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语文9月学情调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闹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想,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B. 法、阴阳、名三家本身不吸收儒、道思想,导致后来灭绝,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
C. 儒、道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吸收,共存,形成了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思想流派。
D.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B.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C. 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性命为最高目标。
D. 材料三第一段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追求。
3. 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 儒家崇尚仁慈亲和、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补无华、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B. 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性命为最高目标。
C. 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D.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种类型的影子。请你以杜甫为例来证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今天早晨,仲尼起得分外的早,这是因为他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的缘故。扶着杖,立在门前,仿佛有什么期待似的,向着远方发呆。鸟儿们的晨歌将罢,草地上的露珠,一颗颗地映着旭日的光;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含着几分嘲讽的意味,但是他对于这些自然的景象,此时毫不注意;他只是想着,或者有一个弟子能够来吧,或者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吧!等到了绝望的时候,便这般说:咳,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事,哪能影子一般地随我一生呢!——衰弱的目光,无力地望着——北方的云雾已散,蔚蓝的泰山余脉,远远起伏地,展开在他的面前了。
他远远地望见一个衣冠楚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来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方才的兴奋,立刻又归于消歇;手扶着子贡的肩,师生两个缓缓地走了几步。你说它有时要崩堕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哪知出乎意外,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只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颓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堕的,如同哲人没有亡一样……
——赐呀……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石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之巅,叫了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俯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濛濛地。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了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劳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着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是自己打算定了的,终身作一个东西南北的流浪人;郑人为我编成歌谣,说我茫茫如丧家之狗,这四字,真是恰当啊!流浪的人,是没有家室的,我也是从没有一日以家室为怀。我的家室,早已任着它的自然而消灭了,家室啊,是我行为的障碍,是我思想之潮的堤防,我早已把它抛弃在比云还缥缈的虚无之乡了!死的,死了;散的,散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
我悔不该回到故乡,故乡于我,失尽了它的意味了。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悠悠荡荡,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了!后世呀,不可知的后世呀……
——后世,一定有认识先生的人……子贡寻不出另外可以安慰先生的话了,这淡如白水的慰语,丝毫没引起仲尼的注意——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的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的光荣!怎样的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现在,善良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第子,都个人走上个人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天呀,天呀,……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郁抑,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路岔开,却寻不着适当的话。
——先生,该是午餐的时候了吧?
——啊,——似乎仲尼没有听清。——午餐?
——先生的精神太疲劳了!
——咳,疲劳啊——
——先生到房子里休息休息——
——休息?
——我到菜圃里去剪一些菜,为先生煮汤吧!
——你去吧,我到房子里……
子贡一步三回顾地,怀里怀着鬼胎,不知将来究竟要发生什么变故,走到房后的菜园里去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得使人听着了万籁的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一九二五年七月作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二期,有删改)
[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弟子。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既交代了仲尼起床分外早的原因,也暗示了他身体的衰弱状况。
B.仲尼看到雄鸡便想到了仲由的一生,想到仲由像金星随太阳般的追随自己,这表现出他对仲由的思念和歉意。
C.仲尼慨叹“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面对已失尽了意味的故乡,他早就发出了“故乡真是荒凉”的悲鸣。
D.“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表明作为圣人的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聚焦孔子晚年心理活动,通过意识流手法将其孤独与绝望具象化,增强了情感的真实感。
B. “泰山” 意象从 “胸怀高朗” 到 “嵯峨却无气概” 的变化,象征孔子理想从激昂到崩塌的过程,是核心的情感载体。
C. 文中 “鬼棘苦笑”“坟茔踏平” 等意象构建了衰颓氛围,既渲染故乡的荒凉,也投射出孔子对文化根脉断裂的痛楚。
D. 小说结尾 “云霭笼罩” 的景物描写与开头形成对比,暗示孔子的情感从绝望转向释然,完成了精神的升华。
子贡原本因 “货殖的事” 途经此处,打算向孔子询问 “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但最终未能提及,请简要概括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4分)
文中孔子的形象与传统认知中 “圣人” 的形象有所不同,请结合 “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两目像着了疯狂”“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 等细节,概括这篇小说中孔子的独特形象特征,并分析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之为政之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
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粱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
故古圣王以审以尚贤使能为政,而取法于天。虽天亦不辩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节选自《墨子·尚贤中》)
材料二: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是以A民皆B劝其赏C畏其罚D相率而为E贤者F以贤者众G而不肖者寡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乎”为介词,相当于“于”,与《五石之瓠》中“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乎”用法相同。
B. “党”意为“偏袒、偏私”,与《论语》中“群而不党”的“党”意义不同。
C. “焉”表反问,意为“哪里,怎么”,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的“焉”意义相同。
D. 恶,意为“不善良,不好的”,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恶其声而然也”的“恶”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代圣人尊贤而任能,对于选拔上来的贤人则给予高官富贵,对于无能之人则免去其职位,由此,竞相为贤之风日起。
B. 贤者治理城邑的时候早出晚归,翻耕种植,栽种果木,收聚豆菜等,使得民众能够拥有足够的食物。
C. 墨子在论证上追求语言浅显、逻辑严谨和结构清晰,表达观点时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D. 材料二第二段从反面立意,指出如果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4分)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4分)
14. 墨子在《尚贤》中对“贤者”的行为作了具体阐释,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跌足①行。
【注】①“跣足”:xi n,赤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首联“风搅长空”,一个“搅”字写出了风的力度,渲染雪寒。
B.领联“不见飞禽影”,从视觉感受写出大雪天特有的凄寒寂静之景,“折竹声”从听觉感受写出积雪之重、雪势之大。
C.颈联写大雪覆盖大地、苍茫一色的景象,明丽、新奇的山景令诗人惊喜万分。
D.全诗无一个“雪”字,但却几乎句句都不离雪,描写形象生动,情感抒发自然流畅。
16.诗歌尾联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思想?请结合所学的两篇课文《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
(3)《<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贫乏童年赋予我顶高兴的事——跟随父亲沿乡庄川坝去看戏。庙会的戏从二月二“龙抬头”时开场,一出接一出。唱“大戏”的秦腔戏组表演专业。开午戏前,先唱一出折子戏,唱完后,戏场里已经 ① 。戏场里除了合围戏台的人群,还站满了贩卖各种小吃的商贩。
黄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喜欢吼两声秦腔。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小 ② ,会唱戏者多,男的起唱,女的随韵,群口齐唱一阵社火小曲,若觉得还不够过瘾,就摆阵打擂台,吼秦腔,不论是谁清吼两句,听起来都像模像样。
不论是《长坂坡》《火焰驹》,还是《窦娥冤》《铡美案》,只要幕布拉开,哪怕是短短的一折,都能升华成天籁,令听者 ③ 却又格外清醒。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熨平了心中的皱纹,内心的愁苦消散在粗犷、朴实的秦腔中。
在这八百里秦川上生活的粗犷而质朴的人们“不听秦腔,肉菜不香”。任何时候,当生活的重担压在人们身上的时候,总需要找到一些宣泄的出口,秦腔应该就是这样,生存的压力有多大,就有多么疯狂的呐喊。开着拖拉机奔跑在山道上的汉子,尽着嗓门儿吼起秦腔,吼来了山风、山雨和晨露,吼走了遍野逃窜的灌田鼠,吼回了颗粒归仓的五谷丰登。贾平凹曾说“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劳作的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能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中第一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递进。
B.第二段中的“不论”一词也可改为“不管”。
C.“羌笛何须怨杨柳”与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最后一段第一处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内。
20.画横线处的句子连用两个“只有也只能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老子眼里,水性有三:柔和、处下、变动。水,是柔顺温和的代名词。天上月光似水,人间柔情似水。它滋润山原,灌溉田畴,养鱼鱼肥,育花花俏,仿佛是布满大地的血脉,哺育着一切生命。与柔和联袂的,是善 “处众人之所恶”。人生于世,都厌恶卑湿低下,而水,①________。溪、谷、渊,广阔清旷,虚静幽深,水之趋下、善处,展现出来的正是不自大、不居功、谦和低调的博大襟怀。处处竞争、时相侵夺,在这个崇尚丛林法则的世界,水之处下,本质上是 “善利万物而不争”。②________,绝非得过且过、图安乐逸、什么事情也不干,而是以包容姿态容纳百川。“不争” 的最终结果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柔和、处下,为水的变化、运动埋下了伏笔。大千世界,水的变动是最神奇的。水化为汽,汽结为云雾雨露,悄悄然铺天盖地,夏雨滂沱,冬雪飘拂。因机而动之水,让这个世界呈现出多少迷人的景观: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③________,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分)
22.请根据上述文本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老子“以水喻道,透视人生”的三条至善之道,每条不超过10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一生倡导“克己复礼”,试图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尽管他深知当时诸侯纷争、礼崩乐坏,推行仁政的理想难以实现,但仍坚持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传播自己的主张。
《庖丁解牛》中,丁遇到牛“筋骨交错”的地方就避开,顺其自然,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孔子和庖丁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1. C 2. B 3. D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
B.“不吸收儒、道思想”错误,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错误,概念间并列不当。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由神本向人本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失之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故选B。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故选D。
4. ①引用论证,引用陈寅恪的名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可读性。
②举例论证,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③比喻论证,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5.①杜甫,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②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被誉为“诗史”。
③杜甫的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顺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 “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理解有误。依文意“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可知,仲尼惧怕的更多的是寂寞孤独,他仍然有所期待。故选D。
7.答案:D 解析:
A 项正确: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既保证叙事的客观性,又能深入孔子内心,意识流手法让精神困境更具感染力。
B 项正确:“泰山” 作为传统文化图腾,其状态变化与孔子的理想轨迹同步,是贯穿全文的核心意象。
C 项正确:衰颓意象群形成的压抑氛围,呼应孔子对文化传承的焦虑,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感。
D 项错误:结尾 “云霭笼罩” 与开头 “旭日映露珠” 形成对比,但并非 “转向释然”—— 循环的景物描写实则暗示情感在绝望中陷入永恒沉寂,凸显文化传承的困境。
8.①孔子神色、言语状态反常,子贡愕然,瞬间忘记繁文与辞令,陷入失语。
②孔子全程未提及政治相关内容,反而围绕个人困境展开,其强烈的痛苦情绪完全主导了对话,使子贡无从插入原本准备询问的 “政治意见”。
③面对孔子的悲痛与脆弱,子贡的角色从 “求问者” 转为 “安慰者”,自然无法再提及 “货殖途经” 的初衷与 “询问政治意见” 的计划。
9.(1)形象特征:
①生理上的衰弱者:一个受病痛困扰、身体机能衰退的普通老者,凸显出生命晚期的脆弱与无力。
②情感上的怯懦者:对孤独与死亡有着本能的畏惧。
③精神上的迷茫者(理想路上的孤独者):对理想破灭的绝望(“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对弟子离散的孤独(“死的,死了;散的,散了”),以及对自身价值的怀疑(“我又何益于他呢?”),陷入痛苦与迷茫。
(2)用意:
①通过刻画孔子生理与心理的脆弱,打破传统“圣人”的完美神话,还原其作为“人”的真实处境,凸显他在乱世中坚持理想的悲壮性;
③借孔子之 “困”,映射时代的精神困境,从而表达对时代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思考与关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墨子说:“现在王公大人统治人民、主持社稷、治理国家,想要长久保持而不失去,所以不明白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凭什么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呢?回答是:由高贵且有智慧的人去治理愚昧且低贱的人,国家就会安定;由愚昧且低贱的人去治理高贵且有智慧的人,国家就会混乱。因此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
所以古代的圣王非常尊崇贤人并且任用有才能的人,不偏袒父亲兄弟,不偏向富贵之人,不宠爱美色。把贤能的人选拔上来并且提拔他们,使他们富有并且尊贵,让他们担任官职;对没有才能的人就抑制并且罢免他们,使他们贫困并且低贱,让他们做仆役。因此百姓都因渴望赏赐而勉励自己,畏惧惩罚而争相做贤人,因为贤能的人多而没有才能的人少,这就叫做举荐贤人。然后圣人听他们的言论,考察他们的行为,察看他们的能力而谨慎地授予官职,这就叫做任用贤能。所以可以让他们治理国家的,就让他们治理国家;可以让他们担任长官的,就让他们担任长官;可以让他们治理城邑的,就让他们治理城邑。凡是所任用治理国家、官府、城邑的人,这些都是国家的贤人。
贤人治理国家,早上上朝而晚上退朝,审理案件处理政务,因此国家安定并且刑法公正。贤人担任长官,晚睡早起,征收关市、山林、湖泊的税利,来充实官府,因此官府充实并且财物不流失。贤人治理城邑,早出晚归,耕种种植、积聚豆类和粮食,因此豆类和粮食多而百姓有足够的食物。所以国家安定那么刑法就公正,官府充实那么百姓就富足。
所以古代圣王审慎地把崇尚贤能任用有才能的人作为治理政事的原则,并且取法于上天。即使上天也不分辨贫富、贵贱、远近、亲疏,对贤能的人就推举并且尊崇他们,对没有才能的人就抑制并且罢免他们。
材料二: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这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与君主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子女、弟弟、臣下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所以不孝不慈爱的现象都没有了。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窃?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又没有了。还会有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因此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现象就又没有了。假使天下之人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之间不互相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互相侵扰,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了。
所以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所以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子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解析】
【导语】《墨子》的这两篇文章阐述了墨子的治国思想,重点强调了“尚贤”与“兼爱”的价值。墨子认为,贤者能治国安邦,因而主张对其重用并重赏,这体现了对能力的重视。同时,他指出天下的乱象皆因缺乏爱,倡导人们如同爱自己般爱他人,以此达到天下大治。其论证逻辑严密,通过具体例证和对比论证,展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解决方案的思考。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百姓相互劝勉以获得赏赐,畏惧惩罚,争相做贤人,所以贤能的人多而没有才能的人少。
“是以”是连词,引出结论,后面紧跟“民皆劝其赏”,“民”是主语,“劝”是谓语,“赏”是宾语,结构完整,其后断开,故C处断开;
“劝其赏”“畏其罚”结构相同,语意完整,中间断开,故D处断开;
“相率而为贤者”,“相率”为状语,“贤者”做“为”的宾语,语意完整,其后停顿,故F处断开。 故选C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由愚昧且低贱的人去治理高贵且有智慧的人,国家就会混乱。/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大的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呢?
B.正确。偏袒,偏私/结党营私。句意:不偏袒父亲和兄弟。/与人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C.错误。意义不同。连词,于是/表反问,哪里,怎么。句意:一定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在哪里,于是能治理它。/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D.正确。不善良,不好的/厌恶。句意:怎么能不禁止不好的而鼓励相爱呢?/不是因为厌恶那声音才这样。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从反面立意”错,根据“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可知,是从正面进行假设。故选D。
13. (1)贤人治理国家,早上上朝而晚上退朝,审理案件处理政务,因此国家安定并且刑法公正。
(2)所以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所以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蚤”,通“早”;“晏”,晚;“狱”,案件。
(2)“以……为”,把……作为;第一个“恶”,怎么;“劝”,鼓励;第二个“治”,安定。
14.①治国:早朝晚退,察听案件,处理政务。
②治官:晚睡早起,征收关市、山林、川泽的税利,充实官家府库。
③治邑:早出晚归,翻耕种植,多聚豆粟。
15. C
16.①(尾联释义):尾联中劝说穿着棉袍人的公子不要说冷,因为路上还有为了生计光着脚丫走的樵夫。尾联通过“拥袍公子”与“跣足樵夫”的对比,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民本观念。
②《大学之道》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分别怎么体现的?
②亲民思想。《大学之道》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同情劳动人民,关心民众疾苦,是亲民的体现。
另:可替换《大学之道》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尾联中,诗人以“樵夫跣足行”的艰辛,暗示统治者应体察百姓疾苦,施行仁政。
③怜悯之心。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说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看到樵夫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脚丫心生怜悯,唤起读者的不忍人之心,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8.①人山人海 ②耳濡目染 ③如痴如醉
19.B
20.①“只有”意为单一,表明“秦川”戏曲的匮乏;“只能有”意为唯一,表明“秦腔”是唯一适应“秦川”地域特征和百姓的戏曲。
②两个连用,构成一种强调,进一步凸显了秦腔对于秦地及秦人的重要性。
21.① 偏偏向低处流② 这种 “不争”③ 没有这灵动的水
22.因为柔和,所以润物。
因为处下,所以不争。
因为变动,所以灵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