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综合训练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蝉则千转不穷 B.回清倒影C.窥谷忘反 D.略无阙处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B.C. D.3.下列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B.至于/夏水襄陵C.实是/欲界之仙都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有“诗魔”之称,世称“王右丞”。苏轼评价王维的作品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B.《水经》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C.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如苏轼号东坡居士,白居易号柳泉居士。D.“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中加点的“书”即书信,古代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5.根据提示填空。(1)《使至塞上》中“ , ”两句既言事又写景,在叙事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 (2)《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 ”。 (3)《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写出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4)《庭中有奇树》中“ , ”两句描写了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 二、专题学习6.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八年级(1)班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说渊源】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为“信”注曰:“诚也。从人,从言,会意。”请你根据“信”字的结构,并结合许慎的注解,说说“信”字的含义。(2)【话诚信】 班长搜集了以下中国古代故事,请你从中选择一则与“诚信”相关的故事,向同学们简要概述其内容。①程门立雪 ②商鞅立木 ③曾子烹彘 ④三顾茅庐三、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黄 鹤 楼崔 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7.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8.诗人在尾联写道“烟波江上使人愁”,请联系全诗,分析诗人因何而“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本文写于苏轼贬官黄州期间,表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水经注·江水》(《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乙】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唐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可怪也。晚至瞿唐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杜诗云:“白帝夔州各异城。”盖言难辨也。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选自陆游《入蜀记》,有改动)注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滟滪堆:在瞿唐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沿溯阻绝( )(2)不以疾也( )(3)发大溪口( )(4)盖言难辨也(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仰视天,如匹练然。15.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甲文结尾引用渔歌的作用。16.甲、乙两文都描写了三峡的山,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概括。(四)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7~21题。【甲】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丙】 送陈经秀才序(节选)欧阳修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①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②鳖,可供膳羞。山两麓③浸流,中无岩崭颓怪④盘绝⑤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⑥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选自《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六,有改动)注①刺舟:撑船。②擉(chuò):刺。③麓:山脚。④岩崭颓怪:山峰险峻危峭。⑤盘绝:曲折难行。⑥长夏:泛指夏季。1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晓雾将歇 歇:消散。B.夕日欲颓 颓:坠落。C.可供膳羞 羞:美食。D.而可以登高顾望 顾:拜访。18.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B.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C.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D.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19.下列对三篇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和乙文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丙文写的则是夏天的景色。B.乙文和丙文中水的特点是清澈,甲诗中水的特点是寒冷。C.甲诗和丙文观景的角度是仰观俯察,乙文观景的角度是近观。D.三篇诗文写景的角度各有不同,但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21.白居易离任杭州时写道“处处回头尽堪恋”,从甲诗“ ”一句中可以直接看出。从描写的景物看,甲诗选择了 、乱花浅草等早春时节的典型景物来表达游湖的喜悦之情。乙文中“共谈”与“ ”前后呼应,形成对比,隐含作者可以比肩古人的自矜自得之情。丙文不仅描写了可赏之美景,还从“ ”“ ”两方面,突出了游玩之乐。 四、写作22.祖国山河处处美。在你的旅游记忆中,哪些景物让你印象深刻 你能把它们描写出来吗 请以《最是那美景难忘》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描写景物时注意抓住景物特征,按照一定顺序,调动多种感官,利用多种观察角度,融入自己的情感;(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少于5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参考答案1.B 解析:A项,“转”同“啭”,鸟鸣;C项,“反”同“返”,返回;D项,“阙”同“缺”,空隙、缺口。2.D 解析:A项,在/如果;B项,隔断/停止;C项,清波/清澈;D项,都是“太阳”的意思。3.A 解析:A项,正确的停顿是“自非/亭午夜分”。4.D 解析:A项,“诗魔”是白居易,王维有“诗佛”之称;B项,应为《水经注》;C项,白居易号香山居士。5.(1)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2)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3)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4)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6.(1)“信”字由“人”和“言”组成,表示人说的话要诚实可信,即诚信。(2)示例 商鞅立木:商鞅在变法前为了取信于民,命人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承诺谁能将其搬到指定地点就赏赐十金。起初没有人敢去搬,于是商鞅又下令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后来有人尝试并成功搬到指定地点,商鞅果然赏赐了他五十金,从而树立了诚信的形象,为后续变法奠定了基础。7.本联描绘了诗人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汉阳一带原野上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草木茂盛,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8.因吊古伤今而“愁”,因思乡失意而“愁”。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吊古伤今,即景生情;夕阳西下,烟波缥缈,望不见归乡之路,引发乡愁。9.(1)考虑,想到(2)共同,一起10.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11.遭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12.表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启示:我们应学习苏轼这种人生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乐观生活,积极进取。13.(1)顺流而下(2)快(3)出发(4)原来14.(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2)仰望天空,仿佛是一匹白色的丝绸。15.内容上,从侧面突出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渲染三峡秋景的肃杀凄凉,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结构上,总结全文,升华中心。16.甲文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山绵延不断的特点,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山高峻陡峭的特点。【乙】 参考译文 二十六日,从大溪口出发,进入瞿唐峡。两岸陡壁相对耸立,向上直插云霄,平滑得像是用刀削成的。仰望天空,仿佛是一匹白色的丝绸。江水已经落下去了,峡中水面平静得像油瓶一样。经过圣姥泉,原来是石壁上的一条裂缝。人在旁边大声呼喊,泉水就会流出,多次呼喊就会多次流出,可真奇怪啊。晚上到达瞿唐关,这里是唐代夔州故城,与白帝城相连。杜甫的诗说:“白帝夔州各异城。”原来是说难以分辨呀。关的西门正对着滟滪堆。滟滪堆,是由碎石堆积而成的,高出水面几十丈。当地人说:“当夏季和秋季水涨的时候,水面又会高出滟滪堆几十丈。”17.D 解析:“顾”,回望。18.C 解析:“自长夏而往”是一个完整的时间和动作表述,“才十八里”是对路程距离的说明,“可以朝游而暮归”表述距离近带来的便利。故选C项。19.D 解析:A项,“甲诗和乙文写的是春天的景色”表述有误,乙文描写的是四季常景,并不仅仅写春天的景色。B项,“甲诗中水的特点是寒冷”表述有误,诗中并未体现水的寒冷。C项,“乙文观景的角度是近观”表述有误,乙文中的景物描写也采用了远视的角度。20.(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2)也并不感到筋骨的疲劳,即使去过几次也不会感到厌烦。21.最爱湖东行不足 早莺新燕 未复 浮泛 膳羞【丙】 参考译文 伊水的江流非常清澈,水波冲击声回响在崖石间。随着水流撑船,可以顺流而下;在船上钓鱼捉鳖,可供人们膳食之用。山脚两边的岩石浸于江水,其中并没有什么特别险峻危峭的山势,山路也不曲折难行,因此可以登高远望。在长夏时节前往,只有十八里的路程,因此早上去游玩晚上就能返回。所以人们常到此游玩,高兴地获得山水间的享乐,也并不感到筋骨的疲劳,即使去过几次也不会感到厌烦。22.写作提示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审题可知,题目中的“美景”有两种理解:一是自然之美,通过描写自然风光,表现出自己对这种美景的赞美与难忘之情;二是人情之美,通过对人性真善美的刻画,表现出自己对人性的歌颂与赞美之情。写作时,可以采用先景后人的顺序,紧扣景物特征进行细致刻画,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可以用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