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观看《香港回归祖国25年间的“首次”瞬间》片段
新课导入: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别了,“不列颠尼亚”》,重回那庄严的历史时刻。
学习提示:
这是两篇分别诞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消息,报道香港历经沧桑之后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不懈追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通讯,记述一位“党的好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事迹,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历程和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伟大信念。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有关新闻的知识,进一步把握这两种新闻体裁的不同特点,体会两篇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视角独特,抓住几个重要时刻,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画面。作品既有生动的现场感,又有厚重的历史感,阅读时要关注文中时间、场景的转换,重点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对作品中那些富有意味的细节,要反复品味,并思考其中体现的作者的情感与态度。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特别注意选取典型材料,通过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阅读时可以对照小标题,看看作者使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思考这些事例具有怎样的典型意义,如焦裕禄是怎样不愿“吃别人嚼过的馍”而亲自调查兰考的自然情况的,哪些事例表现了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等等。这篇通讯还很重视“以言见人”,焦裕禄的许多话语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阅读时要细加体味。
文体知识 特征 要素 结构
“新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各种新闻体裁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谈等。 狭义的“新闻”指的是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一则消息。消息是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新闻文体。消息是报纸、广播、电视中最广泛、最经常使用的新闻体裁,它是报纸的主角,是新闻报道数量最大、最常见的新闻形式。 真实性 时间 标题
准确性 地点 导语
时效性 人物 主体
简明性 起因 背景
开放性 经过 结语
…… 结果
新闻的
五部分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标明作品的核心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事实,点明主题。
说明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作最后的总结或某些内容的补充。
具体介绍要报道的事实。
新闻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任务1:按照新闻的基本构成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
(第1段)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
港督府变迁(4)、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港岛(7)、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8)
(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任务2:聚焦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是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四位记者合写了一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新闻,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这篇新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以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不列颠尼亚”号
这是一艘英国皇家游轮,被吉尼斯评为世界上最大的游艇,是英国女王或王室成员到国外访问或在国内航行时的正式私人寓所,从1953年下水到1997年退役,40多年间它曾代表英国造访了130多个国家,这艘在海上风光了近半个世纪的游轮,标志着大英帝国昔日的雄风和王室的尊荣。
“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答:⑴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不列颠尼亚代指英国或英国的殖民统治,十分巧妙,突出而形象地宣告了英国统治的终结。
⑵运用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不列颠尼亚号不仅指英国王室皇家游轮,也指英国的殖民统治,意味深长,具有独特性。
⑶倒装句式,突出“别了”,强调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彻底终结,隐含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和民族自豪之情。
答:⑴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不列颠尼亚代指英国或英国的殖民统治,十分巧妙,突出而形象地宣告了英国统治的终结。
⑵运用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不列颠尼亚号不仅指英国王室皇家游轮,也指英国的殖民统治,意味深长,具有独特性。
⑶倒装句式,突出“别了”,强调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彻底终结,隐含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和民族自豪之情。
任务3: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在这10个段中,主要写了些什么事件?它们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时间 主要事件
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4时40分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4时30分
6时15分
思考:作者如此精密的安排这些时间,有什么作用?
答:①增强所记录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可信度。
②体现了盼望回归的激动和急切心情。
③体现了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的来之不易和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任务4:文中三次写到降旗,请找到并分析每一次的意味,为什么写了这么多次国旗?
降旗 段落 主要事件 意味
第一次 2-4 6月30日下午4点30分至4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次 5-7
第三次 8-9
7时45分,在军营旁降英国国旗。
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今后香港不会再由港督统治
象征着英国150多年的管治即将告终。
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三次降旗、一次升旗
一条时间线索贯穿全文,典型镜头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860:《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997:根据声明,香港主权在7月1日0时0分回归中国
1982:我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经过两年22轮
谈判,在1984年12月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背景介绍
1842: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
给英国
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九龙、新界沦为英国殖民地,签订的
“专条”中明确“以九十九年为期限”。
走进背景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中国代表都曾提出收回租借地的要求。
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府本来可以有机会收回香港,但蒋介石在美国和英国的重压面前放弃了收复香港的机会。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回忆背景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主权。
任务5:作者在记述香港回归的事实时,穿插了相关的历史背景,结合文本请填写下面的表格。
新闻事实 历史背景材料
30日下午告别拉开序幕
4:30 港督旗帜降落
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6:15 告别仪式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0:00 中英交接仪式
0:40“不列颠尼亚”离港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
港督府建成时间、改建扩建装修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156年前英国占领港岛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从海上来,又从海上走
思考:作者在记述香港回归的事实时,穿插了相关的历史背景,这种现实与历史交织的手法有何作用?
答:⑴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融为一体,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出现,画面感、丰富度、厚重感更强。
⑵背景材料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每一项仪式都显示出历史感和沧
桑感,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又形成今昔对比,使得现实的场景
有了历史纵深感。
⑶历史与现实的纵向对比、现实与现实的横向对比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体
会到政权交接仪式的现实意义——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感。
答:⑴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融为一体,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出现,画面感、丰富度、厚重感更强。
⑵背景材料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每一项仪式都显示出历史感和沧
桑感,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又形成今昔对比,使得现实的场景
有了历史纵深感。
⑶历史与现实的纵向对比、现实与现实的横向对比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体
会到政权交接仪式的现实意义——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感。
任务6:这篇新闻在众多新闻稿中独胜一筹,曾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获奖的原因有哪些?
答:㈠选材角度新颖。标题一语双关,独具匠心。
㈡挑选富有象征意义的关键场景。
㈢新闻现场与历史交织的纵深感。
㈣客观陈述中隐含着丰富的情感。
㈤恰到好处运用对比手法,国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新颖别致,匠心独运。作者没有直接写仪式现场的庄严,而是选择了末代港督和“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一角度,耐人寻味,独辟蹊径,成为我们写作新闻的典范。
课堂总结
课堂结语
时光弹指一挥间,香港已回归祖国的怀抱25年。在这25年,香港继续保持着繁荣稳定发展,这得益于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祖国强大的后盾。
但是有一些港独分子,搭着反修例的幌子,被美国别有用心者利用,纵火、打砸,严重破坏了香港的繁荣与稳定。这种行为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所不齿,香港政府也表示出强烈的止暴制乱的决心。
自助者天助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香港定会恢复和平安定,东方之珠也定会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东方之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