘑菇②银杏③树蕨④水绵 B.①珊瑚虫②侧柏③铁线蕨④衣藻
C.①家鸽②水杉③玉米④根瘤菌 D.①酵母菌②油松③肾蕨④水绵
22.如图中的圆圈表示生物具有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点,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E可表示有茎叶分化 B.F可表示有根茎叶分化
C.P可表示分布在水中 D.Q可表示用孢子繁殖
23.科学概念之间有包含、并列等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属于包含关系 B.细胞和细胞核属于包含关系
C.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属于并列关系 D.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属于并列关系
24.爬行动物是最早适应陆地的脊椎动物,原因主要是(  )
A.爬行动物用四肢爬行 B.体温不恒定
C.体内受精 D.有厉害的牙齿
二.填空题
25.学习了动物的知识后,你会发现有些动物的名称是“名不符实”的!请你来完善下列动物的相关描述:
(1)“蛔虫非昆虫”,蛔虫身体细长,呈线形,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     动物。
(2)“蜗牛不是牛”,蜗牛身体柔软,外部有壳保护,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     动物。
(3)“鲸鱼不是鱼”,鲸鱼用肺呼吸,幼体胎生,属于脊椎动物中的     动物。
26.单位换算:
(1)3分米=     厘米=     米;
(2)90微米=     米=     毫米;
(3)70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立方米。
27.在下列仪器中,选择合适的仪器,序号和名称填写在空格上。
①烧杯; ②胶头滴管; ③酒精灯; ④玻璃棒; ⑤量筒; ⑥试管
常用的加热仪器是    ,准确量取50mL水所需要的仪器是    。
28.如图所示的注射器最多能测液体的体积为60毫升,即     分米3的,小科量出注射器刻度10﹣50间的长度为10厘米,则注射器的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厘米2。
29.现有下列仪器:
(1)写出以下编号的仪器名称:b    ;c    ;e    d   g 。
(2)用于少量液体进行反应,应使用    (填仪器名称)。
(3)熄灭酒精灯时要用    。
(4)化学实验中,如果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你应采用的灭火方法是    。
30.在标准大气压下,一支没有刻度的温度计,插入30℃的温水中,水银柱长度为10厘米,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长度为1厘米。
(1)则测量100℃的沸水时,水银柱长度为     厘米。
(2)当插入一定温度的热水中时,水银柱长度为19厘米,则此热水的温度为     ℃。
31.在测量细铜丝直径的实验中,小东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绕20圈,再用刻度尺测量20圈的总长度,并记录在下方表格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测量结果
1.74cm 1.75cm 1.76cm
(1)小东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2)根据表格数据可计算细铜丝的直径是    。
(3)不更换刻度尺的情况下,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可进行的操作是    。
32.科学实验离不开科学测量。
(1)图甲所示圆柱体的直径为     。
(2)如图乙所示,测量温度时正确的读数方法是     (填“a”“b”或“c”)。
(3)小科想知道一个圆柱体的直径,身边除了一把刻度尺外没有别的可用工具,他想了一个办法,如图丙所示,在纸上先用直尺画一条直线,再在圆柱体上用墨水点一个小点,然后将圆柱体在纸上沿所画直线滚过去,纸上留下四个墨水点,用刻度尺测得第一个点和第四个点之间的距离为47.1mm,则测得该圆柱体的直径为     mm。(π取3,保留一位小数)
33.学习了温度的测量之后,小明决定自制一支温度计,他找来一只带塞子的密封性很好的小玻璃瓶,在瓶塞上插进一根细玻璃管,小玻璃瓶装满滴加红墨水的水(如图所示),然后在细玻璃管上标上刻度即可。
(1)这支温度计是根据     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他先把自制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标记液面的位置为A点;然后把温度计放在沸水中(当天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标记液面的位置为B点。用刻度尺测得AB标记间的距离为5厘米。小科将AB间的距离分成50等份标记刻度,则他标定的温度计最小刻度是     ℃。
(3)利用该温度计测室内温度时,液柱刚好升到离A点1.2厘米处,则此时室内的温度为     ℃。
(4)小明同学发现,该温度计的精确度不高,为了让温度计的液柱升降变化更明显,可采取的措施有     。
34.体温计是常见的测温工具,请据图回答:
(1)下图甲所示,体温计示数是    ℃,因体温计液柱太细难以读数,所以体温计具有特殊构造,其横截面如图乙所示,要看清体温计中液柱的位置就应沿    方向观察(选填“A”、“B”或“C”);
(2)体温计和一般温度计构造有所不同。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体温计能准确测量到 0.1℃
B.体温计测体温时可以离开人体后读数
C.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 35~42℃之间
D.用体温计也可以测量冰水的温度
(3)甲同学测量体温示数为 38℃,他没有向下甩就给乙同学测体温,测得的示数仍为38℃,则乙同学的体温(    )。
A.一定等于 38℃ B.一定低于 38℃
C.可能高于 38℃ D.一定不高于 38℃
35.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做完实验的小嵊感觉到了一丝丝热意,时间已经接近正午,小嵊突然想到昨天那个并不准确的温度计,于是想要自己设计一个简易温度计。如图所示是小嵊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处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C。
(1)此温度计是根据     原理来测量温度的。
(2)小嵊想要测试该温度计在低温下的表现,于是将一根标准温度计与该温度计同时放入冰箱中,吃完午饭后打开冰箱,发现标准温度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此时气体温度计的液柱应该在     (选填“A”或“B”)位置,该位置所表示的温度为     ℃。
(3)小嵊想要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请你给小嵊提出一项可行的改进措施:    。
36.下列是科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请据图回答问题:是取用液体和加热液体的实验操作。
(1)操作1中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正确的是     (填“A”或“B”)。
(2)操作2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
(3)操作3中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     ,细口瓶的塞子要     在桌面上。
37.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欲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错误的步骤是     。
(2)错误步骤应更正为     。
38.根据如图所示仪器回答: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D     ;G     。
(2)加热少量液体时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填字母)。小科同学加热了一会儿,发现仪器炸裂了,请你帮他分析一下,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①加热前试管外壁有水②试管夹没有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③试管底触碰酒精灯芯④液体量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39.下面是与显微镜构造和使用相关的问题,请分析回答:
(1)表为3台显微镜不同镜头组合.为了方便寻找某一目标细胞,需要尽可能观察到标本更大的范围,应选用显微镜的序号是    .
显微镜序号 目镜 物镜
1 5× 40×
2 10× 10×
3 15× 8×
(2)如图在视野中观察到有一草履虫往左下方游动,若要持续观察到这个细胞,应不断向    移动装片.在载玻片上写下一个小小的字母“b”,用显微镜观察时,看到放大的图像形状是    .
(3)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调焦很久找到了表皮细胞,轮廓不明显且很难看清楚细胞中液泡等结构,你的建议是调节    ,让所成的像更加明显.
(4)同学们初次使用显微镜时,出于好奇,希望用显微镜观察周围的一切物体,而很多物体都无法在显微镜下成像,如树叶、手、文具盒等的原因是    .
40.读图并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细胞结构名称:
(1)甲、乙两图中,可能是蜗牛的体细胞的图是     。
(2)柳树之所以长得比较高大,这与细胞结构中的[    ]    有关。
(3)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结构中的[    ]    。
(4)“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控制这种现象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结构中的[    ]    。
41.请你分析图中的四幅图片,并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来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的旗形树,其树冠像一面旗帜,这是对     环境的适应。
(2)乙图中是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其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mm,这是对   环境的适应。
(3)丙图中是在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其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这是对     环境的适应。
(4)丁图中是荒漠中的仙人掌,其叶特化为     状,肥厚的茎内贮藏着大量的水分,这也是对     环境的一种适应。
42.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的常用工具是显微镜,因此我们要学会使用显微镜。小兰想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来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请你指导小兰完成实验。
(1)上图1、2为显微镜的目镜,3、4为显微镜的物镜,5、6为物镜与载玻片的位置,小兰想要在视野中观察到最多的细胞,应该选用正确的组合为     。
A、1,3,5 B、2,3,5 C、1,4,5 D、2,4,6
(2)小兰在对光时发现视野中有异物,她转动物镜转换器后发现异物未移动,则异物在     上。
(3)小兰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要注视     。
(4)若一个载玻片上印有“上”的图样,则小兰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     。
(5)调距时,先使镜筒下降,再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
A、前后转动细准焦螺旋,继续寻找物像
B、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继续寻找物像
C、眼睛注视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靠近载玻片
(6)在照明充分的情况下,显微镜视野内可看清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无色的细胞壁和细胞核,但看不清液泡。为了能显示细胞质与液泡的界面,调节的方法是(填字母)     。
A、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B、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D、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43.“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我国南宋中期著名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中蕴藏了很多的科学知识,请从科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     的特征。
(3)杏树的种子种下后长出的是杏,而不是桃子,这属于     现象;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属于     现象。
(4)杏树是由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小树,再由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     的特征。
44.思维模型的建构既方便于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深度学习。以下是小金同学对解决“气密性检查”类问题建构的思维模型:
结合小金建构的思维模型,完成如图装置气密性检查相关操作的问题:
(1)操作一:往锥形瓶中加水至如图所示位置,从建模的角度分析,该操作归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     ;
(2)操作二:往锥形瓶中加水后,接下来应该是从     (填“A”或“B”)管向瓶内吹气。
45.水稻喜高温、多湿,幼苗发芽最适温度为28~32℃,但今年有些地区由于气温普遍比以往稍低,且发生了水稻秧苗白化的现象(叶呈现黄白色)。下列各项中能更好探究水稻白化病的发生与是由光照引起的还是温度引起的是     。
组别 水稻苗/株 光照 温度/℃
① 200 有 30
② 200 无 30
③ 200 有 25
④ 200 无 25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6.春暖花开、燕雁北飞,秋寒叶落、燕雁南归。人们通常认为候鸟的迁徙与气温变化有关。据加拿大洛文教授14年的观察记录,有一种候鸟黄脚鹬,每年长途跋涉1.6万公里来往于北美洲的加拿大和南美洲之间,总是固定于5月26~29日在加拿大首次产蛋。根据上述现象,洛文教授认为气温不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他在1924年9月捕获了若干只某种候鸟,分两组进行实验,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如表。
所捕候鸟的处理 3个月后放飞的所捕候鸟情况
第一组 置于日照时间逐渐缩短的自然环境中 留在原地
第二组 置于日光灯下,用灯光模拟日照,并一天天延长光照时间 多数往相同方向飞
(1)根据洛文教授的实验设计,你认为他的猜想是     。
(2)若洛文教授根据此实验就对候鸟迁徙的原因下结论,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47.肺活量是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一个人做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体体积。小科想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款简易肺活量测量装置。
(1)测量气体的体积也可以利用排水法。小科利用大号矿泉水瓶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ab两个简易肺活量测量装置,两个瓶中均装满水。其中合理的测量装置是     (填a或b)。
(2)吹气结束后,俯视量杯读数,则测得的肺活量偏     。(填“大”或“小”)
(3)选择合适的装置进行肺活量测量的过程中,假设吹气速度均匀,则上图中能够反映量杯内液面高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是     。(填“甲”或“乙”)
48.第二天,做了个美梦的小嵊干劲满满,和爸爸一起采购了家庭实验室所需要的实验仪器,并精心布置好了实验室。就在小嵊思考第一个实验该做什么时,不经意间摸到了买仪器找零得来的硬币,小嵊决定将测量硬币的体积作为他的第一次尝试。
小嵊根据所学知识决定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测量硬币的体积。
【方法一】小嵊认为硬币可以近似的看作一个圆柱体,其体积可以用V=Sh来进行计算。如图中小嵊测得硬币的直径为     cm,然后选用同一刻度尺对硬币的厚度进行了测量,但发现误差较大,于是将10枚硬币叠放后测量它们的总厚度,4次测量结果如下:1.79cm、1.80cm、1.91cm、1.81cm,则10枚硬币的总厚度应记为     cm,一枚硬币的厚度应记为     mm。
【方法二】小嵊尝试使用新学的排水法来测量硬币体积。他准备了烧杯、足量的水、细线、一元硬币若干、量筒(都能放入一元硬币,量筒A量程为100mL、分度值为5mL,量筒B量程为100mL、分度值为1mL)。具体实验过程如下:
(1)根据方法一测出的大致硬币体积,并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分度值,最终选用     (选填“量筒A”或“量筒B”)进行测量。
(2)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3)将n枚硬币重叠在一起用细线系好后浸没在水中,记下硬币和水的总体积V2;
(4)计算一枚一元硬币的体积,其体积表达式V硬币=     。
【误差分析】
小嵊在测量结束后发现自己因为坐在凳子上没有使视线与中央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在量取水时,俯视量筒内水读出读数,在加入硬币后又仰视量筒内水读出读数。则所得硬币的体积     (选填“<”“>”或“=”)硬币实际的体积。
如果小嵊在操作中将(2)、(3)两步颠倒,这样测量的结果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9.动物具有各种感觉器官,能够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反应,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那么蜗牛具有哪些感觉功能?小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究:
(1)【查阅资料】蜗牛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     动物,栖息在森林、农田、花园等多种环境中,喜欢吃植物的嫩叶,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也可以用来观赏。
(2)【观察结构】小科使用     对蜗牛的各个结构进行了仔细观察,可看到蜗牛头部有两对触角,大触角的顶端有眼。
(3)【探索感觉】
①距离正在爬行的蜗牛约0.5米处,用力鼓掌,观察蜗牛的反应。此时,小科探究的问题是蜗牛是否具有     。
②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3厘米处,观察蜗牛向其他方向爬行。然后再在蜗牛3厘米处滴几滴蔗糖溶液,观察到蜗牛向蔗糖溶液爬行,于是得出蜗牛有嗅觉。小科将米醋和蔗糖溶液都放在蜗牛前3厘米处,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
50.近年以来,整治酒后驾车行为在全国进行。林子的爸爸对此却不以为然,为了说服爸爸,林子和爸爸一起做了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实验操作如图,实验结果如表:
A不饮酒 B饮一杯啤酒 C饮两瓶啤酒
第一次 24.4 32.2 48.7
第二次 25.5 34.2 ①
第三次 25.1 35.0 51.3
说明:表中测量值为林子松开直尺后,爸爸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直尺时手指所在位置的刻度值,单位为厘米(cm)。请分析回答:
(1)测量并记录手指所在位置的刻度,这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属于    。
A.提出问题B.建立假设C.收集事实证据D.表达与交流
(2)请帮林子将表中C组第二次测量数据填上,①    。
(3)实验结果表明:    。
(4)小林还可以通过    方法来改进实验,增强实验的说服力。
51.为了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
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测量高度后,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培养液中,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用清水配制的赤霉素溶液。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发现平均高度增加了。
实验结论: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的作用。
(1)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请你帮助设置对照实验:
①取     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     。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这种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称为     法。
(2)如果20天后,出现     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
(3)有人认为每组实验只需取用1株大豆幼苗就可以完成实验,而不需要15株,你觉得对不对?请简述你的理由。     。
52.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新鲜的桔子在家放置一段时间后,其口感是否变差、营养是否流失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选用了桔子产地、品种相同,大小、新鲜程度基本一致的桔子,做了如下实验;经检测第0天桔子的维生素C含量为200mg/L,糖度为6﹣8%。如表为不同保存方法下,14天后收集到的关于维生素C和糖度的数据,请分析回答:
组别 实验材料 温度/℃ 湿度 维生素C含量/(mg/L) 糖度/(%) 桔子新鲜度
1 桔子10个 5 完全放在大米中(大米具有吸水作用) 183 6.0 表皮略微皱缩
2 桔子10个 15 136 5.8 表皮皱缩
3 桔子10个 25 96 5.1 有霉斑
4 桔子10个 5 每日喷水10次 183 5.9 有霉斑
5 桔子10个 每日喷水5次 185 6.1 几乎没有变化
6 桔子10个 完全暴露在空气中 182 5.9 表皮略微皱缩
(1)本实验是探究     对桔子保鲜程度的影响。
(2)实验中选择桔子产地、品种相同,大小、新鲜程度基本一致的桔子,体现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
(3)由实验4、5、6组得出的实验结论为     。
(4)为了保持桔子的最佳品质,包括较高的维生素C含量、适宜的糖度和秸子新鲜度,“建议将其存放在     环境中,并尽快食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D B B B B C D A A C A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B B D A C D C C C C D
题号 23 24
答案 A C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绍兴的多个湿地公园都有芦苇分布,为众多鸟类提供了栖息和觅食的场所。下列观察记录的特征中,能判断芦苇属于被子植物的是(  )
A.草本植物 B.根状茎
C.针状线形叶片 D.大型圆锥花序
【解答】解:A、草本植物在多个植物类群中都存在,不能因为芦苇是草本植物就判断它是被子植物,A错误;
B、根状茎不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特征,很多其他植物也可能有根状茎,所以不能依据根状茎判断芦苇属于被子植物,B错误;
C、针状线形叶片不能作为判断芦苇是被子植物的特征,因为其他非被子植物也可能有类似叶片,C错误;
D、大型圆锥花序表明芦苇具有花的结构,花是被子植物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能判断芦苇属于被子植物,D正确。
故选:D。
2.下列关于植物类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带是藻类植物,因细胞中没有叶绿素,故呈褐色,不能制造有机物
B.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是用孢子繁殖后代,因此也叫孢子植物
C.银杏是裸子植物,被称为“活化石”,雌雄同株植物,果实有毒不能食用
D.被子植物种类最多,分布极广,如水杉、花生、苹果等
【解答】解:A、海带是藻类植物,细胞中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故A错误;
B、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是用孢子繁殖后代,因此也叫孢子植物,故B正确;
C、银杏树上结的“白果”是种子,而不是果实,能食用。故C错误;
D、被子植物种类最多,分布极广,如花生、苹果等,而水杉属于裸子植物,故D错误。
故选:B。
3.甲图是一组目镜标有5×和16×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的镜头,乙图是某同学在甲图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图像.欲将乙图视野中左上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进行640倍高倍镜观察,正确的镜头组合及操作程序应是(  )
A.(1)×(3);装片向左上方移动
B.(2)×(3);装片向左上方移动
C.(2)×(4);装片向左上方移动
D.(1)×(3);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解答】解:AD、(1)×(3)=5×40=200(倍),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位于视野的左上方,故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AD错误。
B、(2)×(3)=16×40=640(倍),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位于视野的左上方,故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B正确。
C、(2)×(4)=16×10=160(倍),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位于视野的左上方,故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C错误。
故选:B。
4.生物与环境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和动态平衡。下列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事例是(  )
A.贫瘠土地中的植物根系庞大
B.黄土高原的植物能够防风固沙
C.北极地带的北极熊皮毛厚实
D.枯藤老树上的枯叶蝶形似落叶
【解答】解:A、贫瘠土地中的植物根系庞大,可以吸收到深处的水分和无机盐,属于生物适应环境,A不符合题意。
B、黄土高原的植物能够防风固沙,说明生物影响环境,B符合题意。
C、北极地区气候寒冷,温度很低。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熊,皮毛厚实利于保持体温,因此,体现了生物能够适应环境,C不符合题意。
D、枯藤老树上的枯叶蝶形似落叶,利于保护自已,防御敌害,体现了生物能够适应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下面是某同学制作并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进行的部分操作步骤及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只能通过[①]调节亮度
B.欲使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多,应选图乙中的[②]
C.图丙所示的操作是滴加生理盐水
D.图丁的结构[⑥]为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细胞壁
【解答】解:A、在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上有大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暗时使用大光圈,当外界光线较亮时使用小光圈;反光镜能反射光线,上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当外界光线较强时使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使用凹面镜。所以在显微镜对光时,如果所看到的视野较暗,应选择大光圈和凹面镜,A错误。
B、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故欲使视野中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图乙中的②低倍物镜,B正确。
C、图丙所示的操作是染色,用的是稀碘液,C错误。
D、图丁的结构⑥是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外,还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D错误。
故选:B。
6.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过程中,视野中出现以下现象,通过操作可以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针对现象甲,换成高倍物镜,可使视野变明亮
B.针对现象乙,向左上方移动装片,可使右下角的物像位于视野中央
C.针对现象丙,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物像清晰
D.针对现象丁,调用大光圈,可使黑圈消失
【解答】解:A、甲的视野一片黑暗,这是对光的不准确造成的。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应转动转换器,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用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并调节反光镜,同时左眼注视目镜,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A错误;
B、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不但上下倒,左右也倒,所以如果物像不在视野的中央,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应把装片朝着物像相同的方向移动。乙视野中细胞位于右下方,向右下方移动装片,可使右下角的物像位于视野中央,B错误;
C、丙视野物像模糊,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物像清晰,C正确;
D、丁视野中的黑圈是气泡,这是盖盖玻片不当造成的,调用大光圈,也不能使黑圈消失,D错误。
故选:C。
7.2024年9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在深圳大鹏新区发现了一种新的蕨类植物——坝光水蕨(如图),以下对其特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属于单子叶植物
B.没有根,只有茎和叶
C.通常生长在干燥、光照充足的地方
D.叶背密布褐色斑点状孢子囊群,散发孢子
【解答】解:A.被子植物根据种子中子叶数目不同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坝光水蕨属于蕨类植物,错误。
B.蕨类有根、茎、叶的分化,错误。
C.蕨类植物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错误。
D.叶背密布褐色斑点状孢子囊群,孢子囊群中有孢子囊,孢子囊中有孢子,是蕨类植物的生殖细胞,正确。
故选:D。
8.红火蚁(如图)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危险入侵物种之一,被咬会有火灼感,严重者可能丧命。下列关于红火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一对触角、三对足,属于昆虫类
B.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属于环节动物
C.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属于脊椎动物
D.身体不分节,附肢分节,属于节肢动物
【解答】解:A.红火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属于昆虫类。A正确。
B.环节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如蚯蚓;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是节肢动物的特征,B错误。
C.脊椎动物有脊柱和内部骨骼,而红火蚁是昆虫,具有外骨骼,没有脊柱,不是脊椎动物,C错误。
D.节肢动物的身体和附肢都是分节的,红火蚁属于节肢动物门下的昆虫纲,所以身体和附肢都是分节的,D错误。
故选:A。
9.小明在野外观察到四株植物a、b、c和d,并设计以下的二歧式检索表来分辨这些植物:
1a有叶      21b没有叶     c2a有果实     32b没有果实    b3a有胚乳     d3b没有胚乳    a
这些植物中有一株是大豆,则它是哪一株(  )
A.a B.b C.c D.d
【解答】大豆属于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有叶,能开花结果,种子的结构中没有胚乳。因此,大豆的特征是:1a有叶、2a有果实、3b没有胚乳,对应二歧式检索表中的a,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的视野前后变化情况,该同学进行视野转换正确的操作步骤为(  )
①向左上移动装片
②向右下移动装片
③转动物镜转换器,使高倍镜对准通光孔
④调节细准焦螺旋
⑤转动粗准焦螺旋
⑥调节光圈
A.③①④⑥ B.③②⑤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④⑥
【解答】解:由图可知,视野甲到视野乙是提高物像的放大倍数。故正确的操作步骤为:①向左上移动装片,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③转动物镜转换器,使高倍镜对准通光孔;④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⑥调节光圈,增加视野的亮度,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1.如图是低倍镜下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的视野,现欲进一步观察细胞a的内部结构,首先进行的一步操作是(  )
A.将载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细胞a移至视野中央
B.转动物镜换器,使“40×”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C.转动遮光器,换用合适光圈
D.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细胞a重新清晰为止
【解答】解:显微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欲进一步观察细胞a的内部结构,应增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此时视野会变小,因此,在增加放大倍数前,首先进行的操作是将载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细胞a移至视野中央,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下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不仅能保护细胞,而且还能控制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B.餐桌上的“糖拌西红柿”、“凉拌黄瓜”的盘里流出的液体主要来自细胞质
C.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还能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D.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解答】解:A、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A正确。
B、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餐桌上的“糖拌西红柿”、“凉拌黄瓜”的盘里流出的液体主要来自液泡,B错误。
C、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是遗传的控制中心,C正确。
D、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能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D正确。
故选:B。
13.小科在科技馆观察四种动物标本,记录标本的相关说明如下表,根据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动物 呼吸方式 体温特征 生殖发育
甲 肺呼吸,皮肤辅助 不恒定 水中产卵,变态发育
乙 肺呼吸 恒定 胎生,哺乳
丙 鳃呼吸 不恒定 水中产卵,体表有鳞片
丁 肺呼吸 不恒定 陆地产硬壳卵
A.甲属于爬行动物,代表生物如蛇
B.乙属于哺乳动物,体温恒定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C.丙属于两栖动物,鳃是其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D.丁属于鱼类动物,体温随水温度变化而变化
【解答】解:A.动物甲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体温不恒定,属于两栖动物,A错误。
B.动物乙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恒定的体温扩大了其生存范围,也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B正确。
C.动物丙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属于鱼类,C错误。
D.动物丁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属于爬行动物,D错误。
故选:B。
14.科学小组在野外观察到五种动物,分别是P、Q、R、S、T,并设计如图所示的分类检索表来分辨它们。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Q可能是青蛙 B.R可能是蚊子
C.S可能是乌龟 D.T可能是啄木鸟
【解答】解:A.根据检索表,Q具有“身体内无脊椎骨”、“陆生”等特征。青蛙的体内有脊椎骨,成体水陆两栖,因此Q不可能是青蛙,A错误。
B.检索表显示R具有“身体内有脊椎骨”、“皮肤裸露”的特征。蚊子属于昆虫,昆虫的身体内无脊椎骨、并且具有外骨骼,因此,R不可能是蚊子,B错误。
C.根据检索表,S具有“身体内有脊椎骨”、“皮肤不裸露”、“用鳃呼吸”的特征。乌龟用肺呼吸,因此,S不可能是乌龟,C错误。
D.检索表显示T具有“身体内有脊椎骨”、“皮肤不裸露”、“用肺呼吸”的特征。啄木鸟符合这些所有的特征,因此,T可能是啄木鸟,D正确。
故选:D。
15.下列使用酒精灯时的操作中,正确的有(  )
①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②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③当没有火柴时,可到另一盏燃着的酒精灯上点火,以节省时间
④熄灭酒精灯时,可用嘴吹灭
⑤万一酒精灯翻倒,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扑灭
⑥酒精灯的灯焰分为焰心、内焰和外焰,用于加热时,应用外焰进行加热
A.①②⑤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②④⑤
【解答】解:①为了使酒精灯能正常燃烧,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三分之二,如果灯内酒精量过多,会造成灯内酒精被引燃,灯内酒精燃烧可能引起酒精灯的爆炸,故正确;
②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操作正确;
③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操作错误;
④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操作错误;
⑤万一酒精灯翻倒,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扑灭,操作正确;
⑥酒精灯的灯焰分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用酒精灯火焰加热时,应用外焰部分进行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操作正确;
正确的是①②⑤⑥。
故选:A。
16.有一支温度计,其外面的刻度已模糊不清,现把此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2℃水中,用刻度尺测得温度计内红色液体柱长为3cm,若把玻璃管插入100℃的沸水中,测得红色液柱长为31cm,现用此温度计测某液体的温度,用刻度尺测得红色液柱长为15cm,那么此液体的温度为(  )
A.28℃ B.35℃ C.44℃ D.60℃
【解答】解:温度计的刻度均匀,每增加相同的温度,温度计的液柱升高相同的长度,从2℃到100℃,温度计的液柱升高了31cm﹣3cm=28cm,即温度每升高98℃,温度计的液柱升高28cm。用此温度计测某液体的温度,用刻度尺测得红色液柱长为15cm,从2℃时的3cm到15cm处,温度计的液柱升高了15cm﹣3cm=12cm,所以温度计液柱升高1cm的温度是:t=(100℃﹣2℃)÷(31cm﹣3cm)=3.5℃/cm,用刻度尺测得红色液柱长为15cm,那么此液体的温度为:t=3.5℃/cm×(15cm﹣3cm)+2℃=44℃。
故选:C。
17.小科把凉牛奶放在热水中加热,如图1所示,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和牛奶末温相同
B.乙是牛奶的温度变化图像
C.水的温度变化比牛奶的慢
D.水的初温比牛奶高,温度从水传向牛奶
【解答】解:A、根据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当热传递达到平衡时,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温度相同,所以水和牛奶末温相同,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将凉牛奶放在热水中加热,牛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由图可知,乙图像温度随时间升高,所以乙是牛奶的温度变化图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像可知,在相同时间内,水的温度变化量比牛奶的温度变化量小,所以水的温度变化比牛奶慢,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热传递过程中,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而不是温度传递。水的初温比牛奶高,热量从水传向牛奶,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8.某同学通过观察与测量,记录了家里一些物品的数据,其中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
A.餐桌的高度约80cm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18℃
C.家用立式空调的功率约15W
D.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g
【解答】解:A、厨房灶台的高度约为人身高的一半,约为80cm,故A符合实际;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零下18℃,故B符合实际;
C、家用立式空调的功率约1500W,故C不符合实际;
D、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g,故D符合实际。
故选:C。
19.正确使用实验工具是科学探究的必备技能之一,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倾倒液体 B.加热液体
C.加固体粉末 D.灭酒精灯
【解答】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试剂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试管没有倾斜、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B、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用外焰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中上部,试管口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大约成45°夹角,图中试管没有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大约成45°夹角、液体超过了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C、取用粉末状固体试剂,试管倾斜(或平放),用药匙或纸槽把粉末状固体试剂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故选项实验操作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故选:C。
20.如图所示的圆圈表示三类生物具有的特征,交叉部分表示他们的共同特征,这下列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
A.E可表示体温恒定 B.F可表示卵生
C.G可表示体表被毛 D.H可表示有脊椎骨
【解答】解:A、鸟类和哺乳类都属于恒温动物,因此 E 可表示体温恒定,故A 正确;
B、鸟类和爬行类都属于卵生动物,故 F 可表示卵生,B 正确;
C、哺乳类体表被毛,但是爬行类体表无毛,故 G 不可表示体表被毛,故C 错误;
D、鸟类、爬行类、哺乳类体内都有脊椎骨,属于脊椎动物,故 H 可表示有脊椎骨,D 正确。
故选:C。
21.如图是某同学建立的生物分类图,其中①~④各代表一种生物。下列哪组生物不能用该图分类(  )
A.①蘑菇②银杏③树蕨④水绵
B.①珊瑚虫②侧柏③铁线蕨④衣藻
C.①家鸽②水杉③玉米④根瘤菌
D.①酵母菌②油松③肾蕨④水绵
【解答】解:A、蘑菇属于真菌,没有叶绿体,符合图中的①;银杏是裸子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但有种子,符合图中的②;树蕨是蕨类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没有种子,有根、茎、叶的分化,符合图中的③;水绵属于藻类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无种子,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符合图中的④,A能用该图分类。
B、珊瑚虫是动物,没有叶绿体,符合图中的①;侧柏是裸子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但有种子,符合图中的②;铁线蕨是蕨类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没有种子,有根。茎、叶的分化,符合图中的③;衣藻属于藻类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无种子,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符合图中的④,B能用该图分类。
C、家鸽是动物,没有叶绿体,符合图中的①;水杉是裸子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但有种子,符合图中的②;玉米是被子植物,有叶绿体,有果实,不符合图中的③;根瘤菌,属于细菌,无叶绿体,不符合图中的④,C不能用该图分类。
D、酵母菌是真菌,没有叶绿体,符合图中的①;油松是裸子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但有种子,符合图中的②;肾蕨是蕨类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没有种子,有根、茎、叶的分化,符合图中的③;水绵属于藻类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无种子,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符合图中的④,D能用该图分类。
故选:C。
22.如图中的圆圈表示生物具有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点,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E可表示有茎叶分化
B.F可表示有根茎叶分化
C.P可表示分布在水中
D.Q可表示用孢子繁殖
【解答】解:藻类植物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的,无根、茎、叶的分化,能产生孢子,靠孢子来繁殖后代;故E不能表示有茎叶分化;
苔藓植物都是多细胞的,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不能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生殖离不开水,因此适于生活在阴湿处;故P不能表示分布在水中;
蕨类植物都是多细胞的,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蕨类植物也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也属于孢子植物;故F不能表示有根茎叶分化。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都属于孢子植物。因此,Q可表示用孢子繁殖。故D正确。
故选:D。
23.科学概念之间有包含、并列等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属于包含关系
B.细胞和细胞核属于包含关系
C.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属于并列关系
D.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属于并列关系
【解答】A.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是宇宙中的不同星系。银河系是我们所在的星系,而河外星系是银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它们之间不存在包含关系,而是并列关系中的不同实体,故A错误。
B.细胞核是细胞的一部分,细胞包含细胞核,二者属于包含关系,该选项正确,故B正确。
C.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是植物界的两大分类。被子植物的种子被果实包裹,而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在外。它们在同一层级上,没有包含关系,因此属于并列关系,故C正确。
D.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是根据动物体内是否存在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而无脊椎动物则没有。它们在同一层级上,没有包含关系,因此也属于并列关系,故D正确。
故选:A。
24.爬行动物是最早适应陆地的脊椎动物,原因主要是(  )
A.爬行动物用四肢爬行 B.体温不恒定
C.体内受精 D.有厉害的牙齿
【解答】解: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体内受精是爬行动物是最早适应陆地的脊椎动物的原因,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二.解答题(共1小题)
25.学习了动物的知识后,你会发现有些动物的名称是“名不符实”的!请你来完善下列动物的相关描述:
(1)“蛔虫非昆虫”,蛔虫身体细长,呈线形,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  线形(线虫)  动物。
(2)“蜗牛不是牛”,蜗牛身体柔软,外部有壳保护,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  软体  动物。
(3)“鲸鱼不是鱼”,鲸鱼用肺呼吸,幼体胎生,属于脊椎动物中的  哺乳  动物。
【解答】解:(1)线形(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蛔虫是典型的线形动物。
(2)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它们身体柔软,具外套膜,大多数身体外面有贝壳。如乌贼、河蚌、蜗牛等。
(3)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牙齿分化,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哺乳;胎生。鲸鱼是典型的水生哺乳动物。
故答案为:
(1)线形(线虫)。
(2)软体。
(3)哺乳。
三.填空题(共23小题)
26.单位换算:
(1)3分米=  30  厘米=  0.3  米;
(2)90微米=  9×10﹣5  米=  0.09  毫米;
(3)70立方分米=  7×104  立方厘米=  0.07  立方米。
【解答】解:(1)由于1dm=10cm,所以3dm=30cm;由于1dm=0.1m;所以3dm=0.3m。
(2)由于1μm=10﹣6m,所以90μm=90×10﹣6m=9×10﹣5m;由于1μm=10﹣3mm,所以90μm=90×10﹣3mm=0.09mm。
(3)由于1dm3=103cm3,所以70dm3=70×103cm3=7×104cm3;由于1dm3=10﹣3m3;所以70dm3=70×10﹣3m3=0.07m3。
故答案为:(1)30;0.3;
(2)9×10﹣5;0.09;
(3)7×104;0.07。
27.在下列仪器中,选择合适的仪器,序号和名称填写在空格上。
①烧杯; ②胶头滴管; ③酒精灯; ④玻璃棒; ⑤量筒; ⑥试管
常用的加热仪器是 ③  ,准确量取50mL水所需要的仪器是 ②⑤  。
【解答】解: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准确量取50mL水操作步骤如下:选择50mL的量筒,先将量筒倾斜,向量筒内倒入水,接近50mL刻度线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滴加时,眼睛平视50mL刻度线,当凹液面的最低处与50mL刻度线相平时,停止滴加,所需要的仪器是50mL量筒和胶头滴管。
故答案为:
③;②⑤。
28.如图所示的注射器最多能测液体的体积为60毫升,即  0.06  分米3的,小科量出注射器刻度10﹣50间的长度为10厘米,则注射器的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4  厘米2。
【解答】解:注射器的容积为:V=60mL=60cm3=0.06dm3;
注射器刻度10﹣50间的长度为10厘米,则注射器的横截面积为:S4cm2。
故答案为:0.06;4。
29.现有下列仪器:
(1)写出以下编号的仪器名称:b 胶头滴管  ;c 烧杯  ;e 试管  。
(2)用于少量液体进行反应,应使用 试管  (填仪器名称)。
(3)熄灭酒精灯时要用 灯帽盖灭  。
(4)化学实验中,如果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你应采用的灭火方法是 用湿抹布扑盖  。
【解答】解:(1)由仪器的结构和用途可知,仪器b是胶头滴管,c是烧杯,e是试管;
(2)用于少量液体反应容器的是试管;
(3)熄灭正在燃烧的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4)若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故答案为:
(1)胶头滴管;烧杯;试管;
(2)试管;
(3)灯帽盖灭;
(4)用湿抹布扑盖。
30.在标准大气压下,一支没有刻度的温度计,插入30℃的温水中,水银柱长度为10厘米,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长度为1厘米。
(1)则测量100℃的沸水时,水银柱长度为  31  厘米。
(2)当插入一定温度的热水中时,水银柱长度为19厘米,则此热水的温度为  60  ℃。
【解答】解:在标准大气压下,一支没有刻度的温度计,插入30℃的温水中,水银柱长度为10厘米,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长度为1厘米,则1cm代表的温度为t0。
(1)则测量100℃的沸水时,水银柱长度为L1cm=100℃cm/℃+1cm=31cm。
(2)当插入一定温度的热水中时,水银柱长度为19厘米,则此热水的温度为t=t0(19cm﹣1cm)℃/cm×18cm=60℃。
故答案为:(1)31;(2)60。
31.在测量细铜丝直径的实验中,小东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绕20圈,再用刻度尺测量20圈的总长度,并记录在下方表格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测量结果
1.74cm 1.75cm 1.76cm
(1)小东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1mm  。
(2)根据表格数据可计算细铜丝的直径是 0.09cm  。
(3)不更换刻度尺的情况下,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可进行的操作是 将铜丝重新密绕,多次测量(或改变铜丝的密绕圈数,多次测量)  。
【解答】解:(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值,倒数第二位是准确值,即刻度尺的分度值,由物体长度记录数据可知,测量结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2)总长度的平均值为:L(1.74 cm+1.75 cm+1.76 cm)= 1.75 cm,
细铜丝的圈数n=20,细铜丝的直径:d0.09cm;
(3)小东只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绕20圈一次,测量了三次数据,不能排除绕线有重叠或缝隙的可能,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可将铜丝重新密绕,多次测量(或改变铜丝的密绕圈数,多次测量)。
故答案为:(1)1mm;
(2)0.09cm;
(3)将铜丝重新密绕,多次测量(或改变铜丝的密绕圈数,多次测量)。
32.科学实验离不开科学测量。
(1)图甲所示圆柱体的直径为  1.50cm  。
(2)如图乙所示,测量温度时正确的读数方法是  b  (填“a”“b”或“c”)。
(3)小科想知道一个圆柱体的直径,身边除了一把刻度尺外没有别的可用工具,他想了一个办法,如图丙所示,在纸上先用直尺画一条直线,再在圆柱体上用墨水点一个小点,然后将圆柱体在纸上沿所画直线滚过去,纸上留下四个墨水点,用刻度尺测得第一个点和第四个点之间的距离为47.1mm,则测得该圆柱体的直径为  5  mm。(π取3,保留一位小数)
【解答】解:由图知:
(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2.5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2.50cm﹣1.00cm=1.50cm;
(2)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齐平,如图乙,只有b为平视,是正确的;
(3)在圆柱体上某点涂上颜色,使圆柱体在纸上沿直线滚动,则纸上两点间的距离即圆柱体的周长;图中有4个点,4个点之间的距离为圆柱体周长的3倍;该圆柱体的周长:L15.7mm,则测得该圆柱体的直径为:d5mm。
故答案为:(1)1.50cm;(2)b;(3)5。
33.学习了温度的测量之后,小明决定自制一支温度计,他找来一只带塞子的密封性很好的小玻璃瓶,在瓶塞上插进一根细玻璃管,小玻璃瓶装满滴加红墨水的水(如图所示),然后在细玻璃管上标上刻度即可。
(1)这支温度计是根据  液体的热胀冷缩  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他先把自制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标记液面的位置为A点;然后把温度计放在沸水中(当天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标记液面的位置为B点。用刻度尺测得AB标记间的距离为5厘米。小科将AB间的距离分成50等份标记刻度,则他标定的温度计最小刻度是  2  ℃。
(3)利用该温度计测室内温度时,液柱刚好升到离A点1.2厘米处,则此时室内的温度为  24  ℃。
(4)小明同学发现,该温度计的精确度不高,为了让温度计的液柱升降变化更明显,可采取的措施有  更换更细的细管  。
【解答】解:(1)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温度计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
(2)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为0℃,标记液面的位置为A点;然后把温度计放在沸水中(当天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温度为100℃,标记液面的位置为B点。用刻度尺测得AB标记间的距离为5厘米。小科将AB间的距离分成50等份标记刻度,则每一份代表的温度为2℃,所以他标定的温度计最小刻度是2℃;
(3)刻度尺测得AB标记间的距离为5厘米,每厘米代表着20℃,液柱刚好升到离A点1.2厘米处,则此时室内的温度为1.2cm×20℃=24℃;
(4)让温度计的液柱升降变化更明显,可采取的措施是更换更细的细管。
故答案为:(1)液体的热胀冷缩;(2)2;(3)24;(4)更换更细的细管。
34.体温计是常见的测温工具,请据图回答:
(1)下图甲所示,体温计示数是 37.7  ℃,因体温计液柱太细难以读数,所以体温计具有特殊构造,其横截面如图乙所示,要看清体温计中液柱的位置就应沿 A  方向观察(选填“A”、“B”或“C”);
(2)体温计和一般温度计构造有所不同。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D  );
A.体温计能准确测量到 0.1℃
B.体温计测体温时可以离开人体后读数
C.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 35~42℃之间
D.用体温计也可以测量冰水的温度
(3)甲同学测量体温示数为 38℃,他没有向下甩就给乙同学测体温,测得的示数仍为38℃,则乙同学的体温( D  )。
A.一定等于 38℃
B.一定低于 38℃
C.可能高于 38℃
D.一定不高于 38℃
【解答】解:(1)由图可知:体温计的示数在37﹣38℃,分度值是0.1℃,故体温计的示数为:37℃+7×0.1℃=37.7℃;体温计和温度计的构造不同,具有特殊的构造,我们读数时,应该沿凸起方向向里看,即从A方向观察,用的是物体在凸透镜焦点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也就是放大镜的原理;
(2)A.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则体温计能准确测量到0.1℃,故A正确;
B.体温计相比于普通温度计,其玻璃泡上方有一个缩口,使得体温计的液面不能自动回落,则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故B正确;
C.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故C正确;
D.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而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则不能用体温计测量冰水的温度,故D错误;
故选:D。
(3)由于体温计相比于普通温度计,其玻璃泡上方有一个缩口,使得体温计的液面不能自动回落,当用一个示数为38℃的体温计给乙同学测量体温时,测量的结果为38℃,则乙同学的真实体温小于等于38℃。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故答案为:
(1)37.7;A;
(2)D;
(3)D。
35.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做完实验的小嵊感觉到了一丝丝热意,时间已经接近正午,小嵊突然想到昨天那个并不准确的温度计,于是想要自己设计一个简易温度计。如图所示是小嵊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处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C。
(1)此温度计是根据  气体的热胀冷缩  原理来测量温度的。
(2)小嵊想要测试该温度计在低温下的表现,于是将一根标准温度计与该温度计同时放入冰箱中,吃完午饭后打开冰箱,发现标准温度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此时气体温度计的液柱应该在  A  (选填“A”或“B”)位置,该位置所表示的温度为  ﹣14  ℃。
(3)小嵊想要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请你给小嵊提出一项可行的改进措施: 换用管径更细的弯管。  。
【解答】解:(1)气体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气体温度计放入冰箱,瓶内气体遇冷收缩,所以液柱会向左移动,故此时气体温度计的液柱应该在A处;
图B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的上表面在零摄氏度以下,故示数为﹣14℃。
(3)在温度变化相同时,弯管越细,液柱移动变化越明显,故为了提高气体温度计的灵敏度,可换用管径更细的弯管。
故答案为:(1)气体的热胀冷缩;(2)A;﹣14;(3)换用管径更细的弯管。
36.下列是科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请据图回答问题:是取用液体和加热液体的实验操作。
(1)操作1中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正确的是  B  (填“A”或“B”)。
(2)操作2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
(3)操作3中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  朝向手心  ,细口瓶的塞子要  倒放  在桌面上。
【解答】解:(1)使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时,滴管必须垂直悬空于试管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更不能接触试管壁,故答案为:B;
(2)操作2中加热液体,试管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答案为:;
(3)操作3中倾倒液体时,为了防止药液留下腐蚀标签,细口瓶标签要向着手心;细口瓶的塞子要倒在桌面上,故答案为:朝向手心;倒放。
37.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欲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A  ;错误的步骤是  C  。
(2)错误步骤应更正为  用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  。
【解答】解:正确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拉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
(1)由以上可知,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错误的步骤是:C。
(2)错误步骤应更正为:用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
故答案为:(1)A;C;(2)用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
38.根据如图所示仪器回答: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D  药匙  ;G  试管刷  。
(2)加热少量液体时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BCE  (填字母)。小科同学加热了一会儿,发现仪器炸裂了,请你帮他分析一下,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①③  (填序号)。
①加热前试管外壁有水
②试管夹没有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③试管底触碰酒精灯芯
④液体量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D是药匙;G是试管刷;
(2)加热少量液体时需要用到的仪器有试管夹、试管、酒精灯,故选:BCE;同学加热了一会儿,发现仪器炸裂了,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受热不均,会发生炸裂,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加热前试管外壁有水、试管底触碰酒精灯芯,故选:①③。
故答案为:(1)药匙;试管刷;
(2)BCE;①③。
39.光学显微镜是学习生物学和研究生物体细微结构的一种重要仪器,下面是与显微镜构造和使用相关的问题,请分析回答:
(1)表为3台显微镜不同镜头组合.为了方便寻找某一目标细胞,需要尽可能观察到标本更大的范围,应选用显微镜的序号是 2  .
显微镜序号 目镜 物镜
1 5× 40×
2 10× 10×
3 15× 8×
(2)如图在视野中观察到有一草履虫往左下方游动,若要持续观察到这个细胞,应不断向 左下方  移动装片.在载玻片上写下一个小小的字母“b”,用显微镜观察时,看到放大的图像形状是 q  .
(3)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调焦很久找到了表皮细胞,轮廓不明显且很难看清楚细胞中液泡等结构,你的建议是调节 用平面反光镜和小光圈  ,让所成的像更加明显.
(4)同学们初次使用显微镜时,出于好奇,希望用显微镜观察周围的一切物体,而很多物体都无法在显微镜下成像,如树叶、手、文具盒等的原因是 树叶、手、文具盒等厚而不透明  .
【解答】解:(1)由右表为3台显微镜不同的镜头组合.可知1号放大倍数为200倍,2号放大倍数为100倍,3号放大倍数为120倍,由显微镜的特点,可知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需要尽可能观察到标本更大的范围,应选用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小的2号.
(2)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显微镜倒立的像.视野中的草履虫中向左下方游动,要持续观察到这个细胞,要不断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要理解“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在装片上写有字母“b”,用显微镜观察时,会看到放大的图像形状是q.
(3)视野明亮度的调节:外界光线强时,用平面反光镜和小光圈:外界光线弱时,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由于洋葱表皮皮细胞的透明度较高,所以可用平面反光镜和小光圈将视野调的稍暗些,从而观察清楚液泡等结构.
(4)显微镜所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才能观察到,厚而不透明的材料在显微镜下不能被观察到.由于树叶、手、文具盒等厚而不透明,所以在显微镜下不能被观察到.
故答案为:(1)2;
(2)左下方;q;
(3)用平面反光镜和小光圈;
(4)树叶、手、文具盒等厚而不透明.
40.读图并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细胞结构名称:
(1)甲、乙两图中,可能是蜗牛的体细胞的图是  乙  。
(2)柳树之所以长得比较高大,这与细胞结构中的[ E  ] 细胞壁  有关。
(3)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结构中的[ D  ] 细胞质  。
(4)“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控制这种现象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结构中的[ A  ] 细胞核  。
【解答】解:(1)蜗牛是动物,它的体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等结构。
(2)因为细胞壁可以撑起它,要是不是细胞壁的话,整个柳树不会长得高大。
(3)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4)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
(1)乙;
(2)E细胞壁;
(3)D细胞质;
(4)A细胞核。
41.请你分析图中的四幅图片,并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来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的旗形树,其树冠像一面旗帜,这是对  大风环境  环境的适应。
(2)乙图中是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其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mm,这是对  寒冷  环境的适应。
(3)丙图中是在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其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这是对  缺水  环境的适应。
(4)丁图中是荒漠中的仙人掌,其叶特化为  针  状,肥厚的茎内贮藏着大量的水分,这也是对  缺水  环境的一种适应。
【解答】解:(1)甲图中的旗形树,其树冠像一面旗帜,旗形树冠是盛吹定向强风形成的,因此旗形树是由于单侧风影响的,是对大风环境的适应。
(2)乙图中是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其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mm,脂肪保暖有利于保持体温维持正常的生长,胸部皮下的脂肪厚可以保护胸内的器官心脏避免冻伤。这说明生物能适应(寒冷)环境。
(3)荒漠地区干旱少雨,丙图中是在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其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这是对荒漠干旱环境的适应。
(4)丁图中是荒漠中的仙人掌,仙人掌叶成刺状,减少蒸腾作用,肥厚的茎内储存着大量的水分,以适应于干旱缺水环境。
故答案为:(1)大风环境
(2)寒冷
(3)缺水
(4)针;缺水
42.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的常用工具是显微镜,因此我们要学会使用显微镜。小兰想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来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请你指导小兰完成实验。
(1)上图1、2为显微镜的目镜,3、4为显微镜的物镜,5、6为物镜与载玻片的位置,小兰想要在视野中观察到最多的细胞,应该选用正确的组合为  A  。
A、1,3,5
B、2,3,5
C、1,4,5
D、2,4,6
(2)小兰在对光时发现视野中有异物,她转动物镜转换器后发现异物未移动,则异物在  目镜  上。
(3)小兰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要注视  物镜  。
(4)若一个载玻片上印有“上”的图样,则小兰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    。
(5)调距时,先使镜筒下降,再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C  。
A、前后转动细准焦螺旋,继续寻找物像
B、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继续寻找物像
C、眼睛注视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靠近载玻片
(6)在照明充分的情况下,显微镜视野内可看清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无色的细胞壁和细胞核,但看不清液泡。为了能显示细胞质与液泡的界面,调节的方法是(填字母)  C  。
A、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D、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解答】解:(1)图中3、4表示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1、2表示目镜,目镜与物镜相反,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5、6表示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其中高倍镜与载玻片的距离短,低倍镜与载玻片距离长,由于题中要求得到最小放大倍数,因此应选用低倍组合1、3、5,故A正确。
(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小兰在对光时发现视野中有异物,因为对光的时候还没有把装片放到显微镜上,所以污点只能在目镜上。
(3)观察玻片标本,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要侧面注视物镜,以免压坏玻片。
(4)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若一个载玻片上印有“上”的图样,则小兰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即“”。
(5)如果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应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下降镜筒使物镜靠近载玻片,重新寻找物像,故选C。
(6)凹面反光镜汇聚光线亮度增强,平面镜不能改变亮度;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亮度强,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亮度暗,为了能显示细胞质与液泡的界面,应把显微镜的视野调暗,故选C、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故答案为:
(1)A
(2)目镜
(3)物镜
(4)
(5)C
(6)C
43.“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我国南宋中期著名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中蕴藏了很多的科学知识,请从科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的特征。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  生长繁殖  的特征。
(3)杏树的种子种下后长出的是杏,而不是桃子,这属于  遗传  现象;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属于  变异  现象。
(4)杏树是由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小树,再由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  生长和发育  的特征。
【解答】解:(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征。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繁殖的特征。
(3)杏树的种子种下后长出的是杏,而不是桃子,这属于 遗传现象;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属于变异现象。
(4)杏树是由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小树,再由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生长和发育的特征。
故答案为:
(1)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生长繁殖。
(3)遗传;变异。
(4)生长和发育。
44.思维模型的建构既方便于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深度学习。以下是小金同学对解决“气密性检查”类问题建构的思维模型:
结合小金建构的思维模型,完成如图装置气密性检查相关操作的问题:
(1)操作一:往锥形瓶中加水至如图所示位置,从建模的角度分析,该操作归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  构建密闭体系  ;
(2)操作二:往锥形瓶中加水后,接下来应该是从  B  (填“A”或“B”)管向瓶内吹气。
【解答】解:(1)操作一:往锥形瓶中加水至如图2所示位置,将长导管的下端密封,整套装置是一个密闭系统了,从建模的角度分析,该操作归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构建密闭体系;
(2)操作二:往锥形瓶中加水后,接下来应该是从B管向瓶内吹气,若A管内能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
故答案为:(1)构建密闭体系;
(2)B。
45.水稻喜高温、多湿,幼苗发芽最适温度为28~32℃,但今年有些地区由于气温普遍比以往稍低,且发生了水稻秧苗白化的现象(叶呈现黄白色)。下列各项中能更好探究水稻白化病的发生与是由光照引起的还是温度引起的是  C  。
组别 水稻苗/株 光照 温度/℃
① 200 有 30
② 200 无 30
③ 200 有 25
④ 200 无 25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答】解:水稻喜高温、多湿,幼苗发芽最适温度为28~32℃。表中①②形成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可探究光照对水稻白化病的影响。①③形成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可探究温度对水稻白化病的影响。
故选:C。
46.春暖花开、燕雁北飞,秋寒叶落、燕雁南归。人们通常认为候鸟的迁徙与气温变化有关。据加拿大洛文教授14年的观察记录,有一种候鸟黄脚鹬,每年长途跋涉1.6万公里来往于北美洲的加拿大和南美洲之间,总是固定于5月26~29日在加拿大首次产蛋。根据上述现象,洛文教授认为气温不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他在1924年9月捕获了若干只某种候鸟,分两组进行实验,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如表。
所捕候鸟的处理 3个月后放飞的所捕候鸟情况
第一组 置于日照时间逐渐缩短的自然环境中 留在原地
第二组 置于日光灯下,用灯光模拟日照,并一天天延长光照时间 多数往相同方向飞
(1)根据洛文教授的实验设计,你认为他的猜想是  日照时间的长短变化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  。
(2)若洛文教授根据此实验就对候鸟迁徙的原因下结论,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不合理;因为只对一种候鸟进行了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  。
【解答】解:(1)根据表格中洛文教授的实验设计可知,一组候鸟置于日照时间逐渐缩短的自然环境中;另一组候鸟置于日光灯下,用灯光模拟日照,并一天天延长光照时间;两组候鸟形成对照实验,唯一的变量是日照时间的长短,所以他的猜想是日照时间的长短变化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
(2)对照实验设计应遵循可重复性原则: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若洛文教授根据此实验就对候鸟的迁徙原因下结论,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原因是只进对一种候鸟进行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实验结论不准确。
故答案为:(1)日照时间的长短变化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
(2)不合理;因为只对一种候鸟进行了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
47.肺活量是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一个人做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体体积。小科想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款简易肺活量测量装置。
(1)测量气体的体积也可以利用排水法。小科利用大号矿泉水瓶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ab两个简易肺活量测量装置,两个瓶中均装满水。其中合理的测量装置是  b  (填a或b)。
(2)吹气结束后,俯视量杯读数,则测得的肺活量偏  大  。(填“大”或“小”)
(3)选择合适的装置进行肺活量测量的过程中,假设吹气速度均匀,则上图中能够反映量杯内液面高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是  乙  。(填“甲”或“乙”)
【解答】解:(1)吹气时,a的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面低于右侧管口的水不会进入量杯中,无法测量,b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会进入量筒中,排入量杯中水的体积等于进入广口瓶中气体的体积,故选:b。
(2)吹气结束后,俯视量杯读数,则测得的肺活量偏大。
(3)量杯上大下小,液面高度随时间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后不变,故图乙符合题意,故选:乙。
故答案为:(1)b;(2)大;(3)乙。
48.第二天,做了个美梦的小嵊干劲满满,和爸爸一起采购了家庭实验室所需要的实验仪器,并精心布置好了实验室。就在小嵊思考第一个实验该做什么时,不经意间摸到了买仪器找零得来的硬币,小嵊决定将测量硬币的体积作为他的第一次尝试。
小嵊根据所学知识决定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测量硬币的体积。
【方法一】小嵊认为硬币可以近似的看作一个圆柱体,其体积可以用V=Sh来进行计算。如图中小嵊测得硬币的直径为  2.60  cm,然后选用同一刻度尺对硬币的厚度进行了测量,但发现误差较大,于是将10枚硬币叠放后测量它们的总厚度,4次测量结果如下:1.79cm、1.80cm、1.91cm、1.81cm,则10枚硬币的总厚度应记为  1.80  cm,一枚硬币的厚度应记为  1.8  mm。
【方法二】小嵊尝试使用新学的排水法来测量硬币体积。他准备了烧杯、足量的水、细线、一元硬币若干、量筒(都能放入一元硬币,量筒A量程为100mL、分度值为5mL,量筒B量程为100mL、分度值为1mL)。具体实验过程如下:
(1)根据方法一测出的大致硬币体积,并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分度值,最终选用  量筒B  (选填“量筒A”或“量筒B”)进行测量。
(2)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3)将n枚硬币重叠在一起用细线系好后浸没在水中,记下硬币和水的总体积V2;
(4)计算一枚一元硬币的体积,其体积表达式V硬币=    。
【误差分析】
小嵊在测量结束后发现自己因为坐在凳子上没有使视线与中央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在量取水时,俯视量筒内水读出读数,在加入硬币后又仰视量筒内水读出读数。则所得硬币的体积  <  (选填“<”“>”或“=”)硬币实际的体积。
如果小嵊在操作中将(2)、(3)两步颠倒,这样测量的结果会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解答】解:【方法一】如图,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硬币左端对准5.00cm,右侧的读数为7.60cm,硬币的直径D=7.60cm﹣5.00cm=2.60cm;
四组数据中,1.91cm偏离准确值较多,是错误的数据,应舍弃,10枚硬币的总厚度应记为:

一枚硬币的厚度应记为:

【方法二】(1)量筒A量程为100mL、分度值为5mL,量筒B量程为100mL、分度值为1mL;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选用分度值较小量筒B。
(4)一枚一元硬币的体积,其体积表达式
【误差分析】在量取水时,俯视量筒内水读出读数,读取的示数V1偏大;在加入硬币后又仰视量筒内水读出读数,读数V2偏小,由可知,所得硬币的体积小于硬币实际的体积。
如果小嵊在操作中将(2)、(3)两步颠倒,先将n枚硬币重叠在一起用细线系好后浸没在水中,记下硬币和水的总体积V2,取出硬币,读取水的体积V1,由于取出硬币时带走部分水,会使水的体积V1偏小,由可知,这样测量的结果会偏大。
故答案为:【方法一】2.60;1.80;1.8;【方法二】(1)量筒B;(4);【误差分析】<;偏大。
四.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49.动物具有各种感觉器官,能够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反应,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那么蜗牛具有哪些感觉功能?小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究:
(1)【查阅资料】蜗牛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  软体  动物,栖息在森林、农田、花园等多种环境中,喜欢吃植物的嫩叶,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也可以用来观赏。
(2)【观察结构】小科使用  放大镜  对蜗牛的各个结构进行了仔细观察,可看到蜗牛头部有两对触角,大触角的顶端有眼。
(3)【探索感觉】
①距离正在爬行的蜗牛约0.5米处,用力鼓掌,观察蜗牛的反应。此时,小科探究的问题是蜗牛是否具有  听觉  。
②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3厘米处,观察蜗牛向其他方向爬行。然后再在蜗牛3厘米处滴几滴蔗糖溶液,观察到蜗牛向蔗糖溶液爬行,于是得出蜗牛有嗅觉。小科将米醋和蔗糖溶液都放在蜗牛前3厘米处,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控制单一变量  。
【解答】解:(1)根据资料,蜗牛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种。由于蜗牛有柔软的身体并且体外有贝壳,它们属于软体动物。
(2)使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细小的结构,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能清晰看到蜗牛头部的触角和眼睛。
(3)①小科探究的问题是蜗牛是否具有 听觉 。这是因为在距离蜗牛约0.5米处用力鼓掌,是在测试蜗牛是否能感知到声音(即是否具有听觉),并观察其对此的反应。
②小科将米醋和蔗糖溶液都放在蜗牛前3厘米处的操作目的是 控制单一变量、保证无关变量相同。
故答案为:(1)软体;
(2)放大镜;
(3)听觉;控制单一变量。
50.近年以来,整治酒后驾车行为在全国进行。林子的爸爸对此却不以为然,为了说服爸爸,林子和爸爸一起做了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实验操作如图,实验结果如表:
A不饮酒 B饮一杯啤酒 C饮两瓶啤酒
第一次 24.4 32.2 48.7
第二次 25.5 34.2 ①
第三次 25.1 35.0 51.3
说明:表中测量值为林子松开直尺后,爸爸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直尺时手指所在位置的刻度值,单位为厘米(cm)。请分析回答:
(1)测量并记录手指所在位置的刻度,这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属于 C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事实证据
D.表达与交流
(2)请帮林子将表中C组第二次测量数据填上,① 53  。
(3)实验结果表明: 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饮酒越多,测量值越大,人的反应速度越慢  。
(4)小林还可以通过 增加实验人数  方法来改进实验,增强实验的说服力。
【解答】解:(1)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事实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测量并记录手指所在位置的刻度,这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属于收集事实证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由图知C组的平均值是51,所以表中C组第二次测量数据为:51×3﹣48.7﹣51.3=53,所以表中的①是53。
(3)人饮酒后,酒精麻醉大脑,引起人神志不清。从表格中看出喝酒后,测量值明显增大。因此,实验结果表明: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饮酒越多,测量值越大,人的反应速度越慢。
(4)实验中只对爸爸一人进行了测量,实验误差太大,具有偶然性。测量数据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可以通过增加实验人数、增大饮酒量和测量次数来改进实验,增强可信度,让更多的人认识。
故答案为:(1)C;(2)53.0;
(3)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饮酒越多,测量值越大,人的反应速度越慢;
(4)增加实验人数、增大饮酒量和测量次数。
51.为了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
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测量高度后,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培养液中,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用清水配制的赤霉素溶液。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发现平均高度增加了。
实验结论: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的作用。
(1)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请你帮助设置对照实验:
①取  生长正常、大小相同  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  清水  。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这种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称为  控制变量法  法。
(2)如果20天后,出现  甲组大豆幼苗的平均高度高于乙组大豆幼苗的平均高度  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
(3)有人认为每组实验只需取用1株大豆幼苗就可以完成实验,而不需要15株,你觉得对不对?请简述你的理由。  不对,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  。
【解答】(1)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实验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该实验的变量是是否含有赤霉素,故实验的设计为:
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这种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