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老 子》 四 章老子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学习本课,首先就要留意《老子》《庄子》的这些篇章有哪些突破常规的认识。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思想在立身处世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主张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合理性,但它忽视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方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万事万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人们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终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 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一生很有神秘感,传说他母亲怀了八十一年的身孕,才从腋下产出他。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在周王室担任过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在函谷关被关令尹喜留下写了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便出自此书。《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分上下两篇: 《道经》、《德经》,共81章。“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 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于诵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读课文三十辐(fú)共一毂(gǔ), 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jīn)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qiáng)。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文本研读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车毂中,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车轮才能转动,车的作用才得以发挥。揉和黏土做成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器皿才能发挥装东西的作用。开凿门窗以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门窗内的空虚部分,屋子才能发挥供人居住的作用。所以,“有”能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壹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③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中空处。④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⑤户牖:门窗。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思考: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有无相生”的观点。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无,有器之用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体的“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无”,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第一章解读本章主要讲“有”与“无”的关系, “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让其发挥作用,如同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本章所讲的观点对我们的学习、读书、交友有哪些启发?不能仅仅关注有形物的价值,更要关注无形的东西(如精神,知识,智慧等)的价值,无形的东西并非没有用,相反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被人们所觉察而已。要看到“无”对“有”支撑价值。不必追求“有”的满溢,学会用“无”在空间,让“有”发挥更大在效能。如学习和工作不必把日程排满,让任务完成更高效等。人际交往领域的“分寸感”“空间感” ;学习工作时的“劳逸结合”;读书时的“思考空间”;政治历史领域的“休养生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④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⑥长: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⑧处:为,做。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勋;自以为是的不能得到他人敬重。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文本研读贰①“企”意为抬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②“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怎样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爱表现自己的人常常不被人重视。自是者不彰 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他的意见反而不会彰显。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爱自我夸张吹牛的人,反而没有功劳,不会长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从而盲目自大自满,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怎样理解“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象作比喻,指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急于表现、贪功冒进的举动是没有好结果的。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理解内容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第二章解读(1)做人不要“企立”“跨行”,不要主观妄为,而要遵循遵循自然规律,顺“道” 而行。(2)做人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要谦虚、谦让。处世哲学: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3)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内藏胜于外见。(4)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才不走向极端。(5)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文本研读认识、了解他人叫作聪明,而认识、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明智。能够战胜别人可以说是有力量的,而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懂得满足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①强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②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③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第三章解读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反省自身,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知足者富”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强行者有志”坚持不懈,强劲奋进的人,可以称的上有坚强意志。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载,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曾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范宣子认为,他的祖先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叔孙豹则以为不然,他认为这只能叫做“世禄”而非“不朽”。在他看来,真正的不朽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材料二:建立丰功伟绩的人,虽死犹生,流芳千古。(沃夫纳格《随感录》) 材料三:近来,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该剧讲述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艺术地再现了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和一群理想飞扬的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赵世炎、邓中夏、陈延年、陈乔年……这些有名的或者无名的人,用青春或生命为民族、为国家舍身构筑了一座不朽的桥梁,于是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请结合材料,以“朽与不朽”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本研读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1.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2.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3.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4.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5.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7. 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 ”,土筐。8.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9.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10.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11.几(jī):接近。12.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13.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14.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文本研读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②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③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④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⑤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⑥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⑦慎终如始,则无败事。⑧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第一层: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第二层:说明“大”是由“小”发展起来的,“高”是从“低”积累起来的,“长”是从“短”变化而来的,因此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第三层:对比说明,肆意妄为会导致失败,抓住权柄不放会有所失。因此,圣人主张无为而治,对权柄没有执念。第四层:阐释百姓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从始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处越要小心。第五层:强调圣人不以常人之欲为欲,不以那些难得之物为贵;学习常人所不学的道理,来补救众人的过失。以此辅助万物的自然之理,而不敢妄动、妄为。////《老子》第六十四章分为几层?第四章解读请你用几个成语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并联系现实或历史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防微杜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分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几句话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第四章解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做起。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事情。拓展 第六十三章(节选)这一章包含了几层意思?一、做事要有预见性,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二、实现高远目标要从基础和细节做起。三、做事要慎终如始,持之以恒。四、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心存执念,不妄为。文本探究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1.这两段话包含着怎样共同的自然之理?从同一自然之理出发,老子和荀子有着怎样不同的社会人生认识?(1)共同之理:任何大的事物总是由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的渐进过程。(2)不同认识:老子认为人们做事情,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并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因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发展的,要重视初始的积累和过程中的自然发展,不急于求成。荀子则认为人们应该积极进取,主动学习和积累,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2.《〈老子〉四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①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②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③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强大的毅力。⑤做事要脚踏实地,从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始终如一。感悟经典9.(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第七十六章)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是僵硬的。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易断的,它死后是干枯的(硬挺挺的)。因此坚强跟死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因此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刚强就容易被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对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你怎样看待?不要过分地暴露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自己的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争或争夺那种强大,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很大作用。“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都是在忍让和委屈中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真实的言辞不华美,华美的言辞不真实。善良的人不花言巧语,巧舌如簧的人不善良。真正有学问的人不卖弄广博,出处显示广博的人并非真正有学问。圣人从不为了自己的欲望而私自积藏;尽量地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充足;尽量地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加丰富。大自然的规律,就是有利于万物而不危害万物;人类的处世之道,就是有所作为但不与人争夺。教材补充 第三十三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