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6.2共筑生命家园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九年级教学目标 1. 了解塞罕坝从“荒漠”到“林海”的变迁历史。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探究分析余村的转型之路,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3.小组合作分析并列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其他成就,理解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具体途径。重点 如何走绿色发展道路难点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每年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 2025年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全国生态日活动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理念从何提出呢?他背后有哪些内涵意蕴? 结合真实情境,设计真实化任务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一、生态之殇到绿色奇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 1.介绍:历史上的塞罕坝:“美丽高岭”退化的逝去: 介绍塞罕坝曾是水草丰美、森林茂密的皇家猎苑。由于清末以来的开围放垦、连年战争和山火,到上世纪50年代,这里已退化成一片人迹罕至的荒漠沙地。塞罕坝已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凉景象。思考问题 从塞罕坝的教训中,你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还是共生共荣?) 总结: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 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做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2.观看视频,分析塞罕坝的变迁,说明塞罕坝人是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结:①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②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③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④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绿色答卷到中国道路——从生态成就看绿色发展 引入:塞罕坝的绿色奇迹,并非孤例。它是我国家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和典范,你还知道哪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第一组:“绿水青山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 回答问题: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是矛盾的关系吗?请你劝说村民和村长,回应他们的困惑。 总结: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第二组:塔克拉玛干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在这里防沙治沙,是“三北”工程“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总结:要坚持绿色富国,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第三组:“双碳”目标——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承诺与行动 总结: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第四组:“国家公园体系”——三江源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类型之一,被纳入到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 总结: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作业:必做题: 撰写一篇短文《我身边的“塞罕坝”》,观察并记录你所在社区或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一个小举措或变化,并谈谈你的看法。 选做题: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班级绿色生活公约”,并在班内推行。 小组合作探究,思考回答 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回答。 观看、思考、回答 分小组展示 结合材料辨析回答问题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搜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深入理解我国走绿色发展之路板书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