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示范性高中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示范性高中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示范性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在推进劳动变革的同时,也为劳动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
人工智能带来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果生产劳动由人工智能承担,那么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否还有意义。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明确人工智能是否真的取代了人的生产劳动。事实上,认为“无人化”等现象意味着人工智能取代生产劳动是只看表象不看本质的。人工智能并没有取代人的劳动,生产劳动的主体依旧是人。
“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是社会化大生产下总体工人社会协作的结果。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不用直接接触劳动对象,而是可以间接接触劳动对象,即“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这在智能化生产过程中就表现为有的人负责训练数据,有的人负责算法设计,有的人负责机器生产,有的人负责机器运行。而在工厂的车间里,给人的感觉是劳动者不在流水线旁边,生产全部由机器“代劳”了。这些劳动协作的结果就是让“劳动自身仅仅是这个体系里的一个环节”。所以,人工智能时代,生产劳动的主体还是人,是不同劳动者协作下生成的总体工人。如此一来,人工智能时代,生产劳动依旧具有与教育结合的意义。只是这时的劳动教育不应该停留在原有的技术水平上,而是应该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开展智能化的劳动教育。
人工智能时代对劳动教育的第二个挑战——劳动教育内容更新的挑战。在以往的劳动教育内容中,其结合的生产劳动形式是机器化大工业生产,所以在教育形式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物质生产劳动教育。又因为劳动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将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除了是让劳动者学会生产劳动进而保证自身的先进性以外,以劳育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逐渐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此意义上,劳动教育就包含了掌握劳动技巧的教育和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的教育。也只有如此,崇尚热爱劳动、辛勤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才能够通过教育的方式在劳动的延续过程中传承下来。
劳动教育的内容要进一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以体力劳动教育为主发展为以智能劳动教育为主。校园里的劳动教育大多表现为卫生劳动、义务劳动、公益劳动等,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体力劳动掌握基本劳动技巧,培养公益心和服务精神,树立勤劳的价值观念等。但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会进一步取代许多体力劳动形式。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里,需要与时俱进地跟进智能劳动教育。智能劳动教育就是教会受教育者基本的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涵盖新型人机伦理关系的新型劳动价值观等。
(节选自刘伟兵《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研究》)
材料二:
当代青少年从“劳动光荣”的传统价值观转向“劳动幸福”的现代价值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过去相比,当代青少年在生活、学习以及实践等方面关注的焦点从集体转向个人,由从外部获得对劳动的肯定转向劳动本身是否能够肯定自己。“劳动光荣”与否已经不是青少年关心和认同的焦点,他们关心的是能否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幸福。关注自身,是当代青少年的一大特征,所以往往被冠以“特立独行”“独来独往”以及“个性鲜明”等特点。从这些性格的变化就可看出,当代青少年不再是以集体主义为活动、思考以及表现的优先原则,更多是从自身出发,敢于表达、表现自己。在劳动价值观方面同样也是如此。学校开展的活动、开发的劳动如果还停留在过去那种单纯“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基础上,青少年势必会有排斥感,对劳动的天然亲切感也会随之降低。相反,他们更加愿意参加具有挑战性,能够发挥他们潜能和表现他们智力的劳动,在这些活动或劳动之中,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主意以及创意表达出来。
第二,与过去相比,当代青少年越来越愿意参加创造性的活动或劳动,也越来越排斥繁复、简单和机械的劳动。在20世纪的中小学中,学校组织的劳动一般都属于“体力活”,如打扫卫生、做家务活。这些体力劳动固然重要,依然是学校劳动教育的必修课,但是就价值观的真实基础来说,已经不是当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轴心和目标。我们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将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与劳动教育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劳动不仅是我们社会得以发展、国家得以强大的根本动力,而且也是培养青少年符合时代的劳动价值观的根本途径。创造性劳动包括智力开发型、社会参与型、动手操作型、团队合作型等方面的劳动,体力劳动就只是作为这种劳动创造性发现和锻炼的基础。
(节选自王绍梁《从“劳动光荣”到“劳动幸福”当代青少年劳动价值观的转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时代,“智能化”的生产现象改变了生产劳动的形式和本质。
B.传统的劳动教育注重物质生产劳动教育,忽视了劳动促进人发展的教育。
C.智能劳动教育除了能让青少年掌握智能劳动技术,还能让其形成新的劳动价值观。
D.当代青少年在劳动价值观上关注劳动能否肯定自己,更关注从外部获得对劳动的肯定。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推进了劳动的变革,也改变了很多人对于传统劳动的看法。
B.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虽面临内容更新的挑战,但劳动精神的教育仍需传承。
C.当代青少年关注自身的特征决定了他们不以集体主义为活动、思考及表现的优先原则。
D.打扫卫生等虽然已不是培养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轴心,但在学校劳动教育中依然重要。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人工智能时代生产劳动主体依旧是人”观点的一项是( )
A.某智能工厂的流水线无需工人值守,机器可24小时自动完成产品组装。
B.某科技公司组建团队,分别负责AI模型的数据标注、算法优化和模型测试。
C.某农业基地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农民只需在办公室通过电脑操控设备。
D.某快递公司采用智能分拣系统,大幅减少分拣工人数量,提高分拣效率。
4.当今许多青少年不愿意参加体力劳动,认为“体力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请你结合两则材料,提出反驳的意见。
5.某中学计划开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实践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谈谈该活动应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时代劳动特点,从而吸引当代青少年积极参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人回家
萧乾
“上”人先生是鼎鼎有名的语言艺术家。他说话不但熟练,词儿现成,而且四平八稳,面面俱到。他的语言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概括性——可就是听起来不怎么具体,有时候还难免有些空洞啰唆;其二是民主性——他讲话素来不大问对象和场合。总之,他满口离不开“原则上”“基本上”。这些本来很有内容的字眼儿,到他嘴里就成了口头禅,无论碰到什么,他都“上”它一下。于是,好事之徒就赠了他一个绰号,称他作“上”人先生。
这时已是傍晚,“上”人先生还不见回家。他的妻子一边照顾小女儿,一边烧着晚饭。忽听门外一阵脚步声,说时迟,那时快,“上”人先生推门走了进来。做妻子的看了好不欢喜,赶忙迎上前去。
妻:今儿个你怎么这样晚才回来?
上:主观上我本希望早些回来的,但是出于客观上难以逆料、无法控制的原因,以致我实际上回来的时间跟正常的时间发生了距离。
妻(撇了撇嘴):你干脆说吧,是会散晚啦,还是没挤上公共汽车?
上:从质量上说,咱们这10路公共汽车的服务水平不能算低,可惜在数量上,它还远远跟不上今天现实的需要。
妻(不耐烦):大丫头还没回来,小姐子直嚷饿得慌。二丫头,拉小妞子过来吃饭吧!
(小妞子刚满三周岁,怀里抱着个新买的布娃娃,一扭一扭地走了过来。)
妞:爸爸,你瞧我这娃娃好看不?
上:从外形上说,它有一定的可取的地方。不过,嗯,(他扯了扯娃娃的胳膊)不过它的动作还嫌机械了一些。
妞(撒娇地):爸爸,咱们这个星期天去不去公园呀?
上:原则上,爸爸是同意带你去的,因为公园是个公共文娱活动的地方。不过——不过近来气候变化很大,缺乏稳定性,等自然条件好转了,爸爸一定满足你这个愿望。
妻(摆好了饭菜和碗筷):吃吧,别转文啦!
(正吃着饭,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推门走进来,这就是“大丫头”,她叫明,今年上初三。)
明:爸爸,(随说便由书包里拿出一幅水彩画,得意地说)这是同学送我的,听说是个青年女画家画的。你看这张画好不好?
上(接过画来,歪着头看了看):这是一幅有着优美画面的画。在我看来(沉吟了一下),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一点,自然跟画家在艺术上的修养是分不开的。然而在表现方式上,还不能说它完全没有缺点。
明:爸爸,它哪一点吸引了你?
上:从原则上说,它既然是一幅画,又是国家级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那么,它就不能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明(不服气):那不成,你得说是什么啊!(然后,眼珠子一转)这么办吧,你先说说它有什么缺点。
上:它有没有缺点,这一点自然是可以商榷的。不过,既然是青年画家画的,那么,从原则上说,青年虽然总有她生气勃勃的一面,却也必然有她不成熟的一面。这就叫作事物的规律性。
明:爸爸,要是你问我为什么喜欢它呀,我才不会那么吞吞吐吐呢。我就干脆告诉你。我喜欢芦苇旁边浮着的那群鸭子。瞧,老鸭子打头,后边跟着(数)一、二、三、四……七只小鸭子。我好像看见它们背上羽毛的闪光,听到它们的小翅膀拍水的声音。
上:孩子,评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你怎么能只抓住一个具体的部分?而且,“喜欢”这个字眼儿太带有个人趣味的色彩了。
明(不等“上”说完就气恼地插嘴);我喜欢,我喜欢。喜欢就是喜欢。我总归还告诉了你我喜欢它什么,你呢?你“上”了半天,(鼓着嘴巴,像是上了当似的)可是你什么也没告诉我!
妻:大丫头,别跟你爸爸费嘴啦。他几时告诉过谁什么!
(选自1957年《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萧乾希望能在更广大的现实人生中探求真知,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和时代中去。恰在此时,萧乾认识了巴金,这是萧乾的另一个“师傅”,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师傅。
巴金是一位有着强烈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作品始终与时代的脉搏相呼应,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巴金一再叮嘱萧乾“一个对人生、对现实社会没有深刻理解的人极难写出忠于时代的作品”,总是启发萧乾“走出童年回忆那个狭窄的主题,写点更有时代感的东西”。在巴金的启发下,萧乾意识到了自己早期作品题材狭窄、缺少时代感的缺陷,决心把创作视野放宽一些。由于一种新因素的介入,他的创作开始呈现出别样的品格。
巴金是一位敏感、单纯、热情而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他的作品热情、酣畅,极富有感染力。萧乾觉得“他是用心灵蘸着血和泪直接同读者对话的一个作家,不是用华丽的词藻而是用真挚的感情来直扑人心的”。巴金非常强调情感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与生活相一致的情感的艺术表现,他要求萧乾带着情感去写作,每当他读到萧乾满蕴情感的作品时,总是由衷地感到高兴。
巴金是小说创作的大家,故事情节纷繁复杂,人物形象各具特色,缜密严谨的长篇结构已经成为他创作的基本体式。而萧乾的小说,则情节简单,人物单一,结构小巧,和巴金的小说比较起来不够大气。巴金从自己的创作习惯和审美倾向出发,常常期望萧乾能写出一些长篇来,但萧乾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成。
(摘编自郑娟《文化合力与理性超越——浅论萧乾小说创作与京海文化》)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人先生是鼎鼎有名的语言艺术家。”这样的开头提纲挈领,同时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文章借助了舞台剧本的写作方法,人物语言特别具有个性化,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体现了作者的生活洞察力。
C.文章在对话中塑造人物形象:针对一幅画,“上”人先生与其女儿都发表了看法,突出了“上”人先生的鲜明个性。
D.文章以“‘上’人回家”为题,能够启发读者思考“上”人先生在家庭以外的生活表现。
7.下列与材料有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人先生的妻子说“他几时告诉过谁什么”,是说“上”人先生从来不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别人,而总用“基本上”之类的语言搪塞。
B.“基本上”是“大体上”的意思,例如“书稿到年底基本上可以完成”,意思是书稿的主体结构可以完成,但还需要大量材料进行充实。
C.“抽象名词+上”是在现实语言环境中被大量运用的结构,表示“某某方面”,例如“主观上”“客观上”等。
D.《“上”人回家》以家庭生活为依托,塑造了一位呆板、教条的现代人,讽刺了其封建思想。
8.萧乾把巴金称作他的“挚友、畏友、益友”,请结合材料二对此作简要说明。
9.请结合材料二对萧乾小说的评论,以“简单与不简单”为题写一则关于《“上”人回家》的文学小评论,列出评论要点,并作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马周,为浚仪令崔贤育所辱,遂感激,西之长安,止于将军常何家。贞观初,太宗命文武百官陈时政利害,何以武吏不涉学,乃委周草状。周备陈损益四十余条。何遂以闻。太宗大骇,召问何,遽召周,与语,甚奇之。直门下省,宠冠卿相,累迁中书令。
(节选自刘肃《大唐新语·举贤》)
材料二:
李勣,本姓徐,初仕李密。及李密反叛伏诛,勣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勣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勣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勣顿首见血,泣以陈谢。
(节选自《旧唐书·李勣传》)
材料三: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的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
材料四: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征,言其阿党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此事,乃言者不直。遂令彦博谓征曰:“尔谏正我数百条,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自今以后,不得不存形迹。”居数日,征进言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曰:‘因何不存形迹 ’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未闻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衰,或未可知!”太宗瞿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征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
(选自《贞观政要·直谏》)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朕今委任A李勣于并州B遂得突厥C畏威D远遁E塞垣安静F岂不胜G数千里H长城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位居第一,与《屈原列传》“新沐者必弹冠”的“冠”字意思不同。
B.“惟远筑长城”与“塞上长城空自许”(《书愤》)两句中的“长城”含义相同。
C.刀笔,古人记事用竹木简牍,以笔书写,如有讹误,则以刀削除,文中指文章。
D.居,经过,与《登泰山记》中“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的“居”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初年,太宗令百官陈时政利害,常何委托马周草状,马周切中时弊,陈述四十多条。
B.唐太宗对李勣甚为优待:李勣重病,验方说用胡须烧的灰可以医治,太宗就剪下胡须给他和药。
C.唐太宗认为选拔官员要看他的德行,就接受杜如晦的谏言,依照两汉时的法令,改由各州郡推荐人才,并废止了功臣实行世袭封官授爵的制度。
D.有人告发尚书右丞魏征,说他偏袒亲戚,虽最后查明是告发者歪曲事实,但是皇帝还是让人转告魏征要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周,为浚仪令崔贤育所辱,遂感激,西之长安,止于将军常何家。
(2)征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
14.唐太宗任用马周、李勣、魏征等贤才开创了“贞观之治”,充分体现了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说说唐太宗是如何对待人才的?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岁①(节选)
【宋】苏轼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守岁(节选)
【宋】苏轼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②。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注】①宋仁宗嘉祐六年十一月,苏轼应制科入三等,以“将仕郎大理寺评事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第二年年终岁末,苏轼想回汴京和父亲、弟弟团聚而不得,回想故乡岁暮的淳朴风俗,写下组诗三首寄给自己的弟弟苏辙。组诗的小序为:“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②挝(zhuā):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岁》中,一、二句运用互文手法,通过对东邻西舍酒熟肉肥的正面描写,来突出浓厚的新年氛围。
B.《别岁》中,三、四句“一日欢”与“穷年悲”对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情感细腻,令人动容。
C.《守岁》中,诗人善于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且”“畏”二字将儿童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致入微,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D.组诗虽是诗人因为在外做官,过年时思念故乡和亲人不得归而作,但其主旨却远不止于此。
16.两首诗节选的部分都写到了“岁”,但二者各有侧重,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何以解忧?曹操说有杜康,李白说访名山,陶渊明则在《归去来兮辞》中以“ , ”两句作出了回答。
(2)一篇《漫话成语,巧学文言》的学术论文中提到,我国的成语有很多都来自古诗文,比如“善始善终”就源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里的“ , ”这两句。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千年的积淀,汉字深刻地反应出古人的生产文化。它充分把古人如何谋生,如何顺应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展现出来。如果我们把相关的汉字聚合起来,就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生产文化类型。
在一些汉字中,我们能看到人与各种动物近距离的接触以及对它们精细的观察。如动物的古文字象形字,大都能突出它们外形的特点,“鹿”强调它枝杈般的犄角,“虎”强调张开的巨口与獠牙,“马”突出奔跑时飞扬飘舞的鬃毛,各有区别;牛和羊只描绘它们的头部——牛角上卷,羊角下弯,区分很明显。这说明人们对动物不仅有着近距离的接触,而且观察得极细。那么,这种观察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文化呢?原始时代,人与动物共生、共处,通过观察动物,人们发现那些对人类生活有威胁的猛兽,也发现那些可以共存,或者适合捕猎的动物。
而这样细致的观察,又是因为人类的生活与动物界有着密切的联系。面对这么多的动物,古人在造字的时候,( ),可见那时候的人和动物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看从“犬”的一些字反映出人与狗怎样的关系。
一方面,狗在古代多为猎犬,行动迅猛,速度很快。第一个“猝”字,《说文解字》说“犬从草暴出逐人也”,说的是狗在草丛中藏着,“噌”一下就窜出来的样子,这也是成语“猝不及防”的含义。第二个字是“默”,沉默的“默”为什么从“犬”呢?《说文解字》解释为“犬暂逐人也”,狗飞快地追逐人,这是护卫的狗,它要追赶、保护自己的主人。在主人跟前狗是不叫的,因此与“沉默”有关。
一方面,狗从很早起就在人们生活中负责看门、看家。第三个是“狱”字,在古代是“打官司”的意思。《说文解字》解释为“二犬所以守也”,是用狗看着打官司的两个人,不让他们跑掉。最后一个是“独”字,《说文解字》解说为“羊为群,犬为独也。”这是牧羊犬。大家如果见过放牧的话,就会知道,一定是一只狗管着一群羊。总之,狗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很大,它可以帮助打猎,也可以用来看门, ① 。在这些从“犬”的字中,我们能够看到在早期人类文化中, ② 。
18.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动物的特点既能够栩栩如生地展现,又能够有所区别、不为混淆
B.动物的特点既能够有所区别、不为混淆,又能够栩栩如生地展现
C.既能够有所区别、不为混淆,又能够栩栩如生地展现它们的样态
D.既能够栩栩如生地展现它们的样态,又能够有所区别、不为混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四处表述不当(含语病、字形、标点)。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作者在分析四个从“犬”的汉字时,引用《说文解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在学习“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时,为增进同学们对汉字的了解,丰富文化知识,班级举办了“汉字探秘”解说活动。请你结合材料相关内容,从汉字的象形、表意特点,对下列三个汉字进行解说。
突、休、塵(尘)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习近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C 3.B 4.①青少年要通过体力劳动掌握基本劳动技巧,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传承传统的劳动精神;②体力劳动是未来智能劳动创造性发现和锻炼的基础。 5.①设计的活动形式应体现劳动的协作性,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多是总体工人社会协作的结果;②设计的活动内容应适当融入体力劳动和人工智能因素,培养青少年的劳动精神和新型劳动价值观;③设置具有挑战性、能发挥青少年潜能和智力的活动环节,让他们能在活动中表达想法和创意,满足其从劳动中肯定自我的需求。④设计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活动,比如,智力开发型、社会参与型等等劳动类型可以提升青少年参与的兴趣,使学校的劳动教育和青少年的劳动价值取向与时俱进。
6.A 7.C 8.
①巴金指导萧乾进行文学创作,他把自己在创作上的心得和萧乾分享,比如,对人生、对社会要有要有深刻的理解;再如,情感对文章的作用。他完全无私,一片挚诚,故为“挚友”。
②巴金对萧乾的创作要求严格,文中“一再叮嘱”“他要求”等词语可以看出巴金对萧乾寄予期望,要求严格,故为“畏友”。
③巴金的指点帮助,使得萧乾在文学上受益匪浅,使得萧乾意识到自己作品的缺陷,并“开始呈现出别样的风格”,进步巨大,故为“益友”。 9.
①情节简单,人物关系简单。小说情节仅仅围绕一户人家晚饭时间的人物对话展开,且涉及的人物也只有妻子、丈夫、女儿,没有其他人物。
②表达的主题不简单。小说在对话中展现了“上”人先生的个性,让读者可以一窥其在生活中的无原则、无是非的态度,主题深刻,引人思考。
10.BEF 11.B 12.C 13.(1)马周,被浚仪县令崔贤育羞辱,于是心中感慨激愤,向西前往长安,住在将军常何家中。
(2)魏征于是下拜说:“我把自身奉献给国家,遵循正道去行事,一定不敢有任何欺骗、辜负(国家或君主)的行为。” 14.
①识才拔才。唐太宗通过常何发现了马周,并提拔马周,表明他善于发现人才、提拔人才。
②知人善任。唐太宗安排李勤镇抚边境,突厥畏惮,表明他善于发现人才的特点,用其所长。
③爱才敬才。太宗在李勤暴病时,亲自剪须为其和药,表明其对人才真诚相待:唐太宗面对魏征的进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虚心认错,表明他礼贤下士。
④广求贤才。太宗与杜如晦商讨选拔人才的标准,表明他既求贤若渴,想要广纳人才,也表明他重视人才的品德。
15.C 16.①《别岁》:侧重告别旧岁的豁达。 诗人劝人莫叹别离,主动辞旧迎新,体现超脱时光流逝的坦然。
②《守岁》:侧重珍惜当下的勉励。 诗人直言把握今宵、奋力有为,彰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7.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18.D 19.①“反应”改为“反映”;
②“数千年的积淀”改为“经过数千年的积淀”;
③“充分”应放在“展现”前面;
④“顺应自然”“征服自然”之间的逗号改为顿号。 20.①增强权威性:引用古代权威字书,使分析更具说服力;
②追溯字源本义:通过解释造字意图,揭示人犬关系的文化内涵;
③生动阐释汉字表意特点:将字形与字义关联,体现汉字象形、会意的功能。 21.①还可以放牧 ②人和动物的关系极其密切 22.突:“穴”表洞穴,“犬”从穴中猛冲而出,本义为“突然窜出”,体现古人对动物行为的观察。
休:“人”倚靠“树木”歇息,本义为“休息”,反映古人农耕劳作中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塵(尘):小篆字形为“鹿”奔于“土”上,扬起飞土,本义为“尘土”,体现狩猎时代对动物足迹的细致观察。
23.例文:
实践出真知,笃行以致远
陆游的诗句深刻揭示了实践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的论断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三位伟人的话语,共同指向一个真理:实践出真知,笃行以致远。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一切知识的源头活水。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不畏艰险,踏遍千山万水,亲自尝试验证各种草药的药性。他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才得以完成这部药学巨著。天文学家哥白尼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和研究,才提出了日心说,打破了传统的地心说观念。正是实践,让他们能够突破前人的认知局限,获得真正的知识。
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科学领域,无数的理论和假说都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但直到后来通过对日食现象的观测,证明了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才使得这一理论得到了广泛认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让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之路,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反之,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不经过实践的检验,那么再好的理论也只是空中楼阁。
实践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强大动力。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实践,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品种,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不仅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也让他个人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乔布斯带领苹果团队不断实践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例子充分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个人的价值。
当然,我们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忽视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正确的理论能够为实践提供方向和方法,而实践则能够检验和发展理论。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让我们牢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实现个人梦想和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