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七上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七上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同步学与练(三)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时空脉络】
【知识梳理】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观察右图,秦灭六国完成于哪一年 秦王为什么能够成功“灭六国” 该事件有什么意义
1.时间:公元前221年。
2.原因: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秦王嬴政即位后,积极筹划统一大计,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3.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研读右侧史料,解读皇帝具有怎样的权威。秦朝在中央和地方上分别推行了怎样的治理措施 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何意义
1.皇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嬴政史称“秦始皇”。
2.中央: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三公之下,设置分别掌管财政、宫廷等事务的一些官员,称为“九卿”。
3.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意义: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结合右栏史料,完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文化 统一文字,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
经济 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交通 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
军事 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四、秦朝的疆域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一、秦的暴政
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列举秦始皇统治暴虐的具体表现。继位的秦二世统治又如何
1.表现:(1)沉重的赋税;(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法律严苛,刑罚残酷;(4)焚书坑儒。
2.秦二世:恣意挥霍,穷奢极欲,继续营建庞大的工程、征调民力屯卫咸阳,还向郡县加征粮饷,赋役愈加沉重,民众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二、陈胜、吴广起义
研读右栏史料,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他们提出了什么口号 建立了什么政权 起义的结果如何
1.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在当时,戍守误期要被处死。
2.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政权:“张楚”政权。
4.结果:由于起义军未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作战实力有限,内部也存在矛盾,缺乏后援,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战斗,最终失败。
三、秦朝的灭亡
1.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2.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楚汉之争
(1)双方: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
(2)目的:争夺国家统治权。
(3)结果:双方军队在垓下进行决战,楚军战败,刘邦取得最终胜利。
(4)原因: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2.右侧人物是西汉的建立者,他是谁 他在何时建立了西汉 定都在哪里
(1)人物:刘邦,即汉高祖。
(2)时间:公元前202年。
(3)都城:长安。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研读史料,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处于怎样的状况 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可知,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1)状况: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2)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3)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2.研读右栏史料,分析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结合教材回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措施和作用。
(1)原因:汉初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安;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主张清静无为。
(2)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3)措施和作用:
措施 作用
增加农业劳动力 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并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西汉经济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稳定民心 鼓励民众致力农业生产,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稳定边疆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三、“文景之治”
研读史料,分析汉文帝与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与他们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例举这一盛世局面的表现。
1.局面: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2.措施:
(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
(2)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有的年份还下令免去田租。灾荒之年,积极赈济灾民,保障民众温饱。
(3)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3.表现:
手工业 纺织技术水平高超,种类繁多。漆器造型美观,在日常生活中多有使用
商业 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获利颇丰
城市 长安城布局规整,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热闹繁华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一、削弱地方势力
研读右栏史料,结合教材分析西汉初年中央面临着哪些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效果如何
1.问题: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兼并土地,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2.措施:
(1)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2)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打破其原有的社会关系。
3.效果: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二、推动经济的发展
1.农业
右图为汉代的新型农具,说出它的名称及作用。除此以外,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发展农业的措施
(1)农具:新型播种工具耧车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2)其他措施:重视兴修水利,新修建的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2.手工业: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3.结合汉武帝时期所铸造的货币,完善这一时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并回答这些政策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1)政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下令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2)作用: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尊崇儒术
右图人物是谁 结合右图人物回答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这些举措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1.人物:儒家董仲舒。
2.举措:
(1)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2)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儒士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3.影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四、北击匈奴
与霍去病一起抗击匈奴的将领是谁 分析他们出击匈奴的背景,并指出这场军事活动的结果如何。
1.人物:卫青
2.背景:秦末汉初,匈奴在冒顿单于率领下统一了漠北地区,并不断南下袭扰。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时期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3.结果:公元前119年,汉军发起漠北战役,大获全胜,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一部分匈奴人归附西汉,另一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经过数次战争,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五、影响
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
(1)背景:
①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外戚,有的不理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 ,西汉灭亡。
③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西汉宗室刘秀以“复汉”为旗号,率军打败王莽的主力,势力不断扩大。
(2)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2.光武中兴
(1)时期:光武中兴时期。
(2)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
农业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手工业 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当时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2.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极力兼并土地,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三、黄巾起义
分析黄巾起义发生的原因,并写出这次起义发生的时间、领导人、特点、结果及影响。
1.原因: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2.爆发:184年,由太平道创立者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
3.特点:有组织、有准备;利用宗教形式。
4.结果:历时9个月,最后被镇压下去。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5.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一、张骞通西域
观察《张骞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局部)》,思考西域指的是哪里。完善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概况。
1.西域:汉朝人把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概况
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发展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结果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具体情况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
1.研读教材,说出陆上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在这条路上传播的主要物品及技术有哪些 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是什么
(1)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2)物品及技术:
(3)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观察《汉朝海上航路图》,将路线填写完善。
(1)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斯里兰卡。
(2)从山东半岛沿岸出发,到达朝鲜和日本。
时空观念
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1.研读史料,“建都护之帅”与西汉在西域设置的哪一机构有关 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1)机构: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2)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
2.史料中提及“班超奋封侯之志”,研读教材回答班超经营西域以及东汉政府加强对西域管理的措施。
(1)班超经营西域:73年,东汉朝廷派班超出使西域,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其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2)东汉政府管理西域: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研读史料与教材,说明“蔡侯”指的是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蔡侯纸”使用了哪些原料 分析其“自是莫不从用焉”的主要原因,并概括造纸术发明的意义。
1.人物及事迹: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
2.原料: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
3.原因:蔡侯纸的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4.意义: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1.右图建筑是为纪念何人而建 他有哪些主要贡献 人们如何评价他
(1)人物: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
(2)贡献: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辨证施治理论,还发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3)评价: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称为“医圣”。
2.研读教材,指出与医圣同时期的名医还有谁。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人物:东汉末年名医华佗。
(2)成就: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3.数学: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4.农学:秦汉时期代表性著作是《氾胜之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地、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家国情怀
三、司马迁与《史记》
右栏史料是谁的名言 他的代表性著作是什么 回答出这部著作的体裁、内容与价值。
1.人物: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2.著作:《史记》。
3.体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5.价值: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史料实证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摘自《中国历史》
七上·P87学史崇德
四、道教和佛教
1.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2.佛教:
(1)创立:约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主张众生平等。
(2)传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3)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中考真题】
1.(2025 新疆)如图是秦始皇颁行的“铜量”“铜权”。迄今为止,在原秦国之外的很多地方均出土过刻有诏文的“铜量”“铜权”。这证实秦始皇统一了(  )
A.货币 B.度量衡
C.车辆的宽窄 D.道路的宽窄
2.(2025 湖南)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颁布了一系列政令:让士兵还乡务农;奖励从事农业生产;鼓励生育,对增添丁口者给以免服徭役二年的优待。以上政令内容体现出刘邦采取的政策是(  )
A.以法治国 B.休养生息 C.垦边屯田 D.闭关锁国
3.(2025 湖北)瓦当是古代建筑中屋顶每行瓦最前端的挡片,起到遮挡和装饰的作用。如图所示的瓦当出土于西汉长安城遗址,制作该瓦当的目的可能在于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该瓦当最适合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早期发展
C.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D.古代各族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4.(2025 山西)《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反映了秦朝实行(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5.(2025 天津)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历经十余年,收效不多。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顺利到达,成果丰硕。其主要原因是(  )
A.万里长城的修建 B.“文景之治”的出现
C.“推恩令”的实施 D.漠北战役的胜利
6.(2025 天津)有学者认为,研究秦统一中国的历史,离开睡虎地秦简等出土史料是很难的,仅依靠《史记》作为基本史料显然不够了。对这一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
A.《史记》没有研究价值
B.睡虎地秦简史料价值更高
C.秦的研究应综合多种史料
D.个人立场影响史学研究
7.(2025 安徽)汉武帝认为部分郡辖域过大,故将一郡分成数郡,如从陇西郡分出天水郡,将酒泉郡一分为三。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有效管辖西域 B.加强中央集权
C.抑制地方豪强 D.废除封国制度
8.(2025 德阳)公元前127年,梁王、城阳王提出,愿分部分国土与其弟。汉武帝立即批准,并下诏“诸侯王分与子弟邑者”,朝廷均予批准,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它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里讲述的是(  )
A.察举制 B.刺史制 C.推恩令 D.三司制
9.(2025 福建)在秦代,要通过官学或私学以获得做官吏的资格和业务能力,才能进入仕途,学习的内容包括政事、农业、刑法等诸多方面。这表明秦代(  )
A.实行郡县制度 B.重视官吏素质
C.调整赋税标准 D.统一货币形制
10.(2025 德阳)秦始皇在地方废除了分封制,施行郡县制,设有郡、县、乡、里四级。这一举措(  )
A.结束了战乱局面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轻徭薄赋 D.凸显了崇文抑武
11.(2025 宜宾)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不同坑位的陶俑在服饰、发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有专家认为,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之一,是秦军来自多个不同的地区。由此推知,秦朝(  )
A.统一国家的组织能力 B.军纪严明装备精良
C.统治阶级的奢靡享乐 D.兵役徭役十分繁重
12.(2025 江西)据《汉书 地理志》记载,南海郡(广东珠江三角洲)原为南越地,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灭南越后建郡。材料反映的制度(  )
A.削弱了丞相权力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阻碍了经济交流 D.扩大了分封范围
13.(2025 扬州)她是第一位名载史册的汉家“和亲”公主,远嫁乌孙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这位公主是(  )
A.刘细君 B.王昭君 C.文成公主 D.解忧公主
14.(2025 自贡)读史明智,学史崇德。小文同学研学参观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后,进行了深入学习:阅读书籍《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观看央视纪录片《风追司马》,编写历史小报《铁笔写春秋》等。他能从中感悟到司马迁(  )
A.秉笔直书的风骨 B.仁爱济世的品德
C.驱荷逐夷的决心 D.保疆戍边的壮举
15.(2025 自贡)秦始皇为解决战国以来“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A.建立皇帝制度 B.统一文字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车轨
16.(2025 临夏州)诏令文书作为以皇帝名义颁布的古代高级别公文,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汉代中后期,皇帝诏令多阐述儒家理念,甚至大量引用儒家经典。这反映出当时(  )
A.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儒家思想受到尊崇
C.政令推行比较顺畅 D.皇权得到空前强化
17.(2025 连云港)杜佑《通典》卷七载:“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作者使用的历史纪年法是(  )
A.干支纪年法 B.年号纪年法
C.王位纪年法 D.公元纪年法
18.(2025 烟台)汉代通过各种措施使儒学代替黄老之学,成为治国指导思想,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得以确立。下列属于推动儒学成为“治国指导思想”的是(  )
A.百家争鸣 B.实施“推恩令”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创立科举制
19.(2025 广安)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西汉初年(  )
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B.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C.引种西域的核桃、葡萄
D.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20.(2025 南充)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即农民将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上交国家。与秦朝相比,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维护社会稳定 B.增加政府收入
C.加强中央集权 D.减轻徭役负担
21.(2025 扬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来自西域的胡乐就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琵琶、箜篌、胡笳、羌笛等少数民族和外国乐器传入中原,如今都是我国常见的乐器,成为中华民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材料二:丝绸之路的物质交往促进了各民族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经济联系,带来了文化交流和人口迁移,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重要推动力量。沿线经贸及相关活动带来的人口流动迁移,也推动了“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发展。丝绸之路使中华文明在与诸文明的互动中形成了融合内部丰富性与外部多元性为一体的突出的包容性特征。
——摘编自吕超、吴圮明《丝绸之路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述丝绸之路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
【复习巩固】
1.西汉初期,王国“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自为法令,拟于天子”。汉景帝五年下诏,“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汉武帝时期,“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材料表明西汉(  )
A.王国问题威胁中央 B.国力达到鼎盛时期
C.地方诸侯权力膨胀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有学者认为,秦修长城、加速了草原社会的政治发展,使长城以外依存华夏的小部落从分散转为联合,最后成就了由匈奴整合起来的草原帝国。据此可知,秦长城的修建(  )
A.增强秦朝边疆实力 B.便利秦朝交通网建设
C.促进草原统一进程 D.加速北方民族封建化
3.秦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上级对下级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
A.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B.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C.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D.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4.历史教科书上的时间主要采用公元纪年。按时间划分,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这段时间还可以表述为(  )
A.公元前4世纪早期至公元前2世纪晚期
B.公元前4世纪晚期至公元前2世纪早期
C.公元前5世纪早期至公元前3世纪晚期
D.公元前5世纪晚期至公元前3世纪早期
5.如图路线开通的直接推动力是(  )
A.汉武帝北击匈奴 B.张骞通西域
C.班超经营西域 D.玄奘西行天竺
6.《汉书 西域传》记载,乌孙国曾发生叛乱,引起西域各国惶恐不安,都护郑吉调动士兵平乱,并及时安抚各国,使得各国依旧愿意服从汉王朝的统治。这说明西域都护的建立(  )
A.有助于维护当地社会秩序
B.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C.加强了东西方物种的交流
D.促进了各民族间和睦相处
7.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字节跳动开发“AI仁爱指数”模型,降低社交平台恶意言论;美团外卖将“忠恕之道”植入配送算法,降低客户投诉率。如图为不同时期人们对孔子和儒家思想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造成从甲处到乙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B.汉武帝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
C.封建统治者采取顺其自然的治国之道
D.科举制规定以儒家经典为研习内容
8.《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
A.郡县制 B.盐铁官营、专卖
C.推恩令 D.休养生息的政策
9.秦朝在郡设有守、尉、监,三者间兼有分工与监督;西汉由地方长官负责层层督察下属;东汉至南北朝时,州、郡、县分别设官员对地方进行监察。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
A.中央与地方矛盾不断加剧
B.郡县制度存在明显弊端
C.政府强化地方官员监督
D.政府官僚队伍逐渐膨胀
10.如表为钱穆《秦汉史》某一章节内的小标题,该章节是(  )
一、废封建行郡县二、寝兵政策之实施三、新首都的建设四、郡邑巡行与驰道建筑五、制度文字风俗之统整六、边境之开拓及防御
A.秦始皇帝之政治措施 B.秦政府之覆亡
C.西汉一代之政制 D.西汉之全盛
11.【辉煌的丝路】
材料一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传统的商贸之路,更是推动中华民族跟其他民族交往的文化之路、友好之路。外来食材不仅丰富了中国的食材库,更在烹饪技艺和口味上为中国菜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外来食材的传入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开放与包容。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文化得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陈惠霞《从丝绸之路中探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变迁》
材料三 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计划以及中国为此做出的巨大投入,都充分表明中国在为未来着想。当我们在思考如何应对宗教极端主义,如何与那些无视国际法的国家谈判,如何与那些常常被我们忽视的民族、文化及宗教建立联系的同时,亚洲屋脊上的交流网络正被重新建立起来,“丝绸之路”正在复兴。
——摘编自彼得 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丝绸之路的路线信息。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你为“丝绸之路”的复兴提出合理化建议。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米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孝武(汉武帝)穷奢极欲……外事四夷……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的哪一治世局面?这对西汉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认为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请从经济、思想和民族关系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说明。
(3)请写出材料三中《史记》的体例以及医圣的代表著作。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