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运动和位置【教材解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运动和位置【教材解读】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3.1 运动和位置 【教材解读】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物体有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
●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科学思维目标
●能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能正确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探究实践目标
●能判断具体的情境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能借助直尺、软尺等工具,描述物体的位置。
态度责任目标
●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以及所处的位置。
●在探究实践中,养成与同伴合作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3 ~ 4年级学习内容“1.1 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 与功能”的第一点“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和“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第一点“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本课研究的是机械运动,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来重新审视现实世界中物体的运动。
本课有四个板块,分别为聚焦、探索、研讨、拓展。聚焦板块呈现了本课的两个核心问题“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和“怎样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探索板块由两个类别的活动组成:第一类活动包括探索1和探索2,以地面为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并说明判断理由;第二类活动包括探索3和探索4,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其中探索4是探索3的进阶活动,既要能准确地描述位置,又要能根据位置描述,通过逆向推断来寻找目标。研讨板块提出的问题与探索板块相对应,归纳并总结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用方向和距离同时来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拓展板块需通过分析,明确参照物不同时,同一物体可能是运动的,也有可能是静止的,其实质是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运动的理解。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不知道“参照物”一词,但能以地面或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来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只是解释起来相对困难,特别是对于“物体是静止的”证据的表述,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词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在本课中,教师将带领学生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对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观察并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四)教材解读
本课情境:图中呈现了学校操场上的各种体育活动,图上的人和物体有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同时也蕴含了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聚焦:呈现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并不是在一开始全部抛给学生,而是随着探索活动的开展,逐步提出。以“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开头,暗含以地面或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探索1:通过对学校操场情境的回顾,判断什么是运动的,什么是静止的,并说明判断依据。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有理即可。
探索2:判断前后两张图片中的同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需要学生将该物体与地面或地面上不动的物体进行比较,根据其位置是否变化进行判断。
探索3: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其他同学所处的位置,并且用气泡图呈现了方向和距离常用的表示方法。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描述,不做统一要求。
探索4:“蒙眼抓人”游戏贴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完成此活动,不仅需要同伴能正确地描述位置,蒙眼的学生也要能根据同伴的描述逆向推断去寻找目标。此活动是探索3的进阶活动,帮助学生在应用中进一步掌握描述位置的方法。
研讨1:归纳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即判断“和某一物体相比,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研讨2:回答具体活动后的感受,体会描述物体的位置需要同时包含方向和距离,两者缺一不可。
研讨3:是对如何描述位置的归纳总结,即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拓展:通过呈现乘坐公交车的场景,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情境,明确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拓展部分的活动隐含了“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世界都是运动的”的观点。此活动有一定难度,根据学情点到即可。
(五)教学准备
学生:软尺、记录单、用于蒙眼的物品。
教师:多媒体课件,提前划定好“蒙眼游戏”的活动区域。
(六)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1.聚焦与探索
探索1:判断操场上的人或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本课首先呈现了学校操场的情境图,图片中有运动的同学,也有一些静止的人和物体。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人和物体有运动和静止这两种状态。
教师提问:“在学校操场上,什么是运动的?什么是静止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接着,建议教师播放一段视频(为便于观察和比较,此视频要求拍摄视角保持不动,建议重复播放几次)。学生独立观看,判断并思考依据,再进行交流。通过提问和观看视频,暴露学生对于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前概念。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出示资料“我们一般把大地看作静止的,将其他物体跟大地相比,就能判断出它们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进行提示。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物体发生了位置变化”,只能说出“与大地相比,(甲物体)是运动的,(乙物体)是静止的”,也没关系。因为通过观看视频判断运动的人或物体相对容易,学生虽然没有说“位置发生了变化”,但表明他是理解的。
探索2:判断其他情境下人或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师出示两组图片,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由于是运动前后的图片,学生需要通过对物体前后位置的比较,才能作出判断。教师引导学生表达,如用“与大地相比,公交车位置改变了,公交车是运动的;与大地相比,房子位置没有改变,房子是静止的”这样的句式进行表达。
学生如果能够自定参照物进行比较,是值得鼓励的。例如,将公交站牌或旁边站着不动的人作为参照物,判断出公交车是运动的。当然,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要求学生都达到这一层次。
探索3:描述教室里其他同学所处的位置。
教师先提出问题“在教室里,你的前、后、左、右各是谁?他们和你的距离有多远?”,请1 ~ 2名学生先尝试描述,用“________在我的________(方向)________(距离)处”这样的句式描述。
接着,分小组进行活动,建议都面朝同-方向(如讲台)。另外,对于学生用软尺测量不作精准要求,如可以测量两个凳子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测量自己胸前到另一名学生的胸前等部位的距离。
探索4:通过描述和判断位置玩“ 蒙眼游戏”。
教师出示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一名同学用布蒙住眼睛当“蒙眼者”,另一名同学站在“蒙眼者”身边当“引导者”,其他同学当“被抓者”。“被抓者”在规定区域运动起来,听到口令后静止不动。“引导者”描述“被抓者”所处的位置,引导“蒙眼者”按照描述抓人。
组内同学轮换分工,进行多轮游戏。教师无须过多指导,让学生在游戏中强化对位置描述的认知。此游戏建议在操场或障碍物少的户外空旷地方进行,教师要提前做好小组活动区域的划定。另外,用于蒙眼的物品,可以用口罩、眼罩、布等,注意不能用红领巾。
2.研讨
研讨板块的问题可以有机融合到探索板块的活动中。如研讨1“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在探索1和探索2后融合。
研讨2、研讨3适宜在探索3和探索4后进行总结提升。如教师组织研讨:“在‘蒙眼抓人’游戏中,只知道方向不知道距离或只知道距离不知道方向,能抓到人吗?”继而追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可以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
3.拓展
拓展板块需要学生通过分析,发现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是对认知水平的一次挑战。
如果班级整体学习情况较好,可先让学生分析,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如果班级学习情况一般,可对问题进行拆分,逐一呈现,学生简单了解即可。如先分析“站在地面上的同学认为坐在公共汽车里的同学和公共汽车位置一起在变化,是和什么物体在进行比较?”,再分析“坐在车上前后排的两名同学认为自己位置没有变化,是和什么物体进行比较?”。
另外,为降低思维难度,增加活动趣味性,可以安排情境模拟,即两名学生坐在推车上,另一名学生推动推车(模拟乘坐公共汽车),其余学生进行观察。
(七)教学评价建议
课堂教学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从“会探究”“会思考”“会合作”“会整理”几个维度,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能做到的打“√”,如表所示。
实际评价时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课堂学习行为和习惯。
表“运动和位置”自我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
会探究 能有依据地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会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会思考 会归纳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会准确总结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会合作 能根据小组分工,有序合作
会整理 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实验材料
资料:参照物(参考系)对于机械运动乃至整个物理学科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到三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出现“参照物”这一科学词汇,用大地或大地上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无须学生自选。
教材呈现的是一张教室里学生正在上课的图片,意在提示该活动开展时,同学们都面朝同一方向(讲台),汇报交流时学生容易代入“观察者”的角色,降低交流难度。如果在围坐式专用教室上课,让学生面朝同一方向即可。
图片和气泡图内的旁白文字告知了游戏的玩法,此活动应在室外空旷处进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