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10 锋与天气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2024·福建福州模拟)2023年1月10日夜间至11日11时,伊宁市出现大到暴雪,并伴有6—7级大风。下图为北京时间2023年1月12日2时伊宁市周边区域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1.导致此次伊宁市出现大到暴雪的原因为( )A.气旋快速过境 B.暖锋缓慢过境C.反气旋缓慢过境 D.冷锋快速过境2.图示时刻( )A.塔什干狂风大作B.阿斯塔纳风向偏南C.伊宁市风和日丽D.比什凯克风力较小(2024·山东潍坊一模)“雷打雪”是指因冷暖气团交汇产生强对流天气,并在降雪过程中伴有雷电的天气现象。2023年12月济南市出现了“雷打雪”现象。下图示意济南市12月份气温变化曲线。据此完成3~4题。3.依据材料推测济南市出现“雷打雪”现象的时间可能是( )A.12月8日 B.12月14日C.12月16日 D.12月25日4.若形成此次“雷打雪”现象的天气系统继续发展,会出现( )A.阴雨连绵 B.天气转晴C.雾霾天气 D.暴雪天气(2024·广东广州模拟)下图为某时刻我国局部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此时甲地附近出现强降雪。据此完成5~6题。5.符合甲地沿线剖面天气系统分布的是( )注:水平与垂直方向比例尺不同A.① B.② C.③ D.④6.甲地出现强降雪,主要原因是该地( )A.海面促进水汽降温 B.地面强烈辐射冷却C.干冷气流强烈抬升 D.暖湿空气急剧降温(2024·山东烟台二模)冻雨是高空云层中形成的冰晶或雪花,在向近地面降落的过程中,先融化至液态水后,再经过低层大气降温,形成温度低于0 ℃但仍未冻结的过冷水。冻雨落在地面物体表面形成较高密度的冰被称作雨凇。据此完成7~8题。7.冻雨形成时,冷暖气团交汇的结构最接近( )A. B.C. D.8.下列地区中雨凇发生频率最高的是( )A.华北地区 B.华南地区C.东北地区 D.江淮地区(2024·山东菏泽二模)2021年1—3月上旬,我国部分地区气候出现明显异常。同年3月15日凌晨到上午,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河西走廊,15日下午开始转为强浮尘天气并持续到19日。下图示意河西走廊及周边区域3月15日8:00的海平面气压分布。据此完成9~11题。9.气候出现明显异常的地区最可能位于( )A.新疆 B.青海C.内蒙古 D.四川10.该地区气候明显异常的表现有( )①降水偏少 ②风灾严重 ③雷暴频发 ④气温偏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强浮尘天气持续期间,河西走廊地区( )A.底层空气湿润 B.上升气流强盛C.昼夜温差较小 D.雾霾天气严重二、综合题(共14分)12.(2024·山东滨州二模)(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2016年6月,下图所示峡谷地区发生了一次强雷暴大风天气。此次雷暴天气是由于高空西北气流推动冷空气南下后,与当地气团组成不稳定的大气结构,形成飑线(强对流天气带)后产生的天气现象,大风是由飑线发育过程中冷空气快速下沉产生的下击暴流所引发。下图分别示意该地等高线地形、新田观测点此次天气过程的气象要素变化。(1)判断新田站观测点飑线出现的时间,并指出判断依据。(4分)(2)分析此次天气过程中飑线的形成条件。(4分)(3)此次天气过程中,分析峡谷地形对大风的影响。(6分)参考答案1~2.1.D 2.B 第1题,结合材料“2023年1月10日夜间至11日11时,伊宁市出现大到暴雪,并伴有6—7级大风”,并读图可以看出,冷锋在两天内迅速经过伊宁市,出现大到暴雪天气,D正确。第2题,图示时刻塔什干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A错误;根据等压线分布和经纬线分布可知,阿斯塔纳风向偏南,B正确;伊宁市此时位于冷锋锋后,以阴雨或雨雪天气为主,C错误;比什凯克等压线密集,狂风大作,D错误。3~4.3.B 4.D 第3题,由材料可知,“雷打雪”是指因冷、暖气团交汇产生强对流天气,并在降雪过程中伴有雷电的天气现象。2023年12月济南市出现了“雷打雪”现象,说明此时冷气团势力强盛,在其影响下,气温快速下降且低于0 ℃,读图可知,12月 14日气温明显下降,且温度低于0 ℃,故济南市出现“雷打雪”现象的时间可能是12月14日,B正确,故选B。第4题,“雷打雪”现象需要冷空气强大和水汽较充足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如果形成此次“雷打雪”现象的天气系统继续发展,水汽会继续凝结,形成特大暴雪,D正确,故选D。5~6.5.C 6.D 第5题,读图可知,该时刻亚欧大陆上出现高压,可判断此季节为北半球冬季。甲处位于山东半岛北侧,冬季北方来的冷空气经过渤海上空,增温增湿,较山东半岛区域而言,属于暖空气,遇到冷空气及地形双重因素影响,暖湿空气爬升,带来强降雪天气,该暖锋的锋面与地面的夹角较小,与图③相符,故选C。第6题,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地出现强降雪,主要原因是该地来自洋面的暖湿空气遇冷急剧降温,D正确。7~8.7.A 8.D 第7题,冷暖气团交汇,一般暖气团密度小,位于锋面上方,B、D错误;冻雨发生的区域往往是冷暖空气相遇地带,此时暖气团略弱,却能像个楔子一样嵌入到冷空气中,A图中的冷暖气团结构符合冻雨发生时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过程,A正确。故选A。第8题,由材料可知,温度低于0 ℃,但尚未冻结的过冷水,落在地面物体表面形成较高密度的冰被称作雨凇,故形成雨凇时的典型天气是微寒且有雨,风力强、雾滴大,多在冷空气与暖空气交锋,而且暖空气势力较强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我国南方易形成冻雨,北方较少,A、C错误;而江淮地区较华南地区温度较低,故更易形成冻雨,D正确。故选D。9~11.9.C 10.B 11.C 第9题,由材料描述可知,此次气候异常现象应为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和长达4天的强浮尘,沙尘暴是由冷锋过境引起,图中冷锋除影响河西走廊,还影响河西走廊以东、以北地区,新疆位于河西走廊以西,青海、四川位于河西走廊以南,A、B、D错误;内蒙古位于河西走廊东北,C正确。故选C。第10题,创纪录的沙尘暴是由冷锋带来的大风引起的,若水汽含量高会形成暴雨,水汽含量低则形成沙尘暴,此次沙尘量大,且浮尘持续时间长,说明降水量少于往年,①正确;沙尘天气水量不足,不会造成雷暴,③错误;此次主要异常是长时间的强浮尘,而非风灾,且若风灾严重,浮尘应早早散去,不会持续4日,②错误;沙尘暴的起因是冷锋,图中等压线密集,风力大,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东西温差大,应该是东部春季回温快,升温幅度大造成,④正确。故选B。第11题,强浮尘持续期间,浮尘经久不散,遮蔽阳光,地表获得太阳辐射少,上升气流较弱,B错误;底层空气湿润会加速浮尘沉降,降低强浮尘效果,与天气事实相悖,A错误;浮尘和雾霾悬浮物粒径不同,不是同一种天气现象,D错误;强浮尘反射太阳辐射,白天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少,温度低,夜晚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温度高,昼夜温差小,C正确。故选C。12.答案 (1)6月4日18:00—20:00。观测点气温骤降、相对湿度猛增、气压陡升。(2)夏季午后,峡谷中的大气受强烈太阳辐射增温,气温偏高;冷空气南下后,峡谷处的高空气温骤降;峡谷处大气形成下热上冷的结构,产生强对流。(3)飑线发育过程中冷空气快速下沉,受地形约束,空气在谷底堆积,谷底气压升高,形成低空大风;峡谷南北走向,限制风向为南北方向;峡谷的狭管效应使风速增大。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6月4日18:00—20:00,气温、湿度、气压等天气要素曲线较陡,其他时段较平缓,表示单位时间内天气变化急剧,具体为观测点气温骤降,相对湿度、气压陡升。第(2)题,夏季午后,太阳高度角较大,峡谷谷坡增温快,且散热条件差,峡谷中的大气受强烈太阳辐射增温,气温偏高;冷空气南下后,峡谷高空空间开阔,迅速被冷空气控制,导致峡谷处的高空气温骤降;峡谷处受地形狭小,大气形成下热上冷的结构,产生强对流现象。第(3)题,由于冷空气密度较大,飑线发育过程中冷空气快速下沉;受到峡谷地形约束,冷空气不易扩散,空气在谷底堆积,谷底气压升高,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形成低空大风;据图可知峡谷南北走向,限制风向为南北方向,使风向与峡谷走向平行;受峡谷的狭管效应影响,风速增大。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