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16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2025·湖北名校联盟期中)某流域年均降水量达1 600 mm,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某研究团队研究了该流域在建设发展、生态保护、耕地扩张、自然发展四种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地表径流量的变化情况。下图示意该流域上述四种土地利用情景下多年月均地表径流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1.图中a、b、c、d四条多年月均径流量变化曲线中代表生态保护的是( )A.a B.b C.c D.d2.1—4月份d曲线的数值逐渐减小,其原因可能是( )①生物量增多 ②气温回升快 ③土壤水饱和 ④降水量增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24·广东梅州模拟)在福建省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有一座海拔500 m,宽度15—20 m,与两侧谷地相对高度约100 m的板状丹霞峰墙,由硅质砂岩组成,其风化物具有很好的吸附性,山体裂隙发育典型,山顶有两处凹穴,这两处凹穴底部布满厚厚的淤泥,并且常年积水,不涸不溢,清澈见底,被称为冠豸山“天池”。据此完成3~4题。3.推测不属于这两处“天池”常年积水,不涸不溢的原因是( )A.有地下水补给B.山地辐射冷却,云雾较多,蒸发弱C.“天池”周围山体裂隙发育,利于雨季多余池水排出D.天池底部有一层较厚的淤泥,能阻挡池水下渗4.这两处“天池”中的水清澈见底的主要原因有( )①水源干净 ②有SiO2颗粒吸附杂质 ③海拔较高 ④面积较小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024·广东惠州一模)江错湖泊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流域内无冰川发育。通过对江错湖心沉积物岩芯分析发现,其每年沉积物中均包含粗颗粒层和细颗粒层,颗粒物质主要来源于流域内的基岩。下图示意1957—2015年江错湖泊每年沉积物中粗颗粒层厚度百分比及流域6—9月年平均降水变化。据此完成5~7题。5.1957—2015年,江错湖泊水量( )A.年内及年际变化均小B.年内及年际变化均大C.年内变化小,年际变化大D.年内变化大,年际变化小6.推测江错湖泊粗颗粒物质的输入主要由( )A.径流搬运B.风力搬运C.海浪搬运D.冰川搬运7.粗颗粒层不形成于冬季,主要因为冬季( )①降水少 ②冰川融水少 ③湖面结冰 ④流域粗颗粒物质少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③④(2024·海南海口模拟)2023年9月2日上午,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最后一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标志着大藤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全面完工。下图为珠江水系及大藤峡水利枢纽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8.珠江流域( )A.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B.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的径流量大C.上游水能丰富,解决“珠三角”能源问题D.属常绿阔叶林带,黑土深厚,土壤肥沃9.大藤峡水利工程建成后,下游( )A.水生生物增产B.径流总量增加C.河口咸潮增多D.河床侵蚀增强(2024·福建莆田模拟)构造运动和地势差异会影响水系重组。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海原断裂带和黄河交汇区域,受到断裂带附近的强烈挤压,老虎山隆升。地貌勘测表明,老虎山东段南侧R3水系由向南流转为向北流,但老虎山的隆升并不是水系转向的主要原因。R1、R2两河的源头海拔相近。图1和图2示意研究区域的山河形势。据此完成10~11题。10.据图推测,与R2河流域相比,R1河流域( )A.流域面积较广大B.干流纵比降较大C.构造运动较强烈D.冰川作用较显著11.导致R3水系由向南流转为向北流的主要原因是 ( )A.R1溯源切穿山岭速率快于老虎山隆升速率B.老虎山隆升导致流域地势转变为南高北低C.地势变缓使R3河流侧蚀加重导致河道拐弯D.冰川大量消融形成洪涝使R3河流溃决改道二、综合题(共22分)12.(2024·广东江门二模)(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22年10月中下旬,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某河段沙漠“湖泊”的美景令人惊奇,该地因对沙漠边缘胡杨林进行生态输水,形成小范围水沙交融景观。2022年塔里木河流域极端高温事件多发,5月南疆大部分山区积雪较历年同期多;8月,南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多105%。塔里木河属于游荡性河流,河床坡度小。下图为塔里木河流域示意图。(1)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形成暂时性“湖泊”的原因。(8分)(2)有人说,从水循环角度看,沙漠“湖泊”不可能持续发展为绿洲。试简述其原因。(8分)(3)专家认为,在全球气候异常背景下该类现象还可能发生。请为该类现象再次出现后提出应对措施。(6分)参考答案1~2.1.D 2.A 第1题,由图可知,a的径流量最大,下渗最少,代表建设发展;b的径流量次之,代表耕地扩张;c的径流量较为和缓,代表自然发展;d的径流量变化幅度最小,代表生态保护,D正确。第2题,由上题结论可知,d代表生态保护,1—4月份,气温回升快,蒸发(蒸腾)量大,地表径流减少,②正确;1—4月份,植被生长需水量大,生物量增多,消耗水量增多,地表径流减少,①正确;期间土壤水未达到饱和,③错误;1—4月并非降水量的主要时期,增加不明显,④错误。故选A。3~4.3.A 4.A 第3题,根据材料“海拔500米”可知,天池位于山区,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并受地形抬升,水汽容易凝结,多云雾,B不符合题意;“天池”位于峰墙顶部,并无地下水注入,A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山体周围有裂隙发育,利于雨季多余池水排出,C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凹穴底部布满厚厚的淤泥”可知,可阻挡池水下渗,确保旱季不枯,D不符合题意。故选A。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天池”中的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和露水补给,水质较好,①正确;依据材料信息“由硅质砂岩组成,其风化物具有很好的吸附性”可知,硅质砂岩风化后产生的SiO2颗粒,有利于吸附水中杂质,使得池水更加清澈,②正确;海拔高和面积小不是湖水清澈的主要原因,③④错误。故选A。5~7.5.B 6.A 7.B 第5题,据图可知,1957—2015年,江错湖泊流域6—9月平均降水量有明显差异,且年际差异大。根据材料“江错湖泊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流域内无冰川发育”可知,江错湖泊主要靠降水补给。所以1957—2015年,江错湖泊水量年内及年际变化均大,故选B。第6题,据图可知,粗颗粒厚度百分比与6—9月降水量呈正相关,故可知江错湖泊粗颗粒物质的输入主要由径流搬运,A正确;虽然青藏高原地区风力作用较强,但风力搬运通常对细颗粒物质更为有效,风力作用不会使粗颗粒厚度百分比与6—9月降水量呈正相关,B错误;江错湖泊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流域内无冰川发育,这排除了冰川搬运作为粗颗粒物质输入的主要方式,D错误;同时,江错湖泊是一个内陆湖泊,不存在海浪搬运的条件,C错误。故选A。第7题,冬季气温低,湖泊通常会结冰,这会限制水体的流动和混合,进而减少了由径流搬运带来的粗颗粒物质进入湖泊的可能性,③正确;青藏高原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干燥,降水量相对较低,这就减少了通过径流搬运作用将流域内的粗颗粒物质带入湖泊的可能性,①正确;材料中已明确提到江错湖泊流域内无冰川发育,因此冰川融水并不是影响粗颗粒物质输入的因素,②错误;流域内粗颗粒物质的多少与季节无关,主要取决于流域的地质条件和地表物质的分布,④错误。故选B。8~9.8.B 9.D 第8题,珠江流域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没有高原和盆地,A错误;该区纬度较低,受海陆热力性质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河流的径流量大,B正确;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但是“珠三角”人口和产业密集,能源需求量大,珠江上游的水能不能解决“珠三角”的能源问题,C错误;该区域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了常绿阔叶林,降水多,温度高,有机质分解快,土壤为红壤,D错误。故选B。第9题,大藤峡水利工程建成后,会调节下游河流水量,使河流下游在枯水期水量增加,河床侵蚀增强,D正确;下游水量在丰水期减少,枯水期增加,使原有适合生存的水生生物环境改变,增产不明显,A错误;水利工程调节水量的季节分配,未增加整体径流量,B错误;枯水期下游水量增加,河口咸潮减少,C错误。故选D。10~11.10.B 11.A 第10题,R2河流程较长,流域面积较大,A错误;R1、R2两河的源头海拔相近,但汇入黄河的位置R1河海拔远低于R2河,且R1河流流程较短,所以R1河干流纵比降较大,B正确;仅根据图示信息不能明确判断构造运动的强烈程度差异,C错误;图中也没有明显证据表明冰川作用的显著差异,D错误。故选B。第11题,老虎山北侧坡度大,注入R1的支流流速快,下蚀和溯源侵蚀能力强;在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下,东北侧支流不断加深,向南不断延长,溯源侵蚀切穿了分水岭,与老虎山南侧的R3河连接,袭夺了R3支流,导致R3河流转向汇入R1河,A正确;题干中强调老虎山的隆升不是水系转向的主要原因,冰川消融也不是主要原因,B、D错误;仅仅侧蚀加重导致河道拐弯一般不会直接导致水系由向南流转为向北流这么大的方向性改变,C错误。故选A。12.答案 (1)部分河段下放植被生态水,使局部地区积水增多;出现极端高温天气,使夏季高山冰雪融水量加大,进一步提升了河流水位;气候异常,导致区域降水增多,地表积水增多;河流属于游荡性河流,洪水来临时,左右岸摆动,河湾、汊河口处易积水,形成暂时性“湖泊”。(2)从长远看,该区域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暂时性“湖泊”湖水很容易蒸发耗尽;沙漠地表水下渗快,蓄水能力差;降水偏多是偶然现象,暂时性“湖泊”蓄水量小,降水的增量不足以补偿长期的蒸发和下渗所导致的水量损失。所以,“湖泊”会因缺少持续的水分供应而消失,不可能持续发展为绿洲。(3)加强科学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升对水资源存储、灌溉等综合利用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引洪灌溉至沿岸的湿地、胡杨林等生态保护区。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漠“湖泊”的形成与生态输水、气候异常、洪水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地表径流水量增多关系密切。在全球气候异常背景下,部分地区暴雨多发,致使该地区河流水位出现即时性上涨;出现极端高温天气,使夏季高山冰雪融水量加大,水流汇入干流;塔里木河的游荡性决定了当洪水来临时,河道呈现左右岸摆动,低洼的河湾、汊河口处易积水,形成暂时性“湖泊”。第(2)题,从水循环角度看,沙漠“湖泊”不可能持续发展为绿洲的原因可以从蒸发、降水、下渗等水循环环节进行说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湖泊”可通过蒸发变成水汽,以参与陆地水循环;夏季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气温较高,蒸发旺盛,蒸发量远大于水体的蓄水量;沙漠地区水分渗透速度较快,积水的水体会因土壤蓄水能力差而渗透至地下。所以,“湖泊”会因缺少持续的水分供应而消失,不能发展为绿洲。第(3)题,在全球气候异常背景下,极端降水天气事件多发,干旱区沙漠洪水危害大,因此应该做好科学的水灾害防治。干旱地区缺水现象严重,加强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是区域发展的必备措施;在一定范围内,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增强对暂时性水资源的收集和存储,并充分利用蓄水进行生态林和绿洲的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是干旱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逐步扩大绿洲,也是荒漠环境治理改造、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