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20 内力作用与地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20 内力作用与地貌(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20 内力作用与地貌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2025·八省联考陕晋青宁卷)秦岭在抬升过程中,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影响,形成了各类变质岩。唐代诗人王维曾隐居秦岭北麓,登山时眼望溪中的白石、山上的红叶,写下“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的诗句。完成下题。
1.诗中“白石”能“出”露,表明其抗侵蚀能力强,它最可能是(  )
A.玄武岩 B.石灰岩
C.石英岩 D.花岗岩
(2024·江苏南通一模)甲岩石形成于海滩环境,乙、丙岩石形成于浅海环境,但丙较乙需要更深的海洋环境。下图为5.05亿年前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2~4题。
2.甲、乙、丙分别为(  )
A.石灰岩、页岩、砂岩
B.砂岩、页岩、石灰岩
C.石灰岩、砂岩、页岩
D.页岩、石灰岩、砂岩
3.该剖面沉积岩中,年龄最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推测在该剖面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当地海平面(  )
A.呈上升趋势
B.呈下降趋势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2024·重庆一诊)破火山口是指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口由于后期受自然或人工的破坏而成为的不完整的火山口,多数破火山口都是火山喷发之后火山锥下方空虚陷落而形成的。下图示意阿留申群岛部分破火山口区面积,该区域由成列环状海底火山喷发而成,其喷发多属小型爆炸,产生的火山灰可以达到4 500到9 000米的高空。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火山带的直接成因是(  )
A.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
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拉伸
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拉伸
6.与通常的火山口相比,破火山口(  )
A.形状规则 B.面积更大
C.锥体更高 D.坡度更陡
(2024·河南洛阳三模)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该井采用我国自主研制的深井自动化钻机,预计完井周期457天,目标深度11 100米。开钻以来,已采集获取8 000多份地下岩石样品。下表为深地塔科1井钻探进度表。据此完成7~8题。
时间 2023年5月30日 2023年8月27日 2023年10月25日 2024年2月17日
进度 开钻 6 000 m 8 000 m 9 969 m
7.深井钻探进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变化,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地层深处(  )
A.低温高压、冻土深厚 B.高温高压、岩浆活动
C.低温高压、地震多发 D.高温高压、岩性多变
8.研究采集获取的岩石样品,可以(  )
①准确预报地质灾害的发生 ②绘制万米深层地质剖面图 ③揭示地球板块运动的规律 ④为工程决策提供地质依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4·陕西渭南一模)鄂西—渝东区是地质构造复杂区,下图为鄂西—渝东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A—H表示岩层,其中“上构造层”为陆相砂泥岩地层,其岩层形态与地面构造类似,断裂破坏作用较弱。“中构造层”主要是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该构造层断裂发育,具有隆凹相间的结构特征。“下构造层”总体表现为构造宽缓,断裂相对不发育。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地貌主体所属构造地貌为(  )
A.背斜山 B.断块山
C.背斜谷 D.向斜山
10.据图文推测以下地理要素或现象最先形成的是 (  )
A.上构造分布的柔性岩层
B.中构造中形成的断层②
C.下构造中形成的断层④
D.下构造分布的刚性岩层
11.由图可知,柔性地层厚度纵向上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因素及表现最可能是(  )
A.埋藏深度——F层埋深浅,压力小,厚度最大
B.岩性差异——G层岩性最为柔软,厚度最小
C.沉积环境——C层沉积环境最好,沉积厚度最大
D.外力作用——G层靠近地表,被外力剥蚀,厚度最小
二、综合题(共18分)
12.(2024·四川攀枝花二模)(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查亚峰位于世界第二大岛——新几内亚岛,是大洋洲最高峰(5 030米)。查亚峰顶是上新世海相沉积岩,隆升始于第四纪。
材料二 查亚峰是世界攀登难度最高的山峰之一,下面图1为查亚峰地质演化示意图,图2为查亚峰景观图。
图1
图2
(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新几内亚岛抬升的原因。(6分)
(2)判断查亚峰在图中所处位置,并简述其形成过程。(6分)
(3)相比较攀登珠穆朗玛峰,说明登山者在攀登查亚峰时的特别注意事项。(6分)
参考答案
1.C 由材料可知,石英岩由石英砂岩变质而成,为变质岩,颜色通常为白色、灰白色、黄白色、浅灰色等,质地坚硬,抗侵蚀能力强,C正确;玄武岩是喷出岩,颜色通常为暗色,有气孔,质地松软,不耐侵蚀,A错误;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容易被流水侵(溶)蚀,B错误;花岗岩是侵入岩,抗侵蚀能力强,但一般为多为浅肉红色、浅灰色,与题干的“白石”不相符,D错误。
2~4.2.B 3.D 4.A 第2题,选项三类岩石中,砂岩形成于海滩环境,页岩和石灰岩则形成于浅海环境,石灰岩形成的浅海环境海水相对较深。结合题干材料分析,甲岩石形成于海滩环境,应该是砂岩;乙、丙岩石形成于浅海环境,但丙较乙需要更深的海洋环境,所以乙是页岩,丙是石灰岩,故B正确,A、C、D错误。第3题,图示岩石都属于沉积岩,一般来说,下部的先沉积,上部的后沉积,图中④位于最下部,最先沉积,年龄最老,故D正确,A、B、C错误。第4题,结合题干及前面分析可知,甲岩石形成于海滩环境,在海平面附近形成,读图可知,③处的甲岩石形成时海平面低,②处的甲岩石形成时海平面升高,①处的甲岩石形成时海平面最高,所以在该剖面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当地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故A正确。
5~6.5.A 6.B 第5题,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向美洲板块俯冲挤压地带。故选A。第6题,据破火山口的概念,结合图中破火山口区面积可知,破火山口比通常的火山口面积更大。破火山口是由于火山口后期受自然或人工的破坏而成为的不完整的火山口,故其形状更加不规则,锥体更低,坡度更缓。故选B。
7~8.7.D 8.C 第7题,地层深处,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和压力逐渐升高;地层深处,岩性多变,导致深井钻探进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变慢,D正确,A、B、C错。第8题,研究采集获取的岩石样品,可以绘制万米深层地质剖面图,为工程决策提供地质依据,②④正确;不能准确预报地质灾害的发生,也不能揭示地球板块运动的规律,①③错误。故选C。
9~11.9.A 10.D 11.C 第9题,从岩层走向看,图中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从地貌上看,根据材料中提到岩层形态与地面构造类似,可判断地貌主体所属构造地貌为背斜山,A正确,B、C、D错误。第10题,图中岩石均为沉积岩,根据沉积岩的沉积顺序,越在底部越先沉积,所以下构造中的岩层是最先形成的。下构造中的岩层形成后,在其上方覆盖了中构造的岩层,接着经历了断层活动,产生了①—⑥六个断层,后来地壳抬升,在中构造的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上覆盖了上构造中的陆相砂泥岩地层,而后发生褶皱。所以最先形成的是下构造中的刚性岩层,D正确。第11题,影响沉积岩厚度的因素主要有沉积环境、沉积物的来源、外力剥蚀等。结合图可知,三个柔性岩层的厚度C最厚,F居中,G最薄。根据材料信息,中构造中的岩层是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说明在中构造的岩层形成时,当地应是海洋环境,海拔较低,沉积环境最好,沉积物最厚,C正确;F层不是最厚的,A错误;三个岩层都是柔性岩层,不能具体判断哪个岩层更软,B错误;G层没有出露地表,因此没有受到外力的剥蚀,D错误。
12.答案 (1)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运动显著;火山等地壳活动频繁。
(2)乙处。查亚峰所处地区几百万年来岩层受水平挤压,形成褶皱构造,岩层断裂后并继续抬升;查亚峰周围地区多为背斜顶部或向斜两侧,较易被侵蚀;查亚峰所在地区位于褶皱构造的向斜槽部(轴部、核部),因挤压岩层较紧实,难以被侵蚀,而成山岭。
(3)地形陡峭复杂,对攀登者体能和技能要求严格;查亚峰所处地区气候恶劣,常年大雨,极易滑坡、涌水,道路湿滑破碎,攀登难度大;需要通过热带雨林地带,昆虫、疾病灾害风险大。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新几内亚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挤压碰撞使地壳抬升;再加上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频繁,火山等较多,使新几内亚岛地势不断抬高。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新几内亚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该地岩层受到水平挤压严重,形成褶皱,后来岩层承受不住断裂,断裂后岩层继续抬升;结合图1分析,查亚峰周边地区位于背斜顶部或向斜两侧,岩石性质疏松,容易被侵蚀;而查亚峰所在地区位于向斜槽部,槽部受到挤压力,岩石性质坚硬,不容易被侵蚀,因此向斜槽部即乙处形成查亚峰。第(3)题,读图可知,该山地形陡峭,对攀登者体力和技能要求严格;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降水较多,极易产生滑坡、涌水等,道路湿滑破碎,攀登难度大;热带雨林气候区,昆虫、大型动物、疫病较多,容易危害攀登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