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15 水循环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2025·陕西名校第一次联考)水量平衡和能量守恒是地表水循环遵循的两大基本规律。伴随人类社会对水循环系统干扰程度的增加,衍生出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结构。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中水的运动都靠能量驱动。下图为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驱动图示自然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A.地球内能B.太阳能C.机械能D.生物能2.人工能量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缩短水循环路径B.提高水循环速率C.大幅度增加降水D.减弱水循环强度3.人工能量输入过大,海河流域( )A.地下水位下降B.水生态环境变好C.蒸发水量减少D.地表水增多(全国Ⅰ卷)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4~5题。4.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5.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种植土层和砂层C.砂层和砾石层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卢森堡某低矮山坡海拔485—515 m,年平均降水量783 mm,植被以山毛榉和橡木为主,成林根系平均深度在1 m左右。图1示意该山坡不同坡位地下水埋深的季节变化,图2示意该山坡不同坡位山毛榉树干液流(水分在植物体内由根系—木质部—叶片的输送过程)强度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6~8题。图1图26.山脚地下水埋深季节变化小,反映出( )A.下渗+地下径流流出≈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入B.下渗+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入+地下径流流出C.下渗≈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出+地下径流流入D.下渗+地下径流流入≈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出7.7—11月,山坡中部地下水埋深快速下降,其直接原因是( )A.地表水分快速蒸发B.通过毛细管向土壤快速补水C.山毛榉根系直接吸水D.通过地表径流向山脚快速排泄8.9月,该山坡的山毛榉生长受水分条件制约明显,其原因是该月( )①地下水埋深小 ②地下水埋深大 ③山毛榉生长较旺盛,需水量较大 ④山毛榉生长缓慢,需水量较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24·山东济南期中)伊塞克湖是中亚最大的高山封闭湖泊,由地壳陷落形成,有多条河流注入,无出湖河流(图1)。气候变化与灌溉活动影响了伊塞克湖水量平衡,导致湖水水量变化。图2为1960—2009年伊塞克湖水量平衡各分量年代均值。据此完成9~10题。图1图29.与水量平衡分量Y最相关的陆地水体是( )A.冰川融水 B.积雪融水C.地下水 D.灌溉引水10.20世纪80年代以来,伊塞克湖水量收支逐步扭亏为盈。其可能原因有( )①流域冰雪融水量增加 ②流域农业灌溉用水减少 ③流域气候趋于暖干化 ④湖区受地下水补给增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综合题(共12分)11.(2024·广东卷)(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针对干旱区煤矿采空区治理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我国学者提出利用采空区建设地下水库的建议。M煤矿矿区位于晋、陕、内蒙古交界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下水资源丰富。该煤矿经过多年开采,已形成采空区。调查发现,该采空区水体中含有来自地表的污染物。下图示意M煤矿采空区及地层剖面。(1)简述M煤矿矿区地表污染物进入采空区水体的自然地理过程。(6分)(2)分析在M煤矿采空区建设地下水库的意义。(6分)参考答案1~3.1.B 2.B 3.A 第1题,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故水循环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B正确。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人工能量对水循环的影响体现在“抽水”环节,通过抽取地下水,加快了水循环的速率,提高了水循环的强度,B正确,D错误;抽取地下水并不能大幅度增加降水,也没有缩短水循环路径,A、C错误。第3题,人工能量对水循环的影响体现在“抽水”环节,人工能量输入过大,即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A正确;过度抽取地下水,人类对水循环干扰严重,水生态环境可能会变差,B错误;地下水位下降,海河河水补给地下水增多,海河流域地表水可能减少,D错误;蒸发水量主要与水面面积有关,抽取地下水对海河流域的蒸发水量影响不大,C错误。4~5.4.D 5.B 第4题,铺设树皮覆盖层可截留地表径流,利于雨水下渗,同时减少土壤中水分蒸发,从而达到保持土壤水分的目的。第5题,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应主要是由颗粒较小的物质组成,吸附和过滤作用强。故B正确。6~8.6.D 7.B 8.C 第6题,地下水埋深季节变化小时,流入和流出趋向平衡。下渗属于流入,蒸发、蒸腾属于流出,因此,当下渗+地下径流流入≈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出时,山脚地下水埋深季节变化小,D正确。第7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地表水分快速蒸发不会导致地下水埋深快速下降,A错误;7—11月为植被生长旺季,山坡中部通过毛细管向土壤快速补水以满足植被生长需要,导致地下水埋深快速下降,B正确;从材料可知,山毛榉成林根系平均深度在1 m左右,从图1可以看出,7—11月山坡中部地下水埋深在2 m以下,所以不可能是山毛榉根系直接吸水导致地下水埋深快速下降,C错误;地下水埋深较大,不会通过地表径流向山脚快速排泄,D错误。第8题,9月,该山坡的山毛榉生长受水分条件制约明显,说明缺水严重,地下水埋深大,不能提供水分,①错误,②正确;该时期山毛榉生长较旺盛,需水量较大,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9~10.9.C 10.A 第9题,据材料信息可知,伊塞克湖水量平衡各分量为降水、入湖径流、蒸发量和Y,而影响陆地水体水量平衡的因素主要是降水、入湖径流、蒸发量和下渗,与下渗最相关的陆地水体为地下水,C正确;冰川融水、积雪融水、灌溉引水与下渗相关性较小,A、B、D错误。第10题,流域冰雪融水量增加,会导致陆地径流补给湖泊量增加,湖泊水量增加,①正确;随着灌溉技术的发展,流域农业灌溉用水减少,入湖水量增加,湖泊水量增加,②正确;流域气候趋于暖干化,会导致降水减少,蒸发增加,湖泊水量减少,③错误;湖泊水量增加,湖泊补给地下水会增加,④错误。故选A。11.答案 (1)煤矿区及城市生产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水,形成挟带污染物的地表水;矿区地面沉降,地表水汇聚;开采区岩石多裂隙,被污染的地表水沿裂隙进入地下采空区。(2)拦截和储存地表径流,增加区域水资源;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减少水资源的污染;矿区生产可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填充地下采空区,减少地面沉降引发的地质灾害。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第(1)题,需要理解污染物是如何从地表进入地下水体的,可以从水源、汇聚、下渗角度分析。读图可知,地表有工厂和城市,煤矿区在开采过程中产生污水,周围工厂和城市生产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水,形成挟带污染物的地表水;矿区开采造成地面沉降,该区域低于周围地区,地表水汇聚;开采过程中造成岩石多裂隙,被污染的地表水沿裂隙进入地下含水层。第(2)题,需要考虑地下水库在储存和调节水资源、改善水质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建设地下水库可以有效拦截和储存地表径流,增加区域水资源的总量,缓解当地水资源短缺问题。地下水库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水体环境,有利于水质的自然净化和保持,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同时,通过人工调节和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将废弃的采空区转化为具有实际功能的水库,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