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 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新课导入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其诗词作品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描绘了中国革命的壮丽画面,表现了一位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走进作者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另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国内和平协定》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并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4月22日毛泽东写下了这两则消息,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背景链接
背景链接
历史上“渡江战役”
公元208年秋,曹操率领三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结果……
公元378年,八月初八,苻坚发兵长安,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开始大举南侵;临淝水(长江支流)结果……
背景链接
渡江战役(详实背景)
1、我军以木质渔船渡江。
2、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上,共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历经三个月修建牢固的防御工事。
3、同时,以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江防舰队一部计有军舰26艘、炮艇56艘分驻安庆、芜湖等地的长江江面,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宜昌等地江面,沿江巡弋;
4、空军4个大队计飞机300余架分置于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陆军作战。
5、此外,美、英等国也各有军舰停泊于上海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挠人民解放军渡江。
国民党说:长江自古天险,曹操、苻坚都渡不过来,何况共产党?
背景链接
字词积累
字词积累
芜湖( ) 荻港( ) 诸城( )
督战( ) 歼灭( ) 泄气( )
溃退( ) 要塞( ) 锐不可当( )
摧枯拉朽( )


zhū
kuì
xiǔ

jiān
xiè
dānɡ
sài
溃( )溃退
馈( )馈赠
聩( )昏聩
kuì
kuì
kuì
摧( )摧枯拉朽
催( )催促
璀( )璀璨
cuī
cuī
cuǐ
字词积累

sāi( )
sè ( )
sài( )
塞子
闭塞
要塞

dānɡ( )
dànɡ( )
当之无愧
安步当车

kuì( )
huì( )
溃退
溃脓
字词积累
溃退:形容毫无秩序地撤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经管;组织计划;规划治理。文中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摧枯拉朽:本义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当:阻挡。
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功亏一篑: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
文体知识
新 闻
一、什么是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二、新闻的分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文体知识
新 闻
三、新闻(消息)有三个特点:
1.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不能虚构或夸张。 (真实性)
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及时性)
3.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还是所引用的背景材料、数字,都要完全准确可靠。 (准确性)
四、新闻六要素:6个W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故(why) 如何(how)
文体知识
新 闻
五、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1.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2.导语:一般为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了消息的核心内容。
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它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4.背景:指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5.结语:是消息的结尾,在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
注意: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则暗含在主体中。
文体知识
新 闻
标题
标题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主标(也叫正标):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标: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在主标之上)
副标: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在主标之下)
文体知识
新 闻
电头
电头在导语之前,一般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
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交代消息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世界五大著名通讯社: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探究新知
消 息
消息的格式
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
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探究新知
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右边的提示,标注出本则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和结语部分。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电头,也称“消息头”。
正文第一句是导语。
导语以下是消息的主体。
分析导语的作用?
导语作用:将“何时”“何人”“何事”交代得清清楚楚,概括了新闻的主要事实,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开始阶段的总体情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最后一句是结语。
探究新知
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对照消息的六个W,完成表格。
何时 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
何地 芜湖、安庆之间
何人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何事 南渡长江
何故 突破敌阵,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
如何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探究新知
1.客观性是新闻消息的重要特征,既表现在内容的真实客观,也体现在报道的准确及时上,这则消息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客观性?
任务二·分析特点,体会语言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既突出时效性,又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交待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探究新知
1.客观性是新闻消息的重要特征,既表现在内容的真实客观,也体现在报道的准确及时上,这则消息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客观性?
任务二·分析特点,体会语言
各个要素明确突出,客观准确地概括了新闻的主要事实,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探究新知
2.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感情与思想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任务二·分析特点,体会语言
这些词语感彩鲜明,既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
描写
我军
描写
敌军
褒义词
贬义词
探究新知
2.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感情与思想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任务二·分析特点,体会语言
国民党反动派的准备时间之久与溃退之快形成极大反差,突出了国民党军队的不堪一击,反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流露出胜利者的自豪。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描写
我军
描写
敌军
鲜明对比
探究新知
2.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感情与思想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任务二·分析特点,体会语言
景物描写带有抒彩,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透露出人民解放军的乐观自信。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描写
战果
描写
环境
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的速度之快,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激动兴奋的心情。
探究新知
3.浏览全文,品读消息的语言,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任务二·分析特点,体会语言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批注1】“已”即“已经”,表明解放军已经渡过长江。体现了消息语言的的准确性。
【批注2】“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体现了消息语言的的准确性。
探究新知
3.浏览全文,品读消息的语言,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任务二·分析特点,体会语言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批注1】“不到” 表明进攻时间短,“即已”“正向”表明进攻速度快。准确地概括了战斗进展情况,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批注2】“突破”“占领”“进击”等词语,准确地概括了战况,表现了我军攻势特点,抒发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探究新知
3.浏览全文,品读消息的语言,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消息语言的简洁性。
任务二·分析特点,体会语言
文章运用了一系列的四字短语: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
【效果】四字短语概括力强,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场面。音节短促,生动而有气势,与所表达的人民解放军的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课堂小结
内容上: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也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态。
你有什么收获?
写法上:消息内容五要素,结构五部分;表达的客观性与倾向性;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课堂练习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却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和战斗的情景?
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的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课堂练习
2.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彩 。找一找本文中的带有感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理由。
①其实,这是对新闻语言的片面理解。作者在写作新闻时,总是在文章中凝聚自己的感情的。②本文中的一些句子中的词语,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布置作业
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里发生了哪些好玩的新鲜事儿呢
请选择其中一件事写一则消息。注意要素明确,结构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