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校际联考(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德州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校际联考(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德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校级联考(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动物是否拥有尊严?人类尊严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当一个人被当作“牛马”般驱使时,我们会谴责这有辱其尊严。然而,当真正的牛或马被纯粹用作工具或被视为物品时,这是否也侵犯了它们的尊严?动物具备感受能力,因此人类在与动物互动时,应当考虑它们的感受。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为名词的“尊严”被定义为“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那么,什么样的生命体可以拥有这种身份或地位?康德认为,尊严属于有理性自主能力的人类,动物则缺乏这种理性。尽管康德反对虐待动物,但是他坚持认为尊严属于有理性者。也有人会说,尊严是一个纯粹的人类社会建构的概念,动物不会用这个概念来思考。然而,仅仅因为动物不会使用某个概念,就断言该概念不适用于它们,这过于草率。例如,动物不使用“利他”概念,但它们仍能表现出利他行为,如狼群中的互助行为;动物不使用抽象意义上的“痛苦”概念,但它们无疑会感受到痛苦。然而,尊严这一概念也许不同。动物会关心自身的痛苦和身体完整,也会关心同伴,但它们是否关心自己被尊重或被侮辱?换言之,将尊严适用于动物,是否要求动物具备某些与尊严相关的复杂认知能力?
许多动物确实显示出这些能力。研究表明,很多动物(如大猩猩)拥有自我意识,能够反抗不公平待遇,比如对动物园强制施加的表演训练表达抗议。这表明有些动物可能具备构成尊严的心理要素。然而,如果我们用如此高的认知能力来衡量个体是否具有尊严,会将许多人类和非人类动物一起排除在外。比如,一个先天性严重智力障碍者可能既没有尊严的概念,也无法形成与之相关的心理状态,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是否被侮辱,我们就可以不尊重他,欺辱他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尊严不是强势者的奖章,而是弱势者的盾牌。尊严不依赖个体的理性能力或语言能力。玛莎·努斯鲍姆认为,即使一个智力障碍者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仍拥有主观体验,能够建立情感联系,参与社会互动,并拥有在自身潜能范围内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我们应尊重其作为一个个体的繁兴(flourishing),而繁兴的生活是有尊严的。努斯鲍姆将其理论框架延伸到非人类动物,认为一切有感受力的动物都是有尊严的,动物个体的繁兴应当得到尊重。然而,当一个动物被关在养殖场的笼子里无法转身,生活在痛苦与恐惧中,无法展现自然天性时,其尊严未得到承认,完全被用作一个物品。在努斯鲍姆看来,尊严应基于个体的繁兴及其脆弱性,而不是被人类自视为优越的理性能力。汤姆·雷根认为,那些作为“生活主体”的动物拥有自己的偏好,拥有自己想过的生活,具有自主性和固有价值,因此应当得到人类尊重。
然而,将尊严扩展到动物,引发了“贬值”的担忧。反对者担心这会稀释尊严概念,使其无法有效保护人类弱势群体,如智力障碍者或儿童,所以应当将尊严视为人类专属的,以维护其道德力量。但这种担忧可能适得其反:承认至少某些动物拥有尊严,反而可以为智力障碍者的尊严提供更加坚实的哲学基础。许多倡导动物尊严的哲学家,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为残障者尊严发声。通过强调繁兴和脆弱性,尊严概念可以变得更具包容性,更有力地排除各种基于优越能力的歧视。将尊严概念与高水平的心理能力(如理性)相绑定,这对一些智力障碍者来说是很危险的。当然,反对者也许会说“因为人是人,所以,所有人都拥有所有动物都不具有的尊严”,但这种基于同义反复的推论是无效的。
我们还可以从关系性尊严理论来思考这个问题。在关怀伦理学中,我们不能因为个体达不到某个较高的能力标准就否定其尊严,因为尊严是一个关系性概念,它不完全依赖于个体的内在特征或心理状态。我们作为道德行动者,应关怀那些与我们有道德关系的弱势个体,即使后者因缺乏能力而成为道德接受者。但这不表明我们可以不尊重那些无任何关系的个体,如一个被父母发现有智力障碍而惨遭遗弃的孤儿。相反,我们应当普遍扩展关怀的范围,使我们与这样的脆弱个体至少建立某种最低的道德关系。
最后,尊严的关系性还体现在另一个层面。洛丽·马里诺认为,当施害者无视受害者的尊严时,如当一个人残忍虐待动物时,他自身也会丧失尊严。也就是说,一个道德行动者不是仅仅因为自己拥有某种内在认知能力就拥有尊严,还要看他有没有尊重其他道德行动者与道德接受者。马里诺认为,如果你剥夺他者的尊严,你也在否定自己的尊严。身为拥有尊严的道德行动者,我们应当尊重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他者,即使其生活形式与我们非常不同。
(摘编自王珀《动物是否拥有尊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汉语词典》中,“尊严”被定义为“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这一定义并未明确限定其适用的具体范围。
B.康德认为尊严只属于人类,动物因缺乏理性而不具备尊严,但其反对虐待动物的立场与这一观点并不矛盾。
C.玛莎·努斯鲍姆认为,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个体都有主观体验,能参与社会生活,有成长与发展需求,因而都拥有尊严。
D.洛丽·马里诺认为,施害者剥夺他者的尊严也会丧失自身尊严,道德行动者的尊严不仅源于自身能力,还在于尊重他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通过“人类被当作牛马驱使是侮辱尊严”,引发人们对“牛马被当作工具是否侵犯尊严”的思考,进而引起对动物尊严问题的关注。
B.文中以“狼群互助”“动物感受痛苦”为例论证“动物虽不使用某些概念,却能表现出相关行为或状态”的观点,进而直接证明动物拥有尊严。
C.作者引用玛莎·努斯鲍姆的“繁兴”理论,是为了证明动物与人类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应享有相同的权利保障。
D.文章提及“反对者担心动物尊严会稀释人类尊严”,这一论述的目的是否定反对者的观点,强调动物尊严的优先性。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某动物园为吸引游客,强制大猩猩进行钻火圈、骑自行车等表演训练,引发动物保护组织的强烈抗议,他们认为这严重践踏了大猩猩的尊严。在他们看来,大猩猩虽然没有 ,但它们具有自我意识,能感知不公与痛苦。动物园的做法,剥夺了它们自由运动的权利,忽视了它们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完全违背了 这一“尊严基础”。更何况,大猩猩拥有自己的偏好和想过的生活,具有 ,动物园将其视作没有情感与价值的工具,显然是对尊严的无视。
4.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论证“动物是拥有尊严的”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卢梭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中提出,怜悯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使人能感知他人痛苦并产生同情。请结合本文中“动物是拥有尊严的”的观点,分析人类的怜悯心与尊重动物尊严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黄河东流去 (节选)【注】
李 凖
道光二十三,黄水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锦家滩。
——黄河民歌
晌午以后,赤杨岗村子里只流进了二三寸深的黄泥水。人们看着脚下像箭一样乱跑的水流有些害怕,后来看着水没有多大劲,就又大意起来。
到了黄昏时候,天空中忽然出现了奇异的景象。天忽然黄了!它不像晚霞夕照,也不像落日余晖,却像是一层几十丈高的黄尘和水雾弥漫在天空。接着狂风呼叫起来,这风也怪,它是从地面溜过来的,不见树梢有大的摆动,却把地里的麦子,路旁的野草吹得像捺住头一样直不起腰来。这时,大家在街上站着,忽然感到两条腿上直发凉!紧接着一阵呜——呜——呜的嚷叫声隐隐地传了过来。
春义说:“莫不是日本鬼子过来了吧?”
李麦说:“不像是……没有枪炮响声啊!”她又说:“怎么这么大灰气?什么也看不清!”
李麦还当是云彩,天亮眼尖,大声喊:“水!黄河水下来了!”
小马庄在赤杨岗东边,离赤杨岗只有五六里地。人们看到那浑浊的黄河水,像几万头凶猛野兽一样冲了过来。只一转眼工夫,一个三十来户人家的小马庄,只剩下几棵杨树梢,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大伙全吓懵了。他们也不知道往哪儿跑。
李麦喊着:“跟我来!”她带着头向沙岗上跑。
水铺天盖地地卷过来,当李麦站在沙岗上朝村里看时,只见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像矮了半截似地泡在水里。
李麦看着沙岗上的人,北街的几十家,大部分都跑上来了。
就是长松一家、徐秋斋老头还没有出来。
李麦对天亮说:“天亮,你赶快到村里看看,你长松哥家和你徐二爷家,赶快去!”
天亮正要下水,蓝五对春义和柱子说:“一个人不行,咱们都去!”说着几个人蹚着水回村里了。
没多大一会儿,蓝五拉着一只木筏过来了,筏上坐着徐秋斋。天亮和春义又蹚着水到了长松家大门口,把这一家人推上了沙岗。
天黑下来了,李麦突然想起了申奶奶。她说:“天亮,怎么没看见你申奶奶?”天亮说:“我也没看见。”李麦一急就想蹚水回村,天亮说:“妈,我去!”徐秋斋喊着他,从腰里掏出来一盒火柴给了他。
摸到申奶奶家的小草屋门口,门开着,天亮叫着:“申奶奶!申奶奶!”里边没人答应。天亮大着胆走了进去,他划了根火柴,只见申奶奶穿着一身新衣裳,盘着腿闭着眼坐在自己的床上。
天亮拉住她一只胳膊背上就走。申奶奶这时忽然哭喊起来,一边哭喊着,一边还用手打着天亮的头。
天亮背着她只管跑,一口气跑到了沙岗上。天亮把她放在地上,她还是赶着打天亮。天亮只好笑着含着泪由她打。
李麦看着,又心疼老人,又心疼自己孩子。她随手在地下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说:“婶子,你用这打他!用这打手不疼。”
申奶奶听见是李麦的声音,才住了手。她说:“天亮他娘,你们不要管我,我不想活了!”
“为啥不想活?婶子!是条命都得活!”
“怎么活?这一次大水逃不了这条命了。”
“咱出去逃荒,咱出去要饭。等光景好了,水退了再回来。”
“天亮他娘,你是好人,你的心我知道。可我现在逃荒……”
李麦擦着泪说:“婶子,走不动路,我们背着你;要不动饭,我们给你要!”
她们两个人在哭着说着,沙岗上几百口子人,没有一个不掉眼泪的。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
别人都撑着筏回村打捞东西,长松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可找。他腰里掖着一把镰刀,撑着筏来到村外他新买的那块地里。这块地只有一个地角还露出那可怜的黄土。
“留下点什么呢?”“对,就把我这把镰刀埋在这块地里吧!这是我海长松的地啊!”他用镰刀在地里挖了坑,把自己的镰刀放进去了,最后,他又把自己那根发亮的黄铜烟袋锅放进去了。
他填着埋着,眼泪止不住地顺着脸颊向坑里滴着……他忍不住抓了一把黄泥土团成一团,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这是我海长松自己的土啊!
中午下了一阵小雨。雨住以后,各家都搭起窝棚和房子来了。
自从传说中的有巢氏发明房子以后,几千年来,房子变成了“家”的代名词。人们把房子叫作“家”,把老婆叫作“屋里人”。四堵墙把人们分成了一个个社会细胞,两扇门构成了几千年的传统“家庭”。在中国,只了解家不了解国是近视患者,只了解国不了解家则是瞎子。中国的“国家”这个词,是把国和家连在一起写的。
不管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情况下,家庭的标志和色彩总要强烈地表现出来。哪怕是坐一百里地的火车,他们也要把自家的行李堆在一起,挤在一块儿。中国的家庭结构是如此牢固,她是世界上家庭最多的国家,这可能是中国的悲剧,也可能是中国强大生命力所在。不管是什么,我们都应该认真去研究它。
就在这一场小雨催促之后,沙岗上一个个家庭雏形又出现了。只是一个下午的时间,沙岗上像变戏法似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简单房子。
夜里,雨过天晴,天显得特别蓝,一丝流云飘过,月亮升起来了。人们在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但是都没有睡。月亮把清冷的光辉洒在他们的脸上,寻找着他们眼睛里的泪珠。
就在这时候,忽然一声清脆凄婉的唢呐声,在一棵老柏树下响起来。这是蓝五吹的。
唢呐刚一响,王跑就骂着:“蓝五,你吹啥哩!人心里像棍子戳一样,倒有心思吹!……你要是嘴痒,去树上磨磨!”
蓝五慢腾腾地说:“我咋看着这会儿得吹吹呢。”
李麦这时站起来说:“跑!叫蓝五吹吧!人都快憋死了!叫他吹吧!”
几个小伙子跳起来了,他们喊着说:“吹!拣最热闹的吹!吹他一夜!”
蓝五看大伙突然像疯了一样喊着叫着,他含着泪拿起了唢呐。唢呐悠扬热烈的声音响起来了!
(有删改)
【注】《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日本入侵中原,国民党军队为阻滞日军南下,炸开河南境内黄河花园口大坝,造成一千多万黄泛区难民流离失所为历史背景,以赤杨岗村的李麦、王跑、蓝五等7个家庭的流亡逃荒为叙事线索,形象地描绘了赤杨岗村难民历时8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和奋斗史。
文本二:
实际上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如李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斋和李麦、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隐含了作者寄托的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凖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的。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
(摘编自李遇春《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特质与创作管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篇引用黄河民歌,写出了黄河水患由来已久,危害极其严重,奠定了全文的悲剧基调,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B.文本一写“只一转眼工夫,一个三十来户人家的小马庄,只剩下几棵杨树梢……”,这富有镜头感的描写直接表现出黄河水的迅猛。
C.文本一写“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这里用两种声音的混合,写出了刚刚遭受水灾的赤杨岗村人的悲伤绝望。
D.文本二中作者认为,作为“寻根文学”代表作,李凖的《黄河东流去》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
7.关于文本一中结尾蓝五吹唢呐这一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情节着墨不多,却写得较为曲折,主要得益于作者创设的“吹与不吹”的矛盾。
B.夜里,蓝五在老柏树下吹起了唢呐,唢呐声清脆凄婉,体现了他当时内心的情感。
C.王跑骂蓝五,是因为遭水灾大家心里都苦闷难受,他觉得此时蓝五吹唢呐不合适。
D.蓝五“慢腾腾”地回复王跑,既写出了他的胆小懦弱,也表现出了他的人生智慧。
8.文本一中画线段落让人身临其境,请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9.文本二中李凖说:“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内在活力”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始霸王之国、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不自责过失,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岂不谬哉!
(节选自班固《汉书·陈胜项藉传》)
材料二
周勃、灌婴等言于汉王曰:“(陈平)事魏不容,亡归楚;不中,义亡归汉。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其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子房、萧何、韩信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三:
若夫项羽之所以失者,非吝封爵之故,信之说,不如陈平之言之允也。陈平曰:“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羽,以诈兴者也:事怀王而弑之,属宋义而戕之,汉高入关而抑之,田荣之众来附而斩刈掠夺之。轻残杀者,大怨在侧而怨不可狎。左顾右盼,亦唯是兄弟姻党之足恃为援。则使轻予人以权,己且为怀王,己且为宋义。惴惴慄慄,戈戟交于梦寐,抑恶能不厚疑天下哉?然而其疑无救也。为汉王之腹心者项伯也其兄弟也追而迫之到者吕马童也其故人也。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亚不与焉。怀愿求援,而终以孤立。非利印不与者甚已而贼之,其亲戚之叛已久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材料四:
王天下者,其资有三:有以德得之,有以力并之,有以智取之。得之以德者,三代是也;并之以力者,秦人是也;取之以智者,刘汉是也。项羽之争天下也,其所执者为何资耶?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汉高祖挟其在己之智术,固无足以定天下而王之。然天下卒归之者,盖能收入之智而任之不疑也。夫能因人之智而任之不疑,则天下之智皆其资也,此所谓真智者也。
(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汉王之腹A心者B项伯也C其兄弟也D追E而迫之F到者G吕马童也H其故人也
1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及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反覆乱臣也”,判断句,与《烛之武退秦师》“是寡人之过也”句式相同。
B.让,责问,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其言不让”的“让”意思不同。
C.“事楚而去”的“而”与《庖丁解牛》“提刀而立”的“而”用法相同。
D.诚,假如、如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诚有百姓者”的“诚”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勃、灌婴等人对陈平不满,就向汉王陈述陈平归汉之前不被他人所接纳的经历,以及他在汉营中受贿并区别待人的事实,这引起汉王对陈平的猜疑。
B.面对汉王的责问,陈平一一加以解释,说魏王不能采纳他的建议,项羽则是不信任他人,并说要是汉王觉得他的计策不值得采用的话,就让他辞官。
C.在洛阳南宫酒宴上,高帝向列侯、将军提出了一个问题,并要求他们如实回答,高起等人说,有功之人嫉恨项羽,贤能的人猜疑他,所以项羽失败了。
D.在王夫之看来,项羽长期猜忌、残害他人,仇敌不少,因此项羽不敢轻易信任别人,只能相信项氏家族成员和姻亲兄弟,但最终却是众叛亲离的下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2)夫能因人之智而任之不疑,则天下之智皆其资也,此所谓真智者也。
14.对于项羽失败的原因,班固、刘邦、王夫之和何去非都有自己的看法,请简要概括并谈谈你的认识。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俞秀老韵
王安石
解我葱珩①脱孟劳②,暮年甘与子同袍。
新诗比旧增奇峭,若许追攀莫太高。
和陆郎中放翁韵
姜特立③
遇知三径长荒苔,解组④东归亦快哉。
津岸纷纷群吏去,船头衮衮好山来。
平时佳客应相过,胜日清尊想屡开。
若许诗篇数还往,直须共挽古风回。
【注】①葱珩:青绿色玉佩,这里是官服配饰。②孟劳:宝刀名。③姜特立:南宋诗人,其诗“意境特为超旷,往往自然流露”。他对当时诗坛上的雕琢之风不满。④解组:解下官印,辞官卸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歌同为唱和诗,从中可见朋友之间的诗歌往来以及双方的诗歌追求。
B.王诗中解葱珩、脱孟劳,与姜诗中“解组”一样,都暗含卸下官职的轻松。
C.姜诗“群吏去”“好山来”对举,描写脱离官场纷扰、美景扑人眼帘的场景。
D.姜诗五、六句想象归隐生活,勾勒出一幅友朋相聚、诗酒唱和的闲适图景。
16.两首诗都以“若许”句结尾,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宇参加“诗画乡村行”研学活动时,望见远处村庄若隐若现,炊烟袅袅升起,便引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里“ , ”两句来形容这一情景。
(2)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以“ , ”两句,通过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结合,生动描摹了乐声时而沉重,时而轻细急促,时而清脆圆润。
(3)“蛟”,传说中的一种龙类,常隐于泊、深潭、江河支流、地洞之中,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它的身影,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骨文历史悠久。自新石器时代起,中国各地便陆续萌生了文字的雏形。这些早期的文字形式,被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虽不能完整记录语言,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古代生活画卷。①夏商时代的到来,②汉字逐渐走向成熟。③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字,④甲骨文虽然还夹杂着一些不规范、不准确的早期形态,⑤但能够已经较为完整地记录语言,⑥成为目前我们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  ),这些字往往生动地描绘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得”字通过手持贝的形象,折射出古代贝作为宝物或货币的重要地位;“监”字则形象地描绘了古人以水为镜的生活习惯。尽管甲骨文尚未完全定型,但它已经展现了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并遵循着“六书”的结构规律。
目前发现的甲骨文的总字头数已超过4000,这些常用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________。同时,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既有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也有具有一定情节和故事性的记事刻辞,堪称最早的文学作品。
甲骨文作为中国古文字的瑰宝,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是汉字的起源,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计其数 B.不胜枚举 C.数不胜数 D.琳琅满目
20.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其基本结构有所保留,脉络清晰可见,但笔势笔意有所变化
B.保留了其基本结构,脉络清晰可见,只在笔势笔意上有所变化
C.虽然笔势笔意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结构却得以保留,脉络清晰可见
D.虽然在笔势笔意上有所变化,但保留了其基本结构,脉络清晰可见
21.文中说“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既有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也有具有一定情节和故事性的记事刻辞”,请从下列三组甲骨文及其对应的现代汉字中任选一组,仿照示例,根据字形推断本义。
示例:
兵:两只手握着武器,推断本义为“作战用的武器”。
22.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是条命都得活!
——李准《黄河东流去》
②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A 3. 理性能力 个体的繁兴(及其脆弱性) 自主性和固有价值 4.①认知角度,许多动物具有自我意识,能反抗不公平待遇,符合尊严所需的心理要素。
②需求角度,“繁兴”论认为,动物的主观体验与自然需求应被尊重。
③关系性角度,无论个体与我们有无道德关系,都应该得到尊重,包括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他者。 5.①怜悯心是尊重动物尊严的情感基础。卢梭认为怜悯心使人能感知他人痛苦,而本文指出动物能感受痛苦,怜悯心会促使人类关注动物处境,尊重其尊严。
②尊重动物尊严是怜悯心的延伸。本文认为应该尊重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个体,包括动物,体现了对生命的怜悯和普遍关怀。
③怜悯心与尊严理论互补。卢梭的怜悯心强调情感共鸣,而本文尊严理论强调道德义务,二者结合,互为补充。
6.C 7.D 8.①从村民的角度来写,写村民见到的弥漫的黄尘水雾、被捺住直不起腰来的野草和麦子,听到狂风呼叫,感觉两腿发凉,给读者很强的代入感、画面感、冲击感。
②词语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如3次用“忽然”一词,“弥漫”“呼叫”“溜”等动词写出现场感。 9.①乐观坚韧的意志。如洪水过后,蓝五吹响了悠扬热烈的唢呐,表现了人们的乐观坚强。
②团结互助的精神。如受灾后,李麦、天亮、蓝五、春义、柱子等帮助同村人。
③包容善良的品质。如大灾面前,申奶奶不想拖累大家,大家也不放弃她,天亮笑着含着泪由她打。
④临危自救的生存智慧。如水灾过后,大家就地取材搭起了各种各样的临时房屋。
⑤坚守家园乡土的情结。如离开家园时,海长松将镰刀和烟袋锅埋在自己地里,将一把黄泥土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
10.CDG 11.C 12.C 13.(1)汉王于是向他道歉,重重赏赐他,任命他为护军中尉,全面统管众将领。
(2)能够根据他人的智慧加以信任而不怀疑,那么天下的智慧就都成为他的资本了,这就是所说的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啊。 14.(1)班固:自夸功劳、逞弄个人才智却不效法古代,战败后不知自责,反而归咎于“天意”,荒谬无知。
(2)刘邦:不能任用贤才(如仅有范增却不用),而刘邦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杰”。
(3)王夫之:生性狡诈残暴(弑怀王、戕宋义等),仇敌环伺却只信任宗族姻亲,最终众叛亲离,孤立无援。
(4)何去非:无德可依,无力(武力)可恃,更无智可用;既无自身智慧,也不能接纳、信任他人的智慧。
(5)我的认识:项羽的失败是“性格悲剧”与“策略失误”的叠加。从性格上看,他刚愎自用、残暴多疑,既不能正视自身不足,也不能信任非宗族势力的贤才;从策略上看,他不懂“用人者胜”的道理,最终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15.A 16.①王诗表面上说希望朋友诗歌水平不要进步太快,以免自己赶不上,实则以此赞美朋友。同时也包含对友人诗风不要过于奇峭的委婉提醒。
②姜诗希望友人常以诗歌往来唱和,共同扭转诗坛上的雕琢之风,使诗歌回归古朴自然的风格。
17.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8.语句①改为:随着夏商时代的到来或夏商时代
语句⑤改为:但已经能够较为完整地记录语言 19.D 20.C 21.饮:一个人弯着腰、低着头从酒坛饮酒,推断本义为“喝”。
采:用手采摘植株上的果实或者叶片,推断本义为“采摘”。
秉:一只手握着一束禾苗,表示手持谷物,推断本义为“手持、握着”。 22.①甲骨文早期是如何诞生和演变的?
②甲骨文是如何表意的?
③甲骨文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④甲骨文在文化领域具有怎样的意义和影响?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