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实验中学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检测物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实验中学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检测物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实验中学集团校2025年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九年级物理试卷
时间:80分钟 总分:90分
友情提醒:考生须将试卷所有答案答到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 (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
1.如图所示,是修剪树木枝干的剪刀,下列生活中的杠杆与图中剪刀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钓鱼竿 B.托盘天平C.镊子D.切纸刀
2.如图所示,用一细线悬挂一根粗细均匀的轻质细麦秸秆,使其静止在水平方向上,O为麦秸秆的中点。这时有两只质量不等的大肚皮蚂蚁在图示A、B位置,麦秸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若两蚂蚁同时从A、B两点以相同的速度爬向O点,则麦秸秆(▲)
A.仍在水平位置平衡 B.不能平衡,右端下降
C.不能平衡,左端下降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3.用动滑轮提起重物时,沿三个不同方向用力,如图所示,三个力的大小关系是(▲)
A.F1>F2>F3 B.F1=F2=F3 C.F1<F2<F3 D.F1>F3>F2
4.下列挪动球形石墩的方法中,最活力的是( ▲ )
5.如图所示,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A.用力搬石头,搬而未动 B.货物在叉车的作用下水平移动
C.推着小车前进 D.手扶轮胎静止不动
6.九年级同学小丽从地上捡起2个鸡蛋并把它缓缓举过头顶,小丽对鸡蛋做的功大约为(▲)
A.1J B.3J C.2J D.0.5J
7.2023年5月23日12时30分许,我国13名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巍巍珠峰再次见证历史!如图所示。在他们从山脚下到峰顶的过程中,体重(含装备)越大的队员一定(▲)
A. 功率越小 B.功率越大 C.做功越快 D.做功越多
8. 如图所示,两个滑梯高度相等,如果小阳分别从左侧直梯和右侧弧形滑梯上端滑到地面,所用时间分别为t1和t2,小阳所受重力做功分别为W1和 W2,重力的功率分别为P1和P2,已知t1A.W1>W2 B.W1=W2 C.P1=P2 D.P19.如图所示,利用动滑轮提升物体,使其在10s内匀速上升4m。物体的重力为8N,动滑轮的重力为2N,不计绳重与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动滑轮可以省距离 B.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80%
C.拉力的大小为4N D.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0.4m/s
10.杆秤作为华夏国粹,它制作轻巧、使用便利,如图所示,是小阳同学制作的杆秤的示意图,使用时将货物挂在秤钩上,用手提起B或C(相当于支点)处的秤纽,移动秤砣在秤杆上的位置,当秤杆水平平衡时,可读出货物的质量。秤砣最远可移至D点,此秤最大称量是10kg。秤杆、秤钩和秤纽的质量忽略不计,AB、BC、BD的长度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秤砣磨损,用该秤称量货物质量偏小
B.提起B秤纽,可以达到最大称量
C.距离C点12.5cm,有两个刻度,分别为1kg和3.1kg
D.秤砣的质量是0.4kg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11(3分).如图甲所示,旗杆顶端的装置属于 ▲ (选填“定”或“动”)滑轮。如图乙,若手拉弹簧测力计在1、2、3三个不同位置时的拉力分别是F1、F2、F3,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 ,这说明使用定滑轮不能改变力的 ▲ 。
(11题) (12题) (13题)
12.(4分)用如图所示的“开瓶起子”开瓶盖,A、B两点中___▲__点是支点,开瓶盖时在C点处施加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的力,“开瓶起子”是___▲__(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杠杆。把质量为40g的汤匙放在手指上,仔细调节使其在手指上平衡,汤匙在手指上的左侧部分的质量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右侧部分的质量。
13. (3分)如图所示,用定滑轮匀速提升重为90N的物体,所用拉力F=100N,经过2s物体上升0.2m,拉力F做的功为___▲__J,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___▲__W。此过程中定滑轮的机械效率为___▲___。
14.(3分) 如图所示,轻质杠杆OA的中点悬挂一重物,在A端施加竖直向上的力F,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保持杠杆位置不变,将力F顺时针从AB方向转动到AC方向,则该过程中力F的大小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力F与其力臂的乘积_____▲____。作出AC方向上的力F对应的力臂l_____▲____。
15.(2分)如图所示的是某次机器人工作的展示过程。机器人先将总质量为20kg的水果箱提升1m,此过程中机器人对水果箱做功 ▲ J;提起水果箱后又使水果箱沿水平方向平移了10m,此过程中机器人对水果箱做功 ▲ J。(g取10N/kg)
16.(2分)如图所示,质量为50kg的同学在做仰卧起坐运动。若该同学上半身的质量约为全身质量的60%,她在1min时间内做了60个仰卧起坐,每次上半身重心上升的距离均为0.3m,则她在这段时间克服重力做的功约为___▲__J,功率为___▲_W。
17.(3分)图甲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一种农业生产汲水装置——辘,图乙是它提水时的示意图,为方便提水,应按照 ▲ (省力/费力)杠杆来设计,支点是 ▲ (A/B/C)点;图丙中水龙头开关的设计也应用了同样原理,开关选用 ▲ (①/②)效果更好。
18. (4分)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
(1)在0-2s时段的2s时间内,推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 ▲ J;
(2)在4-6s时段的2s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是 ▲ m;
(3)在4-6s时段的2s时间内,推力F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 ▲ W;
(4)在2-4s时段的2s时间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 N。
三、解答题(共46分。每空1分。计算题第24、25题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演算过程)
19. (7分)如图所示小海在“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时的特点”的实验中,测得数据如表所示:
钩码重G/N 钩码升高高度h/m 测力计示数F/N 测力计移动距离s/m
甲 1 0.2 1 0.2
乙 1 0.2 1 0.2
丙 1 0.2 0.55 0.4
请你分析:(1)比较甲、乙两图及实验数据,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使用定滑轮  ▲  ;
(2)在探究定滑轮工作的特点时,照图乙操作,觉得读数不方便,于是把测力计倒过来,即测力计吊环系在拉绳上,用手拉挂钩,测力计的示数 ▲ (变大/变小/不变);
(3)在探究动滑轮工作特点时,先测出钩码和动滑轮的总重力,然后按照图丙组装动滑轮,实验时, ▲ 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 ▲ 上升。
(4)把钩码升高相同的高度,比较乙和丙实验数据,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使用动滑轮可以 ▲  ,但必须费 ▲ ;
(5)如果要得到正确的结论,还必须进行多次测量,目的是   ▲   。
A.从多次实验中选取最准确的数据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C.从特殊现象中得到普遍规律 D.利用控制变量法
20.(8分)小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钩码的质量均为50g。请你帮助他完成实验(g取10N/kg)。
⑴杠杆静止时的位置如图A所示,此时杠杆处于_▲___(选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为了使杠杆静止时处于水平位置,接下来的操作是将杠杆的平衡螺母向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⑵调节平衡后,如图B所示,在杠杆的左边甲处挂四个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杠杆右端乙处挂同样的钩码__▲__个。
⑶实验中小明发现用图C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在水平位置平衡,但老师建议不宜采用这种方式,其主要原因为__▲__。
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 B.不方便测量力臂 C.力和力臂数目过多,不易得出结论 D.杠杆受力不平衡
⑷在杠杆甲点用如图D所示的动力F拉杠杆,此时杠杆的类型与_▲ _(选填“筷子”、“老虎钳”或“托盘天平”)相同;
⑸如图E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的丙点,当弹簧测力计由位置1转至位置2的过程中,测力计示数变化情况是_▲_(选填“变小”、“变大”、“先变小后变大”、“先变大后变小”或“不变”);
⑹小红利用上述的杠杆和钩码设计了一个“密度秤”。如图F所示,将容积为100mL的重力不计的小桶悬挂在杠杆的挂钩甲下,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桶中装满待测液体时,在杠杆的乙点悬挂2个钩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待测液体的密度是▲ kg/m3。为了增大“密度秤”的量程,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增大小桶的容积 B.小桶位置固定,向左侧移动杠杆的支点O
C.增加钩码质量 D.杠杆支点固定,向右侧移动小桶
21.(3分) 九年级(3)班的男同学要举行爬楼比赛,看看谁的功率大。要测出某个同学爬楼时的功率:
(1)已测出了这个同学的质量m、爬楼的高度h,还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是 ▲ 。
(2)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
(3)由测得的物理量,计算爬楼功率的表达式为 ▲ 。
22.(5分)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较长杠杆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不考虑摩擦。
(1)如图所示测力计的示数F为 ▲ N,实验中,将两个相同的钩码悬挂在A点沿竖直方向匀速将杠杆至图中虚线位置,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 ▲ (选填“不变”、“变大”、“变小”或“无法确定”),钩码总重G为1.0N,钩码上升高度h为0.1m,测力计移动距离s为0.3m,则杠杆的机械效率η1为 ▲ %;
(2)将三个相同的钩码悬挂在A点匀速提高时,杠杆的机械效率为η2,则η2 ▲ η1;(选填“>”、“<”或“=”)
(3)将同一物体分别悬挂在A、B两点匀速提高时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A和ηB,则ηA ▲ ηB。(选填“>”、“<”或“=”)
23.(5分)抛石机是古人常用的重型攻城武器之一,如图甲所示,抛石机炮架上方横置一个可以转动的轴,固定在轴上的长杆称为“梢”。小强利用一次性筷子、勺子、细线、金属环等制作了抛石机模型,如图乙所示:手指竖直向下拉动细线下的金属环,使模型的“梢”水平平衡.用重力为0.712N的正方体实心铜块作为“炮弹”,轴到铜块的距离为30cm,轴到细线的距离为10cm。
(1)图乙中,“梢”实质是一个 ▲ (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杠杆;为了减少抛石机对守城士兵的直接伤害,修筑城墙时应适当 ▲ (选填“高”或“矮”)一些。
(2)小强在发射调试时,“梢”在0.1s的时间内从水平位置开始旋转了90°,铜块恰好离开勺子,该过程中模型克服铜块重力做功的功率为 ▲ W。
(3)小强在发射调试时,对金属环的力恒为2.67N,方向竖直向下,则机械效率为 ▲ %。
(4)为使“炮弹”抛更远,请你写出一条建议: ▲ 。
24.(6分)如图所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歼-20战斗机。飞机的总质量约为1.7×104Kg,设发动机用约1.4×105N的推力使战斗机以2倍声速(设声速为340m/s)飞行,飞行时间10s.
(1)飞机的重力为多少?
(2)10s内发动机做了多少功?
(3)发动机的功率是多大?
25.(8分)如下图所示,在“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小明匀速向下拉动绳子,2s内物体上升20cm,G物=10N,F=6N,不计绳重和摩擦。
求:(1)拉力的功率;
(2)动滑轮的重力;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小明想更省力,他只改变了滑轮组的绕线方法,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  ▲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请画出另一种绕线方法。
26.(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物理学中把机械对重物施加的力与人对机械施加的力的比值叫作机械效益(用“MA”表示),根据机械效益可以比较省力程度。那么,滑轮组的机械效益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明提出三个猜想:
猜想一:与物体重力大小有关;
猜想二:与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有关;
猜想三:与动滑轮重力大小有关;
小明组装了如图甲、乙、丙所示的滑轮组,其中图甲、乙中每个滑轮的质量为m1,图丙中每个滑轮的质量m2,m1=2m2,利用这三个滑轮组进行实验,测得5组数据,再将图丙的滑轮先后更换两次,测得2组数据。不计绳重和摩擦,实验数据如下表。
序号 物重G/N 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n 拉力F/N 机械效益MA
1 6 2 4.0 1.5
2 8 2 5.0 1.6
3 10 2 6.0 1.7
4 8 3 3.3 2.4
5 8 4 2.5 3.2
6 8 4 3.0 2.7
7 8 4 3.5 2.3
(1)由1、2、3三次数据,可得出结论: ▲ ;
(2)分析数据可知,当其它条件相同时,机械效益与吊起动滑轮绳子股数的定量关系是 ▲ ;
(3)第 ▲ 三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机械效益MA与动滑轮重的关系。
实验中学集团校2025年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九年级物理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DBCAC CDBBA
二、填空题
11、定; F1=F2=F3;大小。12、 A; 向上; 省力; 小于。13、 20 10 90%。
14、 ①. 变大 ②. 不变 ③.
15、 200;0。 16、 5400;90。 17、 省力 ; B;①。 18、 0;8;8;2。
三、解答题
19、(1)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2)变小 (3)(匀速)竖直;匀速 (4)省力;距离(5)C
20、⑴平衡;左;⑵3;⑶C;⑷托盘天平;⑸先变小后变大;⑹1.5×103;A。
21、(1)爬楼的时间t;(2)秒表;(3)
22、 0.5;不变; 66.7; >; <。
23、费力;高;2.136;80;在石块的重力、石块所在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对金属环的拉力(或增大金属环所在端“梢”的长度),可以使“炮弹”抛更远。
24、答案:1.7×105N;9.52×108J;9.52×107W。
25、解:(1)由图可知,n=2,拉力的功率为:
W=FS=Fnh=6N×2×0.2m=2.4J (1分)P=W/t= (1分)
或P1.2W(2分,过程计算有误、无单位不得分)
(2)不计摩擦及绳重,由可知,动滑轮的重力为:
G动=nF﹣G物=2×6N﹣10N=2N;(2分,给出公式可得1分)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2分)
(4)(作图1分)不计摩擦及绳重,额外功来自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功,改变图中滑轮组的绕线方法,提起同一重物时,根据可知,只改变了滑轮组的绕线方法,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不变。
26、(1)其它条件相同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益越大
(2)(3)5、6、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