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琵琶行并序》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琵琶行并序》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积累文化常识、重点实词和虚词,理解诗歌基本内容,整体把握诗歌。
2.赏析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把握对比、衬托、比喻等表达技巧,学会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析琵琶女形象及其与诗人境遇的相似之处,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
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
新课导入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有:
①篇幅可短可长。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文学体裁
了解“歌行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有“诗魔”之称。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直言敢谏的理想者。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主要是“兼济天下”。
2.后期:向“佛系”转变。815年(44岁)因越职上书被贬(宰相武元衡),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著有《白氏长庆集》
了解诗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代中期由白居易、元稹等人所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一次诗歌革新运动。从诗歌体制上看,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
新乐府运动
写文章要为现在发生的天下大事而写的,
诗歌应该为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写的。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称为“老妪能解”
白居易每做一首诗都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不断地修改,直到她能听懂才把诗定稿。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
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
诗作内容: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诗作风格: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
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
唐宪宗元和十年,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白居易在43岁时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亦被刺伤。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并造谣陷害,他被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贬后的第二年秋天。
写作背景
解读小序
朗读小序,结合注释,疏通大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和作者的心情。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小序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交代背景:说明作品创作的时间、地点、社会环境或相关事件。
阐明主旨:点明作品的核心思想、创作意图或想要表达的情感。
介绍内容:简要概述正文的主要情节、结构或涉及的人物,帮助读者快速把握整体框架。
说明缘由:解释创作的动机,例如因何触发灵感、为谁而作等。
补充信息:提供与作品相关的其他重要信息,如版本情况、修改过程等。
诗前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整体感知:用七言概括各段内容
◆江头送客伤别离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全文按时间顺序写
江头送客伤别离
解读第一段
这一段有几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烘托悲凉气氛。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狄花,构成萧瑟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明确 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补充: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解读第一段
鉴赏“主人下马客在”一句,使用了 的修辞。
江上聆听琵琶曲
解读第二段
找出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并概括其描写的音乐的特点。
诗句 特点 诗句 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粗重急骤
细腻柔美
乱中有序
圆润清脆
婉转流畅
低沉抑郁
激越雄壮
高亢激昂
戛然而止
诗人是怎样将音乐这种虚无缥缈的存在表现出来的?
江上聆听琵琶曲
1.比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使用了一连串形象而巧妙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仿佛在闻其声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拟声词 (叠词) “嘈嘈“”切切”
3.通感 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赋形于声,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转移到听者主观的感觉之中,启发联想,余韵无穷。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4.侧面渲染烘托
运用了侧面渲染烘托的手法,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来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诗人是怎样将音乐这种虚无缥缈的存在表现出来的?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①突出了音乐效果。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在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②深化诗歌的意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能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是为了深刻地揭示封建社会中歌伎们悲惨的命运,更好地抒写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解读第三、四段 在这一部分,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 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青春年少,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飘零憔悴。
琵琶女
当年:名动京师,诗酒流连,官运亨通,高朋满座;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凄凉落魄。
白居易


①来历相同: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
②才华相同:名满京都的艺人——才华横溢的诗人
③遭遇相同: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④情感相通:梦啼妆泪红阑干——座中泣下谁最多
4.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人去船空,孤舟被寒冷的江水萦绕,被清冷的月色笼罩。写出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境。
5.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描写诗人谪居生活环境之恶劣、荒凉,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苦闷、无奈。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作用:
①创设环境;②烘托气氛;③传达感情。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解读最后一段
诗人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所写:“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诗中描写了几次琵琶女的演奏?请简要说明每一次描写的特点。
一闻琵琶(第一段)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再闻琵琶(第二段)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三闻琵琶(第五段)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暗写,侧面烘托琴技高超。略写
明写,为下文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揭示诗文主题作铺垫。
详写
明写,情感共鸣。略写
一明一暗,一实一虚,虚实相生。
《琵琶行》
白居易
江头夜送客
月夜弹琵琶
月夜听琵琶
乐女话身世之苦
诗人述迁谪之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本课小结
1.一段精妙绝伦的音乐描写; 手法
2.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方法
3.江边三次闻曲;作用
4.琵琶女与白居易经历的四种相同之处;
5.五处环境描写。作用
问题探究:
主题: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体会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当堂检测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一诗的开头,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犹豫不决、羞怯矜持的情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中以鸟啼和泉声来比喻琵琶乐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6)黜:黜,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9)孝廉:汉代选拔各级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是能尽孝道,做事正直。
官职的任免升降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降级。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
1.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汉书.赵充国传》:“擢为后将军。”(后将军:武官名。)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陟(提升,提拔),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3.升(提升),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升(鲁)台都事。《元史 贾鲁传》
4.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用于较高职务。《史记.孙膑传》:“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如:成语“加官进爵”
5.起复:恢复原职务。
《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
6.迁:一般指提升。超迁:越级破格提升:《史记.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7.简、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8.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 辛弃疾传》
9.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关于调动职务的有:
1. 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汉书.袁盎传》:“调为陇西都尉。”《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
《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2. 出:指出京受任,京官外调。《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出宰:由京官外出任县官。
3.放:京官调任地方官。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
4.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5.改:改任官职。《宋史 王济传》:“改盐铁判官。”
关于降低官职的有:
1.谪(贬官,降职并外放)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2.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3.左迁(降级使用,特指贬官在外)左除、左转、左降、左授、左宦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4.放:驱逐;流放;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5.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言:①东船西舫悄无言
②感斯人言
③凡六百一十六言
④自言本是京城女
命:①遂命酒
②命曰《琵琶行》
数:①使轻弹数曲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
是: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②自言本是京城女
(名词,说话的声音)
(名词,话)
(名词,字)
(动词,说)
(动词,叫,吩咐,命令)
(动词,取名)
(数词,几,表示不确实的数目)
(名词,数量)
(指示代词,这,此)
(动词,是)
一词多义
为:①因为长句
②初为《霓裳》后《六幺》
③为君翻作《琵琶行》
语:①琵琶声停欲语迟
②今年闻君琵琶语
(动词,写,创作)
(动词,弹奏)
(介词,替,给)
(动词,说话,回答)
(名词,曲)
轻:①轻拢慢捻抹复挑
②商人重利轻别离
暂:①凝绝不通声暂歇
②如听仙乐耳暂明
泣:①满座重闻皆掩泣
②座中泣下谁最多
拨:①转轴拨弦三两声
②曲终收拨当心画
(形容词,轻轻)
(动词,轻视)
(副词,短暂)
(副词,暂时,忽然)
(动词,哭泣)
(名词,眼泪)
(动词,拨动)
(名词,拨子)
一词多义
辞:①我从去年辞帝京
②莫辞更坐弹一曲
乍:①银瓶乍破水浆迸
②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于: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②转徙于江湖间
然:①曲罢悯然
②非刘豫州莫可当曹者,然豫州新败
③成然之
(离开)
(推辞)
(忽然)
(刚刚)
(向)
(在)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连词,可是、但是)
(动词,认为是这样)
一词多义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2.遂命酒
3.商人重利轻别离
(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用作动词,摆酒)
(形容词用作动词,重视,轻视)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2.被动句
感斯人言
3.省略句
(吾)送客(于) 口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使(之)快弹数曲
感斯人(之)言
沉吟放拨插(于)弦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