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析用典之义,品诗人之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词人杀敌报国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溢于言表。写完这首词五年之后,两鬓苍苍的词人登上京口北固亭,北望被敌人铁蹄践踏的大好河山,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任务情境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缅怀爱国词人,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感,班级将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依托,举办一场以“古诗重读——英雄的生命思考”为主题的班会纪念活动。作为本次活动的参与者,为了表达自己对英雄的缅怀与崇敬之意,请结合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完成下列活动内容。
走近爱国诗人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活动一:
朗诵·致敬辛弃疾
用心朗读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读出情感
悲凉
悲壮
悲愤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活动二:
析典·解读辛弃疾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小组合作
请结合课下注释,找出本词所用典故涉及了哪些“古人”和“古事”,并说说你从作者所用的这些典故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用意?
古人 古事 情感 用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抓称呼——仲谋
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称人称字,以示尊敬。
孙权,三国时吴国的皇帝,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保卫了国家。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抓评价——千古英雄
“千古”,照应题目“怀古”,富于时代感;
“英雄”赞颂孙权,表达对他的敬仰。
“风流”,英雄业绩
抓关键词,明典故用意
“无觅”、“雨打风吹去”
对英雄的惋惜,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讽刺。
讽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抓称呼——寄奴
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出生时家境贫苦,小名“寄奴”。刘裕出身于“寻常巷陌”,以京口为基地,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取代了东晋政权。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此句中哪些词用得比较传神?为什么
“金戈铁马”,可见是精锐之师;
“吞”字足见北伐如虎之气势,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橫戈跃马,驰骋沙场,何其壮哉!
辛弃疾仰慕刘裕能够兴师北伐,收复失地。
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抓称呼——“元嘉”
南朝宋文帝年号。刘义隆虽为刘裕之子,却无乃父雄风,他曾三次北伐,而无一成功。尤其是元嘉二十七(450年)的最后一次北伐,刚愎自用的他,草率出师,结果以惨败告终。
抓关键词
“草草”、“仓皇”,还有运用反语“赢得”
词人对元嘉草率出兵,导致北伐失败的批判。
辛弃疾为何要列举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
当时独揽军政大权的外戚韩侂胄欲借金国势渐衰之机兴师北伐,建“盖世之功”,巩固个人地位,便起用了闲居多年,已66岁的辛弃疾。辛弃疾认为当时南宋还未具备战胜金兵的条件,然而韩胄之流不顾辛弃疾的劝告,次年率军出兵,大败被诛。历史证明,辛弃疾是何等的深谋远虑!
联系写作背景: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词中全是写典故吗?写词人自己的词句在哪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齐声诵读,感知词人形象,把“四十三年”读三遍)
诗人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住事,回顾自己一生。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抓称呼——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佛狸祠”是元嘉年间宋文帝北伐失败,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而不知道它曾经是北魏皇帝的行宫。(异族首领南侵的遗迹)
“烽火扬州路”是追忆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的景象,惨不忍睹。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这表明了南宋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
怀古转而伤今,叹朝廷无能,谏为国者勿忘耻
两种场面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他对国运的担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收复失地,百姓会忘记自己是宋朝子民。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承上启下,转入现实
从“可堪回首”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可堪回首”一语千钧,包含无尽悲痛以及对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不满。长江北岸瓜步山下,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庙前迎神赛会,鸦飞鼓响,香火缭绕,热闹非凡。面对此景,诗人无比痛心。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诗人用了廉颇的典故,有何用意?
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示年事虽高,尚有余勇,能为国效力,其耿耿忠心,日月可鉴。可惜他空怀壮志,长期被弃置不用。
壮志未已,盼统治者重用人才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你从“凭谁问”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凭谁问”三字豪壮中透出同情、悲叹、激愤,是全词感情发展的高峰。一个“凭”字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伤,作者自比廉颇但又不如廉颇,廉颇尚且有人去问一问,而自己连个问的人都没有。
总结主旨
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分析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古人
古事
情感
用意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
置镇京口,雄踞一方
起兵北伐,建立政权
草率出师,仓皇而逃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
一饭斗米,以示勇武
景仰、惋惜
仰慕、向往
不屑、讽刺
耻辱、悲哀
同情、悲叹
叹英雄后继无人
表建功立业雄心
劝为政者勿草率
谏为国者勿忘耻
望为政者用人才
活动三:
回响·追忆辛弃疾
北固亭上的辛弃疾已经不是简单的一幅图片、 一个剪影。他已然化为了一个符号,孤独的悲情英雄的符号。请以《北固亭上的辛弃疾》 为题写一段话,来描摹辛弃疾的英雄形象,表达你对英雄词人辛弃疾的生命思考,以此作为本次班会的总结。
北固亭上的辛弃疾
登亭远眺, 残阳如血。晚风吹来,吹动了你的衣衫,却吹不散你心头的忧伤———英雄难觅,故土难收, 知音难遇,让拥有一腔热血、 一身武功、 满腹韬略的你黯然神伤, 两行热泪夺眶而出,又有谁来替你拭去。
光阴似箭, 流年如水。 四十三年了, 你一直做着自己的英雄梦。 梦回吹角连营, 梦里金戈铁马, 那义薄云天说的是你吗?那热血难凉说的又是你吗 是的,“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说的正是铮铮铁骨的你,只可惜你生在了一个错误的时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