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孟子》三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 《孟子》三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23 《孟子》三章
课后·知能演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亲戚畔之
B.曾益其所不能
C.威武不能屈
D.入则无法家拂士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B.行拂乱/其所为
C.所以/动心/忍性
D.曾/益其所不能
4.根据提示填空。
(1)《富贵不能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大丈夫顶天立地的美德。
(2)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认为经受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等种种考验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2)衡于虑( )
(3)而后喻(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伯夷、叔齐,孤竹君①之二子也。文王卒,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②曰:“父死不葬可谓孝乎以臣弑③君可谓仁乎 ”左右欲兵④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⑤,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有删改)
注①孤竹君:商朝孤竹国国君的封号。②谏: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③弑:专指臣杀君,下杀上。④兵:用兵器伤害人。⑤宗周:这里指归附周朝。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往之女家( )
(2)丈夫之冠也( )
(3)伯夷、叔齐耻之( )
(4)扶而去之(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太公曰:“此义人也。”
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三处)
父死不葬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11.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在伯夷、叔齐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1.C 解析:A项,“畔”同“叛”,背叛;B项,“曾”同“增”;D项,“拂”同“弼”,辅佐。
2.B 解析: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B项,代词,这;C项,助词,的/代词,他;D项,同“弼”,辅佐/违背。
3.D 解析:正确的停顿是“曾益/其所不能”。
4.(1)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2)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5.(1)选拔、任用
(2)同“横”,梗塞、不顺
(3)了解、明白
6.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7.在内部,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部,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
8.(1)同“汝”,你
(2)行冠礼
(3)认为可耻,以……为耻
(4)离开
9.(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同遵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太公说:“他们是有道义的人啊。”
10.父死不葬/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11.孟子认为,大丈夫即使在困厄之中也不改变自己对道义的坚守。伯夷、叔齐在国家灭亡之后,为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食野菜充饥。他们宁可饿死,也不改变对自己心中道义的坚守,体现了“大丈夫”精神。
【乙】 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文王去世了,武王率军东进去征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而劝谏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 作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可以算作仁德吗 ”武王左右的人准备杀掉他们。太公说:“他们是有道义的人啊。”扶起他们让他们离开了。武王平定了殷商的祸乱后,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认为这很可耻,为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采食野菜充饥。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