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砚山一中2025年秋季学期高三年级9月月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只有…才能…”错误。由原文“《诗经》中记述了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
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本:提出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
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可知,选项缩小了范围,说法过于绝对。)
2.D汇A.“因此他把诗置于道德修养的最高层面”错误。由原文“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
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普人性。孔子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把诗与礼乐并立。对
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因此,他提出‘不学诗,无以言”可知,诗是道德修养的第
一个层面,道德修养的最高层面是“用音乐完善人性”。B.“后来的学者都要认直研究《诗经》”错误。由原文
“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可知,孔子的“诗教”观为后世文学创作
提供了思想资源,但并未强制要求所有学者必须研究《诗经》。C.“完全是为了改善民生,发展生产”错误。由
原文“许多儒家学者都先后提出民贵君轻、民本君末等君臣关系理论,虽然目的大都是为了‘存社稷、固君位
达邦宁’,但客观上对于改善人民的生存状况、发展社会生产也有积极作用”可知,原文明确说明需家德政主
张的主要目的是“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维护统治秩序),而非“完全”为了民生,材料强调改善民生是德政
的客观效果,而非主观目的。]
3.C(材料二的观点主要是儒学在注重修身立德、倡导善待他人,主张以德治国、提倡尊师重教等方面给人智慧
和启迪。A强调了道德对修身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二中“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格”的观点,可作为论
据。B.体现了儒家博施济众、仁民爱物的情怀和以经世济民为志向,与材料二中“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
格”中要求君子具有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的内容相符,可作为论据。C体现的是一种愚民思想,与材料
中主张以德治国,强调民为邦本等观点不符,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D.体现了儒家侣导的善待
他人的思想,符合材料二中“侣导善待他人,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观点,可作为论据。)
4.相同点:①都谈到了修身可以培养理想人格和完善道德:②都主张君主通过修身可以实现以德治国。(2分)
不同点:①材料一主要谈孔子注重通过学诗来修身:②材料二谈修身重在反思自我。(2分)
5.①以经世济民为志向,具有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②谦逊礼让,仁爱宽容,营造和谐社会。③重视礼乐教化,
富国安民。④德教为先,因材施教。(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6.C[“推动情节的发展”错误。文中插入的两首诗歌主要是总结相关故事内容(如第一首总结李逵未细查便认
定宋江抢人,第二首总结山林客说出强盗身份),使叙事节奏发生变化,并未体现“推动情节的发展”的作用。]
7.C(“这直接反映出宋江的用人才能”错误。追问强盗线索时,李逵的恫吓与燕青的安抚是二人性格与配合的
体现,让二人共同前去,间接地、从侧面反映出宋江的用人才能。)
8.①李逵心思单纯。刘太公说宋江夺了女儿,他不假思索便相信:听得宋江抢占民女,便着急上山问罪,不顾后
果。②李逵做事全凭本心,不受礼俗约束。借宿被拒时,他认为借宿一晚不打紧,便闯人庄子:以为是哥哥宋
江做了不平之事时,他也不因私情而犹豫。③烂漫,即坦荡、不做作。李逵性情爽直,坦率自然。输了赌约,
认为负荆请罪不如割了头干净:在宋江提出让他戴罪立功之时,他激动得“跳将起来”。(每点3分,答出任意
两点即可)
9.示例:环境描写:①语句:“是夜,月色朦胧。【写月色朦胧,一为写跟踪,视物不清便于跟踪;二为写人物,月色
迷蒙中,燕青仍能一箭中敌,突出其箭法之高。】《3分)
水浒之义:①语句:“既是宋江夺的,我去讨来还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体现出侠义精神。】②语句:“宋江
道:‘只教他捉得那假宋江,讨得刘太公女儿来还他,这等方才饶他。【表面是惩罚李逵,实则为救助刘女,写
出宋江“侠义。”】③语句:“宋江道:‘城人有二,你独自一个,如何近傍得他?再叫燕青和你同去。”【虽然李逵
误会宋江,宋江仍为李速考虑,担心他安危,体现了兄弟之“义。”】(3分,任意一句即可)
10.BCE(“黄子琰为吾故邪”是判断句,“邪”为句末语气词,其后B处断开;“合罪”是动宾短语,故C处断
开:“如…”与“虽…”分别领起两个句子,形成假设复句,故E处断开。故选CE。)
11.D(A.正确。“齿”,年龄/提及/并列、同列。句意:年龄比我大。/不值得一提。/君子不屑与之并列。B.正
确。“就”,赴任/靠近、接近。句意:不去赴任。/金属制成的刀剑靠近磨刀石就变得锋利。C正确。“刑”,
受刑罚/通“型”,做榜样。句意:有的死了,有的判刑,涉及数百人。/先以自身德行给妻子树立榜样,推广到
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D.错误。“识”,见识记得、知道。句意:董卓死后,蔡邕发出一声叹息,是没有
见识。/你知道那些典故吗?)
12.C(“董卓先后两次,派公车征召申居蟠和荷爽、韩融等十四人,每次都是只有申居蟠一人不去应召”错误。材
料一中“中平五年,复与爽、玄、韩融等十四人并博士征,不至。明年,莹卓立献帝,蟠及爽、融、纪等复俱公车
征,惟蝠不到”,中平五年那次征召并非董卓派公车征召,并且也没有表明每次都只有申居蟠一个人未
成召。)
13.(1)申屠蝠的品行美好,是别人很难做到的。他安于贫贱乐于隐居,不因为困窘或发达而改变节操。(“至行
美义”,品行美好:“鲜能”,很难做到:“潜”,隐居:“穷达”,困穿或发达。以上四点各1分)
(2)没过多久,荀爽等被董卓胁迫,向西迁都到长安(向西定都长安),京师一片混乱。(“居无几”,表示时间
短,没过多久:“为…所…”,被动句,被:“西都”,向西迁都。以上三点各1分,句意1分)
14.①中屠蟠自身安贫乐道,多次拒绝征召,坚守自己的气节。②巾屠蟠有敏锐的洞察力。③巾屠蟠按照礼节、
道义或行动、或停止,符合君子之道。(每点1分)
15.A(“接若借友人的询问”错,“北归”句是诗人询问友人何日才能北归,而非友人询问。)
【高三月考·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11018C砚山一中2025年秋季学期高三年级9月月考
语文试卷

2025.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主观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
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
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孔子


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孔子崇

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

乐之上。因此,他提出“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
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诗经》中记述了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
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本;提出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
西
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
化和感染。“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

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敬德、爱民、德政、忠孝
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
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
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阀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
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
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莫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为
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
材料二:
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是一种“人学”,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的学问。儒学有丰富的思想,
在许多方面能给人以智慧和启迪。
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格。儒家讲究修身做人之道。修身的目的,在于培养高尚的人
格和道德情操。修身重在反思自己,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孔子讲“修己以敬”,涵养智仁勇“三
达德”;孟子讲存心养性,养浩然之气;荀子讲“以诚养心,以礼正身”,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修身的
基本精神。儒家要求君子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志
【高三月考·语文第1页(共6页)】
11018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