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任务式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无衣》任务式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情境导入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曲调慷慨激昂、雄壮有力,激发了人民解放军与美帝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心,充分体现了志愿军和全国人民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
听《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谈谈军歌有什么特点。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军营里有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也有情深义重的战友情。这样的情感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今天,让我们走进诗歌《秦风·无衣》,再次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
任务一
探寻诗经
——初识《无衣》
常识回顾,溯其源头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时间跨度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
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流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风、雅、颂

即国风,是各地民歌,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国风·周南·关雎》《国风·秦风·蒹葭》《诗经·卫风·氓》

即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 31篇)和小雅( 74篇),多为公卿贵族所做,共105篇。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小雅·采薇》《小雅·鹿鸣》《大雅·江汉》

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灵,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
《周颂·我将》《周颂·有客》《商颂·玄鸟》等
赋、比、兴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魏风·硕鼠》,以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统治者。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任务二
吟咏战歌
——诵读入境
诵读感悟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朗读指导
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昂,诵读时要注意。
任务三
品读战歌
——体会情感
诵读品悟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
下衣,这里指战裙。
译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里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行动!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文本探究
体悟“衣”之情(如何理解“无衣”)
以“无衣”衬出彼此不分、同心同德、并肩御敌,有衣共享。即使无衣、赤手空拳,也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
——朱熹《诗集传》
文本探究
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设问。开篇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渲染出一种即便生活贫困以至于无衣,也要义无反顾奔赴战场的爱国主义激情;
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文本探究
“同袍”“同泽”“同裳”是否重复?
诗中之“衣”从外到内,从上至下,是战时士兵必不可少的装备。而大家都可共享,意在表达肝胆相照不分彼此,同患难共生死的情谊。
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温暖;千里奔驰中,当热汗打湿时,靠泽来抵御渗骨的寒气;短兵相接中,利用裳来抵御伤害。
“同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表现出战士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生死相“衣”。
文本探究
“戈矛”“矛戟”“甲兵”有何变化?
戈矛:长柄武器(戈横刃,矛直刺)。
戟:戈与矛的结合体。
甲兵:铠甲与兵器,泛指装备。
从戈矛到矛戟,再到甲兵,从手拿的武器到身穿的防护,表明武器逐步在完备,防御在完善。同时也是在强调备战的重要,侧面衬托来者不善而且力量强大,所以更需要万众一心,勇猛应战。
文本探究
第1章:
“同仇”——确立共同的敌人。
第2章:
“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第3章:
“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备战过程:落实行动
备战结果:奔赴前线
“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是否可以互换顺序?
备战起点:统一目标
从思想到行动到真正奔赴战场,诗意不断递进。
文本探究
这三节诗歌之间有什么联系?顺序可否颠倒?
同袍——戈矛——同仇(统一思想)
同泽——矛戟——偕作(统一行动)
同裳——甲兵——偕行(统一征战)
兵器
思想行动
战服
团结友爱
克服困难
舞戈挥戟
齐心备战
同仇敌忾
勇赴战场
战斗豪情
爱国精神
重章叠唱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在内容和主题上:
在诗歌艺术表现上:
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突出诗歌主题,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节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的美,具有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任务四
联系现实
——感悟精神
了解背景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导致戎族入侵。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
秦国靠近王畿jī,与周王室休戚相关,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无衣》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战歌!秦国士兵在反侵略战争中整顿戎装,共赴疆场,抵御外辱。尽管战斗条件非常艰苦,军需严重不足,士兵们要共披一件战衣,却动摇不了士兵们保家卫国的决心,这就使得诗歌充满高昂向上的精神,产生了振奋人心的力量。
感悟精神
《无衣》表达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英雄主义气概以及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千百年来,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代代相承。
说说你想到哪些跟《无衣》中的战士们具有相同品格的人?或相类似的事?
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你懂七连吗 你知道七连多少次从尸山血海中爬起来,抱着战友残缺的躯体,看着支离破碎的连旗。千军万马在喊胜利,在喊万岁,七连没有声音,它只是埋好战友,包上伤口,跟自己说又活下来了,还得打下去。
——电影《长津湖》台词
抗美援朝志愿者:
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
这是19岁军人陈祥榕的遗作——他与另外三名战友在2020年印度军人侵袭我国边境的冲突中英勇牺牲了。短短8个字,可谓最短的爱国诗了,但也是这位年轻军人最质朴豪迈的战斗口号。
戍边烈士陈祥榕: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课堂结语
《无衣》全文共60个字,让我们见识了重章叠句艺术手法的美妙及语言文字的魅力;它借助重章叠句的艺术表达写尽了战友情、爱国情,展尽了大无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永恒的主题,有国才有家,卫国才能更好地保家。无数中华好儿女正是怀此信念,戮力奋斗,勇往前行。现在让我们再次齐诵《无衣》,以此致敬英雄、致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激励自己,好好长大,今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课堂训练
1.《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无数战士同声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衣》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以下几句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首章结句“_________”,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_________”,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_____________”,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与子同袍
与子偕作
与子同仇 
与子偕行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