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2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计算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2024·四川攀枝花模拟)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单位:m)示意图。完成1~3题。1.图中BE河段的流向为( )A.自西北流向东南B.自西南流向东北C.自东北流向西南D.自东南流向西北2.图中A点的海拔( )A.1 400 mB.1 500 mC.1 600 mD.1 700 m3.图示区域最大高差可能是( )A.580 m B.680 mC.780 m D.880 m下图表示一种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完成4~6题。4.该地貌类型是( )A.火山口 B.沙丘C.梯田 D.三角洲5.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 B.西北风C.东南风 D.西南风6.该类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2024·江苏宿迁模拟)下图为我国某高原(石灰岩广布)局部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7~8题。7.该地貌类型为( )A.冲积扇 B.三角洲C.黄土地貌 D.天坑8.在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可能发育有瀑布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2025·齐鲁名校10月联考)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带领蜀军向南撤退,为防止魏军追击,在木门道布置预警瞭望哨和伏击地点,重创魏军。下图示意木门道周边地形。据此完成9~10题。9.蜀军选取的伏击地点最可能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10.蜀军布置的预警瞭望哨最可能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二、综合题(共22分)11.(海南卷)(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下图示意巴拉圭位置及地形。归纳巴拉圭的地形特征。12.(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我国某地突发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体阻断了河流。下图示意该地堰塞体溃决之前的地形图。(1)判断甲、乙两地之间的河流流向,并解释判断理由。(6分)(2)若堰塞体上游河流流量稳定。在下图中画出堰塞体阻断河流后乙处水位变化图,并说明水位变化的原因。(10分)参考答案1~3.1.A 2.C 3.D 第1题,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大小可以判断,河流从西北部的高处流向东南部的低处。第2题,读图可知,等高距为100米,因此图示1 600米等高线上侧等高线数值为1 500,下侧等高线数值为1 600。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判断,1 600 m4~6.4.B 5.B 6.C 第4题,图示风积地貌呈新月形,为新月形沙丘。第5题,流动沙丘的迎风坡坡度较缓,背风坡坡度较陡,结合风向标判断,该地盛行西北风。第6题,沙丘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7~8.7.D 8.A 第7题,此题的等高线地形图和正常的地形图不太一样,其是外高内低的,说明其地形大致呈盆状,同时材料中提到此地是位于我国石灰岩广布的某高原,故最有可能是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在喀斯特地貌中,这种地形叫作天坑,D正确。故选D。第8题,观察四地可发现,四地都位于陡崖附近,但是只有甲地的等高线向高处凸,说明甲地位于山谷中,可能有河流发育,形成瀑布,故选A。9~10.9.A 10.D 第9题,根据材料“诸葛亮带领蜀军向南撤退,为防止魏军追击,在木门道布置预警瞭望哨和伏击地点,重创魏军”,并结合图片判断可知,木门道地处山谷,战役中蜀军向南撤退应是沿着木门道向南撤退,魏军也应该沿着木门道向南追击,故伏击地点应选择木门道较为狭窄的位置,狭窄的地形有利于防止魏军逃跑,堵住魏军撤退的路线,故图中①处为山谷中最狭窄的位置,相对适合伏击,A正确;由于诸葛亮带领蜀军向南撤退,地处东侧的②地并不是理想的伏击地点,B错误;③处地处山峰,距离战场较远,并不利于伏击在木门道行进的魏军,C错误;④处附近木门道内部较为宽阔,不利于集中兵力进行伏击,D错误。第10题,预警瞭望哨应该有利于提前发现敌军的动向,根据上题可知,伏击地点位于靠近木门道的①,蜀军向南撤退,④在伏击地点①以北,能够提前发现撤退的蜀军以及在后方追击的魏军的动向,从而有利于向南侧①地的伏兵报信,D正确,A错误;②地位于谷口处,北侧有山脊阻挡,且远离木门道,不利于及时观察预警,B错误;③地位于山峰,但是向西侧观察木门道有山脊阻挡,且距离木门道很远,不利于观察和预警,C错误。11.答案 地势较低,海拔在500 m以下;以平原为主;地势自巴拉圭河(中部)向两侧逐渐升高。解析 读图分析可知,巴拉圭海拔在500 m以下,地势较低;等高线较稀疏,地形起伏不大,地势自巴拉圭河向东西两侧逐渐升高,总体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平原地形为主。12.答案 (1)由西北流向东南。依据:河谷地形等高线凸向高处,据此判断河流由乙处流向甲处;根据指向标确定乙地位于甲地西北方向,可判断河流的流向为由西北流向东南。(2)如下图。(作图说明:曲线起点位于2 850—2 900米;终点水位位于2 900—2 950米;曲线特征先陡后缓。)原因:堰塞体堵塞河道,在堰塞体溃决前,水位持续上涨;乙处位于峡谷,流量稳定的情况下,前期河道较窄,水位上升快;后期河道变宽,水位上升较慢。解析 第(1)题,河流在谷地内流动,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由此可知,河流由乙流向甲,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河流在甲、乙两地之间由西北流向东南。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河流由乙流向甲,堰塞体形成后,堰塞体上游河流流量稳定,乙处水位持续上涨,当水位高于堰塞体顶部时,水体溢出(若堰塞体稳定不垮塌,水位达到最高后保持稳定),图中等高距为50 m,目前河道海拔为 2 850—2 900 m,堰塞体最高处海拔为2 900—2 950 m,同时注意前期河道窄,径流量稳定则水位上涨快,曲线坡陡,后期河道较宽,径流量稳定则水位上涨速度较慢,曲线坡较缓。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