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荆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9月月考语文答案
B
【A.“只要……就……”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可知,条件关系错误,表述过于绝对。
C.“要求诗人克服自我,顺应自然和传统,在借鉴和模仿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诗艺”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可知,选项中“顺应自然和传统,在借鉴和模仿中形成”与原文“竞赛”“超越”的核心主张相悖。
D.“面临着在诗歌创作中个人体验和社会大生活无法协调的矛盾”错误。由原文“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可知,矛盾并不是无法协调。故选B。】
2.D
【D.根据“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可知,优秀的诗歌还应该有一定的艺术性。】
3.C
【 A(大跃进民歌):分析:这首诗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夸张口号和豪言壮语,虽然极具时代性,但缺乏深刻的个人情感和艺术意象,只是对当时社会风气和政策的直接反映,流于表面宣传,艺术价值有限。这是一个反面例子。
选项B(某当代口语诗):分析:这首诗记录了现实生活(便利店购物),但完全停留在“罗列简单事项”的层面,像一篇分行的流水账日记。它缺乏诗歌应有的意象、情感升华和语言美感,没有从日常琐事中提炼出更深层的意义,艺术性严重不足。这也是一个反面例子。
选项C(舒婷《致橡树》):分析:这是正确答案。诗歌创作于1977年,诗歌呼应了时代对女性独立、人格平等的呼唤(时代性、人民性)。但它没有空洞说教,而是通过“橡树”和“木棉”这两个核心意象,用“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分担寒潮”、“共享虹霓”等富有感染力的诗句,将深刻的时代精神转化为壮美的艺术形象,完美实现了时代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选项D(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分析:这是一首艺术成就极高的名篇,语言纯净,意象美好(大海、春暖花开)。但它更多地是表达诗人个人的理想化愿景和对世俗幸福的疏离感,其时代背景和社会性较为隐晦和私人化。它更侧重于哲学层面的超脱和艺术上的建构,而非直接与时代社会的脉搏“同频共振”。这是一个干扰项,用来区分那些艺术性高但时代性不直接的作品。】
4.①举例论证,以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为例论证诗歌创作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
②引用论证,引用朗吉努斯的话,“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
③对比论证,通过“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对比,论证“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一点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
5.①不仅要有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还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
②具备良好的诗歌素养,能让诗歌既展现新时代的崇高美,又有艺术美感。
③既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又能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一点2分,共6分)
C
7.B
8.①念诗背诗:口头传诵,大声念诗,培养兴趣,在客人面前背诗。②讲解诗歌:对念过的诗歌进行讲解和讨论。讲新的诗歌时,先讲解再读诗(一点2分)
9.①语言描写:“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变,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这句语言描写体现了儿童的活泼好动。“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这句语言描写透露了儿童天真的心思和担心。
②心理描写:“我”因“桃子”好吃而喜欢“人面桃花相映红”那首诗,体现出儿童真实有趣的馋嘴贪吃心理。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烧呢?这句心理描写是儿童的独有思维方式,体现了儿童的单纯。
③动作描写:“我”学诗时大喊大叫,赶鸭子入井等动作描写,写出了儿童的天真与单纯。
(一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CFH
B【两个弥都是“越来越、更加”的意思】
12.D 【应该是先分析“不可”,再谋“可”的策略】
13.(1)先帝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诣:拜访;凡:总共;乃:才;大意1分)
(2)在西边和各个民族和好,在南边安抚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 (和:和……和好;抚:安抚;西、南、内、外:名词做状语,在西边,在南边,对内,对外;大意1分)
14.①都有明确目标:意图巴蜀之地。(若学生答的是“荆州”也算对)②都了然形势:甘宁熟悉刘表、黄祖的情况,了解曹操的势力;诸葛亮对天下形势尽在掌握。③都有具体对策:甘宁建议先取黄祖,西据楚关,再图巴蜀;诸葛亮则提出了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4分,答出三点得5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甘宁字兴霸,是巴郡临江人。年少时就有才气,善于交往,有侠义。后来依附刘表,于是留在南阳,(甘宁)不被(刘表)重用,后来又转而投奔黄祖,黄祖又只把他当作一般的人来对待。于是归附吴国。由周瑜、吕蒙共同推荐,孙权对甘宁有着不一般的看待,就像对那些老臣一样对待他。甘宁(向孙权)陈述计策:“如今汉皇帝的地位日渐衰微,曹操越来越骄横,最终会成为窃取政权的人。荆州南部地区,山川交通便利,江河相互通达,实在是我们向西扩张的有利形势。我已观察过刘表,既没有远见,儿子又品行恶劣,不是能传承祖业的人。主上您应当趁早谋划,事不宜迟。谋划这件事的方法,应该先攻打黄祖。黄祖现在年老,已经非常昏聩糊涂,财物粮食也很匮乏,身边的人尔虞我诈,只追求私利,欺压苛求下级官吏与士卒,官吏士兵心生怨恨。舟船等战斗器具,废弃并年久失修,不重视农耕,军纪混乱。君主您如果发动进攻,一定可以打败他。打败黄祖后,乘胜向西,在西边占据楚关,形势就将更加广大,然后就可以逐渐地去谋取巴、蜀。”孙权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于是西征黄祖,果然擒获了黄祖,并俘虏了他所有的士兵。于是孙权交给甘宁一支部队,驻扎在当口。
材料二:
先帝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经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连,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州、益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宛地、洛阳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就可以复兴了。”
15.C 【“有自得之趣”错误,从全诗意象的特点和“寂寞将何言”可以看出,并非“自得之趣”】
16.①颔联主要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来描写景物,将明亮的月光和泠泠的水声和谐统一在寂静的山间夜景图中,营造了清幽安静的氛围。(2分)
②颈联主要运用以声衬静(以动衬静、衬托)的手法来描写景物。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石泉、山鸟等各种细微的声响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突出月夜的幽深寂静。(2分)(学生若答“动静结合”,可视分析情况酌情给分)
③颈联和颔联共同展现了诗人所在环境的安静空阔,衬托他谪居中的寂寞心境。(2分)
(1)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3)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8.B【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你”泛指任何一个人。A.“你”指“祖国”; B.“你”泛指任何一个人;C.“你” 和“我”联用,表示集体中的某一人;D.“你” 特指说话对象。故选B。】
19.A 密密麻麻 B 险象环生/危机四伏
20.甲:这种反应更近乎一种本能 乙:甚至伴有强烈的生理症状 丙: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
21.御 惕 窜
22.①什么是恐惧?②常见恐惧症有哪几类?③恐惧自何而来?/恐惧从何而来?/恐惧有哪些原因?④如何克服恐惧心理?
23.【解析】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则名人名言构成。材料①“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意思是过去的一切已经结束,成为旧时的终点,但它同也是我们人生中一个新的起点;材料②③均强调,终点是上一个阶段的终结,也是新一个目标的起点,人生的幸福就是从终点到起点。提示语对材料进行了总结,并限定了写作情境和主体。
可见,三则材料的中心词为“起点”和“终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起点”是指“开始的地点”,可理解为出发点或基础。“终点”是指“一段行程结束之处”,可理解为结果或成就。“终点”与“起点”之间存在有机关联,富有哲理意义。“终点”可以是结果或成就,但“终点”并不是终止、结束,有可能是新的征程的“起点”;“起点”是出发点、基础,但并不仅仅是“从零开始”,它可能是上一征途的“终点”。从起点出发是为了到达终点,而终点本质上又是新一段征程的起点,它为我们的未来铺就了道路,是我们继续成长的基石。结合提示语来思考,考生“立足当下”,要看到“中考是初中阶段学业的终点,又是高中学习的起点”,从中考看自己的擅长,了解自己的实力,总结过去的得失,丢掉过去的包袱,并以此为起点规划未来的学业和方向,开启自己新的学习的旅程。而“面向未来”,考生需要清楚,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前人奋斗的结果和终点,也是自己前进的开始和起点,自己需要从“小我”中跳出来,从前人的手中接过接力棒奔向终点,并为未来的青年人奠定基础,确定起点。
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考生可以选择自己的亲身经历,运用心理刻画和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记叙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从起点到终点、再从终点开启新的起点的励志故事。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辩证思维,采用引证法和例证法,运用层进式结构,先分析起点与终点的辩证关系,再阐述青年学生应该如何在终点到起点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中行稳致远。
立意:
(1)终点尽头是起点,成功不在青山外。
(2)立足当下新起点,面向未来抵终点。
(3)百折不挠到终点,砥砺前行再出发。
(4)于起点再出发,至终点又启航。荆州中学2025级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
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
如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
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
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继续奋斗、创造出
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努斯说:“没有任
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
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
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
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
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
“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
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
是诗。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
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
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
自然,并不是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
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
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
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
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
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总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避免“假大
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
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
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
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
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
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
荆州中学高一上学期9月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