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12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下列中药的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清洗药材 B.切碎药材
C.研磨药材 D.用火蒸制
2.校园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的组装和使用,可以提高同学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引起酸雨
B.PM2.5的含量越高,空气质量越差
C.积极植树造林有助于提升空气质量
D.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有利于调控工业布局、减少环境污染
3.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及相关用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氧气易溶于水,使鱼能在水中生存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作生产化肥
C.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火箭的助燃剂
D.稀有气体具有稳定性,所以可用于霓虹灯的填充气体
4.养成科学态度,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守则。在探究硫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中(如右图),不需要用到的安全提示图标是
A. B. C. D.
5.对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和描述是一种基本化学素养。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硫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6.下列关于实验的“先”和“后”,说法正确的是
A.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先将滴管插入到试剂瓶中,后挤去胶帽中的空气
B.用托盘天平称取8.5g食盐时,先在左盘放食盐,后在右盘加砝码,移动游码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将集气瓶取出正放在桌面上,后盖上玻璃片
D.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药品集中加热
7.我国空间站内将氧气与储备的其他气体以一定比例混合成“人造空气”(21%的氧气,78%的氮气,控制二氧化碳的含量低于0.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1%和78%指气体的质量分数
B.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人造空气”中,木条燃烧更旺
C.可用红磷燃烧法测定“人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D.“人造空气”与空气成分完全相同
8.桌面上有一瓶无色气体,甲同学猜测该瓶气体可能是氧气,乙同学则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验证是否是氧气。甲、乙同学的想法或做法分别属于
A.解释与结论、进行实验 B.提出问题、解释与结论
C.提出问题、假设与预测 D.假设与预测、进行实验
9.下列化学知识的归纳,有错误的一组是
A.实验仪器的使用 烧杯加热——应垫陶土网试管洗净——管口向下倒放在试管架上 B.蜡烛燃烧实验火焰上方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燃烧生成水熄灭后看到白烟——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化学与生活食品包装中充氮气——防腐氧气用于医疗急救——供给呼吸 D.重要化学史拉瓦锡——通过实验研究空气的组成 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
A.A B.B C.C D.D
10.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MnO2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证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含量有关
D.检验瓶内氧气是否已经收集满
11.实验小组按图1所示的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图2表示试管内固体的质量随着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M点时导管口会冒出的气泡是氧气
B.在图1的N点时刻,导管口无气泡放出
C.P点得到的固体属于纯净物
D.图1中的棉花可以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12.下列反应与其对应区域匹配正确的是
A.a区:
B.b区:
C.c区:
D.d区: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28分)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文字表达式2分,共28分)
13.(5分)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镁(Mg)是一种年轻的金属,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最早制得少量的镁。镁呈银白色,熔点为649℃,质轻、密度为1.74g/cm3。镁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工业上主要利用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制取金属镁,同时生成氯气。
烟花和照明弹里都含有镁粉,是利用了镁在空气中燃烧能发出耀眼的白光,金属镁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除照明弹里有镁粉外,燃烧弹里也装有镁粉。每架飞机的外表是用耗费近半吨镁的铝镁合金制成的。世界上镁产量最高的年份,往往就是发生战争的年份。因此,镁产量就成了战争的晴雨表和指示剂,人们常把镁称为“国防金属”。
(1)上述材料中描述镁的物理性质有 (填一点即可)。
(2)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
(3)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其原因是 。
(4)写出镁的一条用途是 。
14.(6分)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根据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设计简易供氧器。
(1)图 1 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
①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②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应待 才开始收集。
(2)图 2 是家庭制氧机上湿化瓶的类似装置,人吸氧时能观察到瓶中有气泡。
①该装置的 (填“a”或“b”)端连接制氧机的导管口。
②使用该装置的优点是 。
(3)图3是小组同学利用塑料瓶、吸管等生活用品设计出的简易供氧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___________ 。
A.使用前,过渡仓应注满水 B.反应仓的药品可以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C.过渡仓的原理类似于湿化瓶 D.过渡仓利用了氧气不易溶于水的物理性质
15.(6分)用如图分别为硫、木炭、铁丝燃烧实验。
(1)甲中实验现象为 。
(2)甲和丙中的水哪一个可以用细沙来代替 (“甲”或“丙”),乙中燃烧之后往里面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
现象。
(3)丙中做细铁丝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的实验时需要:①预先在集气瓶底部留有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作用是 ;②将细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作用是 ;③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
16.(6+3分)16.某小组在做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时不小心把双氧水洒到了水泥地上,意外地发现地上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于是她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
①除二氧化锰外,水泥块是否也能作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
②水泥块的催化效果是否比二氧化锰更好?
【设计实验】小雨以收集等体积氧气所需时间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实验序号 3%双氧水溶液体积 其他物质质量 时间/s
① 10mL / 200
② 10mL 水泥块 100
③ 10mL 二氧化锰:0.5g 67
(1)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①,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2)为进一步探究该反应中水泥块是否作为催化剂,将实验②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同时还需验证反应前后水泥的 不变,才能证明水泥块是此实验的催化剂。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3)你认为小雨设计实验②和实验③对比的目的是 。要达到此目的,除了测量收集等体积氧气所需时间外,还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 。
【若完成(4)(5)两题加3分,总分不超过40分】
(4)为完成上述实验中收集氧气及数据的测定需要用到的部分装置如图1所示,进行操作时,集气瓶中未装满水,对实验测量结果 (填“会”或“不会”)产生影响。
(5)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直观地比较气体的生成速率。小芳同学利用图 2 装置,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 3 所示,可判断曲线 (填“A”或“B”)表示无二氧化锰条件下发生的反应,请用实线在图3中补上实验②所得曲线 。
17.(5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1和图2所示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探究:
【提示】白磷和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现象相同,产物也相同。
【实验1】按图1所示装置,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前在100mL集气瓶中加入10mL水。
(1)实验1中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 。
【实验2】按图2所示装置,利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提高白磷的温度,用白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前先检查图2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 。接着在100mL集气瓶中加入10mL水,注射器中有20mL空气。按照图2装置进行实验(忽略导管内空气体积),获得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注射器读数/mL 20.0 34.0 38.0 30.0 25.6 18.0 12.5 8.4 2.0 2.0 2.0
(3)根据图2实验过程和数据综合分析,实验开始一段时间注射器读数先变大的主要原因是 。
(4)根据图2实验过程和数据综合分析,计算该装置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精确到0.1%)。
答案和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 共12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下列中药的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清洗药材 B.切碎药材
C.研磨药材 D.用火蒸制
【答案】D
【详解】A、清洗药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切碎药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研磨药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用火蒸制的过程中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2.校园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的组装和使用,可以提高同学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引起酸雨
B.PM2.5的含量越高,空气质量越差
C.积极植树造林有助于提升空气质量
D.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有利于调控工业布局、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A
【详解】A、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加剧温室效应,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在大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引起酸雨,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PM2.5指空气中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能深入人体肺部,危害健康,因此PM2.5的含量越高,空气质量越差,故选项说法正确;
C、积极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可以净化空气,有助于提升空气质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D、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有利于调控工业布局、减少环境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3.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及相关用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氧气易溶于水,使鱼能在水中生存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作生产化肥
C.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火箭的助燃剂
D.稀有气体具有稳定性,所以可用于霓虹灯的填充气体
【答案】C
【详解】A、鱼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水中有溶解的氧气,氧气是不易溶于水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且无毒,可用作粮食和食品仓库的保护气,氮气可用作生产化肥是由于氮气中存在氮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火箭的助燃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通电能发出不同的光,所以可用于霓虹灯的填充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4.养成科学态度,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守则。在探究硫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中(如右图),不需要用到的安全提示图标是
A. B. C. D.
【答案】C
【详解】A、图示为排风图标,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气体,需要排风换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图示为护目镜图标,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飞溅等情况,需要佩戴护目镜,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图示为用电图标,实验过程中不需要用电,故选项符合题意;
D、图示为热烫图标,硫在氧气中燃烧,引燃硫粉需要加热,需要注意热烫,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对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和描述是一种基本化学素养。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硫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C
【详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分散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形成“白烟”,液体小液滴形成“白雾”,因此,描述成“白雾”错误,A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的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因此,描述成“蓝紫色火焰”错误,B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因反应剧烈,铁屑飞溅),生成的四氧化三铁为黑色固体,该描述完全符合实验观察,C正确;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这部分正确,但“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产物推断,而非直接现象,D错误;
故选:C
6.下列关于实验的“先”和“后”,说法正确的是
A.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先将滴管插入到试剂瓶中,后挤去胶帽中的空气
B.用托盘天平称取8.5g食盐时,先在左盘放食盐,后在右盘加砝码,移动游码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将集气瓶取出正放在桌面上,后盖上玻璃片
D.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药品集中加热
【答案】D
【详解】A、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先将滴管插入到试剂瓶中,后挤去胶帽中的空气,会导致试剂瓶中液体接触到空气中物质,有可能会导致药品变质,应先在瓶外挤去胶帽中空气,再伸入试剂瓶中吸取液体,错误;
B、托盘天平称量时,应先在右盘放置砝码并调整游码,再向左盘添加药品至平衡。若先放药品后加砝码,可能导致称量不准确。选项错误;
C、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应先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再取出集气瓶正放。若先取出后盖玻璃片,氧气可能逸散。选项错误;
D、加热试管时,先均匀预热试管,防止受热不均破裂,再集中加热药品部位。符合实验规范。选项正确。
故选D。
7.我国空间站内将氧气与储备的其他气体以一定比例混合成“人造空气”(21%的氧气,78%的氮气,控制二氧化碳的含量低于0.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1%和78%指气体的质量分数
B.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人造空气”中,木条燃烧更旺
C.可用红磷燃烧法测定“人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D.“人造空气”与空气成分完全相同
【答案】C
【详解】A、21%和78%指气体的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B、“人造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相同,故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人造空气”中,木条不会复燃,更不会燃烧得更旺,不符合题意;
C、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且生成物是固体,可用于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符合题意;
D、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人造空气中氧气21%、氮气78%,二氧化碳的含量低于0.7%,“人造空气”与空气成分不完全相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桌面上有一瓶无色气体,甲同学猜测该瓶气体可能是氧气,乙同学则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验证是否是氧气。甲、乙同学的想法或做法分别属于
A.解释与结论、进行实验 B.提出问题、解释与结论
C.提出问题、假设与预测 D.假设与预测、进行实验
【答案】D
【详解】甲同学猜测该瓶气体可能是氧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与预测;乙同学则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验证是否是氧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进行实验。
故选D。
9.下列化学知识的归纳,有错误的一组是
A.实验仪器的使用 烧杯加热——应垫陶土网试管洗净——管口向下倒放在试管架上 B.蜡烛燃烧实验火焰上方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燃烧生成水熄灭后看到白烟——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化学与生活食品包装中充氮气——防腐氧气用于医疗急救——供给呼吸 D.重要化学史拉瓦锡——通过实验研究空气的组成 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烧杯底面积较大,在使用烧杯加热时,需要在烧杯底部垫上陶土网,使其受热均匀,正确;试管清洗干净后,应管口向下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正确;故A正确;
B、火焰上方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正确;熄灭后看到白烟,白烟具有可燃性,是石蜡蒸汽凝结成的固体石蜡小颗粒,错误;故B错误;
C、氮气化学性质稳定,用作食品包装袋防腐,正确;氧气能供给呼吸,可以用于医疗急救,正确;故C正确;
D、拉瓦锡通过汞实验测定了空气成分,正确;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正确;故D正确;
故选:B。
10.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MnO2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证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含量有关
D.检验瓶内氧气是否已经收集满
【答案】C
【详解】A、探究MnO2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需要控制其他变量相同,即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应该相同,而图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所以该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所以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该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图中实验,氧气的浓度不同,可观察到硫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能证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含量有关,该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D、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该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11.实验小组按图1所示的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图2表示试管内固体的质量随着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M点时导管口会冒出的气泡是氧气
B.在图1的N点时刻,导管口无气泡放出
C.P点得到的固体属于纯净物
D.图1中的棉花可以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答案】D
【详解】A、M点时高锰酸钾没有分解,导管口会冒出的气泡是受热膨胀逸出的空气,故选项不正确。
B、在图1的N点时刻,高锰酸钾正在分解生成氧气等物质,导管口有气泡放出,故选项不正确。
C、P点得到的固体中含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是混合物,故选项不正确。
D、图1中的棉花可以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2.下列反应与其对应区域匹配正确的是
A.a区:
B.b区:
C.c区:
D.d区:
【答案】B
【详解】A、a区属于化合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丁烷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生成物为两种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b区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一种物质,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符合题意。
C、c区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物为一种,生成物两种,既不是氧化反应,也不是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D、d区属于分解反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中反应物为两种物质,不是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28分)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文字表达式2分,共28分)
13.(5分)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镁(Mg)是一种年轻的金属,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最早制得少量的镁。镁呈银白色,熔点为649℃,质轻、密度为1.74g/cm3。镁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工业上主要利用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制取金属镁,同时生成氯气。
烟花和照明弹里都含有镁粉,是利用了镁在空气中燃烧能发出耀眼的白光,金属镁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除照明弹里有镁粉外,燃烧弹里也装有镁粉。每架飞机的外表是用耗费近半吨镁的铝镁合金制成的。世界上镁产量最高的年份,往往就是发生战争的年份。因此,镁产量就成了战争的晴雨表和指示剂,人们常把镁称为“国防金属”。
(1)上述材料中描述镁的物理性质有 (填一点即可)。
(2)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
(3)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其原因是 。
(4)写出镁的一条用途是 。
【答案】(1)银白色、熔点为649℃、质轻、密度为1.74g/cm3等
(2)镁+二氧化碳碳+氧化镁
(3)镁在空气中燃烧,除和氧气反应外,还和氮气、二氧化碳反应
(4)制作照明弹(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详解】(1)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的性质,上述材料中描述镁的物理性质有银白色,熔点为649℃,质轻,密度为1.74g/cm3等。
(2)镁和二氧化碳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碳和氧化镁,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镁+二氧化碳碳+氧化镁。
(3)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其原因是镁在空气中燃烧,除和氧气反应外,还和氮气、二氧化碳反应,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4)利用镁条燃烧能够发出耀眼的白光,可用作照明弹。
14.(6分)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根据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设计简易供氧器。
(1)图 1 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
①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②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应待 才开始收集。
(2)图 2 是家庭制氧机上湿化瓶的类似装置,人吸氧时能观察到瓶中有气泡。
①该装置的 (填“a”或“b”)端连接制氧机的导管口。
②使用该装置的优点是 。
(3)图3是小组同学利用塑料瓶、吸管等生活用品设计出的简易供氧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___________ 。
A.使用前,过渡仓应注满水 B.反应仓的药品可以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C.过渡仓的原理类似于湿化瓶 D.过渡仓利用了氧气不易溶于水的物理性质
【答案】 (1)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
(2) a 可通过观察气泡产生情况,判断氧气输出速率(或湿润氧气)
(3)AB
【详解】(1)①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
②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应待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才开始收集,以免收集到装置内原有的空气;
(2)①为了润湿氧气,同时观察氧气产生速率,应将图 2 所示装置的 a 端连接制氧机的导管口。
②氧气不易溶于水,经过水会形成气泡,该装置的优点是可通过观察气泡产生情况,判断氧气输出速率(或湿润氧气)。
(3)A、使用前,过渡仓如果注满水,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在排出时会带出一部分水被人体吸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反应仓适用于固液不加热反应,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生成氧气,需要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仓的药品不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过渡仓的原理类似于湿化瓶,反应仓内产生的氧气,进入到过渡仓,过渡仓内的水对氧气有湿化的作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过渡仓利用了氧气不易溶于水的物理性质,氧气在过渡仓被水湿化后排出,供人体呼吸,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15.(6分)用如图分别为硫、木炭、铁丝燃烧实验。
(1)甲中实验现象为 。
(2)甲和丙中的水哪一个可以用细沙来代替 (“甲”或“丙”),乙中燃烧之后往里面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
现象。
(3)丙中做细铁丝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的实验时需要:①预先在集气瓶底部留有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作用是 ;②将细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作用是 ;③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
【答案】 (1) 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 丙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 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 引燃铁丝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详解】(1)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现象是: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甲中集气瓶底部的水是为了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细沙不能吸收二氧化硫,不能替代;丙中集气瓶底部留少量水或铺细沙是为了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所以丙中的水可以用细沙代替;
乙中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火星四射,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易使集气瓶底炸裂,所以预留少量水或铺细沙起防护作用;
火柴燃烧放热,能使细铁丝达到着火点,从而引燃细铁丝;
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16.(6+3分)16.某小组在做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时不小心把双氧水洒到了水泥地上,意外地发现地上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于是她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
①除二氧化锰外,水泥块是否也能作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
②水泥块的催化效果是否比二氧化锰更好?
【设计实验】小雨以收集等体积氧气所需时间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实验序号 3%双氧水溶液体积 其他物质质量 时间/s
① 10mL / 200
② 10mL 水泥块 100
③ 10mL 二氧化锰:0.5g 67
(1)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①,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2)为进一步探究该反应中水泥块是否作为催化剂,将实验②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同时还需验证反应前后水泥的 不变,才能证明水泥块是此实验的催化剂。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3)你认为小雨设计实验②和实验③对比的目的是 。要达到此目的,除了测量收集等体积氧气所需时间外,还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 。
【若完成(4)(5)两题加3分,总分不超过40分】
(4)为完成上述实验中收集氧气及数据的测定需要用到的部分装置如图1所示,进行操作时,集气瓶中未装满水,对实验测量结果 (填“会”或“不会”)产生影响。
(5)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直观地比较气体的生成速率。小芳同学利用图 2 装置,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 3 所示,可判断曲线 (填“A”或“B”)表示无二氧化锰条件下发生的反应,请用实线在图3中补上实验②所得曲线 。
【答案】 (1)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
(2) 化学性质 过氧化氢水+氧气
(3) 探究水泥块和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 收集气体的体积
(4) 不会
(5) B
【详解】(1)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①,加入水泥块后,反应时间变短,则说明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
(2)水泥块难溶于水,将实验②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可验证水泥块反应前后质量是否改变;
催化剂是指能改变反应速率,但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则还需验证反应前后水泥块的化学性质不变,才能证明水泥块是此实验的催化剂;
过氧化氢在水泥块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
(3)实验②和实验③中所加催化剂种类不同,则目的为比较水泥块和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
要达到此目的,除了测量收集等体积氧气所需时间外,还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收集气体的体积;
(4) 通入氧气后,装置中压强增大,水被压入量筒内,排出的水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则集气瓶中未装满水,对实验测量不会产生影响;
(6)实验①没有加入催化剂(收集等体积氧气所需时间为200s),实验③加入二氧化锰(收集等体积氧气所需时间为67s),则实验③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较快,对应气压曲线斜率更大,可判断曲线B表示无二氧化锰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由于实验②中使用水泥块(收集等体积氧气所需时间为100s),说明其催化效果比二氧化锰差,因此曲线斜率应介于实验①和实验③之间。催化剂不能增加产物的最终质量,所以实验①②③最终气压相同,故作图为:。
17.(5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1和图2所示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探究:
【提示】白磷和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现象相同,产物也相同。
【实验1】按图1所示装置,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前在100mL集气瓶中加入10mL水。
(1)实验1中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 。
【实验2】按图2所示装置,利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提高白磷的温度,用白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前先检查图2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 。接着在100mL集气瓶中加入10mL水,注射器中有20mL空气。按照图2装置进行实验(忽略导管内空气体积),获得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注射器读数/mL 20.0 34.0 38.0 30.0 25.6 18.0 12.5 8.4 2.0 2.0 2.0
(3)根据图2实验过程和数据综合分析,实验开始一段时间注射器读数先变大的主要原因是 。
(4)根据图2实验过程和数据综合分析,计算该装置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精确到0.1%)。
【答案】(1)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 将注射器活塞往外拉,松开双手后,活塞回到原位置,则气密性良好
(3)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同时放出热量,使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此时温度升高对压强的影响大于氧气减少对压强的影响
(4) 16.4%
【详解】(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为: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将注射器活塞往外拉,松开双手后,活塞回到原位置,则气密性良好(装置气密性良好时,拉动活塞后,装置内压强变化,松手后活塞因压强差回到原处)。
(3)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同时放出热量,使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此时温度升高对压强的影响大于氧气减少对压强的影响,所以注射器读数先变大。
(4)装置内空气总体积为;反应后注射器内剩余2.0mL空气,消耗氧气的体积为;则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