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地理(7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小明某日到某天文馆进行研学,研学过程中发现,广场上旗杆顶端的影子在某时刻刚好落在大厅内特定位置。通过询问得知,旗杆高6 m,距离大厅门6 m;该现象一年只出现一次。读旗杆在大厅内的投影图,完成下列小题。1.该日地球公转速度A.一年中最快 B.不断加快C.一年中最慢 D.不断减慢2.该时刻与该地位于同一日期的范围与全球范围的比值最接近A.2/3 B.5/6 C.4/5 D.3/43.若黄赤交角变小,则A.该地出现太阳直射现象 B.该地昼夜长短差值会增大C.该现象一年会出现两次 D.该时刻杆影长度变短 读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4.以下四个地点中,能够最早观测到日出的是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5.下列关于该图的说法中,可信的是A.河流自东向西流动 B.河流自西向东流动C.a地和③地可通视 D.d地和②地可通视 太行山的中段和南段形成了典型的嶂石岩地貌。太行山岩层中有丰富的海洋生物化石。读太行山嶂石岩地质地貌剖面图,完成下列小题。 注:a岩层以寒武系灰岩为主,夹薄层灰泥岩、砂岩、云母页岩,为嶂石岩地貌增加了壮观感;b岩层为嶂石岩岩层中层,以砂岩和页岩为主,为嶂石岩地貌的主要发育部位;c岩层为嶂石岩岩层下层;d岩层为第四纪以来的堆积物。6.推测太行山嶂石岩地貌中层岩层的形成环境是A.风力沉积环境 B.冰川沉积环境C.流水侵蚀环境 D.海洋沉积环境7.推测太行山嶂石岩地貌的形成过程是A.抬升—崩塌—侵蚀—沉积 B.沉积—抬升—侵蚀—崩塌C.侵蚀—崩塌—沉积—抬升 D.崩塌—沉积—抬升—侵蚀8.图中嶂石岩地貌发育时A.地壳迅速抬升 B.以内力作用为主C.地壳缓慢抬升 D.以风力作用为主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9.图中F1F2的地质构造及该地区整体的地质构造分别是A.背斜、向斜 B.断裂、向斜C.向斜、断层 D.断层、向斜10.该地区最可能分布较多地下水且存储条件较好的是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中亚干旱区干涸湖床在区域粉尘循环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是全球粉尘贡献度较大的区域。咸海干涸湖床的粉尘主要向东北方向扩散,在某个季节还能向西南方向扩散。图Ⅰ示意咸海粉尘潜在扩散通道,图Ⅱ为三圈环流立体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图Ⅰ图Ⅱ11.咸海粉尘东北扩散通道形成的主要动力是A.甲 B.乙 C.丙 D.丁12.咸海粉尘向西南方向扩散时,下列现象最可信的是A.南非好望角温和多雨 B.长江中游防洪压力增大C.印度半岛受低压控制 D.东非高原动物向南迁徙 辽东湾西岸地区依山傍海,海岸线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南部近岸地区多为平原或海拔在200 m以下的山丘。该地区的气候受海洋影响较为显著,是海陆风的多发地区,具有典型的海陆风环流特征。读辽东湾初始/最大海风风速(单位:m/s)的季节变化表,完成下列小题。4月 7月 10月 1月 全年平均 3.0/5.2 2.4/4.2 2.4/5.3 2.1/3.1 2.4/4.6最大 7/10 5/8 5/9 4/8 7/10最小 1/1 1/2 1/2 1/1 1/113.辽东湾初始海风风速最大与最小月份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是A.海岸地形 B.海陆温差 C.太阳高度 D.昼夜长短14.平均海风风速差最小月份的形成原因是A.大陆气团稳定 B.气温最高 C.光照充足 D.晴天日数少 越赤道气流是热带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1948—2006年东半球850 hPa7月平均的越赤道气流随经度的变化示意图,其中正值表示南风,负值表示北风,南、北风通道位置分别取峰点和谷点位置。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5.越赤道气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厄尔尼诺现象的规律性发生 B.赤道低气压带的南北移动C.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势力变化 D.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16.7月东半球越赤道气流主通道影响的主要地区及带来的灾害分别是A.阿拉伯半岛,洪涝 B.印度半岛,洪涝C.山东半岛,干旱 D.马来半岛,泥石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开普医生”风指来自福尔斯湾的强劲东南风,因其能带走开普半岛上城市上空的灰尘和污染物,还城市新鲜空气而被当地人称为“开普医生”风。每年的“开普医生”风可从8月持续到次年的4月,深受当地葡萄园主的喜爱。康斯坦提亚位于开普敦南郊的群山之间,是世界著名的优质葡萄酒原料产区。葡萄园的湿度一旦过大,就容易导致葡萄感染病虫害。下图示意开普敦和康斯坦提亚位置。(1)指出开普敦的气候类型,并简述其成因。(3分)(2)说明“开普医生”风风力强劲的主要原因。(4分)(3)解释当地葡萄园主喜爱“开普医生”风的原因。(9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我国东北地区在约2.8亿年前为半深海—滨浅海沉积环境,发育有巨厚的生物碎屑灰岩;在约2.5亿年前为滨浅海沉积环境,发育有厚度较大的烃源岩。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大量生成油气与排出油气的岩石,其形成需要具备含有大量有机质并达到转化成油气的温度条件。生物碎屑灰岩和烃源岩是天然气的有利勘探区。断裂的发育对该区域天然气运移有着独特的影响,断陷期强烈活动的边界断裂控制了生气断陷的形成、演化和规模。下图示意东北地区生物碎屑灰岩厚度和烃源岩分布状况。(1)有观点认为2.8亿年前至今东北地区地壳运动的总体特征为间歇性上升,你是否赞成该观点 说明理由。(5分)(2)推测东北地区烃源岩形成的条件。(6分)(3)推测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最先成为陆地的地点,并说明理由。(4分)(4)判断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有利于勘探天然气的区域,并说明理由。(4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风。雷暴的形成通常要具备3个基本条件,即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充沛的水汽和足够的抬升触发机制。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其水陆地表性质不均匀,对大气中低层的温湿结构和边界层物理过程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经过湖区的中小尺度对流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致使洪泽湖周边地区成为雷暴多发地区之一。下图示意某年6月8日洪泽湖周边的近地面气温和风的分布。(1)比较图中锋面西段与东段的移动速度,并说明原因。(5分)(2)图中天气系统可能触发洪泽湖附近地区形成雷暴天气,试分析原因。(6分)(3)7、8月份夜间的高空冷气流被输送到洪泽湖湖面上空,易触发雷暴天气,一天中4—6时最强。试分析原因。(6分)参考答案1.B 据图可知,杆影朝向正北,说明此时为正午;“该现象一年只出现一次”说明该日为冬至日或夏至日。由材料可知,旗杆高6 m,杆影长10 m,所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大约为30°,由此可推知该日为北半球冬至日;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冬至日还未到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加快。2.A 据图可知,此时为北京时间12:20,即120° E的地方时为12:20,则0时位于65° W,共245°处于同一日期,其与全球范围的比值约为2/3。3.D 该地纬度较高,若黄赤交角变小,则该地不会出现太阳直射现象;若黄赤交角变小,则温带范围变大,寒带和热带范围变小,极圈的位置向高纬度位置偏移,极昼、极夜范围缩小,全球各地除极圈内和赤道地区,昼夜长短差值缩小;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缩小,北半球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变大,因此该现象将不复出现;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的范围缩小,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相对减小,故该时刻杆影长度变短。4.B ①地处在河谷中,视野不开阔;③④两地处在山坡西侧,不便于观测日出;②地海拔高,地形开阔,便于观测日出。5.C 根据图中信息无法判断出河流的流向;a地和③地之间是凹形坡,可以通视;d地和②地之间是凸形坡,不可以通视。6.D 中层岩层以砂岩和页岩为主,应为沉积岩层,结合“太行山岩层中有丰富的海洋生物化石”可推测其形成过程:地质历史时期,该地为海洋,大量泥沙在海洋中不断沉积,随着压力的增加,底层泥沙逐渐固结成岩,形成坚硬的岩石。7.B 嶂石岩地貌中广泛发育的岩石属于沉积岩,是沉积物受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后来此处地壳抬升形成山地;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底层岩石因较薄且质软,易被侵蚀,上部岩层因受到重力作用而崩塌,形成陡崖峭壁。8.C 读图可知,嶂石岩地貌发育时侵蚀作用最明显,此阶段地壳缓慢抬升,外力以雨水侵蚀为主。9.D F1F2两侧的同一种岩层发生断裂位移,因此F1F2的地质构造为断层;图示地区中部甲处岩层新,其南北两侧岩层老,故图示地区整体的地质构造为向斜。10.A 甲地位于向斜构造中部,是良好的储水构造。11.B 读图Ⅰ可知,咸海粉尘向东北方向扩散,风应从西南方向吹来。咸海位于中纬度地区,受盛行西风控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盛行西风带吹西南风;根据图Ⅱ可知,南端为上升气流,北端为下沉气流,则南端为赤道低气压带,北端为极地高气压带,甲为东北信风带,乙为中纬西风带,丙为极地东风带,则东北扩散通道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乙。12.D 根据“在某个季节还能向西南方向扩散”可知,该季节盛行东北风,高压中心在北部。结合咸海的位置判断,咸海位于亚洲高压南部,冬季会受到来自亚洲高压的东北风影响,故该季节为北半球冬季。此时,南半球为夏季,南非好望角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长江中游防洪压力大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印度半岛受低压控制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南移,东非高原南部降水多,动物向南迁徙。13.B 影响风速的主要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主要因素是海陆温差。初始海风风速4月最大,1月最小。这是由于辽东湾4月地表裸露干燥,易被加热升温,产生较大海陆温差,而冬季陆地气温低,地表为冻土,不容易被加热,海陆温差较小;海岸地形对不同季节的影响是相同的;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对不同季节的海洋和陆地的影响是相同的。14.A 平均海风风速差最小的月份是1月,1月陆地受稳定的大陆冷气团控制,不利于海风的发展;1月气温低;光照充足主要在春秋季节;晴天日数少主要在夏季。15.D 赤道低气压带的南北移动是越赤道气流形成的直接原因,而赤道低气压带的南北移动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结果。16.B 据图可知,7月东半球越赤道气流主通道位于印度洋西侧,风向为南风,主要影响区域是印度半岛。此时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挟带的海洋水汽多,给印度半岛带来丰沛降水,易发生洪涝灾害。17.(1)地中海气候。(1分)成因: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2分)(2)半岛东南部海域广阔,摩擦力小;半岛位于海湾西北部,受海湾轮廓特征和地形影响,气流汇集;风向与半岛上多数河谷走向一致,狭管效应明显;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地受东南信风影响,盛行东南风。(任答两点,4分)(3)该地距海近,葡萄园的大气湿度较大,“开普医生”风可降低葡萄园的大气湿度,降低葡萄感染病虫害的风险;降低葡萄园内的气温,使葡萄生长周期延长,提高葡萄的品质;吹散葡萄园上空的云雾,增加光照,提高葡萄的品质,增加产量。(9分)18.(1)赞成。(1分)理由:生物碎屑灰岩和烃源岩都属于沉积岩,多个不同类型沉积环境的存在表明该地经历了由海洋到陆地的变化,地壳总体表现为上升隆起;每一类沉积岩的厚度较大,形成时间较长,说明形成时的环境变化不大,地壳基本稳定。(4分)(2)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生成和保存的环境(浅海相沉积环境);断层构造;转化成油气的埋藏深度。(6分)(3)④地。(1分)理由:④地的生物碎屑灰岩厚度最薄,说明抬升前该地的地势最高。(3分)(4)①地。(1分)理由:①地既有巨厚的生物碎屑灰岩分布,又有烃源岩分布。(3分)19.(1)西段移动速度快,东段移动速度慢。(2分)原因:洪泽湖及附近地区气温低,气压高,锋面南下过程中东段受洪泽湖及附近的高压阻挡,移动速度慢。(3分)(2)6月该地气温高,蒸发旺盛,洪泽湖附近地区处于暖湿气流控制下,地面至中高层湿度较大;洪泽湖为冷高压,偏南风从洪泽湖挟带水汽北上,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不断抬升锋前的暖湿气流,使大气层结不稳定性增强,触发雷暴天气。(6分)(3)夜间,洪泽湖四周降温快,湖面降温慢,湖面形成低压,湖面四周空气向湖中心辐合,加强了低层扰动,湖面气流上升运动加强,当高空冷气流被输送到湖面弱低压上空时,就会触发雷暴天气;日最低气温出现在4—6时,此时水陆温差最大,湖面气流辐合上升最强,故这个时段常出现强雷暴天气。(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