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8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8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8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2024·浙江衢州期末)福建省邵武气象站某次放飞探空气球进入平流层,获取大气的温度、湿度、气压等资料。下图为该探空气球记录的气象数据。完成1~2题。
1.①②③曲线分别代表(  )
A.温度、湿度、气压
B.温度、气压、湿度
C.湿度、温度、气压
D.湿度、气压、温度
2.该探空气球进入平流层的时间为升空后(  )
A.15分钟 B.30分钟
C.50分钟 D.65分钟
(2024·云南文山期末)近年来,青藏高原大规模的木本植物(森林、灌丛)向草地扩张,对生长季的地表昼夜温度产生了一定影响。与草本植物相比,木本植物的生物量和叶片面积较大。下图为木本植物扩张后生长季地表温度距平(距平是指某月均温与该月多年均温之差)。据此完成3~4题。
3.木本植物扩张导致夜间地表温度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是(  )
A.降低;大气逆辐射减弱
B.降低;白天地表温度下降
C.升高;大气逆辐射增强
D.升高;白天地表温度升高
4.大规模木本植物扩张可以减缓青藏高原气候变暖,是因为(  )
A.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B.地面辐射减弱
C.植物蒸腾作用减弱
D.太阳辐射减弱
(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垄广泛发育。下图表示观测期高大沙垄高点和低点的气温日变化,沙垄高点和低点相对高差49 m。据此完成5~7题。
5.与沙垄高点相比,沙垄低点(  )
A.全天气温均较低
B.日平均气温较低
C.气温日较差较小
D.夜晚降温较慢
6.观测期间(  )
A.6时,因高差较大,沙垄高点和低点温差大
B.上午,因太阳辐射逐渐增强,沙垄低点增温加快
C.15时,因地面辐射较强,沙垄区气温高
D.夜晚,因大气逆辐射强,沙垄高点气温较高
7.观测期最可能是(  )
A.6月 B.8月
C.10月 D.12月
(浙江卷)秀珍菇生产需避光遮阳。浙江某地在秀珍菇生产大棚上搭建光伏发电系统,实现了棚内种菇、棚顶发电,形成了“农业+新能源”生态高效生产方式。据此完成8~9题。
8.该生产方式会使棚内(  )
A.太阳辐射减弱 B.地面辐射增加
C.大气吸收增加 D.地面反射增加
9.与原秀珍菇生产方式相比,该生产方式的优势有(  )
①增加经济效益 ②增加土壤肥力 ③减少土壤污染 ④提高土地利用率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课标Ⅰ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13.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14.(上海卷)“霜重见晴天”说的是清晨地表覆盖白霜,往往预示白天天气晴好。白霜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面吸收热量多,空气水汽含量高
B.地面辐射较弱,地表温度下降慢
C.大气吸收热量多,大气保温作用强
D.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热量多
(全国甲卷)增加屋顶的太阳辐射反射率可以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据此完成15~16题。
15.下列功能区中,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城市热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
A.高密度居住区
B.文教区
C.低密度居住区
D.工业区
16.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降低城市气温最明显的是夏季(  )
A.冷锋过境日
B.低压控制期
C.暖锋过境日
D.高压控制期
参考答案
1~2.1.A 2.C 第1题,由图可知,①曲线:探空气球放飞后数值不断变小,之后再不断升高,符合对流层到平流层温度变化规律,该曲线为温度;②曲线:气球放飞后在对流层由于天气现象活动频繁,湿度变化不稳定,②曲线数值变化非常大,当进入平流层后,由于空气较为干燥,②数值较小且较为稳定,因此该曲线为湿度;近地面空气密度大气压高,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气压越低,因此,当探空气球放飞后,随高度越来越高,气压会越来越低,到平流层后,由于大气稳定、海拔高,气压较低且变化较小,③曲线符合气压规律。故选A。第2题,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海拔高,大气稀薄,气压低且变化不大,以平流运动为主,几乎没有雨、雪天气现象,空气较为干燥,由图可知,50分钟时温度开始转变为随高度升高气温不断升高,50分钟之后,气压和湿度数值较小且变化稳定,符合平流层的变化规律,因此该探空气球进入平流层的时间为升空后50分钟,C正确。
3~4.3.C 4.B 第3题,据图可知,夜间地表温度距平为正值,气温升高。木本植物叶片较大,有利于植物蒸腾,蒸腾量较大,空气中的水汽和云量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较强,温度较高,C正确,A、B错误;同时,气中的水汽和云量增多,削弱作用也增强,地表吸收热量减少,白天地表温度下降,D错误。第4题,由上题可知,木本植被扩张地表白天热量收入减少,地表温度降低,因此大规模木本植物扩张,会导致青藏高原日均地表温度下降,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气温降低,从而减缓了青藏高原气候变暖,B正确;大规模木本植物扩张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无关,A错误;植物蒸腾作用会增加,C错误;太阳辐射不变,D错误。
5~7.5.B 6.C 7.C 第5题,据图示信息可知,0—8时沙垄低点比沙垄高点气温低,8—17时沙垄低点比沙垄高点气温高,17—24时沙垄低点比沙垄高点气温低;沙垄低点与沙垄高点一天中的最高气温相近,但沙垄低点一天中的最低气温远低于沙垄高点,说明沙垄低点的日平均气温较低,且气温日较差较大;夜间气温曲线沙垄低点的下降幅度更大,说明沙垄低点的夜间降温较快。第6题,沙垄高点和低点相对高差为49米,一般来说,对流层每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6 ℃,而仅49米的高差不可能在6时沙垄高点与低点温差近9 ℃;上午沙垄低点因沙垄的阻挡而受太阳辐射较沙垄高点少;地面辐射最强时一般是在13时左右,而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地面辐射,据图示信息可知沙垄整体都在14—15时达到最高,所以推断15时因地面辐射较强,沙垄区气温高;沙垄所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气候极其干旱,天气以晴朗为主,夜间的大气逆辐射弱。第7题,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气候干旱,降水极少,天气以晴朗为主,太阳辐射充足,沙漠比热容小,所以夏季增温幅度极大,在6—8月气温很高,不可能一天中最高气温不到20 ℃;塔克拉玛干沙漠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冬季12月时一天中的气温多在0 ℃以下;秋季10月时当地气温由夏季转冷,日平均气温下降,气温既不可能是夏季的炎热,也不可能是冬季的寒冷,符合观测期的气温特征。
8~9.8.A 9.C 第8题,光伏发电板会遮阳,削弱到达棚内的太阳辐射,从而使棚内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反射都会减少。第9题,原生产方式只是棚内种秀珍菇,现在棚内种秀珍菇、棚顶发电,实现了一地多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因此经济效益也提高;对土壤肥力和污染没有影响。
10~11.10.B 11.C 第10题,为了“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双层覆膜起到保温作用,膜内温度高于膜外温度,故①②表示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③④表示平均气温日变化。丰雪年外膜因覆盖大量积雪,白天削弱了太阳辐射,气温比枯雪年气温稍低(图中15—17时),夜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作用,减缓了地面热量散失的速度,气温比枯雪年气温稍高(19时至次日13时),则①②分别为丰雪年、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故B正确。第11题,图示①②为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且二者变化差异较大,又因①②分别为丰雪年和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则C正确。④最低平均气温接近-16 ℃,则该地最低气温可能在某些时期短暂低于-16 ℃,则A错误。图示③④曲线变化一致,说明积雪状况对气温日变化影响不大,则B错误。同时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要小于平均气温日变化,则D错误。
12~13.12.A 13.C 第12题,根据图示可知,18时至次日6时,地面至50米高度为强逆温层,向上则为逆温层(强度较弱),A正确;逆温强度在不同高度出现的时间不一,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故B错误;逆温现象在16时前出现,次日10时结束,而我国南方10月下旬日出时间早于7时,日落时间晚于17时,故C错误;根据图示可知,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故D错误。第13题,考查逆温的成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降温快,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这种热量传递的时间差异造成了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故选C。
14.D 霜是由于昼夜温差大,低温时水汽凝华而成。晴天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夜晚热量损失多,温度低,水汽凝华成霜。
15~16.15.A 16.D 第15题,根据题干“增加屋顶的太阳辐射反射率可以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知,屋顶面积越大,反射率越高。与文教区、低密度居住区和工业区相比,高密度居住区住房多,安装高反射率屋顶能最大限度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热环境影响最大。故选A。第16题,根据题意,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降低城市气温最明显的时间是气温最高、反射率最强的时候,冷锋、暖锋和低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气温较低,反射率较低;高压控制期,天气晴朗,气温较高,反射率高,对城市气温降低最明显。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