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北方地区(共5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北方地区(共55张PPT)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
——黄土高原
经纬度位置:
104°E~114°E,34°N~40°N
北至长城
南至秦岭
冬至太行山
西至日月山
“苦难形象”
“印象”黄土高原
“面朝黄土背朝天”
“水土流失、生态恶化”
2200万年以前,青藏高原已经隆起至相当的高度,可以阻挡来自印度洋的水汽,亚洲内陆从此陷入干旱,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紧接着,强劲的冬季风在沙漠中卷起沙尘暴,沿着青藏高原的边缘向东推进,在今天甘肃、陕西、山西境内,它遇到六盘山、吕梁山、太行山、秦岭的阻挡,沙尘颗粒在山脉之侧不断沉降。
距今260万年前,沙尘的沉降变得更加剧烈,不起眼的小小沙粒居然逐渐在地表上堆积出巨厚的黄土,最厚之处可达400余米,它覆盖了地表上的一切,包括黄河的河漫滩。
上方土层为黄土堆积
下方砾石众多的土层为古黄河河漫滩
上方土层为黄土堆积
下方砂砾岩红层丹霞
若沙尘覆盖处是面积较大的平坦区,则形成的黄土堆积也同样宽阔平坦,这种地貌被称为:塬
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长约80Km,宽5-18Km,面积约750Km2,四周为深切的沟谷,平坦的塬上有村庄和农田,从空中俯瞰,如果不是四周深切的沟谷提醒,我们几乎会把它等同于一望无际的大平原。
塬侵蚀切割后会形成墚
墚沿着原来丘陵的走向延伸,长度可达数千米到数十千米
图中公路延黄土梁延伸
若沙尘覆盖之处为孤立的小山尖,黄土堆积会呈现圆锥形,即为峁
墚侵蚀切割后也会形成峁
黄土峁
无数的塬、墚、峁相连成片,黄土高原便诞生了。这是一个被太行山、秦岭、古长城所围合的区域,总面积高达42万平方千米,它集中了地球上70%的黄土,是世界上最大、最厚、最连续的黄土覆盖区。
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其他高原那样“坚固”。沙尘堆积的土体疏松,遇水便会崩解,流经高原的数百条河流立即展开强大的侵蚀攻势。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前,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基本遍布高原。黄土之上发展出的仰韶文化,可谓当时华夏大地上的“经济文化中心”,其遗址点众多、农业发达,远远超过其他文化。
因为当时黄土高原山地中分布着广袤的森林,塬墚峁上则是丰美的草原,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高达53%。人类在黄土高原上放牧垦殖,森林与草原逐渐变为农田。
秦代北修长城、屯田开荒,森林覆盖率降至42%。
唐宋时期营建宫室、城市,大规模采伐黄土高原上的木材,森林覆盖率再降至32%。
明代在黄土高原北部修筑长城,并发动军民屯垦,此后长城沿线再也找不到成片的森林。
清代推行奖励垦荒制度,森林覆盖率降到历史极值:4%。
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平原向高原过渡、
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农业区向牧区过渡
各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脆弱
(1)自然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降水: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土壤:土质疏松,遇水崩解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2)人为原因:
毁林开荒;过度樵采;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水土流失,使得黄土高原原有的沟谷不断加宽加长,新的沟谷也不断涌现,大塬萎缩成了小塬,小塬萎缩成了墚、峁。
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
黄土地貌塬、墚、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士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型或月牙型土坑,坑内蓄水,植树造林
淤地坝是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民创造出的一种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增产粮食、帮助群众致富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被群众形象地称为“粮囤子”“钱袋子”
农作物品种改良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如今黄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部分山变绿了,黄河水也逐渐变清了。统计数据表明,1999年之前,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度大约是31.6%。2019年,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度达到了约63.6%,翻了一倍还多。以陕西省为例,绿色版图向北推移了近400公里,在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善的同时,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
人间仙境何处寻,最美不过子午岭
人间仙境何处寻,最美不过子午岭
陕北江南——南泥湾
黄土高原的苹果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级大产业,目前黄土高原地区苹果的种植面积占到全球的五分之一还多,产量超过了27%。
黄河三角洲从1855年以来共沉积了2300平方公里的新生国土,形成目前的海岸带。1996年以来,黄河三角洲北部沿岸正在不断受到侵蚀,其蚀退面积已大于黄河入海口新增土地面积。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如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B
C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B
B
D
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地区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如图为黄土高原某小流域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4~6题。
4.甲—丁四地中,土壤含水量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影响甲—丁四地土壤含水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子是(  )
A.土层厚度与热量 B.降水强度与植被
C.地势高低与坡度 D.土壤质地与风力
6.对改善该地区各类地貌的土壤水分条件,
均适用的措施是(  )
A.平整土地 B.打坝淤地
C.修鱼鳞坑 D.植树种草
B
C
D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近年来,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图示意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据此完成1~2题。
1.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氢能的优点是 (  )
A.绿色无污染 B.成本低
C.运输、储存方便 D.生产受时空限制小
2.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化了大同市的产业结构,未来大同市的产业发展方向主要是(  )
A.以煤炭产业为主导,发挥“煤都”作用
B.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制造业
C.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D.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
D
D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西域的哈密、吐鲁番乃至更远的中亚等地使节入贡时,由陆路进入嘉峪关东行至大同稍作停留,等待皇帝批复准许进京的使臣及人数。马市的繁荣和商业发展使大同形成客商云集、物品琳琅的大市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京包—包兰铁路的开通,大同煤矿得到大规模开发,现代工业得到发展。如图示意大同市地理位置。
(1)说明大同市形成的区位条件。
(1)位于河谷地带,地形平坦,适宜农耕;位于古代多条交通线会合处,交通便利;边境贸易的发展,促进人口集聚;便于军事防卫,形成军事重地;吸引人口聚集;临近河流,水源充足。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西域的哈密、吐鲁番乃至更远的中亚等地使节入贡时,由陆路进入嘉峪关东行至大同稍作停留,等待皇帝批复准许进京的使臣及人数。马市的繁荣和商业发展使大同形成客商云集、物品琳琅的大市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京包—包兰铁路的开通,大同煤矿得到大规模开发,现代工业得到发展。如图示意大同市地理位置。
(2)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大同市发展壮大的原因。
(2)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现代工业的发展;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及发展;形成地方行政中心。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西域的哈密、吐鲁番乃至更远的中亚等地使节入贡时,由陆路进入嘉峪关东行至大同稍作停留,等待皇帝批复准许进京的使臣及人数。马市的繁荣和商业发展使大同形成客商云集、物品琳琅的大市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京包—包兰铁路的开通,大同煤矿得到大规模开发,现代工业得到发展。如图示意大同市地理位置。
(3)为保证大同市长期繁荣,请提出发展建议。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高经济实力,增强对外竞争力和影响力;与周边城市协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打造和谐的人居环境。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位于保定市的雄县、容城、安新3县。距离北京、天津、石家庄和保定市分别约105千米、105千米、155千米、30千米。雄安新区是“无废城市”建设特例区;2019年10月,入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2019年12月,入选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
(1)简要说明我国规划建设雄安国家新区的原因。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级解北京人口过多、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大气环境差等城市病;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打造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分析以雄县、容县、安新县为核心区建设雄安新区的优势条件。
现有的开发程度低,发展空间充裕(可利用土地面积广且地价相对较低);地理位置优越,靠近北京、天津,有利于承接北京、天津的部分和产业;位于京津冀腹地,有公路、铁路与京津等地相连,交通便利;政府政策支持;位于华北平原区,地势平坦,有利于新区建设。
分析高新企业集聚到雄安新区对当地及整个京津冀地区产生的影响。
有利影响: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京津冀的产业升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不利影响:新区建设占用耕地资源。
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是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
雄安新区的建设对当地可能产生的影响?
①自然方面:城市不透水层增加,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当地的气候条件改变,热岛效应增强;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人口、产业的集聚,容易造成水源污染。
②人文方面:经济方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方面,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
文化方面,加强文化交流,有利于创新。
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是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
城市新区区位分析
人口迁移
人口问题
城市
城市化
城市环境问题
产业结构、产业转移
某城市新区
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
交通便捷度
生态环境
资源承载力
发展空间
政策驱动
区域发展需要
人口
城市空间结构
影响
自然
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打赢蓝天保卫战,2021年年底,“天津港—平谷”海铁联运(如图)首趟常态化班列搭载50个标准箱的物资抵达平谷,实现了海运、铁路与公路的无缝衔接,打通服务首都、辐射京津冀的智慧绿色物流新通道。据此完成1~3题。
1.实现该班列常态化运行,主要是为了(  )
A.减少运输费用 B.改善运输结构
C.发挥交通特长 D.增加货物运量
2.该班列常态化运行能(  )
A.减少集装箱货车上路 B.实现班列使用新能源
C.提高交通沿线绿化 D.缩短汽车运输路程
3.“天津港—平谷”海铁联运成为绿色物流通道的根本原因是(  )
A.提高天津港运力 B.方便人们出行
C.促进平谷发展 D.实现节能减排
B
A
D
张家口市距首都北京市180 km,是我国“东数西算”(将东部地区所产生的数据传输到西部地区进行存储和计算)重大工程、京津冀国家算力枢纽数据中心集群地,张家口地区的绿色能源,助力北京冬奥会场馆实现奥运史上首次100%清洁能源供电,读图,完成4~7题。
A
B
4.张家口市可重点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有(  )
①太阳能 ②沼气 ③风能 ④地热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与北京市相比张家口市布局数据中心集
群的生态环境优势有(  )
①夏季气候凉爽能耗降低 
②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低
③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高  ④可再生能源丰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张家口市距首都北京市180 km,是我国“东数西算”(将东部地区所产生的数据传输到西部地区进行存储和计算)重大工程、京津冀国家算力枢纽数据中心集群地,张家口地区的绿色能源,助力北京冬奥会场馆实现奥运史上首次100%清洁能源供电,读图,完成4~7题。
6.北京市与张家口市对接“东数西算”工
程有助于(  )
A.缓解张家口市资源紧张状况
B.缓解京张高铁的运输压力
C.带动张家口市产业向外转移
D.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7.北京冬奥会延庆高山滑雪等赛区实施生
态修复工程恢复青山绿水可能使该地区(  )
A.降水量减少 B.下渗量减少
C.地表径流减少 D.蒸发量减少
C
D
海草房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等优点,它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的沿海地带。海草房以厚石砌墙,通常有两面的屋顶,也有垒垛形的三角形屋顶,屋顶用晒干的海草苫盖,最厚处达4 m,屋脊的建造左右倾斜为50度角(如图),朝向大海的那一面通常还罩上渔网,用石块等小件重物作坠子垂脚。现在越来越多原先住在海边的年轻人,已经涌进了城市。即使在村子里居住,他们也宁愿选择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红砖红瓦的房屋已经悄然替代海草房了。
以“地”明“理”
聚焦特色 从命题选材视角把握区域命题热点
1.联系当地的气候特征,指出当地海草房的环境适应性。
山东沿海气候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海草房屋顶坡度大,易于排水,不易发霉;夏热冬寒,四季分明,海草房房顶及墙壁较厚,建筑材料保温隔热;多大风天气,海草房房顶层层压叠,用渔网覆盖,重物压制,防风效果好。
海草房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等优点,它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的沿海地带。海草房以厚石砌墙,通常有两面的屋顶,也有垒垛形的三角形屋顶,屋顶用晒干的海草苫盖,最厚处达4 m,屋脊的建造左右倾斜为50度角(如图),朝向大海的那一面通常还罩上渔网,用石块等小件重物作坠子垂脚。现在越来越多原先住在海边的年轻人,已经涌进了城市。即使在村子里居住,他们也宁愿选择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红砖红瓦的房屋已经悄然替代海草房了。
以“地”明“理”
聚焦特色 从命题选材视角把握区域命题热点
2.与红砖红瓦的大瓦房相比,说明海草房被称为生态民居的原因。
石块、海草等天然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建筑草料废弃后容易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与破坏;屋内冬暖夏凉,节约能源。
海草房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等优点,它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的沿海地带。海草房以厚石砌墙,通常有两面的屋顶,也有垒垛形的三角形屋顶,屋顶用晒干的海草苫盖,最厚处达4 m,屋脊的建造左右倾斜为50度角(如图),朝向大海的那一面通常还罩上渔网,用石块等小件重物作坠子垂脚。现在越来越多原先住在海边的年轻人,已经涌进了城市。即使在村子里居住,他们也宁愿选择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红砖红瓦的房屋已经悄然替代海草房了。
以“地”明“理”
聚焦特色 从命题选材视角把握区域命题热点
3.红砖红瓦的房屋已经在悄然替代海草房,说出海草房衰落的原因。
城市化发展,年轻人离开村庄进入城市;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冲击;海草房建造技术的凋零;近海养殖业的发展,建筑海草房的海草资源减少;大瓦房明亮宽敞,居住舒适。
太行山——中国曲峡的密集地带
位于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之间的太行山,是中国曲流峡谷(简称曲峡)最为发育的山脉之一。一些规模较大的主干河流,在流经太行山地区时,形成了众多犹如草原“蛇曲”一样的曲峡地理景观。
太行山为何能形成如此密集的深切曲流景观?
首先,发育深切曲流的整个太行山地区都是夷平面持续存在的地段——白垩纪末的北台期夷平面,以太行山为代表的全区的深切曲流,是从唐县期夷平面上随地面稳定抬升逐渐下切而成的。华北地块是一个大面积长期稳定的地块,这一地块在后期有升(山西山东)有降(河北平原),有重度抬升(山西高原),也有轻度抬升(鲁中南山地) 稳定地块保证了河流持续稳定的抬升和下切,保证了深切曲流的持续发育。
其次,大范围水平地层产状是深切曲流发育并得以完好保存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三,抗侵蚀、抗风化的坚硬岩性是深切曲流持续发育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还有不可或缺的外力——水。河北、山西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基本能保证河流的主要河段长年有水,特别是来自山西高原的大量泉水,更起到了保证作用。
1.从气候角度分析太行山区河流的典型水文特征。
太行山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明显,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于夏季,河流汛期以夏汛为主;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有结冰期。
太行山——中国曲峡的密集地带
位于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之间的太行山,是中国曲流峡谷(简称曲峡)最为发育的山脉之一。一些规模较大的主干河流,在流经太行山地区时,形成了众多犹如草原“蛇曲”一样的曲峡地理景观。
太行山为何能形成如此密集的深切曲流景观?
首先,发育深切曲流的整个太行山地区都是夷平面持续存在的地段——白垩纪末的北台期夷平面,以太行山为代表的全区的深切曲流,是从唐县期夷平面上随地面稳定抬升逐渐下切而成的。华北地块是一个大面积长期稳定的地块,这一地块在后期有升(山西山东)有降(河北平原),有重度抬升(山西高原),也有轻度抬升(鲁中南山地) 稳定地块保证了河流持续稳定的抬升和下切,保证了深切曲流的持续发育。
其次,大范围水平地层产状是深切曲流发育并得以完好保存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三,抗侵蚀、抗风化的坚硬岩性是深切曲流持续发育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还有不可或缺的外力——水。河北、山西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基本能保证河流的主要河段长年有水,特别是来自山西高原的大量泉水,更起到了保证作用。
2.描述太行山曲峡的形成过程。
太行山区在地质史上地形平缓,河流形成曲流;后来,地壳缓慢抬升形成太行山,河流落差不断加大,河流不断下切侵蚀形成峡谷,原来的曲流形态保留在峡谷中。
太行山——中国曲峡的密集地带
位于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之间的太行山,是中国曲流峡谷(简称曲峡)最为发育的山脉之一。一些规模较大的主干河流,在流经太行山地区时,形成了众多犹如草原“蛇曲”一样的曲峡地理景观。
太行山为何能形成如此密集的深切曲流景观?
首先,发育深切曲流的整个太行山地区都是夷平面持续存在的地段——白垩纪末的北台期夷平面,以太行山为代表的全区的深切曲流,是从唐县期夷平面上随地面稳定抬升逐渐下切而成的。华北地块是一个大面积长期稳定的地块,这一地块在后期有升(山西山东)有降(河北平原),有重度抬升(山西高原),也有轻度抬升(鲁中南山地) 稳定地块保证了河流持续稳定的抬升和下切,保证了深切曲流的持续发育。
其次,大范围水平地层产状是深切曲流发育并得以完好保存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三,抗侵蚀、抗风化的坚硬岩性是深切曲流持续发育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还有不可或缺的外力——水。河北、山西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基本能保证河流的主要河段长年有水,特别是来自山西高原的大量泉水,更起到了保证作用。
3.说明太行山曲峡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有利影响:曲峡景观独特,利于发展旅游业;水能资源丰富,利于筑坝发电。不利影响:曲峡地区山高坡陡,不利于发展耕作业;山高谷深,交通不便。
下 课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