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7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选择题(每小题3分)(2025·安徽A10联盟11月联考)传统历法中节气按太阳黄经(λ)划分,从春分点开始,每15°对应一个节气,春分点时太阳直射赤道,此时δ=0°。下表示意二十四节气(部分)太阳直射点纬度。据此完成1~2题。太阳黄经(λ) 太阳直射点纬度(δ) 节气0° 0° 春分15° +5°55' 清明30° +11°28' 谷雨45° +16°20' 立夏60° +20°9' 小满75° +22°35' 芒种90° +23°26' 夏至105° +22°35' 小暑120° +20°9' 大暑135° +16°20' 立秋150° +11°28' 处暑165° +5°55' 白露1.表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化速度较慢是在( )A.春分至清明之间B.立夏至小满之间C.小暑至大暑之间D.立秋至处暑之间2.相邻两节气之间实际时长会有微小差别是( )A.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B.地球公转速度的差异C.地球自转速度的差异D.太阳运动速度的差异(2024·山东烟台二模)太阳中心点在地平线下0°—6°时,其间天空微亮,地面微明,被称为“民用曙暮光”。一摄影爱好者某天19:28在成都平原某地(30.5°N,104°E)正好拍摄到民用昏影终时的照片。结合下图完成3~4题。3.拍摄当日,该地的昼长约为( )A.11小时12分 B.12小时C.14小时08分 D.14小时56分4.当日该地出现“民用晨光始”的时间约是( )A.4:08 B.4:32C.5:36 D.6:40(2024·山东淄博三模)2022年10月31日,鲁中某普通高中地理研学组利用手表、标杆、钢尺等工具测量了日影(杆影)的变化数据(下图),并利用该数据推算出了当地的经纬度。指导教师认为数据误差较大,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下表为该地理研学组测量活动的相关数据(当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等数据略)。据此完成5~6题。标杆数据 长度141.8厘米,直径2.2厘米测量数据 北京时间 11:56 12:00 12:04 12:08 12:12 12:16杆影长度/cm 154.8 153.3 152.3 149.3 152.5 153.5推算结果 当地经纬度(37°N,118°E);当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43°)5.推算当地经纬度直接运用的数据是( )A.12:12时数据 B.12:08时数据C.12:04时数据 D.12:00时数据6.可有效提高测量精度的措施是( )A.缩短总的测量时间B.选用直径更大的标杆C.缩短测量时间间隔D.选用长度更小的标杆(2024·山东滨州二模)新疆某地(43°N)根据“寿光型”日光温室结构和参数建造温室(如下图),发展越冬果菜生产,但建成后效果不够理想。为充分利用光照,提高增温效果,当地对该类型日光温室的参数和朝向进行适当调整(注:tan23.5°≈0.435)。据此完成7~8题。7.对该地“寿光型”日光温室参数的调整方案最合理的是( )A.将D缩减到4 mB.将D扩大到10 mC.将H缩减到3 mD.将H扩大到5 m8.该地“寿光型”日光温室的朝向应调整为( )A.南偏东 B.南偏西C.东偏北 D.西偏北(2024·甘肃兰州模拟)某地在一年中有61天极夜,极昼天数略多于极夜。据此完成9~10题。9.极夜结束后的第30天,该地( )A.日出东南B.正午太阳位于正北C.日落西北D.白昼时间长于夜晚10.该地极昼和极夜天数不等,体现出( )A.地球自转速度存在季节差异B.地球公转轨道并非为正圆形C.当地南北两侧地形差异较大D.当地冬夏两季太阳高度相同(2024·山东聊城二模)日出景观始终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热点素材。在一次摄影作品展览中,同时展出了我国甲、乙两地在二至日的日出作品,作品中显示两地冬至日日出时间相同,而夏至日日出时间却差别很大(拍摄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11~12题。11.甲地位于乙地的(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12.冬至日乙地日落比甲地早( )A.18分钟 B.36分钟C.72分钟 D.108分钟(2024·山东泰安一模)九九消寒图是中国北方的一项传统民俗,与数九的民俗密切相关。“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每字9画,共81画,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顺序填充一笔。下图分别为冬至后某日昆仑站(80°S,77°E)全天顺时针太阳运动轨迹图(最低点太阳高度为5°)和九九消寒图。读图,完成13~14题。13.当日按中国传统民俗,应填充( )A.亭 B.垂C.柳 D.待14.20天后,昆仑站的昼长为( )A.8小时B.12小时C.18小时D.24小时(2024·山东青岛一模)下图示意某地6月22日太阳周日视运动。据此完成15~16题。15.代表正北方方位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6.该地可能位于( )A.阿特格尔(20.5°N,85.6°E)B.弗朗卡(20.5°S,47.4°W)C.康奥斯(67.5°N,22.7°E)D.斯科特岛(67.5°S,180°)参考答案1~2.1.C 2.B 第1题,根据表中太阳黄经度数每变化15°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出单位时间内直射点的纬度变化幅度较小(也就是直射点纬度变化速度较慢)时太阳直射回归线附近;单位时间内直射点的纬度变化幅度较大时太阳直射赤道附近。春分至清明之间纬度变化5°55',立夏至小满之间纬度变化3°49',小暑至大暑之间纬度变化2°26',立秋至处暑之间纬度变化4°52',所以小暑至大暑之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化速度较慢。第2题,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影响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速度,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变化会影响相邻两节气之间实际时长,B正确;与黄赤交角存在、地球自转速度、太阳运动速度关系较小。3~4.3.B 4.D 第3题,太阳周日运动360°大约需要24小时,即太阳平均每小时移动15°。曙暮光出现在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下0°—6°这段时间,太阳运行6°需要的时间为(60分钟/15°)×6°/=24分钟,19:28(北京时间)在成都平原某地(30.5°N,104°E)正好拍摄到民用昏影终时的照片,表明大约19:04(北京时间)日落,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1小时4分钟,所以当地当日于地方时18时日落,昼长为12小时。故选B。第4题,结合上题,该日于地方时18时日落,则地方时6时日出,此时北京时间为7:04,太阳运行6°需要的时间为24分钟,所以出现“民用晨光始”的时间大约为北京时间6:40。故选D。5~6.5.B 6.C 第5题,一天中当地地方时为12时的时候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杆影最短。从测量数据看,12:08时杆影长度最短,所以可以根据12:08时的数据来推算当地经度,根据杆影长度等数据结合相关公式可以进一步推算当地纬度,B正确,故选B。第6题,缩短测量时间间隔,可以更细致地捕捉杆影长度的变化过程,能更精确地确定正午时刻和相关数据,从而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C正确;如果只是简单缩短总测量时间,而没有更密集的测量点,可能会遗漏关键信息,不一定能有效提高精度,甚至可能导致数据不准确,A错误;标杆的直径主要影响的是标杆自身的稳定性等,对太阳高度角和经纬度的测量精度影响不大,不是提高精度的关键因素,B错误;长度较小的标杆可能会使测量的相对误差增大,而且可能会使测量操作不方便,不利于提高精度,D错误。故选C。7~8.7.B 8.B 第7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位于43°N,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是在冬至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计算可得正午太阳高度为23.5°。根据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调整日光温室间距(D),tan23.5°=H/D,计算可得日光温室间距应不小于9.89 m,这样能够保证日光温室在一年中就能照到阳光;根据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调整日光温室高度(H),tan23.5°=H/D,计算可得日光温室高度应不高于2.18 m,这样能够保证日光温室在一年中就能照到阳光。故选B。第8题,为了让阳光更好地照入温室,温室的朝向应该与正午时阳光的来向大体垂直。根据太阳视运动规律,该地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该地区纬度较高,冬季寒冷,夜晚时间长;该地午后温度最高,为保证能更好地接受阳光,提高夜间棚内的温度,日光温室应面向正南略偏西。B正确,故选B。9~10.9.A 10.B 第9题,由材料可知,极昼天数略多于极夜,是因为处于极昼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近日点慢,说明该地位于北半球,一年中有61天极夜,即北半球冬至日前后各30天为极夜。极夜结束后的30天为冬至后60天,大约为2月20日,此时仍为北半球冬半年,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正午太阳位于正南,白昼时间短于夜晚。A正确。第10题,地球公转轨道并非正圆,位于近日点附近时为1月初,北半球存在极夜现象,公转速度快,因此极夜时间较短;位于远日点附近时为7月初,北半球存在极昼现象,公转速度慢,因此极昼时间较长。B正确。11~12.11.D 12.C 第11题,两地冬至日日出时间相同(7:12),位于冬至日某一时刻的晨线上,冬至日晨线呈东北—西南走向。夏至日,甲地日出时间应为5:12,乙地为4:00。而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我国各地纬度越高,日出时间越早。故甲纬度较乙地纬度低;拍摄时间同为北京时间,甲地日出晚于乙地,故甲地在乙地西侧。综上所述,甲地应在乙地西南方向,D正确,故选D。第12题,图示为北京时间,即120°E地方时。由夏至日、冬至日日出时间可计算二分日日出时间(地方时为6时),甲地为6:12,早于北京时间12分;乙地为5:36,晚于北京时间24分。由此可知,甲地冬至日日出地方时应为7时(7:12-0:12),日落地方时为17时,北京时间17时12分;乙地冬至日日出地方时应为7:36(7:12+0:24),日落地方时为16:24,北京时间16时。由此可知,冬至日乙地日落比甲地早1小时12分,即72分钟,故选C。13~14.13.C 14.D 第13题,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太阳视运动轨迹图中当日最低太阳高度为5°,结合当地是80°S,可知此时75°S和晨昏线相切,可以推知该日太阳直射15°S;且该日位于冬至之后,冬至到次年春分,时间差90天左右,直射点移动了23.5°,23.5°-15°=8.5°,8.5/23.5×90约等于30,可知此刻大约是冬至后的第30天,一个九是九天,现在是四九,对应九九歌中的“四九”,故选择C。第14题,根据上题可知,20/90*23.5°约等于5°,即20天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5°,20天后直射点大约在10°S,该地最低太阳高度为0°,仍为极昼,昼长为24小时,故选择D。15~16.15.A 16.B 第15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为6月22日太阳周日视运动,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全球除极昼极夜范围地区,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因此可以推测甲为正北,乙为正东,丙为正南,丁为正西。A正确,故选A。第16题,结合上题可知,甲为正北,太阳视运动轨迹全天偏北,因此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同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6°,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纬度差(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差值)计算可得,该地纬度约为20.5°S,B符合题意,故选B。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