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19 海—气相互作用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2024·天津卷)研究发现,在全球变暖过程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北极地区,这与北极海冰减少对气温增幅的放大作用密切相关。据此完成1~2题。某年各月北极海冰面积变化注:差值=当月海冰面积-上月海冰面积1.据图分析,该年北极海冰面积的变化特点是( )A.1月增长最快B.4月缩小最快C.9月面积最小D.12月面积最大2.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判断,北极海冰面积减少会导致( )A.海面蒸发减弱,热量损失减少B.大气对海面逆辐射减弱C.极地东风和极地高压均增强D.海面对大气的辐射增加(2024·浙江杭州模拟)秘鲁鳀是栖息于东南太平洋近岸30海里、50米水深海域的冷水性鱼类,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单鱼种,环境变化极大地影响着鱼种的资源变动。下图为东太平洋强厄尔尼诺年表层海水距平等温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强厄尔尼诺年时,秘鲁鳀迁徙的方向最可能是( )A.① B.②C.③ D.④4.当秘鲁喜迎鳀鱼丰收大年时,秘鲁沿海( )A.气温上升 B.干旱缓解C.洋流减弱 D.信风增强(2024·黑龙江、吉林三模)温跃层是指位于海面以下100—200米、水温急剧下降的海水层,其上为厚度一定、水温均一的海洋混合层。调查发现,台湾岛西南海域温跃层深度和厚度受季风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其混合层和温跃层深度会出现明显变化。下图示意台湾岛西南部部分海域等深线分布。据此完成5~7题。5.台湾岛西南海域温跃层上边界深度最大值出现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6.台湾岛西南海域温跃层上边界深度最大值出现时,影响其深度的季风最可能是( )A.东南季风 B.东北季风C.西南季风 D.西北季风7.厄尔尼诺现象强烈发生时,台湾岛西南海域( )①混合层深度增加 ②混合层深度减小 ③温跃层厚度增加 ④温跃层厚度减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24·山东青岛统考)2022年11月30日,受强冷空气影响,辽宁大连气温骤降到-16 ℃,附近海面水汽上升后迅速凝结为小冰晶,冰晶随风飘动,海面出现水雾缭绕的“海浩”奇观。据此完成8~9题。8.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海浩”现象发生在( )A.水汽输送环节 B.蒸发环节C.大气降水环节 D.径流环节9.影响“海浩”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A.海气温差 B.海面温度C.大气温度 D.昼夜温差二、综合题(共28分)10.(2024·广东佛山模拟)(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海洋热浪指连续5天以上的海表温度超出长期均温90%的极端高温事件,东亚冬季风的强弱是影响我国南海海表温度的重要因素。下图示意中国南海1982—2022年海洋热浪持续天数。(1)描述1982—2022年南海海洋热浪的年际变化特点并简述原因。(4分)(2)推断东亚冬季风加强对南海海表温度的影响,并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说明理由。(6分)11.(2025·广东东莞模拟预测)(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圣克鲁斯岛位于南美洲海岸以西约1 000千米的赤道上,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第二大岛,受洋流和风的相互作用,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下,岛上的气候分为明显的热季(1—5月)和凉季(6—12月)。圣克鲁斯岛低地气候干燥,拥有该岛67%的特有物种。中央山峰的东南坡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地多茂密的云雾林,在凉季出现云雾,尤其是凉季初期出现成层云雾,不易扩散。云雾林的林冠拦截云水,不仅满足了云雾林生长需求,还对低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观测表明,近年来厄尔尼诺事件频发,极大地影响了圣克鲁斯岛的气候特征,对高地和低地植被造成了不同的威胁。图1示意圣克鲁斯岛的位置,图2示意低地和高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图1图2(1)分析东南坡高地在凉季初期出现成层云雾的原因。(8分)(2)说明厄尔尼诺事件对圣克鲁斯岛气候的影响。(6分)(3)分别简述厄尔尼诺频发对圣克鲁斯岛高地和低地原生植被的威胁。(4分)参考答案1~2.1.C 2.D 第1题,通过阅读某年各月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图,获取当月与上月海冰面积的差值,进而推断出各月海冰面积的增减情况,10月至次年3月海冰增加,4月至9月海冰减少,所以当年北极海冰面积3月最大、9月最小,海冰面积10月增长最快、7月缩小最快,C正确。第2题,在全球变暖过程中,北极海冰面积减少会导致海面蒸发增强、热量损失增加,大气对海面逆辐射增强,极地东风和极地高压相对减弱,海面对大气的辐射增加,D正确。3~4.3.C 4.D 第3题,秘鲁鳀对海水温度上升敏感并易发生迁徙,当强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①迁徙方向是向年表层海水距平等温线1.2闭合等值线内迁徙,属于向温度距平较高地区迁徙;②迁徙方向是从1.0—1.2 ℃迁到0.8—1.0 ℃;③迁徙方向是从1.0—1.2 ℃迁到0.6—0.8 ℃;④迁徙方向是从1.0—1.2 ℃迁徙到0.6—0.8 ℃。秘鲁鳀属于冷水性鱼类,且栖息于东南太平洋近岸30海里、50米水深海域,因此秘鲁鳀迁徙的方向最可能是③。故选C。第4题,当秘鲁喜迎鳀鱼丰收大年时,说明东南信风势力较强,秘鲁寒流的上升补偿流比较强,C错误、D正确;秘鲁沿岸气温下降,A错误;秘鲁寒流增强,秘鲁沿岸上升气流较弱或盛行下沉气流,当年降水量偏少,干旱加剧,B错误。5~7.5.D 6.B 7.C 第5题,台湾岛西南海域属于南海。冬季,台湾岛西南海域海面盛行东北季风,风速较大,风力搅动作用加强了海水垂直混合,加之海洋上层的低温海水使海洋上层层结不稳定,也有利于垂直混合,使得混合层达到一年中最厚,从而使温跃层上边界深度达到一年中最深。故选D。第6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台湾岛西南海域温跃层深度最大值出现在冬季,此时受东北季风影响较大。故选B。第7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沃克环流减弱,该海域盛行下沉气流,风速减小,导致海洋表层混合作用减弱,使混合层深度减小、温跃层上边界深度减小,厚度增加,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C。8~9.8.B 9.A 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海浩”现象是附近海面水汽上升后迅速凝结为小冰晶,属于海水蒸发环节,故选B。第9题,根据材料“受强冷空气影响,辽宁大连气温骤降到-16 ℃,附近海面水汽上升后迅速凝结为小冰晶,冰晶随风飘动,海面出现水雾缭绕的‘海浩’奇观”,可知海面温度高,水汽蒸发,遇到冷空气凝结而成小冰晶,故影响“海浩”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海气温差,故选A。10.答案 (1)特点:南海全年的海洋热浪日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原因: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海表温度趋于上升,增加热浪发生频次。(2)冬季风加强使南海海表温度下降。东亚冬季风加强时,会使带来的冷空气增多,使南海低层气温偏低,海气温差变大;加上风速的加强,使海水蒸发量变大,从海洋向大气释放的热量增加,导致海温降低。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热浪天数呈波动上升趋势。由材料知,海洋热浪指连续5天以上的海表温度超出长期均温 90%的极端高温事件。海—气受热过程基本没有变化,联系近几十年来的环境问题可知,全球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增加,从而提升热浪发生频次。第(2)题,海—气相互作用包括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热量交换主要与温差有关,水汽相态变化过程中也伴随潜热的释放。一方面,冬季风加强时,使海洋上空气温降低,增大与海水的温差,使海—气相互作用加强,海水蒸发量随之增加,随水汽的蒸发,海水温度下降;另一方面,风力越大,水分的蒸发速度越快,从海洋向大气释放的热量增加,水体温度降低得也越快。从这两方面来看,海水的温度会随冬季风的加强而降低。11.答案 (1)凉季初期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圣克鲁斯岛受东南信风控制明显;圣克鲁斯岛东南部海域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低,东南信风将寒流冷却的空气带到圣克鲁斯岛;气流抬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水汽凝结;与上部较暖空气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云雾成层,不易扩散。(2)厄尔尼诺发生时,圣克鲁斯岛附近海域水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偏高,热季延长;热季(赤道低压控制时),对流更加旺盛,降水增多,多强对流暴雨,降水的变率加大,凉季,由于东南信风减弱,逆温现象较弱,高地云雾减少,(水汽来源减少,)降水减少。(3)高地湿度降低,喜阴湿的植被退化;低地水分条件改善,(对水分要求较高的)物种入侵,降低典型干旱适应物种的竞争优势。解析 第(1)题,凉季出现在6—12月,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东南信风位置偏北,圣克鲁斯岛受东南信风控制明显;圣克鲁斯岛东南部海域位于秘鲁寒流北上的路径上,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低;东南信风将寒流冷却的空气带到圣克鲁斯岛,在地形的抬升下,气流温度降低,水汽易凝结,易形成云雾;底部的冷空气与上部较暖空气形成逆温层,使得大气稳定,云雾难以消散,而出现成层云雾。第(2)题,厄尔尼诺发生时,海水异常升温,使得圣克鲁斯岛附近海域水温升高,水面辐射增强,气温偏高,热季延长;热季该地区受赤道低压控制,受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对流更加旺盛,降水增多,该地区多强对流暴雨,使得降水的变率加大;凉季,由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东南信风减弱,逆温现象较弱,高地云雾减少,水汽来源减少,降水减少。第(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厄尔尼诺事件频繁发生,使得高地湿度降低,使高地喜阴湿的植被退化;低地降水增加,水分条件得到改善,使得喜水的物种入侵,降低耐干旱物种的竞争优势。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