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9 热力环流和风(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9 热力环流和风(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9 热力环流和风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2024·陕西西安高三期初)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乡村)平均气温的差值。下图是2018年绵阳市热岛强度变化分布图(单位:℃),据此完成1~3题。
1.该年绵阳市一天之中热岛强度最小变幅是(  )
A.0.45 B.0.96
C.1.12 D.1.38
2.绵阳市城市风最弱时出现在(  )
A.1月、正午 B.3月、子夜
C.6月、中午 D.8月、子夜
3.与7月子夜相比,8月子夜绵阳市热岛强度大主要是因为(  )
A.城市湿地面积广 B.降水异常偏少
C.气温异常偏低 D.大气污染严重
(2024·广东卷)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南坡某冰川区暖季上、下行气流运动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若暖季上、下行气流常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则该地 (  )
A.大气下沉气流增强
B.冰面的流水作用减弱
C.局地降水概率增加
D.下行风焚风效应减弱
5.近30年来,该地区暖季午间下行气流势力呈现增强趋势,由此可引起P地附近(  )
A.年均气温趋于降低 B.冰川消融加快
C.年降水量趋于增加 D.湖泊效应增强
(2024·浙江卷)2023年某日,一场源自地中海的风暴席卷黑海北岸,给甲地带来强降水。下图为该日某时刻的天气形势图。据此完成6~7题。
6.该日甲地出现强降水,主要因为甲地(  )
A.大气受热上升强 B.位于高压脊附近
C.位于气旋中心 D.位于锋线前方
7.未来两日,甲地风向变化最大可能是(  )
A.东北→西南 B.东北→西北
C.西南→东南 D.东南→西北
(2024·江苏苏州模拟)风向可用风向方位角表示,风向方位角指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动过的角度。我国华北山区某气象站位于该山区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下图为1月某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即沿山谷走向的上谷风、下谷风)风向与气温增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8~10题。
8.该地山风转为谷风的时刻为(  )
A.4时前后 B.10时前后
C.17时前后 D.22时前后
9.该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是(  )
A.东北—西南走向 B.南北走向
C.西北—东南走向 D.东西走向
10.推测该气象站18时前后气温变化的原因是(  )
A.风向骤变,西北风影响增强
B.天气转阴,大气逆辐射增强
C.坡面降温,冷空气向下堆积
D.逆温产生,谷底气温回升快
二、综合题(共32分)
11.(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城区海拔1 850 m,多年平均降水量1 162 mm,旱、雨季分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临沧市城区面积逐步扩大。1956年以来,该市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城区年均相对湿度分别呈下降、上升和下降趋势。下图为临沧市1961—2010年郊区与城区月均相对湿度差值(相对湿度差值=郊区相对湿度-城区相对湿度)图。
(1)分析该市城区年均相对湿度下降的原因。(8分)
(2)从大气环流角度,对该市5—7月郊区与城区相对湿度差值较小作出合理解释。(6分)
(3)分析城区绿化对调节城区相对湿度的作用。(6分)
12.(2024·广西卷)(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a示意欧洲部分区域一种典型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图b)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位于莱芒湖区,时速可超过100千米。这种风会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逆温层下方常有层云(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形成;当有其他条件配合时,莱芒湖畔局地还容易出现冰冻现象。图c为莱芒湖畔某次发生冰冻时的街景。
c
(1)结合图,分析莱芒湖区大风的形成过程。(4分)
(2)说明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层云的成因。(6分)
(3)指出除大风外,莱芒湖畔局地出现冰冻现象所需的自然条件。(2分)
参考答案
1~3.1.A 2.C 3.B 第1题,通过读图可知,11—12月之间大部分时间,一天中热岛强度最大值为0.8—1.0,最小值为0.2—0.4,变化幅度为0.4—0.8,故选A。第2题,依据材料可知,数值越大,城市热岛强度越大,城市风越强。通过读图可知,6月份中午绵阳市热岛强度最小,城市风最弱,故选C。第3题,8月降水异常偏少,导致云量少(晴天多),日落后郊区辐射降温更明显,市区废热排放多,降温缓慢,夜间热岛强度出现最大值。
4~5.4.C 5.A 第4题,由题干“若暖季上、下行气流常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可知,暖季时高海拔地区的冷空气吹向下方,与低海拔地区暖湿气流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冷暖气流交汇,暖气流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致使局地降水概率增加,C正确;由题干关键词“若暖季”可知,暖季时气温相对较高,大气下沉气流减弱,上升气流增强,A错误;该地位于珠穆朗玛峰南坡,是阳坡,暖季时气温较高,冰川融化导致冰面的流水作用增强,B错误;下行风指空气从上向下流动,焚风效应是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湿度降低形成的干热风,综上,下行风会导致焚风效应增强,D错误。故选C。第5题,由题干“近30年来,该地区暖季午间下行气流势力呈现增强趋势”可知,更强的下降风将高海拔地区的冷空气吹向下方,由此可能引起P地附近年均气温趋于降低,这种区域降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冰川的融化,导致冰川消融减慢,A正确,B错误;更强的下降风也降低了区域风辐合的高度,从而减少了P地附近的降水量,导致P地附近年降水量趋于减少,C错误;湖泊效应指水库(人造湖泊)对气候的作用,由于水体巨大的热容量和水分供应,可使水库附近的平均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更强的下降风引起的区域降温会导致湖泊效应减弱,D错误。故选A。
6~7.6.D 7.A 第6题,读图可知,甲处附近有低压槽分布,该低压槽位于气旋偏东侧,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侧低压槽处气流由南部纬度较低的暖气团主动向北部纬度较高的冷气团移动,容易形成暖锋,甲位于暖锋的锋前,因此出现降水,D正确;甲处并没有位于气旋中心,大气也没有受热强烈上升,A、C错误;甲处附近分布低压槽,而不是高压脊,且高压脊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B错误。故选D。第7题,读图可知,甲地目前位于低压中心偏北侧,气压梯度力指向偏南,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风(偏北风);之后随着风暴中心的移动,两日后甲位于低压中心的偏南侧,气压梯度力指向偏北,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综上所述,A正确。
8~10.8.B 9.D 10.C 第8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风转为谷风的时刻应该是在日出后,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8时至次日9时风向方位角在100°左右,盛行偏东风,应为山风,10时及以后当地风向方位角为250°左右,盛行偏西风,此时为白天,应为谷风,因此山风转谷风的时刻为10时前后,故选B。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该气象站位于中段山谷,图中示意的山谷风为上、下谷风,上、下谷风与山谷的走向一致。该气象站所在山坡夜晚吹的下谷风为偏东风,白天吹的上谷风为偏西风,因此山谷的走向大致为东西走向,故选D。第10题,由图可知,此期间山谷风显著,说明盛行风比较弱,且18时前后风向由西北风转为东南风,西北风影响减弱,A错误;天气转阴,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不会出现18时气温突降,B错误;18时前气温变化显示日落后的气温变化,1月该地昼短夜长,18时前由昼转夜,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导致地面辐射减弱,使得18时前气温骤降,18时后山坡降温速度快,盛行下沉气流,冷气流在谷地积累导致谷地气温较低,同时抬升上方暖气流,使得18时后气温回升,C正确;逆温不会导致谷底气温回升,D错误。
11.答案 (1)临沧市年均降水量减少,水汽来源减少;临沧市年均温上升,饱和水汽压上升;人口增长,热岛效应加强,城区气温上升更明显;因热岛效应,对流加强,水汽扩散;城市下垫面硬化占比增大,绿地和水域减少,蒸发、蒸腾进入空气的水汽减少。
(2)西南季风控制,进入雨季,降水量大,城区和郊区水汽都增加,水汽差异减小;西南季风控制,风速较大,将城区和郊区空气中的水汽混合;降雨多,太阳辐射弱,城区热岛效应减弱。
(3)蒸腾作用增加空气中的水汽,提高实际水汽压;通过(冠层)削弱太阳辐射以及水汽增加,比热容增大,降低(白天)气温,降低饱和水汽压,导致相对湿度增大。
解析 第(1)题,题干提及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故相对湿度的重要参照物为实际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材料提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临沧市城区面积扩大,同时材料提及临沧市城区相对湿度有所下降。根据公式,若实际水汽压减少,则相对湿度有可能会下降。从当下背景来看,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各地气候有所影响,故临沧市有可能年均降水量有所减少,导致其城区水汽来源减少。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长,其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城区气温上升更加明显。同时也因热岛效应,整个城市上升对流加强,其城区的水汽向外扩散。而城市发展的同时,其绿地和水域有所减少,城市硬化下垫面占比有所增加,这也进一步减少了城区的蒸发和蒸腾量,使得城区的水汽整体偏少。第(2)题,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我国云南省5—7月份,受西南季风影响较为显著,西南季风从湿润的印度洋携带大量水汽,其整体降水量较大,使得城区和郊区空气中的水汽都有所增加,城郊水汽差异有所下降。同时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其整体城郊风力较大,城区和郊区空气当中的水汽容易混合,也使得城郊水汽差异进一步减小。而5—7月属于雨季,整体降水多,云层较厚,太阳辐射偏弱,这也使得城区的热岛效应有所下降。第(3)题,城区绿化的增加使得植被的蒸腾作用增强,进一步增强了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可提高实际的水汽压。植被的冠层可以有效地阻挡太阳辐射,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同时植被让空气中蒸腾水汽增加,也进一步使得比热容有所增大,使白天的气温有所降低,降低饱和水汽压。实际水汽压上升,饱和水汽压下降,相对湿度有所上升。
12.答案 (1)等压线较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后下沉过程中,受重力影响加速;地处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谷地呈东北—西南走向,与风向平行,具有狭管效应;湖面摩擦力小,风速大。
(2)气压北高南低,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下沉增温,高空气团性质温暖;冷空气因密度大,堆积在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底,下部气团性质较冷,上下气团形成逆温;莱芒湖的蒸发为下部气团提供水汽;大气稳定,晴天多,(夜晚)辐射散热强,下部气团的水汽易冷却凝结成云;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难以对流,云系难以向上发展,形成层状展开。
(3)气温下降到0 ℃以下;天气晴朗;近地面相对湿度较大;具有逆温现象,对流较弱。
解析 第(1)题,从图中来看,莱芒湖位于汝拉山脉与阿尔卑斯山脉之间,处于瑞士中部高原的南部地区,该地区谷地呈东北—西南走向,与该地盛行西南风风向大致平行,同时由于两山相夹,该地地形较窄,具有一定的狭管效应。从图中等压线形势来看,该湖泊附近的等压线相对较为密集,整体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对较大。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地北部有明显的高压中心,东南部有明显的低压中心,较强的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后,在下沉的过程中受山地重力的影响,会对风力起到加速的作用。同时由于湖泊表面摩擦力相对较小,使得风速也相对较大。第(2)题,材料提及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而逆温层的下方常有层云的出现,层云是指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地气压北部相对较高,南部相对较低,较强的偏北风在越过汝拉山脉后顺地势向下运动,而下沉气流会出现增温效应,使得高空气团的性质相对较为偏暖。冷空气密度相对较大,易堆积在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地,导致下部气团相对较冷,而上部气团相对较暖,上下部气团形成明显的逆温层,莱芒湖的蒸发又为其下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同时逆温现象会导致风力偏小、大气稳定,在夜晚时由于辐射散热相对较强,下部气团的水汽容易凝结成云。同时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对流运动相对较弱,云层难以向上发展,最终呈现出层状向四周展开。第(3)题,要想发生冰冻现象,首先气温应下降到0 ℃以下;同时天气晴朗,便于夜晚快速降温;而冰冻现象需要近地面水汽相对较为充足,故需要近地面相对湿度较大;同时出现逆温现象会减弱对流发生,增强冰冻现象的发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