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同步学与练(四)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时空脉络】
【知识梳理】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观察《官渡之战示意图》并阅读教材,填写战役概况。
时间 200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袁绍
结果 曹操以少胜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影响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时空观念
二、赤壁之战
研读史料,“壮心”指的是什么 这一“壮心”在哪一战役中破灭 该战役的结果如何 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1.“壮心”:统一全国。
2.战役:208年,赤壁之战。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曹操北撤。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思维导引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的。
史料实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1.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教材,完善三国的基本概况。
三国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影响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时空观念
2.简述曹魏、孙吴、蜀汉三国经济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①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②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完善西晋建立和统一全国的过程。
思维导引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西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完成全国统一的政权。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1.研读右栏史料,分析西晋的统治存在哪些问题。
问题:世家大族占有大量土地,但没有治理国家的才干,只知道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2.八王之乱
(1)原因: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强大;晋惠帝昏庸无能。
(2)影响: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3.西晋的灭亡
(1)背景:成都和今山西西部分别出现了成汉、汉两个割据政权,与西晋并立;西晋朝廷向内迁各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抗,一些首领乘机起兵。
(2)灭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腐朽的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和内迁各族武力进攻的双重打击下灭亡。
史料实证
西晋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晋书·鲁褒传》
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根据《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填写各民族内迁路线。
氐人、羌人 生活在西北,由西向东迁入关中地区
匈奴人、羯人 分布在漠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一带
鲜卑人 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一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
时空观念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政治特点: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3.祖逖等人北伐取得了怎样的成果,结果如何 西晋与北方政权的多次交战,有怎样的影响
(1)成果:东晋初期,朝廷多次北伐,在祖逖等人的努力下,曾收复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
(2)结果: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掣肘;有的统帅利用北伐发展自己的势力,这些内耗最终导致东晋未能恢复中原。
(3)影响: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4.东晋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家国情怀
西晋末年,祖逖流亡江南,为恢复中原,他自行招募军队,渡江北伐。船到中流,他站立船头,慷慨激昂地击楫说:我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复返!跟随的人都被他的豪情壮志感动。
二、南朝的统治
1.王朝:420—589年,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
2.政治表现:宋是南朝疆域最广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里,社会比较安定;梁武帝统治后期政治日益败坏,大规模叛乱长时间无法平息,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思维导引南京是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南朝时期,“江南之为国盛矣”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1)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南下移民和南方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2.研读史料,概括东晋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 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大改进;实行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
手工业 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商业 城市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十六国:历史上把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2.研读《淝水之战示意图》,指出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分别是谁。有何特点 结果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1)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
(2)特点:以少胜多。
(3)结果:东晋胜利。
(4)影响: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思维导引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时空观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完善其改革措施,并指出这次改革的意义。
1.背景: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措施
迁都 494年,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
3.意义: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史料实证
北魏孝文帝即位时才5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改革……推动了鲜卑人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继续推行改革。
——摘编自《中国历史》
七上·P109相关史事
三、北朝政权更替
依据右侧示意图叙述北朝政权更替的概况,分析北周采取了哪些措施逐渐强大起来,并统一北方。
1.政权更替:北魏后期,在北方设立的六个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北齐取代。西魏后被北周取代。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2.发展措施:北周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国力逐渐强大。
时空观念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研读教材,分析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史料概括其意义。
1.表现:
生产生活 内迁各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思想文化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
心理方面 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2.意义: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右侧史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念 《齐民要术》的地位如何
(1)观念: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2)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凸显了我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思维导引《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而非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史料实证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民要术·种谷》
二、科学家祖冲之
研读教材,辨认右侧纪念邮票中的人物,完善相关成就卡片。
项目 概况
数学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与其子合著数学名著《缀术》
历法 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机械制造 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历史解释
三、灿烂的文化
领域 成就
书法 锺繇(尤擅楷书),胡昭
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锺、胡书体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碑刻书体
绘画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雕塑 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文学 曹操父子的诗刚健雄劲。陶渊明的田园诗清新自然,朴实恬淡。民歌在南北朝有很大发展,北朝民歌慷慨豪迈,南方民歌细腻婉转
【中考真题】
1.(2025 河北)公元3﹣5世纪,鲜卑族拓跋部经历了由森林到草原、由草原进入中原的漫长迁徙过程(如图所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  )
A.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B.转变了生产生活的方式
C.助推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D.结束了南北政权对峙的状态
2.(2025 湖南)据史书记载,撰写《齐民要术》的贾思勰亲自养过200只羊,因饲养不当,死去大半,后向羊倌请教,才学会养羊的方法。这反映了贾思勰重视(  )
A.环境保护 B.理论创新 C.文化传承 D.劳动实践
3.(2025 南京)在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以下文物现象:原本流行于南朝的莲花尊,在北朝晚期的贵族墓葬中也有出土;北朝壁画中出现了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的情景;部分北魏墓志的书法风格与东晋王羲之的书法有相似之处,呈现出“斜划紧结、笔力劲健”的特点。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  )
A.魏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远影响
D.社会动荡促进文化融合
4.(2025 新疆)东晋南朝时期,浙江上虞、余姚、绍兴等地出现了分布地区广泛、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体系。其烧制的青瓷釉色灰青,透明而润泽,洁莹如玉,在当地能大量生产。这反映出(  )
A.东晋南朝政局稳定 B.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C.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D.江南手工业显著发展
5.(2025 安徽)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经历了汉号立国、礼法治国、郡县理国、经史记国的进程。这反映出当时(  )
A.文化认同逐渐加深 B.阶级矛盾趋向缓和
C.北方陷入长期战乱 D.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6.(2025 福建)乘坐牛车本是汉族的习惯。北魏时,原本习惯纵马疾驰的鲜卑官员,开始把牛车作为出行工具,后来形成了专门的制度。这体现的是(  )
A.农业繁荣 B.民族交融
C.军事装备改良 D.经济重心南移
7.(2025 江西)自东晋时期开始,江西地区田地被广泛开垦,水稻和农作物种植技术也得到了大幅提高。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商业繁荣
B.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
C.北方人口南迁
D.南方地区政权更迭频繁
8.(2025 自贡)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以下素材,旨在研究(  )
A.君权强化 B.经济活跃 C.民族交融 D.文学繁荣
9.(2025 广安)《齐民要术 种谷》中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反映出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  )
A.不误农时,因地制宜 B.编订户籍,开通运河
C.家庭生产,自给自足 D.多种经营,商品生产
10.(2025 遂宁)李老师在一堂主题探究课上向同学们展示了如图图片。据此分析,李老师让同学们探究的主题是(  )
A.政治清明 B.经济发展 C.文化昌盛 D.民族和谐
11.(2025 重庆)文物诉说着历史。如图所示图片所示文物,共同见证了(  )
A.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
B.藏族手工业生产技术
C.少数民族文化传入中原
D.民族交融的发展历程
12.(2025 海南)南北朝时期,北齐、北周将褒衣博带的汉魏衣冠作为礼服,适应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袴褶装等则是因其实用性成为通行便服,被汉族上层及平民接受。这一现象折射的时代特征是(  )
A.国家统一 B.繁荣开放 C.民族交融 D.政治稳定
13.(2024 重庆)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这反映了(  )
A.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
B.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C.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
D.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
14.(2024 北京)以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北方 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民族隔阂逐渐消解。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南方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
A.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导致了南方政权的更迭
C.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D.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15.(2024 福建)据如表可知,《齐民要术》(  )
时期 农书 内容主要来源
东汉 《四民月令》 日常农事活动
北魏 《齐民要术》 收集整理的百余种古书
明朝 《农政全书》 大量引用《齐民要术》
A.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B.强调因地制宜
C.开创农书撰写的先河 D.注重工具革新
16.(2024 西宁)孙刘联军屯南岸,两军夹江而阵。战时“火烈风猛,往船如箭”,曹军“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该事件(  )
A.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使西汉再也无力挽回败局
D.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17.(2024 苏州)如图示意图揭示出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8.(2024 湖南)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期,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这推动了(  )
A.八王之乱的爆发 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
19.(2024 成都)北魏时期,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不仅系统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中国北方的传统农学成就,还总结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医疗技术和畜牧业经验。这体现了当时(  )
A.南北文化的交流 B.民族交融的趋势
C.阶级矛盾的缓和 D.传统科技的转型
20.(2024 白银)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下列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
考古资料 文献记载 艺术作品 文学作品
耕地图(嘉峪关) “(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洛阳伽蓝记》
连坐胡床壁画(莫高窟)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摘自《凉州行》
A.持续的民族交融 B.发达的农耕文明
C.多元的饮食文化 D.辉煌的艺术成就
21.(2024 徐州)《齐民要术》
材料一:
①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
③贾思勰故里山东寿光有关《齐民要术》的现代浮雕
②(《齐民要术》)惠民之政,训农裕国之术。——[明]王廷相(1474﹣1544)
材料二:《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中国古代农学名著。其内容包括:卷一,总论耕田、收种2篇,种谷1篇;卷二,包括谷类、豆、麻、麦、稻、瓜等13篇;卷三,为种葵、蔓菁等蔬菜作物12篇,苜蓿、杂说各1篇;卷四,总论园篱、栽树2篇,果树12篇;卷五,有竹、木及染料作物10篇,伐木1篇;卷六,为家畜、家禽和养鱼6篇;卷七,为货殖、涂瓮各1篇,酿酒4篇;卷八和卷九,有酿造、酱、醋、歧和食品制作以及贮藏22篇,还有煮胶、制笔墨各1篇;卷十,五谷、果蔬、菜茹等非中国物产品种1篇,其中引载了100多种有实用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栽培植物和60多种野生植物。《齐民要术》历史影响深远,直至当代在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史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此后的复刻本或传抄本,多至20余种,并有日文和英文的译本。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哪则材料是研究北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一手史料?写出材料一中贾思勰的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齐民要术》的特点,并综合材料一二,总结其影响。
【复习巩固】
1.十六国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其最高统治者多自称“炎黄后裔”,并将自己的政权称为“中国”。如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设立了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公开祭祀。北魏政权认为自身是黄帝后裔。这体现出当时(  )
A.华夏认同不断加深 B.中原文化多彩多姿
C.国家统一趋势显现 D.政权之间相互学习
2.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椅子、方凳等原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被引入内地,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汉族传统礼俗消亡 B.民族交融改变生活
C.少数民族开始汉化 D.政权分立导致混乱
3.《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县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 魏书 毛阶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表明(  )
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
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
4.河南洛阳牡丹花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被誉为“国色天香”。你到洛阳除了赏花外,还可以参观(  )
A.云冈石窟 B.龙门石窟 C.秦兵马俑 D.三国赤壁
5.东吴建造的战舰上下有5层,载重万斛,南朝所造大船的载重量可达2万斛;南朝又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如新丰塘、吴兴塘、赤山塘等,每一个都能灌溉耕地成千上万顷。由此可知(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朝军事实力强大
C.江南地区得到发展 D.南方海外贸易发达
6.东汉、魏、晋时期,原来生活在西北地区的氐人和羌人,由西向东迁入关中地区;分布在漠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匈奴人和羯人,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一带;而鲜卑人有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另一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上述材料反映了(  )
A.第一次人口迁徙高潮 B.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
C.北方各民族不断内迁 D.各民族反抗西晋统治
7.如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带来的影响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促进民族交融和江南的开发
C.阻碍了民族交融
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8.“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材料反映的战役(  )
A.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B.曹军在官渡因疾病导致战争失利
C.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D.成功帮助东晋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9.客家先民是中原人,现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等地。历史上客家人第一次迁徙是西晋末年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出现此次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淝水之战前秦瓦解 B.诸侯争霸相互攻伐
C.北方黄河流域战乱 D.海外贸易不断发展
10.下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这一局势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相对落后。孙吴建国后,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西晋末年,大批北方人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今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地区的氏人和羌人,由西向东迁入关中地区;分布在漠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匈奴人和羯人,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一带;而鲜卑人有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另一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逐渐由原来的畜牧业转变为农业。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由材料二能了解到哪些史实?通过材料一、二的学习,我们能得出什么认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 秦策》
材料二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旋律。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
——摘编自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材料三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旧习,万不足统治中原。再加上自身深受汉文化影响,实在对汉文化衷心仰慕,于是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1)阅读材料一、使“秦无敌于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时期社会文化的主旋律是什么?结合所学说明汉武帝为实现“思想统一”和“领土的统一”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据材料三概括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整体汉化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总结推动古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因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